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

用戶65825501629


二戰時期,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

 

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從戰略上來看,如果日本能在東部進攻蘇聯,確實會給予希特勒極大的幫助。但為什麼日本沒有幫希特勒一把呢?這主要出於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德日在二戰時沒有戰略協作。德國的對蘇作戰同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一樣,事先未給三國同盟的日本任何通告。希特勒對大島大使說:“對蘇戰爭是德國自己下決心進行的戰爭,不期待日本的任何援助。”日本和德國之間對戰爭的指導沒有直接協作。

二是美國對日本實施制裁。俄軍對蘇戰爭遭到挫折以後,德國的裡賓特洛甫外長才力勸大島大使,希望日本也對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說這是在東亞除去蘇聯的好機會。但是在1941年初,美國正式照會日本,提出了幾個必須完成的要求,否則就會在當年8月,全部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對日本進行最嚴格的石油禁運,並且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這些條件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必須立刻從中國撤軍,並且不能索要賠償和割讓領土。否則,美國就立刻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而日本拒不撤軍。幾個月的談判毫無進展。7月26日,羅斯福總統終於採取了決定性行動,下達總統行政命令,對日實施貿易禁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兩天後,又凍結了日本全部在美資產。在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後,日本只有最多維持2年的石油儲備了,一旦耗盡,沒有補充,就只能舉國投降了。在石油和戰爭物資儲備告罄之前,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對美開戰。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北上蘇聯了。

三是中國戰場的消耗戰使日本無法脫身。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大陸巨大的戰略縱深與無休止的消耗戰像海綿一樣吸收著日本的軍力和財力。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國戰場這個無底洞裡去了,還怎哪有那麼多精力北上蘇聯去幫希特勒一把?

四是日本有過前車之鑑。從九一八事變起到1935年,蘇聯不停地增兵遠東。到1935年底,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1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總兵力達24萬人,裝備坦克850輛,飛機500架,潛艇20艘,較1931年時兵力兵器擴大了3—5倍。1939年,日本關東軍突然在中蒙邊界挑起諾門坎衝突。蘇聯人毫不示弱,調集重兵反擊,全殲關東軍一個精銳師團。諾門坎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五是蘇聯對日本採取綏靖政策。日本自武漢會戰後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蘇聯卻主動與日本媾和,且條件十分優厚。蘇聯承認偽滿洲國、中止對中國的軍援、有償轉讓中東鐵路。同時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國家的地位,雙方於1941年4月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於是蘇聯利用軍援中國拖住日本,有效確保了遠東安全,之後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力推日本南下與美英衝突。

到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戰役激戰正酣時,日本在中國長沙與中國軍隊大戰,同時注意力又放在了東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無力也無心再顧及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事了。

 



懷疑探索者


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其實這個問題首先是日本為什麼要在1941年秋天去幫助德國北上進攻蘇聯?有什麼好處?

德國的對蘇作戰同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一樣,事先未給三國同盟的日本任何通告。希特勒對大島大使說:“對蘇戰爭是德國自己下決心進行的戰爭,不期待日本的任何援助。”日本和德國之間對戰爭的指導沒有直接協作。

俄軍對蘇戰爭遭到挫折以後,德國的裡賓特洛甫外長才力勸大島大使,希望日本也對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說這是在東亞除去蘇聯的好機會。

但是在1941年初,美國正式照會日本,提出了幾個必須完成的要求,否則就會在當年8月,全部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對日本進行最嚴格的石油禁運,並且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

這些條件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必須立刻從中國撤軍,並且不能索要賠償和割讓領土。否則,美國就立刻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

而日本拒不撤軍。幾個月的談判毫無進展。七月二十六日,羅斯福總統終於採取了決定性行動,下達總統行政命令,對日實施貿易禁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兩天後,又凍結了日本全部在美資產。

在石油和戰爭物資儲備告罄之前,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對美開戰。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北上蘇聯,因為在40年代,西伯利亞油田還沒有發現,西伯利亞大油田是60年代才發現,70年代正式開採的。

那麼,日本要想獲得石油和資源,就只有一條路,南下與美國開戰。在 1941年,日軍北上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除非能在2年之內打到高加索去搶石油。而且,還能順利的把石油運回日本,畢竟在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的1941年8月,日本只有最多維持2年的石油儲備了,一旦耗盡,沒有補充,就只能舉國投降了。


