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雍正皇帝對抗西北準噶爾部時,為何需要依靠漢軍綠營兵?

白宮裡的黑色少女


其實準噶爾在雍正時期就是個老大難問題,這次戰爭,起於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經三朝,歷時68年。在康熙朝就有三次康熙親征噶爾丹。最後噶爾丹死了,但是他所建立的準噶爾政權被其大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取得,並且與清朝對抗。在康熙晚期還在與準噶爾打,不過清軍已經是敗多勝少。但是這時的康熙已經有心無力了。所以這個重任只能交給雍正了。而雍正也只有被動接受的份了。


但是雍正上位時發現了清軍失敗的原因。我們大家都知道清軍有八旗,但是它也是有分類的,比如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其中在長期沒有大面積戰爭的時候滿八旗的戰鬥力已經下降到了一個恐怖的地步。在乾隆時期,滿八旗就出現過這樣一個情況,一個軍隊裡的士兵做什麼的都有,並且射箭連靶子都射不中,更別說靶心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因只能是工資低。所以士兵大都會選擇做個第二職業。不過這種情況在雍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還沒有那麼嚴重。但是這樣就已經很影響軍隊的戰鬥力了。所以在對戰準噶爾的戰爭中屢次戰敗。



雍正是一個有追求的皇帝,所以就想到了綠營兵。要知道綠營兵之前一直被當做鎮守疆土的守城軍來用。要不是滿八旗的戰鬥力下降,綠營兵的戰鬥力也只能用來守城了。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綠營兵的機會來了,但是當時重滿輕漢的觀念還很嚴重,所以說即使綠營兵在對戰準噶爾的戰爭中充當中堅力量,但是軍功一般都是滿八旗的。不過雍正心裡知道,要論戰鬥力綠營兵不在滿八旗之下。在康熙平叛三藩之亂中就有四十餘萬綠營兵。

最後在乾隆二十二年準噶爾之亂終於結束了。不過這也沒有影響清軍戰鬥力的下降,就連綠營兵也不例外。那你該問了,清軍戰鬥力下降了,為什麼準噶爾還能敗呢?那隻能說準噶爾熬不起了。(你覺得呢?)


菠蘿密125


清軍和準噶爾蒙古部隊都大量裝備火器,作戰需要多兵種協同。漢軍和綠營兵要為清軍操炮,索倫、蒙古騎兵負責衝鋒攻堅,大家各司其職罷了。

看了前面幾位的回答,都把原因歸結為八旗兵的墮落,個人認為是不準確的。清軍入關後生活腐朽,戰鬥力低下是不容否認的,但這不是重用漢人的根本原因。

關內的清軍戰鬥力弱了,但關外還有索倫打牲部,他們在清王朝的刻意“保護”下,始終保持著漁獵傳統。索倫部是清朝對黑龍江流域上漁獵民族的統稱,主要以現在的鄂倫春、鄂溫克和達斡爾等民族組成。

為了防止索倫部步關內八旗軍的後塵,清王朝嚴禁索倫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刻意將其與漢族隔離開來,並向他們灌輸“國語騎射”等觀念。

索倫騎兵也不負眾望,從清初開始一直都是清軍攻堅克難的主力。到了清末,索倫部出身的多隆阿在東南和西北平亂時大開殺戒,戰鬥力絕對槓槓的。

其次,清朝在後金時期就注重使用漢軍,尤其是皇太極意識到火器在戰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後,漢人在清軍中的地位就越來越重要。

在清準戰爭中,康熙正式通過強化漢軍火器營,來取得對準噶爾部的技術上的優勢。在烏蘭布統和昭莫多兩戰中,準噶爾部的火槍兵擺出了類似於明朝車陣的駱駝陣迎敵。

清軍對應措施很簡單,先以火炮轟擊,然後騎兵衝鋒,最後步兵近戰擊殺,三輪過後“遂破其壘”。鑑於火器在平準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康熙開始大規模擴充火器營。

