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覺得在孃家是客人,在婆家也是外人?

紅心驛站




做為一個姑娘,當被嬸出門後,就會有一個拋家離舍的感覺。而進了婆家門,又會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想法。這在舊社會,女兒出嫁,要大哭三天的。

隨著兄、弟結婚,增加了嫂子和弟妹,孃家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此時,孃家的門,也就不能隨意出進了,一雙雙精明的眼睛,時刻在觀察著你帶來了什麼,拿走了什麼。就是拿了點破磚舊瓦,她們也會跳起腳來,罵你貓搗神。

在婆婆家,雖然你已經生兒育女了,但遇到一個強勢的婆婆,她也不會把你當成家人看。凡事都是跟兒子商量,不會告知兒媳半分。就是真的鬧的離了婚,也不知道他的家裡有幾兩銀子幾兩金,讓你光著屁股走人。

姑娘確實很難,溫馨的孃家成客棧,冰冷的婆家成了家。本想做從父母的小棉襖,卻成了公公婆婆的女管家。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這個問題提的好!很有探討價值!值得全民社會共同參與!我本人也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的,供感興趣的你一起探討!

第一方面:作為女兒,從小就是爸媽的小棉襖,那種倍受父母疼愛的細節,即使長大了,也不會忘記!

女孩子再好,終竟是要嫁人的!當有一天自己做了新娘的那刻起,命運之神已經把你安排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去和自己相隨相伴一生的男人重新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正所謂:女大不中留!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結婚之後也就意味著離開了生養她的家,來到了一個還在陌生的家!從此自己要獨當一面的去面對未來的一切!這是命運使然!


第二個方面:在新的家庭裡,無論自己怎樣的努力!去順從,去適應,去改變!總感覺新的家庭還是不如自己的家好!

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在婆婆家,無論自己做什麼,都要小心翼翼,不能撒嬌,不能偷懶,不能耍小性子,更不能和公婆頂嘴……所有的一切都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尺碼,自己根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則有自己好看的!

想當初在孃家裡,就不一樣了,該吃就吃,該喝就喝!沒人管沒有人問!想睡懶覺就睡,爸媽也不會說啥,哪怕自己稍有一點不開心,父母都會問長問短!就怕自己有什麼閃失……

什麼事情就怕比較,這一一對號入座之後,感覺還是自己的爸媽最好!啥事都會為自己著想!而公婆就不同了,當面說的好好的,要兒媳婦不要有什麼負擔,不要有什麼想法,不要……

說的很好聽,可時間久了,還是覺得公婆和自己之間有種看不見,也摸不到的一張無形的網!這種網讓自己始終跨越不過去,似乎是這個網讓自己和公婆一家人要保持一點距離!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距離感!


第三方面:命中註定女人都要有這樣的命運和遭遇!只不過有些女人運氣好點,人生過的有滋有味,而大多數的女人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在婆家或多或少的不受待見!

為了照顧好不容易經營的家,不給老公添堵,只能自己忍氣吞聲的湊合著過!即使公婆一家時有把自己當成外人,自己也順水推舟的裝糊塗,裝傻子,這樣的日子雖然過的有些憋屈,可又能怎麼樣呢?生活還得繼續!

有了新的家庭,由於工作,生活方面的各種因素,促使自己回孃家的次數會越來越少!難得回趟老家,家中的父母,姐妹都高興的不得了!把自己當做貴客來招待!

與自己的父母見面,那激動的場面無法言喻!自己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最開心的時候,讓自己找到了以前的幸福感覺!

幸福歸幸福!這時候的自己漸漸的覺得已經不是孃家人了,因為無論是生養自己的爸媽還是兄弟姐妹,都對自己很尊重也很客氣,似乎也有種距離感,跟沒有出嫁之前的好不一樣!

這時候的女兒都會有種感覺,似乎孃家的家不再是自己的家,自己真正的家,還是不曾喜歡的婆婆的家!這就是女人都曾有過的感受:覺得在孃家是客人,在婆家就是個外人的客觀事實!

我是情感故事小屋!有喜歡我文章的朋友歡迎與我互動,探討情感,友人方面的話題!謝謝!!!


