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最後幾天,高考作文也能提分!語文名師4個建議,分享給孩子!

高考最後衝刺階段,很多學科差不多都定型了,不過很多學生都會趁著這段時間再想辦法為作文做做最後準備。

那麼,作文如何再次登上一個新的臺階?怎麼為作文提升再次打開一個新的局面?如何做好更充分的準備迎接高考?這是很多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的老師、家長和考生關心的話題。

中教君專門請來了著名的語文教師連中國,為師生們答疑解惑。連老師曾多年在北京四中執教,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突出。而同時,連老師又格外重視學生的閱讀等語文學科能力素養的培養和提高。

剛剛小編問的一連串問題,涉及諸多方面,回答與解決這些問題似乎並不容易。但連老師認為,如果將這些問題高度地融合起來,其實可以用一句話做出概括:心和腦不到的地方,筆就不會到;筆不到的地方,我們就不會到。

對於高考作文的最後準備,連老師為廣大考生、老師提了以下四點建議。

最後幾天,高考作文也能提分!語文名師4個建議,分享給孩子!

01

清通,是一篇文章的質地

建議一:作文有規劃,語言忌晦澀

作文的提升當然是個系統工程,難以短時間大成。但抓住兩個關鍵,在較短的時間內,讓作文有一個新的變化,也並非不可能之事。

這兩個關鍵,

一個是為文思路要合理清晰,忌“散亂”;

一個是表達語言要自然曉暢,忌“晦澀”。不必求完美,只要在這兩個方面做得基本不差,其實一個還算夠用的作文分數就會隨之誕生。

為什麼學生的文章思路“散亂”?

先說思路散亂。究其原因,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

其一,學生對整張試卷答題時間規劃不合理。

什麼時間進入到什麼樣的題目,心中無數,把握不好整個試卷的答題節奏,給作文留下的時間太短。

我常聽學生說十幾二十分鐘就寫完了作文。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思路根本就不可能釐清,完成800字,填滿空格,已是萬幸,自己都沒有想清楚的事,想讓別人看清楚,自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不少學生為文前缺乏對整篇作文規劃的意識,往往看過題目後,提筆便寫,邊寫邊想。

在監考的過程中,我曾關注過許多學生作文前的狀況,大抵如此。我們完成一篇像樣的作文,至少也需用時半個小時以上。無整體規劃,邊寫邊想,勢必會造成文意前後或牴觸或遊離,結構散亂甚至混亂,文章重心偏失等嚴重問題。

在保證必要的寫作時間的前提下,“填滿”不是目的,“求佳”才有分數。而為文思路合理清晰,是“求佳”至關重要的步驟。“合理”是思路不出錯,“清晰”是思路易於閱讀者快速把握。

怎麼做到語言表達不“晦澀”?

再說語言表達要自然曉暢。

自然,就是不拿捏不做作,不邯鄲學步。曉暢,就是在自己現有的語言基礎之上,盡力要把自己要表達的內容說清楚說明白,力求不羅嗦不冗雜。

不少同學求有辭采。有辭采,不是花裡胡哨,不是雲遮霧罩,更不是不知所云。生命的空白往往就構成了寫作的空白。寫作考的不僅僅是語言,寫作考的常常是我們曾經關注過什麼,思考過什麼,理解過什麼,達到過什麼……

寫作中,與其在語言上消耗時間去飾弄玄虛,去求浮泛矯情的“優美”,不如將寫作的重心調整為在適應題旨要求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真實而充分感受到的內容。帶著自身生命貫注力的思考與判斷,講述與描寫,抒情與痴想,甚至是彷徨與迷茫,苦痛與憂傷,都是引發關注獲得讚賞贏取高分最重要的富有價值的內容。書寫有自身獨到生命體驗的內容,比追求所謂“優美的語言”,不知要有價值多少倍。

曾有學生問我,作文得高分,是否必須要寫上題記?學生的問題給了我強烈的震撼,學生對寫作,也可以說是對高考作文,誤解與隔膜是多麼深重啊。徒有外表、裝腔作勢的備考思路誤人不淺。

我們該想一想,自己的為文思路與語言表達,其間是不是還停滯彌散著嚴重的黑霧瘴氣。這些黑霧瘴氣鎖著了風景,酸澀了雙眼,窒息了呼吸,不清除一下,清理一下,清透一下,清亮一下,我們的作文就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02

