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隴南一家三代的稅務情~

隴南一家三代的稅務情~

隴南一家三代的稅務情~

在隴南有這樣一個家庭,祖孫三代,都奮戰在稅務戰線上,他們深愛藍色的稅服,敬畏金色的稅徽,時刻銘記“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的誓言,將“廉潔奉公,敬崗愛業,學以致用”的家訓不斷傳承,書寫出了一部共和國稅務發展的家族史。

爺爺

毛筆、毛驢與30份入黨申請書

“太陽出來暖洋洋,共產黨來了不納糧;又分錢來又分糧,窮人有了救命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流傳在隴東南的一首歌謠,反映了取消了以前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後,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歡迎。張世堯出生於1932年,1952年在天水參加稅務工作,被分配到了徽縣工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代稅務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稅務發展史的見證人。

徽縣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地方,這裡物產豐富,是隴南最為富庶的地方之一。由於資源豐富,徽縣手工業一直比較發達。據稅務志記載,1950年徽縣城鄉共有各種私營工商業4000餘戶,主要有白酒釀造、造紙、水磨、油坊,磚瓦窯、石灰窯、瓷器窯、木材加工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特別需要財稅的供給來支持各項社會主義建設。張世堯作為第一代稅務人,一支毛筆、一把算盤走上為民納稅,為國聚財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徽縣稅收的主徵對象多是一些小手工業和作坊戶,而且分佈零散,出門收稅以步行為主,張世堯每天要步行二三十公里路,到小商戶家裡去收稅,還要宣傳新中國的稅收政策。六十年代因為稅務徵收工作業績突出,單位給張世堯獎勵了一頭只有使用權的毛驢,作為代步工具,這頭毛驢陪伴了他好多年。

陇南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爺爺張世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代稅務人

因為工作業績突出,張世堯28歲就被提拔為副局長,1983年升任局長。在領導崗位上,張世堯的“嚴”和“廉”在整個稅務系統是出了名的。

張世堯平時不喝酒、不抽菸、不打牌,唯一的嗜好就是看書,鑽研業務,自身就是一個稅務通,對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職工要求十分嚴格,對工作上的錯誤和失誤從不姑息和遷就。

現任兩當縣國稅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的趙勇強從甘肅稅校畢業遇到的第一任領導就是張世堯,據他回憶,張世堯在單位批評最狠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張孔明,雖然張孔明在稅務工作上已經很出色了。

同時張世堯還不斷要求年輕人認真學習、紮實工作、正派做人,他在天水看病住院期間,都不忘年輕人的學習進步,從天水新華書店買了財會專業用書送給了他們。張世堯經常對年輕人說,工作上的性格在頭兩年就形成了,認真、嚴謹的工作性格一生受益。據趙勇強介紹,因為受老領導的諄諄教導,他們一起分配到徽縣國稅局的年輕人有3個走上了領導崗位。

張世堯秉承“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的工作理念對“廉”的要求有些不近人情。

陇南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在稅務戰線上奮鬥一生的張世堯獲得了許多榮譽

1988年張世堯的妻子舊病復發急需輸血搶救,當時縣醫院沒有B型血,需要到四十里外的醫院去接血,張世堯的單位安排車去接血,張世堯知道後硬是給財務交了30元錢的油費。張世堯有一次下鄉去稅務所抽查工作,錯過飯點,外面食堂的門已經關了,就在同事家裡吃了一頓飯,臨走時張世堯硬是留下了一元錢的飯錢。

張世堯在稅務工作上可以說風生水起,但入黨這個“坎”讓他繞了30年。懷著對黨的赤忱熱愛,剛參加工作不久,張世堯就寫了入黨申請書,但由於岳父是“國民黨”的身份,讓他的入黨申請書寫了一份又一份,而且一寫就是30多年,直到1981年後才解決了他的黨員身份。

據兒子張孔明介紹,在張世堯入黨的那一天,生活非常節儉的父親特地讓他買了一張電影票,去電影院看了電影《黨的女兒》。

1993年,在稅務幹線上工作40多年的張世堯退休,但他卻退而不休,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幫助縣誌修訂財稅部分,並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部《徽縣稅務志》,還書寫了自己一生在財稅工作中的心得體會。

2008年1月,張世堯病逝,物質上,他沒有給兩兒一女留下任何遺產,但他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對稅務工作的情懷與擔當,卻為子孫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陇南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父親

複寫紙、圓珠筆與不斷變革的稅務政策

1981年,張孔明高中畢業後接過父親遞過來的複寫紙與圓珠筆,成為一名駐徵員,也是新中國的第二代稅務人。

身處一個單位,張孔明受到了父親的“特殊照顧”,一參加稅務工作就被派到稅收任務最重、工作最繁忙的城關稅務所。

八十年代初,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變化初期,剛剛被“鬆綁”的商販最不願意的事情就是交稅,“偷稅九十九,漏稅家家有”,在稅務工作中最辛苦的就是駐徵員了,每天面對小商小販,為兩三毛錢的稅款起爭執,晚上還要反覆核對賬目。為了逃稅,許多牲畜販子選擇在深夜交易,張孔明和他的同事就在夜裡等著徵稅。多年基層的徵稅經歷,磨鍊了張孔明的耐心與脾氣。遇到多難纏的納稅戶張孔明都能應對自如,多複雜的工作他都能從容面對。

