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985 211的大學生在社會上過得怎麼樣了?

王瑜瑜


以下都是985、211畢業的20位同學都是過得不錯的,最後一位與眾不同:

1.遼寧大學——王健林

萬達集團董事長,每天1億小目標,愁了白了頭


2.復旦大學——郭廣昌

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董事長,混來也不怎麼好,也就2017年問鼎中國首富。


3.武漢大學——雷軍

小米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混的還可以,雙十一一天也就25個億。

4.南開大學——張一鳴

今日頭條的老闆,我們每天打碼字換錢都是在人家地盤上。


5.重慶大學——任正非

華為公司總裁,一年也就掙個5000億。

6.北京大學——李彥宏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不懂問度娘,一代人的回憶。


7.電子科技大學——丁磊

網易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每天玩了遊戲想吃正宗豬肉找網易。

8.清華大學——張朝陽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9.中國人民大學——劉強東

開起了京東集團,還娶了清華才女章澤天

10.西安交通大學——周鴻禕

360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奇酷CEO


11.中國海洋大學——姚勁波

58同城董事長,口號:找工作就上58同城

12.清華大學——宿華

快手公司BOSS,快手記錄世界記錄你


13.北京大學——俞敏洪

新東方CEO,不會英語找東方,教不會不收費

14.上海財經大學——張勇

江湖人稱"逍遙子",現任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


15.清華大學——王興

美團大眾點評CEO,剛剛我還點外賣,贊一個

16.浙江大學——史玉柱

巨人網絡集團董事長,也就446個億。



17.中南大學——王傳福

比亞迪總裁,貌似比亞迪有二手車了

18杭州師範大學——馬雲(小211)

帶領十八位武林高手南征北戰,最終建立阿里帝國,現任盟主,江湖人稱"風清揚"。

還有很多哦,大家還知道還知道哪些,歡迎留言交流,我們共同討論。


清懿學者


曾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稱某某不抽菸不喝酒活了60多歲,某某隻抽菸不喝酒活了70多歲,某某隻喝酒不抽菸活了80多歲,張學良既抽菸又喝酒外加吸毒,活了一百多歲。

誰都知道抽菸喝酒吸毒對長壽無益,張學良只是個體差異,個案代表不了統計規律。

985和211畢業的人生活得怎麼樣?從個體而言當然有好有差,但從統計角度而言,他們當然過得比一般人要好,而且還要好很多。

985和211畢業生在全社會群體中佔的份額很少,但把控互聯網業的幾乎都是這類人,在其他掙錢多的行當裡,985和211畢業生的優勢同樣非常明顯。



無論是名校畢業的白領,還是沒有上過大學的打工仔,人格都是平等的,但他們生活的小圈子非常不同,形成了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是存在的族群效應,從而產生了價值懸殊的社會機會。

從小學到博士,各級同學聚會我都會參加。不論學識不論貴賤,同學之間只論感情,餐桌上大家都搶話,總是很熱鬧。

但事後回想起來,小學初中和博士碩士兩類同學聚會討論的話題非常不同。

小學初中同學討論的話題兩極分化,小到本地哪條街上的醬菜很好,花生豆給的特別多,大到特朗普為啥瞎折騰,什麼時候打臺灣了。要麼雞毛蒜皮,要麼不著邊際。

這沒有諷刺貶低的意思,席間閒聊本來就是道佐酒小菜,你一說他一聽大家一樂就完了,我其實挺享受這個過程的。

碩博同學聚會討論的話題多是本行業內的最新進展,每個人都先說說最近忙了些什麼,有什麼心得和新機會,經常會碰出火花,並找到新機會。

如果您還不信,那不妨舉個更加淺顯的例子,比如說有兩個村子,一個非常窮,一個非常富。在窮村子裡,即使你再努力拼命,發財致富的可能性也會很低。而在富村子裡,只要你隨著大流走,也能蓋得起二層小洋樓。這就是族群效應。