意蘊,是一篇文章的彈性

建議二:許多事物,往內在意蘊裡再想想

作文的提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有賴於我們寫作內容的拓展。寫作內容的拓展,我們慣常的思路是關注它“橫向”的發展。其實,“縱深”的發展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我們應該力求讓我們的“腦”與“心”到達更深遠的地方,而非浮在事物的表面;在“人”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分”的發展。只要我們真切而真誠地活在人間,寫作的素材便會源源不斷。許多事物,都有待於我們往內在的意蘊裡再想一想。

高考作文備考,我們不應做知識與材料刻板沉默的複印機,而應該成為情感迴旋、思維活躍,思想逐漸生成並不斷撞擊的大海里的一朵快樂獨立的浪花。

如果說在語文課裡,我們獲得了生命體驗的方式與途徑,得到了領悟內蘊的基礎與方法,那麼,我們自然而然地便可在更廣闊的空間中自覺地將這種經驗加以運用。這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皆可化為筆下的獨特與風光。

一次,我去山西運城與那裡的學生交流。其間,談到了有關“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餘的顧慮”的那則作文命題。同學們都感覺沒什麼材料好寫。我憶起剛吃過不久的運城特色小食——羊肉泡饃,就對同學講,運城小吃,羊肉泡饃別具特色,我來到這裡才發現,與隔著黃河陝西的羊肉泡饃亦有所不同。

我覺得運城的羊肉泡饃,質樸熱情,敞開心扉,以低廉的價格笑迎天下客。粗瓷大碗內盛滿滾熱的鮮湯,然後便是味美的羊肉與厚實的白饃,所有的一切都是直奔主題,簡潔明快,舍掉了一切的敷衍和過度,繁縟與雕飾,細微與末節,可謂老幼皆宜,量足味重,實實在在。與精雕細琢、講求細節與裝飾,靜雅清淡且價格不菲的淮揚菜形成了個性完全不同的南北對立。

我個人以為,運城羊肉泡饃之所以能夠別具特色、獨樹一幟,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懂得“捨得”與“褪去”。“放下”的同時成就了它的獨到與雋永。與羊肉泡饃相配套的是“俗得可愛”的方桌大凳與進餐時的熱火朝天。我們日日所見的羊肉泡饃如若大家寫到高考作文中去,一定會異軍突起,洗人耳目。因其獨到,所以也便於成就高分。往內在的意蘊裡想一想,筆下才會呈現出百般景緻與個性特徵。

但令人遺憾的是現實的備考情景,卻不非如此。在備考過程中,我們不少同學常常使用《論據手冊》處處鑿井,但如此而為卻能躍出醇美甘甜的泉水的開掘實在是太少了。從《論據手冊》得來的不少事例,呆頭呆腦,似是而非。

有的學生追求“知道”,追求“套用”,追求“陶淵明”和“感動中國”。在不少同學的寫作中,我們看不到那麼多節“語文課”對他的影響,也看不到生活過程對他的影響。有的學生對課堂與生活,缺乏感動與思考,更缺乏對豐富細節的體驗與把握。

“人”的死氣,必是“文”的死氣。幼稚浮泛,大話空空,將流行在我們的作文裡。

03

視野,是一篇文章的疆域

建議三:眼光與心胸,應該“放一放”

如果我們的眼光與心胸“囿”住了,“鏽”住了,“滯”住了,毫無生趣地停留在刻板簡單的現實上,自然不會得到更理想的分數。放出,才可騰翔。

記得不久前,我翻看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課本,被第一頁上的有關秋天的四個詞語——金秋時節、景色宜人、層林盡染、疊翠流金,一下子震懾住了。教師上課的時候,透視這四個詞語,完全可以將一個奇妙美好的秋天展現在孩子眼前與心頭。

這四個詞語構成了怎樣的一個流光溢彩、氣韻飛動的秋天啊!金秋時節,每一寸美好的光陰,都有著金屬的質地與光澤,讓人倍加珍愛。這一個個漢字就像操場上的孩子,歡蹦亂跳動感十足。

我多麼希望孩子們不僅僅是認識幾個字,而是要把漢字的世界看到,把漢字的氣質學到。文字的節律,來自於內心的躍動。文字的光亮,來自心底的光亮。孩子的視野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字”上。

我將自己的這些想法寫成了微博發了出去;不久,收到了一位小學老師熱情的回覆。她說:“小學生真體會不了這些,盡力記住每個字怎麼寫,試著能用在自己的日記,就是好學生了!”