深度軍事


二戰,德日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他們都是輸在“獨裁”的制度之下,因為極度獨裁的本質是掠奪,所以需要擴張,擴張以後,就會變得傲慢和狂妄,從而失去理智,變得精神失常。在這一點上,日本天皇比希特勒變得更加嚴重,神風敢死隊的出現就是一個例子。當大批的日軍像老鼠一樣被火焰噴射器清理,我看了以後都感到很傷心。為什麼會這樣?這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義和團被洋槍肆虐的情形差不多一樣,可否記得?日本天皇要維護自己像上帝一樣的存在,僅僅是一點面子,就要不顧一切的去擴張。可是自從不列顛空戰以後,失敗就已經註定了,英格蘭取得了空軍的勝利,取得了制空權,希特勒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平靜,奔馳,奧迪,西門子,克虜伯,空客等工廠就會經常停工,訂單不能按時完成,前線糧草補給和火力補給也會經常中斷。而美國卻在開足馬力大量生產,還有糧草,沒有任何干擾,福特,波音,洛克菲勒開心的笑了,美國的失業率為零,這時候的日本,力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勝負已分,無需爭論。


雲在飄1230重重


說到二戰日本和蘇聯那些事,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漫畫,當時沒人看好日本

其實日本對蘇聯態度極為複雜,明治維新後日本日益強大,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亞洲,不再侷限於曾經視若神明的中華帝國,他們的目標是世界強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獲取世界列強的認可,那麼找一個真正的強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這個強者就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日本俄國爆發的日俄戰爭,經過浴血廝殺,日本舉國之力最終在陸戰和海戰上全面戰勝老牌強國俄國,自此以俄國為踏板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圖為蘇聯坦克部隊

自那之後,日本終於成了世界強國,而沙皇俄國緊接著爆發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足未穩時扶持反對勢力也就是白軍。所以說日本與蘇聯在歷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覺得我打敗過俄國,現在就能再次打敗蘇聯,這就是諾門坎戰役爆發前的日蘇兩國態勢。

日本狂熱軍國主義分子辻政信,諾門坎挑釁蘇聯的主要策劃者

在二戰時期,日本還有個特點:軍國主義到了瘋狂的地步,軍隊中的狂熱分子經常違抗大本營的命令進行各式各樣的軍事冒險。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這樣直接導致了日軍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實力。在佔領北平、南京後,日本覺得中國戰事已經大局已定,所以接下來就該選選下一個目標了。當時二戰還未全面爆發,日美關係還算正常,於是離得近、又自認為實力遜於日本的蘇聯成了新的目標。

圖為諾門坎的蘇軍部隊

諾門坎位於中蒙交界,戰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響,至9月份停火,由於名義上衝突雙方主角是蒙古國和偽滿洲國,所以日蘇雙方並沒有宣戰,這次戰鬥也更具有挑釁和試探的味道。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損失2.5萬,日軍損失1.7萬,蘇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等裝備也遠遠大於日軍。蘇軍最高指揮長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將軍,可以說單看數據日軍並沒有吃虧,而且還佔了上風,尤其對方還是朱可夫,怎麼看都是贏了,但結果卻是日本徹底打消了在與蘇聯動手的念頭。

圖為諾門坎向日軍衝鋒的蘇軍坦克群

在諾門坎,朱可夫才用的戰術比較簡單:你打掉我10輛坦克,我再增派20輛,你打100發炮彈,我就打1000發,總之一句話就是源源不斷、鋪天蓋地。打著打著,日本人終於發現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贏,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蘇聯強大的國力,他們擁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飛機和勇敢強悍的戰士。有人覺得此戰是朱可夫的汙點,其實不然,他就是要用這種不計代價的戰術讓日本清醒:蘇聯不是沙皇俄國,現在的蘇聯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蘇軍繳獲的日軍94型坦克,當時日本裝甲力量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

事實也正是如此,見識了蘇軍強大的實力和強大的國力後,就連最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過蘇聯。所以無論後來日蘇打的如何火熱,日本都沒敢輕舉妄動。


