03.04 為什麼考古發掘出來的一些織錦和文物遇到空氣會變黑,甚至直接成灰?

陽光小小土撥鼠


這個問題問到了考古發掘和現場保護的痛點!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在一些大型古墓的發掘中,原本出土了一些外表光鮮亮麗的有機質文物,讓考古工作者眼前一亮,誰知就在短短几分鐘內,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這些絲綢、竹木器快速發黑、腐朽,有的甚至變成了一堆朽灰。

50年代發掘明定陵時就發生了這樣的事兒。定陵裡隨葬了大量衣物,但是當年缺乏現場保護的經驗和技術,這些織物出土後陸續發生了朽壞的現象,十分的可惜。

再比方說,在著名的馬王堆漢墓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翠綠的漢代竹枝,當人們打開一個隨葬的鼎時,發現裡面還漂浮著漢代的藕片!可惜的是,這些竹枝、藕片也在很短的時間裡朽壞了,多虧當時的考古工作者及時拍下了一張照片。

(馬王堆藕片照片)

為何這些有機質文物能夠保存數千年?為何出土後又迅速朽壞了呢?

對於紡織品、漆木器等有機質文物以及古人的屍骸而言,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氧氣+水。因此,有機質文物保存的最好的兩種環境是:1.飽水。2極度乾燥

所謂飽水狀況,就是像馬王堆漢墓等南方地區的墓葬那樣,由於地下水不斷滲入,棺槨內部也充滿了液體,這樣一來空氣就被擠走了。

極度乾燥的典型地區就是新疆,文物雖然接觸氧氣,但水分含量很低,發生朽壞的速度緩慢。

在這兩種環境下,都會有不少的有機質文物很好地保存下來。除了前面說的藕片、竹枝,典型的還有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

在地下埋藏環境中,經過幾百上千年的化學反應,墓穴中的氧氣往往已經消耗完了,內部環境達到了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很多有機質文物也達到了一個“穩定狀態”。

(海昏侯墓出土竹簡)

不過我們要知道,這種穩定是非常脆弱的,無法跟嶄新的文物相比。當墓穴重新被打開,文物重見天日,直接面對三大敵人:

1.氧氣水分

2.溫度變化

3.光照

氧氣跟水分在前面說了,這兩樣單獨存在還好,但是加起來就是有機質文物的天敵。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就像一個餓了十天的人,突然吞下十幾個肉包子,很可能就會被撐死。文物也一樣,穩定狀態一被打破,突然接觸氧氣水分,就會發生急劇的化學反應。

在地下的埋藏環境中,溫度往往較低,出土以後溫度升高,加速了有機質文物朽壞的速度。

光照會引發一系列的光化學反應,尤其是對於木質文物來說,紫外線的照射會引發其纖維素分解。


有了之前的種種經驗教訓,現在考古發掘開始注重現場保護,一旦發現有機質文物,往往要在考古現場進行加固和保護處理,有時候乾脆整體打包,拿回實驗室再進行拆解。如

南昌海昏侯墓的內棺就是這樣處理的。

(海昏侯墓內棺清理)

對於那些原先處於飽水狀態的有機質文物,出土以後也要營造一個類似的保存環境,因此我們會看到很多竹簡是保存在玻璃管裡的,裡面充滿了液體。


用心回答考古、歷史問題,歡迎討論。


考古軍中馬前卒


題目中提到的“一些織錦和文物”,應當指的是有機質文物。有機質文物,顧名思義,跟人體一樣都是有機質組成,一旦埋藏到泥土裡,腐壞的速度你懂的。其中最不易保存的就是漆木竹器和紡織品。在早年的考古發掘中,文物保護技術和採集手段的確落後,確實有許多的文物在出土時出現了迅速壞(劣化)的情況,如前面@考古軍中馬前卒提到的定陵出土的紡織品。但是,這些紡織品就算是在今天的發掘技術和保護技術之下出土,也很難保證就能有好的結果。嗯,因為他們或許留下的只是個軀殼,肉體全無了。

說的玄一點,物質是運動的,即使在看似相對封閉的墓中,物質也在以不同形式運動。材質、地理因素、墓室構造、埋藏年限,都是影響文物保存狀況的因素。例如楚墓,大部分楚墓所處地理環境較為溫暖溼潤,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帶有一定的酸性。楚墓多使用青膏泥填充在槨室外圍,青膏泥質地相對緊密,加上棺槨的板材拼湊緊密,地下水滲透入棺內會形成積水。許多文物浸泡在水中兩千年,出土時看似完整鮮亮的,但是其實內在性質已經被水改變了。漆器的膠質材料有可以水解的成分,食品或者紡織品中的蛋白質分子也會因為水而發生結構變化,木材的半纖維素會被酸性水水解和替換。不過,泡水可以隔絕氧氣,能保持文物外貌不變。但是不代表這個文物還是嶄新的。就像拿一片餅乾安靜的泡到一碗水裡,餅乾吸飽水後,在水裡樣子是不變的,但是如果企圖把餅乾完整的從水裡撈出來,結果……你可以做個實驗。

所以,當墓中的文物已經發生了內在化學結構變化,出土到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時,它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出土後文物面臨豐富的氧氣、豐富的紫外線、溫度的變化。如果不進行有效保護,當這些一起降臨到本身已經只剩下軀殼的文物上,將直接導致文物變形、褪色、甚至變成灰,消失的無影無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