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特朗普又變臉!“貿易戰”忍痛易,忍癢難

特朗普又變臉!“貿易戰”忍痛易,忍癢難

面對國際環境

中國應繼續保持戰略定力

本刊特約評論員/萬喆

本文首發於總第854期《中國新聞週刊》

隨著中美就貿易磋商發表聯合聲明,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所謂“貿易戰”暫停的表態猶言在耳,美國時間5月29日,特朗普政府又表示,將推進對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徵收關稅和實施更廣泛投資限制的計劃。本以為“撥雲見日”的中美貿易衝突,似乎又要被特朗普“反轉”。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美之間的貿易紛爭再起也許並不出乎意料。

有人說,中國最困難時期也能夠自行研製出“兩彈一星”,最終讓美國人重回談判桌,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全球第一,綜合國力也非常強,區區貿易摩擦,又算得了什麼?

此話差矣。俗話說,忍痛易,忍癢難。最近,摩擦又一次給了我們“痛”感,是關於國家安全的“刺痛”,是關於知識產權和製造業升級的“灼痛”。正因為突如其來的“痛”,讓我們在一片“皮鬆骨癢”中警醒,看到了自身的缺點,痛定思痛,促進了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和進程推進。

但未來我們更應防止“癢”。對於中國,實力越增強,國際環境越複雜,如果“技癢”,越易導致擦槍走火、兵戎相見,鬥則兩傷,不僅對中美,對全球經濟貿易都會有極大負面影響。

當前,全球都處於結構性改革攻堅期,誰能夠率先完成結構性改革升級,就能夠獲得下一階段的發展先機。而中國在四十年發展後,也面臨經濟總量的邊際增長註定下降、許多結構性扭曲將極大阻礙新經濟動力的問題。中國改革之初,儘管也有其困難之處,但從經濟上看,百廢待興,改革的前途雖然難以預料,包袱卻比較小。而時至今日,家大業大,每走一步,牽動著十幾億人的生活日常,每個人生活轉變都有巨大的機會成本,更不要說機構、行業和國家。

未來,我們需要堅定保持“戰略定力”。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並不理解“戰略定力”的真正意涵,更難以體會其對當今中國發展的深刻意義。目前看,全球都處於深度調整期,各種互相打擊“痛點”可能會隨時出現。但對於中國而言,“痛”也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時期,更要懂得怎麼治療自己心中的“癢”。既不要有了問題還覺得“無關痛癢”,也不要有了成績就覺得別人都是“紙老虎”所以“老虎頭上搔癢”,當然也不要因未到緊急情況就“頭癢搔跟”。而是必須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增強戰略定力,櫛垢爬癢,抑制心疾。

我們也需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此次貿易摩擦的起源,既有短期的戰術敲詐,也有長期的戰略遏制意圖。雖然與我們某些戰略戰術不足有關,但也與全球,以及中美間結構性差異有關。因此可見,即使當前貿易摩擦看似告一段落,但長期看,未來雙方乃至全球的摩擦只會加深、加重、加快。中國同時面對內外壓力,需要內外兼修,需要做好戰術與戰略“組合拳”準備。

短期來看,要認清形勢,強化戰術反制。對於特朗普與美國政策的認識還需加深。“臉譜化”認識和“倫理化”關係定位都不可取,國家利益蘊含全方位的長期較量,即使在“蜜月期”也一樣。

中國需清醒認識自身優劣勢,積極營造更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從美國國內政治、全球貿易規則、世界地區衝突等入手進行戰術牽制和反擊。

中期來看,要堅持對外開放、深化改革,加快結構性改革、市場化改革的速度、力度、深度、廣度。中國可謂是對外開放政策下受益最大的國家,但目前許多領域確實面對著完全開放市場則可能遭遇安全危機的問題。要清楚認識到,這種癥結的形成,大多數不是因為不能開放這個市場,而是我們對市場化的理解、踐行不夠。要積極進行結構性改革,打開這些死結,找準市場化精神和邏輯,讓市場化向高質量推進。

長期來看,要認清國家競爭力之戰是企業、技術、人才的爭奪戰。從美國減稅、貿易爭端等意圖看,均是為了吸引企業、資金迴流,把技術、人才留在本土,因為這些,才是國力、國運的基礎。美國之所以能夠從蠻荒之地到世界老大,長久穩定的吸引人才、激發技術創造力、給予企業充分空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反觀中國,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几十年裡創造奇蹟,也絕對與政策對企業、人才的放鬆、激勵有最大關係。

當前,中國出現了一批世界著名企業,但總體而言,優秀企業數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能夠供企業與人才發揮的平臺和空間也不是太寬而是太窄。

改革不但需要強調放權,更要用建制來規範權力,讓市場更加公開透明,讓所有人和企業都有機會施展身手,在公平的機制下獲得最大的發展。這才是吸引企業與人才,同時促進技術發展的基石,也將一直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

貿易戰或不戰,都只是插曲。國家競爭力之戰,才是恆久歷練。因此,“保持戰略定力”,正是對處於新的歷史方位的中國、對“痛癢難忍”心態最好的藥方。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國閤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