雙馬尾班長


二戰時期,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日本為什麼不幫希特勒一把,如果當時日本北上進攻蘇聯,那麼歷史將會是另外一種樣子,可為什麼日本沒有那樣做呢?可以說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德意日1940年九月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但是有一條特別有意思,這個同盟條約不影響各自國家與蘇聯之間現在的政治地位,因為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而日本在1939年的5月到9月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地區打了一架,1941年4月,蘇聯和日本又簽訂了中立條約,德軍是1941年9月30日打到莫斯科的,看看這些條約就知道,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對蘇聯的外交都是以自己的利益出發的,甚至三國同盟裡寫著如果英國和日本發生戰爭,德軍將會全力幫助日本打英國,但是又不影響三個國家和蘇聯的外交關係,這個也是德軍1941年6月進攻蘇聯,而日本沒有馬上幫著德國也進攻蘇聯的原因,因為條約上就沒有寫日本有義務幫德國進攻蘇聯,而且日本和蘇聯4月份才和蘇聯簽訂中立協議,這個協議直到1945年8月蘇聯進攻關東軍之前都是有效的。


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日本關東軍損失慘重,第一次領教了蘇聯大縱深重機械化理論實踐的厲害,被打出了心理陰影,而希特勒打到莫斯科的時候,離諾門坎戰役僅僅過去兩年時間,估計心理還留著深深的恐懼陰影,再說當時的日本陸軍已經陷入侵華戰爭的泥潭,根本也抽不出身,日本海軍對西伯利亞地區又無用武之地。

日本陸軍和海軍為了自己的榮譽互不相讓由來已久,如果北上,榮譽將基本上都是陸軍的,而自甲午戰爭以後,日本海軍的榮譽地位可以說是要高於陸軍的,對馬海戰日本海軍又全殲俄國海軍,更是讓日本海軍狂的不可一世,以至於回來敢挑戰美國海軍。


其實這些都是次要原因,根本的原因還是北上打蘇聯根本沒有什麼實際利益,當時的蘇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根本就沒發現什麼資源,就算日本佔領了意義也不大,估計佔領成本比得到的實惠還高,而日本又是資源缺乏的國家,因為在東南亞地區動了美英的利益,美國已經開始對日本實施禁運,特別是戰爭不可或缺的石油和鋼鐵,據說當時的日本石油儲備已經只夠支撐戰爭幾個月了,所以南下掠奪東南亞的資源已經成為唯一的選擇,這才是日本沒有北上幫希特勒打蘇聯, 而是南下東南亞的原因,而南下就不得不和美國發生衝突。


國輝影視劇


事實上,在1941年6月,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以後。日本是做出了北上的準備,開始了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大規模調動軍隊進入我國東北,準備對蘇開戰。

但是,日本國策是,遠東蘇軍必須有一半調遣到西部,日軍才會發動進攻。這一點在“依形勢變化帝國國策要綱”,當中已經得到了確認。6月22日,德國發動進攻,7月6日,日軍大本營下令日本陸航做好北上準備。

7月7日,裕仁天皇批准了徵召85萬人入伍,參加對蘇聯作戰的命令。同時,7月13日開始日軍向東北集結。7月31日,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作戰部長田中正式批准了24個師團參加對蘇作戰計劃。

同時下達“大陸命第506號”命令,舉行關東軍特別演習,正式對蘇戰備。命令,到7月24日,14個師團都要做好戰鬥準備,充實到戰鬥編制。到8月8日,各個兵站部隊,以及2個新動員師團進入東北。

8月29日,日軍準備北上進攻蘇軍的全部戰鬥準備,向黑龍江上游的加林達及三叉鐵路交叉點的斯科沃羅迪諾地區發動進攻。此時從日本,到高麗,從大連到黑龍江,所有的鐵路,港口都非常繁忙,60萬日軍,還有海量武器裝備,都在向前線運輸。

但是,在1941年8月1日,美國突然宣佈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凍結日本所有海外資產,斷絕日本所有海外貿易,禁止對日本輸出石油。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決定暫不北上,而是南下奪取印尼大油田。否則,日本國內的石油儲備,很快就會消耗殆盡。在這一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