這個觀點肯定會令一些人反感,認為我在搞學歷歧視,其實歧視是客觀存在的,我說不說它都存在。

歧視本身並不重要,更關鍵的是族群效應,名校畢業生有著更高層的社會圈子,能得到更多機會,更容易比一般人過得好,這一點不服不行。


奧卡姆剃刀


筆者是某211高校本科畢業生,畢業10年。以我們班作樣本,試圖解答。


專業是機電類。本科畢業接近40%的同學就讀研究生;最後1人讀完博士。

班級38人,所有人畢業參加工作後的今天,情況大致如下(可能略有出入):

  • 政府部門:0人 (推導:工科畢業生對從政沒興趣)


  • 工廠工程師:25人(其中包括華為、東風汽車、上汽等知名企業中層管理,5人,年薪約20-30萬;其餘企業的20人,年薪15-20萬)

  • 科研:2人(其一是國家級人員,限制出國)。年薪約15萬。

  • 高校任職:1人(博士畢業,人帥;迎娶白富美,直接逆襲人生)。年薪難以估計。

  • 轉型遊戲編程:1人(騰訊任職)。年薪40-50萬。

  • 創業:3(其中一個較為成功,打算落成新的產業園;其餘兩個,個人收入約50萬,較為普通)

  • 繼承祖業做醫生:1人。

  • 書畫老師:1人。年薪12-15萬。


也就是說,

  • 超過65%的同學會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追求穩定。畢業10年基本進入中層管理階層。

  • 8%的同學選擇創業,通過努力有機會獲得比工薪階層稍高的收入。

  • 少數人選擇轉型,但是收入也能在10萬年薪起。


而這個群體,超過80%的家庭是農村,有超過40%是屬於當時的“貧困生”。

由此可見,教育仍是80後從貧困階層往上邁進一步的良好通道。

10年前,就業選擇的機會相對現在的90後少很多。當時就是:

  • 去企業

  • 考公務員

  • 考研


而畢業生選擇創業的寥寥無幾;上文提及的3個創業者,有2個也是在工作多年後開始創業。

80後211高校畢業生仍是思慮較多、比較保守的一個群體。穩定的生活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

目前社會充滿各種機會,選擇無限,是否上大學只是選擇的路不一樣,並不能左右未來是否成功。以上數據是樣本調研,僅供大家參考。


千劍看商業


我是阿狗,生活教育類專家。我認識的朋友主要是985的。我就講下他們過得怎麼樣吧。

1、進高校的

不少師兄師姐去了高校,主要是211、普通一本,也有去地方學院的。整體而言,他們的收入在當地私中上等。

如果沒有特別的追求,壓力也就不是很大。比如一個師姐,一年就上上課,發一兩篇文,基本就沒事了。比明粉還閒,關鍵是收入是明粉的幾倍。

可當年勸明粉明粉讀博,他不聽。

高校,目前來說是性價比很高的地方。

2、進企業的

周圍不少同學都去了企業,諸如央企、外企,許多基本在省級總部。混的應該都不錯。

上次和一個朋友吃飯,他說他有同學畢業三年,現在到手三十萬。不是技術崗,可以了吧。

也有在國企的,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沒有多問,看樣子應該不差。

3、進體制的

體制包括教師、公務員、事業編等。這個地方收入不算高。

周圍不少朋友去了北京重點中學當老師,也有去了中央部委。還有不少去了省直機關的。

整體去的層次應該不算錯。

總結:

整體而言,985的一般不會差到哪,雖然許多人也不會好到哪。可這個世界,多數人從來就不會好到哪。


一枚明粉


1:不得不承認,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階級的存在,在遠古時期,強壯的人會獲得更多的資源,取得更高的族群地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體能漸漸成為次要的東西,而大腦則成為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更重要的東西。

2:就當下社會而言,衡量大多數人的標準還是成績,同樣都是本科文憑,清華、北大與普通大學的差距,就能讓你在同樣本科畢業後,收入差距達到5倍以上,甚至更多。當然,清華、北大全國僅此一家,但是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985、211學校無疑要高上一個檔次。