父親告訴張孔明,稅務是不斷變革的,要求他必須養成天天學習的習慣。工作之餘回到家,與父親談論最多的也是稅收學習心得。不管徵稅工作多麼繁忙,張孔明都會抽出時間學習稅務知識,使自己能夠跟上稅務變革的腳步。

陇南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張孔明是稅務系統第一代電腦操作者

1983年,稅務部門第一次招考稅務幹部,由於張孔明平時注重學習,在考試中獲得了優異成績,正式成為了一名稅務幹部。

1987年張孔明又到慶陽財政學校學習三年。學成歸來後,他成了單位的“金算盤”“財務通”與“萬金油”,什麼工作都能勝任。

1993年,張孔明出任徽縣稅務局縣直企業稅務所所長。納稅人對這位“金算盤”是又恨又愛,恨的是他業務太精了,什麼賬目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想漏掉一分錢的稅款都難;愛的是他脾氣好,有耐心,時常還能給他們提出一些符合稅收政策的建議。

在女兒張文靜的記憶中,父親一直很忙碌,經常加班、看書學習,她清楚地記得,2000年父親考取了註冊稅務師,拿到證書的那一天,母親還專門做了一桌好菜犒勞父親。

張孔明對國稅工作的喜愛已經滲到了骨子裡。他深受父親的影響,一門心思撲在業務工作上,唯一的愛好就是集郵。他集了四十年的郵票,發現竟然沒有一套郵票是反映稅務徵收工作的,於是提筆向國家稅務總局寫了一份信,提出能否出一套關於紀念稅務工作的郵票,同時還附上一套五枚郵票的設計方案。

陇南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父親張孔明已成為稅務戰線的中堅力量

國家稅務總局對這封基層稅務工作者的來信十分重視,在回信中對張孔明這種發自內心的對稅務工作的熱愛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還給他寄來一套印花稅票紀念冊。

張孔明在稅務幹線已經奮戰了37年了,他經歷了八十年代的利改稅,九十年代的機構分設和分稅制,2015年的營改增,每次變革張孔明都能從容面對,併成了變革的急先鋒,稅務工作每一個崗位他都幹了一遍,現在被全單位人尊稱為“稅務活寶典”,是年輕員工的“導師”。

女兒

網絡化、精細化

與不斷人性化的稅收政策

2016年張文靜從父親手中接過了一幅父親寫的“衣藍敢比天同色,徽赤能跟日競明。胸無私慾依法辦,定讓國倉常滿盈”的毛筆字,成為一名稅務人。

張文靜現在所處的稅務環境比起父輩與祖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溫馨的辦稅服務廳、和諧的徵納關係、先進的徵管系統、多元化的申報方式、精細化的管理模式、科學化的工作機制、快捷的公文處理、齊全的“五小”建設、便利的徵稅車、豐富的國稅文化,稅務工作已經走向網絡化、信息化、科技化與便民化。

陇南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女兒張文靜已經成長為國稅戰線的主力軍

張文靜說,爺爺年代的稅務工作是以上門“收稅”為重點,現在納稅是通過網絡申報與評估,納稅戶與“稅官”見面的機會是越來越少,我們下到企業也不只是為收稅,更多的是為企業服務,輔導企業合理、合法、合規履行納稅義務,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從建國初期至今,隨著經濟的發展變革,稅務也在不斷地變革,但三代人對稅務工作的熱愛與執著沒有變,而且已經變成了家風家訓被傳承。

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張文靜的父親希望她能繼續從事稅務工作,所以為她選填了財會專業。2016年8月份張文靜通過稅務系統國招成為兩當縣國稅局的一名稅務幹部。

張文靜走上工作崗位後,周圍的同事都很喜歡她,因為這個幹練的小姑娘對業務上手非常快,而且為人謙和,做事認真。

張文靜業務上手快,是因為她有一個“幕後軍師”——她的父親。剛走上工作崗位很多業務也不熟悉,張文靜不懂就問父親,父親的手機24小時為她開機。有一次,張文靜遇到一項棘手的工作,自己無法完成,她打電話給父親。當時張孔明正在河南老家參加侄子婚禮,聽到女兒的求助,他立馬找了一個僻靜的地方為女兒解答,這一通電話打了1個多小時,等他返回時,酒席已經散了。

陇南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張世堯全家唯一的一張全家福

張文靜秉承了祖輩與父輩的優良傳統,也酷愛學習。在讀大學的時候,就已經考取了會計資格證與涉外會計資格證。參加工作後她不懂就問,不會就學,現在已經是兩當縣國稅局的一名業務骨幹。2017年,張文靜被分配至城區稅務分局工作,擔負稅收管理員職責,同時承擔市局貨物勞務稅科工作。現在的張文靜已經完全能夠獨立承擔貨物勞務稅科的相關工作及分局的管戶業務,也從“徒弟”變成了“師傅”。在兩當縣財政局舉辦的財稅知識競賽中,她與隊友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時代在變,但不變的是傳承。張世堯、張孔明、張文靜三代稅務人對稅務工作的熱愛與追求沒有變,對稅務工作的敬畏與虔誠沒有變,時代還在向前發展,中國稅務人的家風家訓還會一代代傳承與發揚。

(記者 張霞 通訊員 邵凱英 張帆 )

陇南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