歷史救生圈


希特勒的裝甲部隊都已經推進至莫斯科城下了,日本不僅沒有幫助德國也就是北進蘇聯,與德國一起夾攻蘇聯,而且順手將強大的美國推到了盟國陣營裡,實際上是在德國後方插了一刀。那麼,日本為何不全力進攻蘇聯,與希特勒會師中東地區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軍事實力影響戰略規劃

縱觀整個二戰,日本的軍事實力只能算是亞洲老大,與英美蘇法德五國相比,絕對是最弱的。美蘇兩國自身國土面積大,資源豐富,經濟、工業發展好,且軍事力量強大,英法德雖國土面積與日本不相上下,但是英法在海外有殖民地,德國通過一系列手段控制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因此,從賬面上看,日本的實力遠不如上述五國!

日本在亞洲地區頻頻行動,引起了美蘇英等國的注意,尤其是蘇聯。為了防備日本,蘇聯在遠東地區部署了強大的軍事力量,火炮、坦克、戰機、兵力等對日本形成了絕對的優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諾門坎戰役。也就是說,諾門坎戰役後,被打趴了日本徹底放棄了北進蘇聯的戰略,轉而南下進攻英美勢力下的東南亞。



深陷中國戰場,無力北進

蘇德戰爭爆發於1941年6月22日,而東方的中國抗戰即使從1937年算也已經進行了四年。日本陸軍主力已深陷中國戰場,兵力上更是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抽調和組建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來實施進攻蘇聯遠東地區。


美國的制約

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曾邀請過日本參與對蘇聯的戰爭,並許下劃分蘇聯、平分歐亞大陸的重諾。但適逢美國對日本施行制裁,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給日本來了個釜底抽薪。

大家知道,日本只是一個小島國家,石油全靠進口,雖佔領了朝鮮半島和中國的東三省,但沒有找到夢寐以求的資源尤其是石油。況且正值日本侵華戰爭的關鍵期,需要大量的石油投入戰場,美國一旦對日實施石油禁運,日本只有最多維持2年的石油儲備,一旦耗盡,沒有補充,就只能舉國投降了。 因此,沒有了石油供應的日本也沒有能力去攻打蘇聯了。


地緣政治利益的劃分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表面上是同盟關係,但雙方嫌隙很大,國家利益大於一切。按照戰爭的態勢,德日滅亡蘇聯後,蘇聯西部的工業區併入德國,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歸日本。很顯然,日本得到的遠不如德國佔領的工業區實惠。蘇聯地廣人稀,有很多荒無人煙的荒涼之地,日本去佔領對自己好處也不大,況且又要折上百萬兵力和財力。



正是看到這點,蘇聯方面在此時也採取一定的政策,即使在諾門坎痛揍了日本後,還是向日本許下了十分優越的條件,雙方於1941年4月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得到好處的日本自然不會出爾反爾,去幫助德國了。 而且當德國人打到莫斯科時,日本正在在中國長沙與中國軍隊大戰,又在東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開展,客觀的講,多線作戰的日本根本無力,也無心幫助德國攻打蘇聯的了。

以上,歡迎評論區大神指正!


獨舌視界


二戰時期,軸心國集團的日本德國意大利是盟友關係,中美英蘇是同盟國的盟友關係。而二戰就是這兩個集團在對打。相比德國的盟友,中國的盟友就靠譜多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日本不和德國夾擊蘇聯,這是典型錯誤的。我們通常認為,節能之後就該互相幫助。有困難了,你幫我,我幫你。而事實並非這樣,外交的結盟都是為了各自的目的。日本德國意大利,夢想瓜分世界。德國憧憬拿下歐洲,日本拿下亞洲。

諾門罕日本曾經對壘過蘇聯,前期打的順風順水,後期蘇聯緩過神來回頭就是一個大嘴巴子,日本牙都被打掉了,自此之後,再也不敢和蘇聯叫板了。德國入侵蘇聯之後,蘇聯前期同樣飽受摧殘。蘇聯一度防備日本,擔心被日本抄了後路。而蘇聯接到的情報是,日本不會進攻蘇聯。日本沒有進攻蘇聯的情報,說明的就是日本根本沒考慮去打蘇聯,更別提制定戰術了。二戰所有侵略,都是在戰術上的勝利。日本德國為了開戰,準備了好幾年。如果讓日本倉促應戰,死路一條。