在當今社會,有很多人不承認學歷的重要性,並舉出很多成功人士並非重點大學的例子,然而,事實上,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有名校背景的,例如:劉強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張朝陽畢業於清華大學,李彥宏畢業於清華大學等等,出身於名校的成功人士比例遠高於普通大學畢業。

3:不得不承認985、211的大學生與普通院校大學生相比,往往具有很多優勢。

首先,與普通院校相比,985、211大學的師資力量更強,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更好,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

其次,與普通院校相比,畢業於985、211大學,就擁有了進入500強企業和優秀外企的敲門磚,無論你是否承認,這個門檻都在那裡,而進入職場後平臺的差異,在未來的職場生涯中將產生更大的差異。

最後,目前的社會還是精英社會,精英永遠只願意幫助精英。所以,很簡單,重點大學畢業的學生,大多數情況下未來的生活質量都超過了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


Mrs張小桃


畢業於985,211名校只是一個標籤和步入職場的敲門磚,如何變現是另一個問題。

分析這一個群體的收入及境遇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需要分很多種類型,但為了簡化起見,我就以原生家庭作為標準來展開吧。第一種,家境貧寒及很普通的。

隨著階層日益固化,加上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平衡,根據這些年的錄取情況,985,211的學生,來自貧困之家的越來越少。

這部分畢業的學生,大部分有經濟壓力,因此選擇本科畢業之後繼續深造,壓力會比較大,因為得考慮教育回報和回報家庭。但是如果沒有學歷加成,僅僅本科學歷是不夠的。

相比而言,工科,金融等專業會賺的比較多,教育的回報週期也會短一些。第二種,中產階層及以上的。

從樣本來看,大部分985,211學生來自於中產之家。這樣的話,不僅有家庭的經濟支持,還有相應的人脈資源。發展起來,會比較順利。

說白了,犯了錯,出了小事也可以兜得住,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整個人發展底氣也會足一些。這些年敢於創業並且成功的,都是有基礎的,沒有任何基礎去創業,基本沒賠的跳樓都算是運氣好了。

總體來說,畢業於985,211學校的大學生,雖然不能說全屬於精英,但是也是社會上的少部分。在當下市場經濟深化發展下,是有一定優勢的。只能說整體而言,過一個不錯的生活是可以的。必須反駁那些所謂讀書無用論的人,讀書如果沒用為啥這麼多人拼命讀名校?

但是好與不好,有多麼好,或者多麼差,因人而異,因能力而異,因家庭而異,甚至因性格而異,很難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秦右史


就拿互聯網領域的大佬們來分析吧,先來看看各位互聯網大佬究竟是什麼學歷和背景。

1、 馬化騰:深圳大學主修計算機及應用,獲得深大理科學士學位。在創辦騰訊之前,馬化騰曾在中國電信服務和產品供應商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主管互聯網傳呼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是一枚不折不扣的資深程序員。

2、 張小龍: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學位。曾開發國產電子郵件客戶端——Foxmail,加盟騰訊公司後開發騰訊微信,被譽為“微信之父”。

3、 李彥宏: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之後在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先後擔任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公司資深工程師。

4、 雷軍: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系,之後進入金山公司,也是從事開發工作,曾出任金山公司北京開發部經理的職務。

5、 周鴻禕:大學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計算機系,後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學讀管理學院系統工程系研究生,畢業就職於方正集團。

6、 劉強東:雖然這位大佬大學讀的是人民大學的社會學習,但是大二的時候就迷上了電腦編程,為了學習編程,經常是在機房熬通宵。學會編程之後他給老家的政府部門編了一套電力管理系統,給瀋陽的快餐店編了一套餐飲管理系統,所以技術能力和專業開發人員不相上下。

7、 張朝陽: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並於同年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199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繼續博士後研究。