雍正時代的戰爭遠不是簡單的“騎射”能解決問題的,多兵種協同作戰決定了清王朝必須依賴漢軍和綠營。


史料不輯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一種社會組織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根據實際需要在女真族牛錄製度上所建,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則從軍。八旗制不但在軍事上有重要作用,而且有一定行政和生產職能。八旗兵就是這種制度下的軍隊。

在入關之前,八旗兵能征善戰,令敵人聞風喪膽,僅僅靠著十萬八旗鐵騎就打下了整個大明的江山,可惜的是,入關以後,曾經威名赫赫的八旗兵迅速衰敗了。

清朝建立後,八旗兵作為開國功臣,努爾哈赤沒有虧待他們。根據戰功的大小授予了不同的官職和獎勵,甚至有的還被授予特權,死後他們的後代還可以承襲職位。還有就是是大肆封賞,跟皇室血緣近的封王公大臣,差一點是參領、佐領,最差的也能做個旗兵。從此八旗子弟世代食祿,受到清廷的特別照顧。

由於天下日漸承平,八旗兵的後代們不再需要上戰場拼殺,他們開始貪圖享樂,驕奢淫逸,躺在功勞簿上過活。到了順治年間,旗兵每月只訓練四五次,到康熙年間訓練更是走個形式了。八旗將領“出行則皆乘輿”,反而以騎馬為恥,刀馬功夫日益荒廢。旗兵們整日遊手好閒,提籠架鳥,甚至吃喝嫖賭。更有的旗兵在嫖賭上花光了家當,將盔甲武器都送進當鋪變成了銀錢。

墮落到這步田地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早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戰爭中,八旗兵的主力地位就已經逐漸被綠營兵所取代。到了雍正年間,重要戰爭中更是已經沒有多少八旗兵的身影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就是八旗兵就好的寫照。


慣與長夜


先交代一下這個問題的背景。

準噶爾之患

自從噶爾丹統一了準噶爾,建立準噶爾汗國之後,就成了清朝在西北的巨患,康熙曾數次用兵準噶爾也未能將其消滅。


到了雍正朝,準噶爾愈發強盛,策妄阿拉布坦暗中支持羅布臧丹津的叛亂,對清朝的統一構成了威脅,策妄阿拉布坦死後,噶爾丹策零繼承汗位,雍正出兵攻打,結果遭遇大敗。準噶爾問題直到乾隆時期才徹底解決。

漢軍綠營的誕生

“八旗軍”雖然驍勇,但是人數遠遠不夠,入關時僅十萬餘人,想要憑藉這點兒兵力征服全國有些痴人說夢,所以綠營隨之誕生。


在順治時期,那些明朝降兵,清朝招募的漢兵等都被編入了綠營,從成軍之時起,綠營就是清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綠營成軍之初,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戍鎮,用於維護地方治安,如果有大規模戰事,綠營士兵也會被抽調成軍參戰。

綠營的發展

清朝入關後,“八旗兵”主要分成兩類,京營以及駐防全國各地,總人數在二十萬左右,隨著天下大定,八旗兵逐漸腐化,早在康熙平定三藩叛亂之時,就已經不堪大用,而綠營則成為了清軍的主力。

此後一直到清朝中晚期,綠營一直都是清軍的主力。直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隨著綠營戰鬥力逐漸降低,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武裝登山了舞臺,成為了清朝晚期的主要軍事力量。

綜合以上原因,題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點點歷史


滿洲人摻和到漢人堆裡,就像撒到漢人堆的一把鹽,不擋什麼事!這是滿清王朝入關後到了康熙朝,康熙帝再三強調的大事,一定要與漢族人搞好關係,否則會被漢人吃掉。

滿洲人八萬鐵騎入關,以旋風般的速度橫掃中原,不費吹灰之力擊敗了大明王朝,是滿洲人能力強嗎?