情感故事小屋


中國的傳統思想的餘毒!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婆家,媳婦就是外姓人。

我同學的姐姐當年因為鬧矛盾回孃家,媽媽給勸回去了。結果回去兩口子打假死的不明不白!給消息時都拉醫院整完容了。很明顯就是被對方……後來同學媽媽後悔了,不如同意女兒在孃家住想離婚的想法好了!這樣自己女兒沒了,說什麼都沒用了。

兒子女兒都是媽媽身上的骨肉,都是媽媽的心肝。再過些年會好一些吧。

有心事必須傾訴洩壓,不讓積累久了,會有心理障礙的!把心放開,把目光看向遠方!學會換位思考,一切就有解了


淺笑濃情於歌


容不進的婆家,回不去的孃家,這是現在很多婚後女性的殤。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把自己看的太重的原因呢?

回孃家經常聽到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可父母有病住院,家裡有事出力出錢,還是會打電話過來,我依然屁顛屁顛回去,忙完這個做那個,最後落得出力不討好,回自己家又累又乏,然後發脾氣,最後抱怨老公沒能力,讓我兩頭受氣,這就是現實。只不過有的女人盡力而為還很心安,有的全力以赴還覺得做的不夠,有的邊做邊說,有的做了也不說。所以還是在自己。

你說的我很有體會,因為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但隨著弟弟弟媳多次無理取鬧,支撐我繼續付出的親情已經被蹂躪的支離破碎了,母親怕兒媳,弟弟怕媳婦,我儘量少回家,就算回家也光幹活不說話,然後儘量早離開,然後不聽他們之間的各種是非,也不要弟弟借我的錢,回孃家變得小心翼翼,回去一次心裡就堵得慌。

出身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親人無法選擇,親情更是難以割捨的痛,讓自己強大吧,或許只有自己強大了,就能把這些事看小,或者讓自己忙碌吧,一旦忙起來,就會無暇想這些事。


蘭姐說星座血型


女孩早晚要出嫁。

而出嫁後的女人的身份、角色就不一樣了。

如果女方有自己的房子還可以。要是像我一樣沒有自己的房子,和公婆、小姑子住在一起那就另說了。

其實,摸著良心說:我公公婆婆對我也算差不多了。只是可能有時候他們的表達方式或者說話做事的方式讓人心塞了點。

就比如之前一群人在客廳聊天,說著說著提到她和我公公經常拌嘴的事了,我婆婆坐沙發上十分嚴肅霸氣的說:這是我的家,我是老大,啥事我說了算。儘管我心裡也知道是她的家,不管她是有心無意還是怎麼,可當聽到後心裡很不是滋味。

而在孃家,雖然和以前一樣想吃啥讓做啥,想睡睡,還有人看孩子。可是老媽總是怕給孩子磕著摔著,姥姥畢竟是姥姥。每次回去都一大桌好吃的,像招待客人一樣,也許就是嫁出去的女兒 潑出去的水。

好想有個自己的窩,哪怕很小,哪怕自己要承擔所有家務,我也願意。因為那裡,我有歸屬感。


紅心驛站


這種情況已很少見了。在孃家處於客人位置,那是孃家有弟弟並且弟弟娶了弟媳而弟媳很強勢;在婆家是外人,那是十幾年前的事,現在新進門的兒媳理直氣壯、叱吒風雲、耀武揚威,而公婆忍氣吞聲受欺的年代,城市是這樣,農村大多也是這樣。但有四種家庭讓兒媳初來乍到勝負難料:1、公婆不通情達理;2、單親家庭;3、弟兄們多的家庭;4、媽寶男。


泰山木32140178


女孩子出嫁以後,女孩永遠是孃家的親人,而不是客人,母親10月懷胎,生出自己的孩子,親情永遠割捨不了。在婆家,如果有一個好婆婆還是可以,沒有好婆婆,媳婦在婆家永遠是外人,古語說的好,隔層肚皮差成山,自己養的自己親,媳婦再好也沒有自己的女兒好,所以在婆家,媳婦永遠是外人。


同樣兒子在老丈母孃家,也是外人,別聽有人說,女婿是老丈母孃的半個兒子,兒子事業成功了,有能力多賺錢。老丈母孃喜歡,如果什麼也不是,就不存在半個兒子,現實生活中就是這個道理。


聖伯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自古都是這樣。結了婚的男子家裡多了一個媳妃兒,成了“婆婆”的女主人做家務多了一個幫手,家裡家外皆大歡喜,洋溢著喜氣。一年後如果再添一個小寶寶,那就更是喜事連連啦!

