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不主動發生與不被動發生交通事故——這就是防禦性駕駛理論的定義。

定義只是結論,就像你知道了一道題的答案,但獲得答案並不意味著你深度理解了這道題當中的結構與理論,

以下是我對防禦性駕駛理論粗略表達以及不同視角不同維度的解析與理解。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防禦性駕駛理論又叫三層空間駕駛法,它把駕駛分為三大塊兒,分別是:外層空間(觀察)、中層空間(決策)、內層空間(行動),並且提綱挈領地給出了綱領與口訣:

遠觀十五中看八,前車四秒後車二。

凝視兩秒危險到,五至八秒視鏡查。

外層空間像雷達,提前預測全靠它。

中層空間危險多,儘早決策無驚嚇。

內層空間是禁區,逃生路線要留下。

單從字面看,含義不難理解。但深究其含義,可用於解讀的空間很大,大到一百個人會有一百零一種解釋。

防禦性駕駛理論並不晦澀,只是篇幅太長,我就不再贅述。感興趣的老司機可以在網絡上搜索《防禦性駕駛技術》,參照結合自己的駕駛習慣來體驗一下。如果你能融會貫通或多多少少願意應用一些該理論到自己的駕駛習慣裡,那麼有理由相信你對駕駛的領悟會更上一層樓。但是,你很大概率上會抱怨,這是什麼狗屁理論,繁瑣又僵硬,照這個方法,我車沒法兒開了。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當然,接受過防禦性駕駛培訓的老司機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大可以相視一笑,惠然於胸,相忘於江湖了。問題是,之所以有抱怨,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用習慣開車,習慣來自熟練,熟練來自經驗,而經驗並未被系統得整合或驗證過。

關於防禦性駕駛,我會從三個維度展開談談自己的體會:防禦性駕駛在講什麼?為什麼這種駕駛理論很難應用?學會了防禦性駕駛後你能得到什麼?

先說防禦性駕駛在講什麼。言簡意賅一點,防禦性駕駛就是教你怎麼開車,怎麼矯正自己不好的駕駛習慣以及這麼做或不這麼做你能獲得什麼和麵臨什麼。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但詩人歌德告訴我們: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

所謂理論,就是一堆數據加一些經典案例所得出的結論。負責任地講師在佈道時會結合案例融入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感悟。故事最能打動人,所以講師會講身邊一些鮮活的所見所聞給學員,目的是讓學員更深刻的體會到學習並不是很枯燥。

在此為那些優秀的講師點贊,你們很棒。

防禦性駕駛理論中有兩個經典概念,冰山概念和三萬個不安全行為概念。

用冰山做類比,很多教科書中都有,套用到防禦性駕駛理論中來,在邏輯上很自洽,很有說服力,對此我深信不疑。什麼是冰山概念:冰山漂浮於海面上,人們看到的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它更多的體積是隱藏在水平面以下的。寓意類比當交通事故發生時,現場一片狼藉,當時傷亡數字,損耗多少。從直觀上,大多數人只是看到這些表象,最多表示一下同情或感嘆生命的脆弱。我們不得而知的是,事故背後隱藏著很多東西,包括家庭、傷痛、精神傷害以及無可挽回的經濟損失。不難想象,冰山概念是指數級的,它會擴散,會放大,它猙獰著籠罩所有相關的人和事。

至於三萬個不安全行為。數據給出:每30000個不安全行為當中,會有3000個未遂安全隱患,300個輕傷,30個重傷,1起死亡事件。數據不會騙人,請你相信這是真實的。從統計學,這些數字就是一個概率現象,當基數積累到一定數值時,總會發生點什麼,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走神也會召喚出魔鬼。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每個人看問題都有自己獨有的視角。我總是喜歡拿經濟學這把尺子來作為整個事件和觀念的考量。因為它是嚴謹的,可以量化的,不帶感情渲染的,同時也是更接近於真相的。

防禦性駕駛理論再講什麼?答案顯而易見:成本x交易費用=邊際效應。從成本角度,我們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開車亦是如此。

當做出一個正確的操作行為時,你就規避了一個風險,這個風險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只有當成本發生時,我們才知道成本到底多大,到底多小。所以說,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隱形的。當你以最小的駕駛成本獲得最大的好處(指安全環境)時,相當於用最少的交易費用獲得了最大的邊際收益。何樂不為呢!這裡的交易費用是個很寬泛的量詞,可以是情感波動,交通隱患,時間效率。同理,正的邊際效應可以是愉悅的心情,安全回家的幸福感,明天的太陽。

反之,成本控制不好,世界就是相反的。

防禦性駕駛理論之所以難以得到有效推廣和應用,原因在於兩個初始設定。一是駕校這個源頭,從目前駕校教學方案來看,駕校只負責收費和發本兒。學校恨不得收錢就能辦證,學員巴不得交錢就能領證。至於學員能不能安全駕駛以及充分領悟正確的駕駛觀,就都交給馬路和時間了。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一個人的習慣很難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以很好地解釋習慣問題,但那是固有思維模式導致的。仔細反思,生活中我們很少或根本不想直面自己本身的習慣問題,從來都是我就是我,我一直這麼開車,我覺得這樣很好來表明我們率性、本真、毫無約束的原始思維。這也無可厚非,學習和改變從來都是在反人性。

心理學大師費洛伊德指出,人的性格和行為在六歲左右定型,之後就是知識和經驗的的積累。能改變一個人性格的,只有經歷重大事件,但那也是意識層面的改變,並未真真切切改變一個人的潛意識。況且心理學一直以來是備受爭議的學科,主要是不可測量與量化,也就是不可證偽。它總是和哲學這麼虛無縹緲的學科綁在一起。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直到近現代,認知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人本身的行為、習慣、認知由神經網絡和腦回路來支配。也就是說頭蓋骨裡大腦上那些蜿蜒曲折的腦回路決定著人的行為、思想以及認知。

這下就問題就呼之欲出了,為什麼駕駛員一旦形成固定的駕駛習慣後很難做出調整和改變?很明顯,你不是在和書本鬥爭,不是在跟規則抗衡,你其實是在對抗自己的大腦,抗拒自己的本能。舊瓶新酒不合拍,用安卓軟件去蘋果系統下運行,雙方肯定是相排斥相抗衡的。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說到這裡,似乎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了。但也不一定,從細胞學角度,人體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更新,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新陳代謝,不僅是身體上的細胞,也包括腦袋裡的神經網絡。那麼想要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可以試著接收大量新知識,並且循序漸進的使用它們,直到得心應手。而學習的同時你的大腦回路也會在神經網絡從新構建中改變形態,直至腦回路長成你想要的樣子。你所要做的就是:輸入、提取、應用。當然,這個過程不僅痛苦,還特別漫長。畢竟是在改變大腦硬件,遠非在成熟的大腦系統裡運行一個跟固有觀念相合拍的觀念軟件。

據說開車拿到駕本只是入門,理解了這個理論,你才能說自己會開車

最後一個問題,從防禦性駕駛理論中你能得到什麼?

首先是以最小的成本收穫了最多的邊際效應,當然也包括工作機會的增加以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副產品。其次是你每次馳騁在公路上,無形中由以前的被動轉入現在的主動,那種信手拈來的掌控感會使你不至於在駕駛中時長手忙腳亂。有的只是:平穩、順暢、行雲流水。

當拿下防禦性駕駛理論這座山頭時,你的工作就由職業變成了專業,由司機成長為駕駛員,雖然身份並沒有做出本質的轉變,可你至少做出了改變,這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