8、 王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無線電專業畢業、美國特拉華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碩士。後來在讀博士期間,中斷了學業,回國創業。

9、 張一鳴:畢業於南開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曾參與創建酷訊、九九房等多家互聯網公司。

肯定不少人又會抬槓,說北大清華出來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小學文化也有當大老闆的。確實,這都是存在的事實。

不是所有名牌大學畢業的最夠都能成功走上人生巔峰,但是我們就從大數據來說,985和211大學等重點大學畢業的學生,至少在學歷這個篩選維度上,是比專科或者其他二三類學學校的生源來說,具有部分優勢的。

特別是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沒有工作經驗和項目成就等作為加分籌碼,招聘公司的HR在篩選候選人簡歷的時候,優先考慮的就是畢業院校,這是一個客觀事實,舉一些極端的例子,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這並不是否認非重點大學畢業的就過得不好。

這裡只是討論學歷在找工作時作為敲門磚的作用。人生成功的途徑有很多種,幸福也有很多種定義。無論是什麼學校畢業的,只要能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創造價值和快樂,本質都是一樣的。學歷和學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動力。


獨角獸工場


在現代商界做的風生水起的人物,基本上都是985、211名校畢業。這種現實環境,一定會讓許多抱著“讀書無用論”的人好好反思。那麼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985、211高校出來的學生更容易在社會上取得巨大成功呢?我大致總結一條根本性的原因:高校擁有更豐富的寶貴資源。

985、211的學生在社會上混的好不好,大家看看這張圖就知道了。這張圖大家也引用許多了,我就大致介紹下這每位商界大佬學歷身份。

楊元慶、沈南鵬畢業於985、211高校上海交通大學,分別是聯想集團總裁,紅杉資本聯合創始人;張一鳴畢業於985、211高校南開大學,頭條的老大;雷軍畢業於985、211高校武漢大學,小米的老大;王興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團的老大;劉強東、張磊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分別是京東,高瓴資本的老大;程維畢業於985、211高校北京化工大學,擔任滴滴ceo;快手ceo宿華畢業於清華大學。

在現代商界做的風生水起的人物,基本上都是985、211名校畢業。這種現實環境,一定會讓許多抱著“讀書無用論”的人好好反思。那麼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985、211高校出來的學生更容易在社會上取得巨大成功呢?我大致總結一條最根本性的原因:這些985、211高校擁有中國教育界最為豐富的寶貴資源。

國家財政的鉅額補貼

國家財政,每年給予中國的頂尖高校鉅額財政補貼。18年高校財政補貼數據如下(來自網絡蒐集):

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到,前16位高校都是985、211高校,並且每所院校一年財政補貼高達23億元以上。在巨大資金的支持下,中國這些頂級高校必然會迅猛發展,極力擴大自己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及環境。而一旦考入這些名校的學生,就等於無形中擁有了一筆巨大的隱形資產:良好的學校環境,優秀的教授;只要你有了好的想法,教授們就會幫助你孵化創意、逐步走上商業發展道路。如之前的ofo,就是從清華校園內部孵化出來的項目。

優秀人才高度聚集在985、211高校

985、211高校擁有更為優秀的師資力量。正是基於國家財政的鉅額資金支持,許多優秀的名師,紛紛聚集到這些高校中。以清華為例,在官網查找的資料截圖如下:

就清華一所高校的教師,基本上就把國內的眾多優秀人才佔了個遍。相當於你在清華隨便碰到一個老師,有約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約三分之一的老師是獲得過國家級榮譽的),這個老師是有些身份的,要麼是青年千人計劃的入選者,要麼就是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在反觀中國的大部分高校,有些學校能有上面獎項的一個獲得者,學校就要樂開花了,比如我們學校就只有一個(哎)。但在清華的教師中,這些獎項不過是平常的獎項了(高手過招,招招致命)。

在這種人才高度聚集的高校環境中,本來底子就不差的學生,再加上優秀老師的教導,只會是更加出類拔萃。

優秀的學生聚集在985、211高校

還是以清華為例,截圖是14年到16年清華在湖北的錄取分數線截圖,以及14年到16年的湖北高考考生數量:

而被清華錄取的學生:14年160多人;15年140人,16年147人。(所有數據均來自網絡搜索)

錄取比例大概在千分之四左右,相當於在1000人種只選取四人,而且這四人高考成績都在660以上(湖北高考總分750)。這個難度可想而知,能考上清華的人,多少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人。

清華的錄取學生都在3000左右,而這三千學生中,大部分都是全國各省市中的尖子生。在教育過程中,又會根據學生表現,進行一系列教育,做到優中選優。而處在精英環繞的學校環境中,本來優秀的學生、只會更加優秀出眾。

小結

雖然大部分人並不是處在985、211高校的圈子中,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仍然是有巨大機會超越這些優秀學子的。每天堅持、努力奮鬥,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你看馬雲小哥不就是個好例子嗎?


歲七夸父


有些人去當了保安,賣了豬肉——但你也別抬槓,就算有些人過的不好,也完全不能夠否定從985211出來的大學生在社會上總體上過的還是比較好,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事實。

因為社會是分層的,你別再提什麼讀書無用論——讀書有用無用,我們有時候千萬不要從這個讀的內容本身來看,可能我們畢業之後一輩子也可能用不到橢圓定律以及拋物線定理,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當每年有上億的學生都在學習橢圓和拋物線的時候,讀書的有用無用,已經不需要再用我們這輩子是否會需要橢圓定律以及拋物線店裡來衡量,這個時候讀書的意義只在於一個,那就是分數。

不僅是你需要這個分數,我們社會,這個國家,這個制度也需要這個分數。

高考真正意義上的本質在於把人分類分層,把高分的送入211985,把低分的送到三本專科。

於是當他們出來的時候,不同的人就會被輸送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肯定是各種985學生的歸屬。

其實這樣一說,我們也就明白了,BAT平均薪資確實是很高的,那985211的學生到了這些平均薪資很高的企業裡面,而三本學生,專科的學生是很難進去的,或者進去的人是比率是很小的,那麼這不就很好的說明985211的學生收水平更好了,不是嗎?

這就是現實,我們不能單看個人,三本和專科裡面也有賺上大錢得,你以此來說讀書無用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你也要看到211985裡面轉到大學錢的人更多,比率更高。

所以能夠去211985的人就儘量去吧,他們總體上都過的更好。


白詩詩


前段時間看到一張圖,文章的標題就是“一張圖告訴你考一個好大學有多重要?”

這些都是互聯網和IT行業大佬,有騰訊馬化騰、京東劉強東、小米雷軍、滴滴程維、今日頭條張一鳴、美團王興等等。

那麼這些人都是畢業於什麼樣的大學呢?下圖揭曉:

嗯,基本都是985、211,因為互聯網畢竟是屬於知識型行業,要玩得轉本身多半還是屬於高學歷人才、好學校畢業的學生。

除了,這些創業成功的外,也有些給大公司打工的,見下圖:

有調查表面:48%的上市公司高管出身於985高校。

所以,千萬別說讀大學沒用,好學校不重要了,真的還是蠻重要的。

如果你說以上都是屬於混的好的,那我們來看普遍的大多數吧。

下圖是2016屆清華大學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單位和去向:

基本上也都是在一流民營企業和國企、央企。

下圖則是北大的:

情況其實也差不多。

所以,總的來說,985、211院校的大學生在社會上普遍確實還是相對不錯的,多半屬於中上的位置吧,當然,成為CEO或者創始人的,肯定還是少數的。

另外,畢業院校更多的其實是初次就業的門檻,到後來,混得究竟如何,其實更多地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家庭關係和背景以及機遇和運氣了。

總的來說,都是過著白領生活吧,大家都是普通人嘛,不過可能收入稍微高一點,工作相對體面一點,大富大貴離普通人還是太遙遠,不管你是什麼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