莫斯科保衛戰時,日本在遠東同樣不好過。1941年的長沙會戰,日本被爆揍了一頓。同時的日本,戰略已經不僅是中國了,他的目光更遠大,深知自己對付不了蘇聯,那天打美國。妄圖通過突襲珍珠港,徹底剿滅太平洋艦隊,然後自己就是海上老大了。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的的確確佔了上風,而美國也緩過神之後,同樣回頭就是一嘴巴子,日本別提牙被打掉了,脖子都錯位了。


德國入侵蘇聯之後,日本的戰略方向根本就不是蘇聯了,他打蘇聯,借他個膽子都不敢。與此同時,日軍突襲珍珠港之後,次年中國組建遠征軍作戰。此時,中國能抽出兵力出國配合盟軍,說明日本在中國的控制力已經不如從前了。

而1943年,抗戰已經到了反攻階段。日本在戰場上的主動權已經逐漸消失了,中國已經開始反攻了。那麼1941年的日本,也好不到哪去。


讓日本去打那個把自己牙都打掉了的毛熊,他覺得自己不如去打美國。從現在來看,日本打蘇聯是不可能的了。當時的日本深陷泥潭,自己都自身難保,更無法配合德軍。並且,蘇聯的幅員遼闊,是日本人根本無法想的。中國就是靠著戰略縱深把日本人拖死了,蘇聯的戰略縱深更大,日本也根本抽不出那麼多軍隊去打這一仗。

軸心國雖說是所謂的集團,但依舊各自為戰。互相幫助不可能的,互相坑倒是真的。


軍武文齋


首先在諾門坎戰役前日本曾經有過北進的計劃,就是以中國東北和遠東為跳板,進攻蘇聯。德國在蘇聯在東線戰場打得如火如荼,希特勒也曾要求日本與德國兩面夾擊蘇聯。但是日本最終沒有北進,而是選擇了南下。究其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諾門坎戰役後,日本意識到與蘇聯遠東集團軍交戰,勝算很小。雖然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勝過,但是蘇聯的實力已是今非昔比。首先日本無論是在大口徑火炮還是裝甲力量上,都遠輸蘇軍,日本在諾門坎和張鼓峰的試探性攻擊都沒有佔到便宜,還使日軍領略到了蘇聯大炮主義的厲害。所以日軍對蘇軍還是有所忌憚。後來還和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再有蘇聯經過情報驗證,日軍決策層沒有進攻蘇聯的計劃,這就使蘇聯調動了遠東的幾個集團軍來填補蘇德戰場的大量人員消耗。



第二,當時日軍陸軍主力在中國戰場,雖然東北有其精銳關東軍,但是日本若要進攻蘇聯,日本陸軍就要陷入兩線作戰,兵力必然會分散。何況又沒有絕對勝算。而日本最強大的恰恰是海軍,何況進攻蘇聯後就算成功了,日本得到的是什麼?西伯利亞貧瘠的土地和嚴寒。而東南亞恰恰有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所以,可以想到日本本土資源的貧乏,這就需要東南亞大量的資源去維持戰爭。


第三,當時東南亞大部分是英法殖民地,當時英法忙於西線戰場,無暇東顧,給了日本可乘之機。當時美國已經對日本實施了石油禁運,並且加入同盟國的意向明顯(給予英法大量援助),日本若要南下和美國必有一戰,就算日本不對美宣戰,時間不長,美國也會對日本宣戰,日本想不如先下手為強,佔取戰爭主動權。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試圖消滅美軍的太平洋艦隊。這就導致了後來的珍珠港事件,可以說日本進攻美國雖然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綜上所述,日本軍部經過深思熟慮,並不是腦袋發熱,決定進攻美國。以取得先機。初期,日軍攻勢勢如破竹,橫掃東南亞。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招惹美國這個巨人就註定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純手打,只是個人分析,希望大家多指點。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帶給您喜歡的文章。謝謝支持!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日本、德國、意大利的三國軸心,堪稱上個世紀最沒有默契的結盟,豬隊友互坑的典範。早在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就跟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依照這個協定,雙方有夾攻蘇聯的義務。結果等到日本陸軍大臣板垣徵四郎把德意日三國結盟的議案提交內閣後,海軍的某些將領又不幹了。陸軍和海軍的代表在內閣會議上大吵一架,當時甚至傳出了海軍大臣被陸軍刺殺的消息。