不是;是他們執行的團結漢族人的政策才得到了發展,比如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等。

入關後的滿洲人成了貴族

在太宗皇太極的時代,及入關後的順治帝時期,非常注重使用漢族大臣,如:初期的洪承疇、范文程等治國之才都積極籠絡其帳下。

到了康熙朝的中期,國內基本平息了戰亂,特別是到了雍正時期,滿洲人的懶散表現突出,因為他們享受著貴族特權,特別是跟著康熙帝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的滿洲立過戰功活著的人,康熙帝都封官加爵並給予豐厚的獎賞,本來以遊獵為生的民族,居功自傲,荒廢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不會打仗了!

西北準格爾來犯,滿洲八旗都是大老爺,六萬兵馬讓羅卜藏丹曾給打了個全軍覆沒,雍正帝才知道這是登基以來的第一要務,整頓旗務。



滿洲八旗兵與漢軍綠營兵

滿洲八旗子弟這把“鹹鹽”已經變成假鹽了,不鹹不淡,已經失去了戰鬥力,加上近些年來基本上擔任京畿防務,已經不是入關初期的鐵騎。

雍正帝想到了“漢軍綠營兵”,因為漢軍綠營兵屬於野戰兵,承擔國家防務,駐守全國各地

不但依靠漢軍綠營兵,全國各地都是漢族人,團結漢族人是基本國策。

雍正帝非常注重“滿漢”文化及滿漢的團結,所以在整頓旗務上下了大功夫,特別是這次西北叛軍“羅卜藏丹曾”的叛亂就是一個教訓,這次的戰事就是漢軍綠營兵打出來的!

本文屬於作者邸曉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否則後果自負!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友一起互動、評論、留言!


日堯居


要是說清朝最長時間的一次平叛過程,這非平叛準噶爾莫屬,因為這次平叛長達六十八年,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在雍正平叛時,清朝有八旗軍,按理來說雍正應該派八旗軍,可為何要依靠漢軍綠營兵來鎮壓?

老話說的好“富不過三代”,清朝的八旗子弟就是這句老話最好的代表。八旗在打天下時,到處南征北伐,顧不得享受,所以他們的戰鬥力都很強。清朝建國以後,八旗子弟作為統治階級,有著其他民族沒有的特權與福利,而且天下已經相對太平了,他們理應享受生活,因為沒有什麼大戰役需要他們,八旗子弟長期生活在安樂鄉中,自然把打仗技能忘的差不多,雍正時期的八旗子弟跟他們祖上比,戰鬥力肯定是退化嚴重。要是派八旗子弟去跟彪悍的準噶爾打仗,那肯定是要當炮灰了。


再有八旗子弟數量有限,在康熙時期平叛準噶爾時就消耗了很多八旗軍,所以到雍正帝時,清朝沒有足夠的八旗軍力討伐準噶爾。而且清朝養了這麼多的漢軍綠營兵,自然是要派出來打準噶爾,畢竟綠營兵花費了清朝大量白銀,清朝也不能養吃乾飯的。雍正也知道跟準噶爾作戰的危險,八旗子弟多與愛新覺羅家族有親戚關係,自然是要讓綠營兵替八旗子弟擔風險。再者,漢軍綠營兵作戰能力並不亞於八旗子弟,可以說是精銳,戰鬥力強悍,對付準噶爾綽綽有餘。

清朝不僅在平叛準噶爾依靠漢軍,而且在清朝末期,漢軍幫清朝平叛各地叛亂起著重要貢獻。


歷史百家爭鳴


雍正皇帝時期,八旗兵已經腐朽墮落,戰鬥力十分低下,弓不能拉,馬不能騎,早就不堪一戰,因此雍正不得不使用漢軍綠營兵對抗蒙古的準葛爾部。


滿人不過萬,過萬天下敵!說的是早期的八旗兵戰鬥力驚人,他們弓馬嫻熟,武藝高強,戰鬥意志高。但是入關後,他們當兵不納糧,操練不繳稅,全靠朝廷撥付款項養著。天下承平百年,少有戰事,八旗兵也就腐朽墮落了,都吃空餉,但是不訓練不打仗,戰鬥力急劇衰落。