我並不完全認同這位老師的觀點。我以為,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我們從來不去力圖或幫助孩子將自我的視野放出去,一天天,一點點,視野萎縮。

我和一位高三學生聊作文,我問他:你熟悉什麼和喜歡什麼呀?他似乎一下子遇見了一個天問,再也說不出話來。沒有“熟悉”和“喜愛”,哪有文章!我們僅僅拘泥於窄逼枯窘的“現實生活”中,筆底哪會有波光與水汽,開闊與恢弘。

我個人以為,即便是對一個小學生而言,一個小小的心,一顆優質的心,一腔醇然的心,到底有多大呢?為什麼我們做老師的,首先就封閉了孩子視野與心懷中應有的可能性呢,到底是我們“做不到”,還是孩子“達不到”?或許正是我們常年的“做不到”,導致了孩子最終的“達不到”。

我的學生唐詩夢,雖是位女生,可她視域之開闊,筆下矗立而起的渾厚力量,都讓我們對她刮目相看。她將北京眼前的大雪與雪中挺立的白楊一直延展擴及到冰寒廣袤的俄羅斯,延展擴及到人類深廣厚重且優美壯麗的靈魂。這樣飛蕩雄渾的筆墨,不得不讓震顫:

我為這白色大地上筆挺的白楊征服了!此時我驀地想起,一位遠居他鄉的俄羅斯作家,曾站在茫茫大雪中久久凝望著樹木。他一直深信,雪與樹是他祖國的靈魂。

或許有的老師會說,你說得很對,但我的學生做不到。“放一放”是“做得到”的前提與基礎,在備考過程中,老師有必要提醒學生“放一放”,也有必要為學生的“放一放”準備條件和可能;我們的學生也應該強化“放一放”的意識,增強“放一放”的能量。不能“放一放”,永遠也“做不到”。

最後幾天,高考作文也能提分!語文名師4個建議,分享給孩子!

04

生活,是一篇文章的光澤

建議四:迴歸現實生活去理解和發現

寫作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與提升,更是一種教育,是改變“人”的一道深沉豐富的力量。回味生活、再現生活,可以幫助學生把真正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喚回來。學生辭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自身生活的忽視與冷漠。一味套用古人,一味說人人皆知的浮泛的空話,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極大地枯損封凍學生原本活躍敏感的內心世界。

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題一直致力於引導學生在平實的現實生活中,能有所理解,有所發現。之所以注重這樣的考查,是因為對生活能有所理解和發現,是一個人生命質地優良的重要特徵。脫出別人的腔調,不靠所謂的“材料”來說話,是一個學生有“真氣”的表現。

從成長的角度而言,一個人對生活,有觀察,有理解,有思考,有發現,這是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誌。一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感受,能思考,能於簡單尋常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情趣與價值,能發表自己對於現實生活獨到的理解,這本身便足以成就他引人注目的分數。這樣的學生,心裡不僅僅裝著“成功”與“目標”,更非渾渾噩噩之輩。這樣的學生是正常的,真實的,也是幸福的!

我爸,不抽菸,不賭博,偶爾喝點小酒就詩興大發。總之,“無公害,純綠色”。

要是在古代,我想我爸決不會是“不肯過江東的”項羽——他頂多是一個駕小舟隨江波晃盪的漁翁;也決不會是因為不能打仗報國而直跳的陸游——他頂多是一個在院子裡種種花的“隱士”。總之,“爸不琢,不成器”。

在作者的筆下,一位愛生活有情趣、不功利不急躁、勤勞樸實的“老爸”形象呼之欲出。現實的平凡與冗雜,並沒有消磨與鈍化小作者一顆清靈明透的心靈。

提醒學生及時記錄生活感悟的點滴,用筆貯存生活,是將細流化為波濤重要的一個手段和技巧。

如若追求考試正面積極的意義,那便是當我們緊張恐懼地坐在考場上,拿著筆,當無窮的不踏實與不可知降臨的時候,我們的心中要麼浮起空虛乏味、敷衍做作式的胡亂的抵禦;要麼,會逼出我們精神上心靈裡最本質的一種自衛式、超越式的傾吐與坦露。我們自然渴求的是後一種。而要想求得後一種,平時“心”與“腦”不到的地方,考試的時候,“筆”自然不會到。

最後幾天,高考作文也能提分!語文名師4個建議,分享給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