作為“媳妃兒”的女人在短時間內身份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父母的女兒變成了婆家的媳妃兒,又從媳妃兒變成了孩子的媽媽。做女兒的時候,父母寵著慣著,不少事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得好可以,做得不夠好也可以;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撒嬌可以,心情不好,發點小脾氣也可以。做了媳妃兒就不同了——媽媽囑咐過!要怎樣怎樣,不要怎樣怎樣……畢竟婆家的生活習慣跟孃家的生活習慣不會完全一樣!在孃家,是個熟悉的環境,而現在完全是陌生的:公婆性情怎樣?其他人呢?鄰居呢?都不瞭解,時時、事事陪著小心,生怕惹他人不高興。有時候有人臉色不大好看,就會想,是不是我說錯了什麼?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總覺得自己是外人。

偶爾回趟孃家,把一些小事說給父母聽,訴訴衷腸,討論討論。等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回孃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多日不見,回孃家,父母喜歡得不得了:噓寒問暖,問長問短,那個熱情勁兒就甭提了!除了熱情還是熱情,沒有了以往的批評,沒有了以往的直接了當,沒有了……一次這樣,兩次這樣,三次過後,自己自然而然就會覺得:怎麼都是這樣客氣呀,我還是那個我呀!怎麼成了“客人”了呢?


路邊青青無名草


一個女孩子,嫁人了,就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是這個家庭的女主人,還有就是自己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你就不會覺得在孃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了,

你要是沒有經濟獨立,每花一分錢都靠向別人去要,你永遠都成不了主人。


司馬小絹


看著你的陳述有點心疼,想抱抱你。別太硬撐著,誰這樣都會崩潰的,得抑鬱症的人不少了。

你說不想跟年邁的父母說,怕他們擔心,是對的。兒女出嫁或者在外,一般都是報喜不報憂。這不是把自己當客人,而是父母歲數大了,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不能自己解決的,跟他們說了又能怎樣?只會讓他們多一分擔心或者憂慮。讓他們跟著著急上火,對身體沒有好處。


閨蜜結婚後,都有各自的生活,確實也顧不上。再說家裡有些事兒,還是不要外人插手才好。就像你說得,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以前我同學在離婚前經常吵架,就會跑來跟我訴苦,我總是開導她。後來她想離婚也問我,我說離婚這樣的事兒,不要說同學,就是父母也沒法替你做主。再說我還沒結婚,真得不知你這樣的情況該不該離婚?這樣的事兒,只有你自己能夠決定。

後來她還是離婚了,她前夫卻認為我有責任,說我們總是收留她……哎,這樣也是錯誤,卻不知找自己的原因。



你說在婆家也是外人,甚至有苦有淚都不能跟老公說,怕他說你是怨婦。這就是完全沒有融入這個家庭了。

有個這樣的問題,父母,子女,配偶,只能選擇一項,你選擇留下誰?

很難抉擇是嗎?一般情況下,父母總會先我們而去;孩子也有一天會長大,也要展翅飛走;能夠長久陪伴的,只能是自己的配偶。

苦與樂,跟你承受和分享最多的,還是你的老公,以後還要長久的一起生活下去。所以,跟他多做溝通與交流,把這樣的話跟他說說,不要把兩個人過成陌生人,彼此漠不關心。那樣相伴到老也沒啥意思。

愛與關心呵護是互相能感受到的,做好你自己應該做得,他如果不是鐵石心腸,也會有相應的回報。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同,有的人可能會說出來,有的人只會默默付出。他屬於哪種情況?



至於你說得不能在微信裡曬,怕禁不起幸福的推敲。你可能比較注重外在形象,怕別人說三道四。這樣的人不在少數。那些曬娃的,曬幸福的,即便被人說,也還是曬不停。中年大媽拍照喜歡圍巾,也被人們議論紛紛。她們可不在乎,沒有妨礙別人,我怎麼高興怎麼來?

這裡有個著名的故事,父子進城,騎驢被人說不愛驢,父親騎驢被人說不愛兒子,兒子騎驢被人說不孝順父親,後來只好抬著驢走,又被更多人笑話是二百五。

無論你怎麼做,總有人會議論你,對你指指點點。自己得有底線和堅守,適當曬曬,更有陽光的味道。因為每個人都得有一個發洩的出口,負能量和不好的情緒,總要把它排除體外,才不會傷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如果不想在微信發,頭條也可以啊,很多人喜歡關注頭條,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關注交流,也挺開心的。

情緒不好的時候,真得要引起關注。任由發展,可能就會得抑鬱症的。還有很多種疾病,都是因為生氣,怒傷肝;整天胡思亂想,多思傷脾。最後慢慢變成重病,比抑鬱症還要嚴重。

你的文筆挺好的,試著寫寫自己的故事,多練習寫作。平時注意鍛鍊身體。自己觀察一下,做什麼更吸引你,讓你更快樂就做什麼,有了興趣愛好,人會多一些快樂!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