周星馳的《武狀元蘇乞兒》裡蘇察哈爾燦的父親作為八旗兵的廣州總兵,他天天花天酒地,吃喝嫖賭,自己都說十多年沒進軍營了,早就不會騎馬了。將軍如此,士兵也差不多如此,因此八旗兵的戰力在漢人的供養之下,快速減弱至零。



清朝的武裝力量由兵和勇組成。兵是國家正式編制,分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滿兵,駐守京師;綠營兵是漢兵,駐守全國各地;綠營兵數量是八旗兵的十多倍,是國家的主要武裝力量。


勇是清朝後期臨時招募的軍隊,戰時招募,戰後解散,湘軍、淮軍、地方團練就屬於勇。八旗兵被綠營兵替代,綠營兵被湘軍、淮軍替代,湘淮軍被新軍替代,這就是清朝軍事力量的變更軌跡!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644年,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中擊敗李自成後,以吳三桂為先導,清軍入關,隨即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王朝,清朝從入關到鼎盛經歷了極其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從鎮壓漢人的“反清復明”,到搞定蒙古各部,清朝的擴張之路從未停止。尤其是西北方向和準噶爾的戰爭,可謂曠日持久。

清朝和準噶爾的矛盾可謂由來已久,一方要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一方要統一蒙古各部恢復大元版圖,所以清朝和準噶爾天生水火不容。

很多人將清朝進攻準噶爾形容為平叛,這是不準確的,因為準噶爾從未屬於過清朝,何談平叛?你能去平定從未隸屬過自己的日本嗎?儘管日本也曾給你進貢過!

在清朝消滅準噶爾的過程中,有大量漢人軍隊的身影。而清朝一直以弓馬騎射為立國之本,為何會出現依賴漢人軍隊的現象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八旗中本身就有漢軍

雍正用兵西北時,自然是有八旗的,因為八旗中本身就有漢軍。

1601年,努爾哈赤創立了四旗制度,這是八旗的前身;1615年,努爾哈赤將這一制度擴展為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終於成型。

一直以來,就有一句關於女真的名言,即“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在努爾哈赤時期,依靠八旗制度的強大組織力,八旗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最為強悍的軍事力量。

不過隨著後金的擴張,八旗制度也在與時俱進。1635年,後金征服漠南蒙古後,皇太極編成八旗蒙古軍;1642年,皇太極又繼續完成八旗漢軍的編制。

很多人將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和滿洲八旗相加得到24旗的結論,實際上總數並沒有變化,只不過是在八旗中分別加入了蒙古軍和漢軍而已。

因為蒙古軍和漢軍的加入,八旗的戰鬥力空前增強。在於敵人作戰的過程中,蒙古軍負責偵查和迂迴包抄,漢軍負責操控火銃和火炮等熱兵器,滿軍負責衝鋒和鞏固陣地等,三軍協同配合,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所以,在雍正用兵西北時,能看到漢軍毫不奇怪。

相比於中原地區的漢人,準噶爾部具有了更加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先進的火器。因為和俄羅斯結成同盟,準噶爾得到了沙俄的大力支持,其中就包括先進的火器。同時,準噶爾本身也具備了製造大力火器的能力,這給清朝用兵增加了巨大的困難。

在面對具有先進火器的準噶爾時,用弓馬騎射蠻幹就是送人頭,所以還是要火器對火器,以漢軍對抗準噶爾!

所以,準噶爾和一般的遊牧民族不同,自然需要用不同的方式!

2、入關後八旗基本廢了

1644年清軍入關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不僅意味著清軍統治全國的開始,也意味著八旗戰鬥力的斷崖式下跌。

因為清朝開始統一全國,因此作為清朝的“股東”之一,這些八旗兵自然而然地退出一線戰鬥,將和南明拼殺的人物交給吳三桂等漢人鷹犬去幹!

清朝根據加入八旗時間的早晚,將八旗內部也分出等級。簡單說來:滿軍是親兒子,蒙古軍是親戚的兒子,漢軍則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乾兒子。

所以,八旗中滿軍地位最高,蒙古軍次之,漢軍最低。相應的,地位最高的滿軍也腐化得最快最徹底!

有句諺語講得好:“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而八旗荒廢的何止四日!