這場爭吵最後以陸軍勝利告終,因為內閣首相平沼騏一郎支持陸軍的決定,也支持日本與德國結盟的議案。作為結盟的誠意,日軍在已經有張鼓峰失敗教訓的前提下,又發動了諾門坎戰役。然而正當日軍和蘇軍還在諾門坎廝殺的時候,希特勒搖身一變,居然與斯大林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頓時間,日本感覺被德國人給出賣了!軍政兩屆一片譁然,平沼內閣在大丟面子的情況下宣佈辭職。日本與德國夾攻蘇聯的計劃也隨之擱置。



時間轉到了諾門坎事件後的第二年,隨著德國在西歐的大殺四方,下一個目標顯然就是蘇聯了。於是三國軸心,共同對付蘇聯的提案又被拿上了檯面。這一次三國終於是結盟了,但是日本因為之前吃過德國的啞巴虧,所以這一次即使跟德國結盟了,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的完整方案。而且由於日本和德國結盟,以及日本國內的南進政策,惹惱了美國人。美國警告日本:再敢窺視東南亞,就完全斷絕日本的石油和鋼鐵出口供應。

但是此時日本國內主張南下東南亞,對英美開戰的一派佔了主流,日本於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年年初就確定了南下的國策。也就是說,不管德國跟蘇聯是打還是和,日本都已經決定對美國開戰了。

尤其是當時日本海軍的槓把子永野修身,他是留過美,知道美國有多強大的人。但是他就堅定的主張對美開戰。並且還一口咬定了如果日本跟美國談判破裂,日本的石油最多隻能堅持一年,對中國的戰爭最多隻能支持兩年,日本必亡的論調,所以日本一定要跟美國開戰,奪取東南亞的石油資源。至於別人問他:如果美國報復,你要怎麼應對的時候,他就故意避而不答。

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高層,普遍沒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說白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先把美軍打出東南亞再說,奪取了石油以後再看下一步該怎麼走。並沒有滅掉美國的野心,也沒有跟蘇聯開戰,聯合德國滅掉蘇聯的信心。妥妥的豬隊友啊!



而希特勒一方,也是豬隊友。德國對蘇聯開戰的計劃,希特勒壓根就沒有通知日本!一直到開戰前的兩個月,日本駐德大使才收到希特勒的通知,德國決定對蘇聯開戰了。但是!德國並沒有直接告知日本大使具體的行動時間。日本方面對此也是很無奈,大哥,您到底什麼時候動手,給個準信行不?

備註:其實也不能全怪德國,希特勒也是被墨索里尼這個豬隊友給坑了。當時意呆利要吞併希臘,戰爭打了半年,意呆利不僅沒有滅掉希臘,反倒被希臘打的半死。希特勒為了救這個豬隊友,只得把進攻蘇聯的時間一推再推。

等到德國準備完畢後,日本駐德大使才根據與希特勒以及裡賓特洛甫會談結果,猜測德國進攻蘇聯的確切時間,此時距離蘇德開戰已經只剩下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日本這邊本來都已經確定了南下對美宣戰的計劃,但突然有一天傳來了消息,蘇德戰爭正式開始了!這一下支持北上進攻蘇聯的人又佔了上風。在這些人的影響下,日本製定了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新國策。這個新國策的具體方案如下:日本陸軍以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名義向滿洲地區、朝鮮地區調動二十五個師團的兵力和物資。其中關東軍和朝鮮駐屯軍佔大頭,一共要出動十四個師團;此外再從日本國內和中國關內調入十一個師團。另外再從中國關內再抽調六個師團作為總預備隊。

如果按照這個調配方案,中國關內要抽出十個師團,而且還都是精銳部隊,國民政府的正面壓力會大大減輕。但結果一算賬,發現這個新國策計劃根本執行不了。因為當時關東軍所儲備的彈藥、糧食、汽油,分別只能滿足北上參戰師團,三個月、一個月、兩個半月的作戰消耗。