所以到康熙時期,八旗基本就廢了。平定吳三桂叛亂,清朝動用的主力還是綠營兵。到康熙後期,很多八旗子弟已經上不得馬,拉不得弓,倒是對遛鳥打太極深有造詣。

雍正即位後,儘管一再強調不要忘本,要把“弓馬騎射”的立國之本拾起來,但是無濟於事!八旗徹底成為社會的寄生蟲!

清朝入關後,在京城周邊進行了瘋狂的“跑馬圈地”,靠著這些田產,主力駐守在北京的八旗子弟足以衣食無憂了。

這樣的軍隊,提上戰場和裝備精良的準噶爾對抗,幾乎就是個死!所以清朝不得不依靠另一種力量,那就是綠營!

3、綠營成為清朝中期主力

清朝三百年,時間跨度很大,軍隊主力自然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簡單說來,清朝的主力,前期是八旗,中期是綠營,後期是團練,也就是漢人地主武裝!

雍正時期,是清朝中期。

清軍入關後,將大量投降的明朝以及農民起義軍降軍降將編成綠營,歸八旗節制。

在使用方式上,八旗主力駐守北京,保護清朝皇室,而剩下的非主力八旗則駐紮在全國各大城市,並在各個大城市劃出一片區域或者另闢新地,建造軍營性質的據點,謂之“滿城”,而在大城市之外的小城市以及鄉村,則是由綠營進行駐紮。

由於投降時間較晚,綠營在地位上遠遠不如八旗,所以只能選擇八旗觸及不到的偏遠地區。八旗相當於胳膊,而綠營則如同一個個手指,通過“八旗+綠營”的方式,清朝實現了對社會各個角落的嚴密監控和統治。

到鴉片戰爭時期,八旗軍隊約20萬,而綠營則至少60萬,所以在整個清朝中期,綠營是名副其實的主力!
在對準噶爾作戰中,八旗自然要去人的,因為準噶爾是蒙古人,八旗蒙古軍更親切;因為準噶爾有大量火器,所以需要八旗漢軍火力壓制。

但是,完成鞏固陣地的,卻不是廢柴的八旗滿軍,而是綠營兵!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太搞笑了。

按照提問者的觀點,綠營一定不是清朝的正規武裝力量。

然而,實際上,卻是八旗和部分綠營屬於清朝軍事力量的組成,一部分綠營承擔的並不是軍事職能,而是維持治安、監視河道、運送賦稅糧餉等任務。

不過,八旗一直是清朝所倚仗的軍事力量,其地位相當於現在的重型合成部隊,是野戰輸出傷害的主力。清朝中前期的歷次戰鬥,都不缺八旗的身影。而且清朝統治者不願意拿八旗去拼消耗,其作用往往是戰略威懾力量以及作為一錘定音的決定性力量。而且,戰鬥力強的綠營也承擔八旗的任務,很少用於拼消耗。

實際上,清朝雍正年間,對準噶爾採取手勢,既然如此,就沒必要拿八旗去填上去,綠營依託要塞,以火器就可以完成守卡任務,只要配合得當,就完全可以完成任務。而且,在和通泊之戰結束後,清朝也發現他們長期鄙視的蒙古王公也不乏戰鬥到底的血性,所以完全沒必要拿八旗去堵窟窿,只要八旗在後方作為機動力量保持威懾即可,畢竟和通泊之戰已經讓準噶爾領教了八旗的戰鬥力和血性。

但是,雖然和通泊之戰給清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但是歷代史家都盛讚清軍滿洲軍士不畏強敵、悍不畏死的英勇氣概。到了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的清軍,依然是以八旗軍士為主力。而且乾隆年間清朝戰事頻繁,大量的八旗軍士活躍在各個戰場,畢竟打硬仗必須要用八旗來打。

另外,綠營軍士也是清朝的軍人,也是大清子民,有立功受獎的機會,為什麼要不讓綠營去表現?厚此薄彼可是不好的。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依靠綠營兵平定準葛爾???沒錯,乾隆還是漢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