按照這種戰爭儲備,蘇軍根本就不用跟日軍正面交火,只需要把鐵路線扒了,公路炸掉。等半個月以後,日軍就要往回撤!(走過去要花半個月,往回走還需要半個月)



就在日本發佈新國策計劃後,美國也迅速做出反應。羅斯福總統宣佈美國將會凍結日本的海外資產,並且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等於直接把繩索套到日本人的脖子上了。羅斯福的這次講話後,日本參謀本部立即下令取消北進計劃,除了留下十六個師團防備蘇軍外,其餘兵力和物資一律調往中國關內戰場,為南下作戰作準備。(所以日軍在當年在中國關內發動了五次大會戰)

至此,日本對美宣戰,對蘇防禦的政策算是基本確立了。但是,這個時候日本高層的吹牛皮老毛病又犯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夕,裕仁天皇召見了日軍總參謀長杉山元,當時裕仁問了他一個問題。裕仁問道:如果日美要開戰的話,你認為要多久才能打贏?杉山元回答說:只需要三個月!天皇老鬼子當時就怒了!質問杉山元:當年跟中國開戰時你特麼也是這麼說的!我問你要打多久,你說三個月,可是現在跟中國打了四年了還沒完!怎麼解釋?杉山元急忙辯解道:中國腹地深遠,拖這麼久真沒想到。裕仁大聲喝問他:是中國大還是太平洋更大?你憑什麼這麼肯定說三個月能打完?!杉山元頓時語塞,無言以對,隨即退出了皇宮。



又過了幾天,也就是日本和美國談判的最後截止時間(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就不再供應日本所需的石油和鋼鐵),天皇又再次召見衫山元。這一次他拉上了內閣首相近衛文麿和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一起進宮,向天皇稟報大本營聯絡會議的結果。杉山元說:帝國軍人有把握在五個月的時間佔領東南亞,並奪取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這一次天皇也不好再說什麼了,於是同意了衫山元和近衛文磨的作戰方案。日本隨後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對蘇聯的開戰的計劃也就完全放棄了。


希特勒聽說日本要對美宣戰後,感到十分的氣憤,他讓東條英機等一等,並且還說如果日本對美開戰,德國將推遲對美開戰的時間,不配合日本的作戰。結果東條英機根本不鳥他,你不配合就不配合吧,日本單幹!接著希特勒又希望日本能夠截斷美國至蘇聯海參崴的援助運輸航線,日本也以避免引發對蘇戰爭為由而拒絕了。簡單來說,日本就是鐵了心的不打算摻合蘇德戰爭的事了!(典型的豬隊友互相坑)

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後,日美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要單獨面對美國,也就不可能再對蘇聯開戰了。

當然了,日本國內也是有明白人的。比如陸軍的石原莞爾,海軍的米內光政和百武源吾等人就是反對跟美國開戰的代表。

其中米內光政還是北上政策的支持者,他認為日本應該對蘇聯開戰,甚至有一次還在內閣會議上說:蘇聯是人類的公敵,北進蘇聯是日本的主要國策之一。因此我極力主張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兩地對蘇聯發起攻擊,試探一下蘇聯佈防在兩處的軍事虛實,為以後的全面進攻蘇聯作準備。

只不過像石原莞爾和米內光政這樣的人,在東條英機時期都靠邊站了。後來戰敗審判時,這幾個人也是屁事沒有。尤其是石原莞爾,侵華的元兇。他自己主動去投案,結果美軍根本不抓他。美軍覺得他又沒有打過美國,算什麼戰犯?(媽賣批的!)



總的來說,日本不配合希特勒,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本和德國並沒有默契。基本上是各自為戰,所謂的共同防共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具體的合作計劃。

第二、日本和德國從沒有真正信任對方。日本對蘇開戰時,德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跟蘇聯媾和了。等德國開戰後,日本也一樣。

第三、日本的後勤補給能力太差。陸軍基本上是打到哪,搶到哪。日軍在西伯利亞,除了看到大雪和北極熊,什麼也沒有。以日軍的機動能力估計都走不到莫斯科就全部餓死了。(參考英帕爾戰役的結局)

所以,真心不是日本不想配合德國,而是日本做不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