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曹操和劉備臨死前交代,不要重用司馬懿和馬謖,為何曹丕和諸葛亮還是用了這兩個人?

燈師傅真功夫


《宣帝紀》釋疑

曹操叫曹丕不可重用司馬懿,是出自《晉書·宣帝紀》傳末的內容,一般來說,傳末故事都是一些無法考實的傳聞,這是傳記寫法。

《晉書·宣帝紀》: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這段故事簡單的說,就是說:曹操認為司馬懿有野心,一是驗證了司馬懿的狼顧之相,二是夢到三馬同槽的事,所以對司馬懿非常反感,並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做人臣的料,必然會干涉我的家事。”但是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司馬懿是曹丕的“四友”之一,曹丕則擔保司馬懿沒問題,而司馬懿也很識相,低調勤奮做事,讓曹操對他放棄戒心。

其實,這終究是一種傳聞,可信度並不高。曹操麾下能臣無數,曹操真要有此意願,對司馬懿有所顧忌,也絕對不會去提拔司馬懿的。

而歷史上,司馬懿正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若不是曹操把司馬懿收入魏國當官,讓他陪伴太子曹丕,曹丕哪有機會認識司馬懿啊!

再者,曹操最後一次西征劉備時,楊修和司馬懿是跟隨去了的,曹操班師停駐長安時,就考慮自己時日無多,又恐怕楊修會在自己死後,挑起繼位黨爭,這也就是曹操考慮到“始終之變”的嚴重性(自己死後,曹丕繼位可能遇到危機),便將楊修給殺了,罪名都是羅織出來的,楊修臨死前都說自己早就該死了。

如此,曹操既然都考慮到了“始終之變”,那為何還留著司馬懿不殺?難道真的是司馬懿的低調勤奮降低了曹操的警覺嗎?

而實際上,司馬懿是一直受到曹操重用的,甚至在曹操死後的喪禮,司馬懿都全程參與,可見他就是魏國核心高層成員,一直以來,曹操對他並沒有半點防備的樣子,所以說,“狼顧之相”和“三馬同槽”很可能是後人附會編造出來的故事,房玄齡作《晉書》也無法考證這些傳聞的來源,所以放在傳末,作為補充談資,僅此而已。

曹丕重用司馬懿,是因為自兩人相識以來,一直關係非常好,曹丕提拔當年的“四友”擔任高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順便再說說馬謖的故事。

在《三國志·馬謖傳》中,陳壽是明確寫了劉備臨死前囑託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的事。

先主(劉備)臨薨謂(諸葛)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在劉備生前,馬謖已經在地方上當過縣令、太守等職務,他表現出來的形象、能力也是很好的,陳壽說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我們也確實看不到馬謖到底有什麼具體事例讓劉備察覺他“言過其實”了,要說是陳壽附會劉備的“先見之明”,倒也勉強,只是當事人之一的諸葛亮不這麼認為,他是有心培養馬謖的,所以把他帶在身邊,經常一起討論軍事。

在諸葛亮南征之前,馬謖還獻計“攻心為上”,此舉深得諸葛亮之心,所以諸葛亮隨後北伐之時,就把馬謖帶在身邊,甚至把守衛街亭這麼重要的戰略環節交給他來指揮(當時大家都認為應該派宿將魏延、吳懿前去坐鎮)。

史實是:馬謖果然言過其實,別看他紙上談兵時深得諸葛亮欣賞,真到了戰場上,他自鳴得意的小伎倆根本不是曹魏宿將張郃的對手,蜀漢軍隊在街亭大敗,潰不成軍,這件事直接導致諸葛亮後續作戰計劃崩盤,只能撤軍。

馬謖後來入獄被定罪處死,諸葛亮也為此自責,自貶官職以示懲罰。

馬謖也因此成為繼趙括之後的又一位“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


綜合一下:曹操讓曹丕不重用司馬懿,這故事很可能是後人附會創作的,曹丕重用司馬懿,是因為友情的緣故;劉備讓諸葛亮不重用馬謖,因為馬謖的記載太少,我們無法判斷這個故事有無附會的可能性,而諸葛亮重用馬謖,是出於對培養人才的考慮。


潯陽鹹魚




關於司馬懿:

曹操因久聞司馬懿的才華就把他招了過去,結果司馬懿處處表現的很小心,然後曹操看不出他有什麼才華,試探了多次就失去了耐心,懷疑司馬懿別有用心就想殺了他,但開始是把他安排做了曹丕的老師。

曹丕得到了司馬懿的策略等輔佐幫助,不管什麼事都能水到渠成,處處得意。但曹丕絲毫也沒告訴過曹操他的所作所為是司馬懿輔佐的,司馬懿也不吭聲繼續裝傻。曹操的性格還是想把司馬懿殺了放心,結果曹丕保下了司馬懿。

曹操臨死前都一直囑咐應殺了司馬懿,死前曹丕都不殺,死後就更管不住了。曹丕重用了司馬懿。其實司馬懿對曹操很佩服的,又敬又怕而已。😂



關於馬謖,

1、劉備知道諸葛亮的特點,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他的喜好,他喜歡馬謖這類人。(劉備期待,諸葛亮是孫權的張昭,李嚴才是周瑜)

2. 劉備知道馬謖的特點,馬謖是個理論派,不是實戰派。是不堪大用的。

3. 劉備知道諸葛亮和馬謖關係比較好,且諸葛亮以後必將獨擋大權,使用馬謖這類的人。特意提醒。

諸葛亮固然有責任,但不能完全怪他,用馬謖的原因:

其一,蜀漢人才少,智謀之士更少,馬謖前期作為諸葛亮的參謀的確出了不少良策,比如征討南蠻,馬謖就明確表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見解上常常與諸葛亮一致,因此守街亭這種重任,交給他合理。

其二,馬謖一直是參謀,沒有單獨領兵,諸葛亮讓他守衛街亭,其實就是想培養他獨立作戰的能力,否則將來早晚也要上戰場單獨領兵的,倒不如現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讓馬謖上,提前磨練。

劉備的評價不是不對,但諸葛亮不可能完全憑一句評語就抹殺了馬謖,因此在馬謖出發以前,也叮囑了該如何紮營,如何守禦,卻不想馬謖自作聰明,導致大敗。😂


柒澀牧


曹操臨終前交代曹丕不要重用司馬懿,結果曹丕沒聽,導致曹魏最終被司馬懿家族掀翻。曹操的交代證明了他有先見之名。可這事很可能是後人附會,用結果證明原因。我們試分析一下。

曹丕雖然沒有曹操那麼大能耐,但也不弱,司馬懿能耐雖大,想架空他也不太容易,這方面曹丕心裡有底,曹操心裡也有底,後來的事實證明,曹丕重用了司馬懿,曹丕在世時,司馬懿也沒興起什麼風浪。



三國時代,軍閥紛爭,靠的是人才,沒人才不行。曹操愛才是出了名的,只要是人才,只要願意為我所用,都可以來。司馬懿就是被曹操請來的,甚至可以說是逼來的。只是曹操人才太多,沒怎麼用他。曹丕用司馬懿符合曹操的人才政策。

曹丕用司馬懿有錯嗎?諸葛亮大軍伐魏,無人能敵,只好請司馬懿出來抵擋。不然等著諸葛亮把魏國滅掉嗎?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曹丕用司馬懿沒有錯誤。至於司馬氏篡魏錯在誰,和本問題無關,此處不說。



再說劉備臨終交代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沒聽,結果導致失街亭。這事也沒那麼簡單。

馬謖在跟隨諸葛亮前,跟著劉備幹過。劉備剛到荊州時,馬謖當過荊州從事,相當於劉備的副手,職位是很高的。劉備發現他言過其實,入蜀後就安排他到綿陽當縣令,之後又調到成都當縣令,主要是讓他到基層鍛鍊。這說明劉備也認為馬謖有才,希望通過鍛鍊可以擔當大任。

諸葛亮當政時,馬謖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諸葛亮也覺得他有才。諸葛亮畢竟惜才,他不能只憑劉備一句話就否定馬謖,所以他要讓馬謖試試水,看他實操能力怎樣,同時也是鍛鍊他,於是就讓他守街亭。



現實社會中有一種常見現象,父親對兒子說,前邊有兩條道,左邊的那條不好走,右邊的那條好走,你就走右邊那條道吧!結果兒子偏偏走了左邊的道。原因是什麼?一是父親經歷過兒子沒經歷過;二是兒子有逆反心理認為父親說的不一定對。我們把劉備比作爹把諸葛亮比作兒子,這比喻有些不妥。但拿這個事比這個理兒,還是妥妥的。


有得觀史


這個是假消息!曹操跟劉備不可能說這種話的。就司馬懿來說把,曹操還是手把手把司馬懿交到曹丕手裡,跟曹丕說這司馬懿是個人才,得重用的。

司馬懿是世家子弟,但是司馬家族並不像江東陸家那麼的盤根錯節。這主要是跟曹操的出身有關係。曹操是白手起家的,孫策跟孫權不是!孫策擁是袁術兵馬自立的,脫離袁術的時候人心不穩只能收買當地豪強,許諾給予大部特權。相反曹操起兵的時候是散盡家財招兵買馬,然後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所以,曹操並不需要收買世家族,他的國策也是打壓士階層鼓勵破產農民的。因此,在曹操時代,司馬懿連個p都不是,根本無需提防。倒是襄樊戰役的時候,曹操病急亂投醫群臣商議遷都的時候才給了司馬懿諫言的機會,這時候的司馬懿的見解獨樹一幟。曹操大喜,發現了司馬懿是個人才!並按司馬懿策劃結盟東吳襲取荊州!從此,曹操破格提拔了司馬懿,並給他參政之權,即,從秘書提拔為參謀長!也正是這種關係,曹操臨死的時候司馬懿才能有機會在場,並聽聞曹操遺詔。

劉備就更不可能說不讓用馬謖了!蜀漢政權盤根錯節,武將能發張沒用,還得有政治能力才能打理好關係。這是後來蜀漢缺人才的主因。能打仗的不懂政治,動政治額又不會打仗。馬謖是難得的懂軍事又懂政治的人,怎麼可能不重用。


優己


曹操臨死前並沒有交代不要重用司馬懿。曹操死在洛陽,當時曹丕坐鎮鄴城,沒法對他交代事情。

曹操也知道司馬懿有才能,讓曹丕與他一起交往、學習。曹丕擔任太子之後,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是曹丕的心腹謀臣。曹操把司馬懿安排在曹丕身邊,可見對他還是信任的,是希望他將來能夠輔佐曹丕。

曹操自己也挺重視司馬懿的。司馬懿擔任過文學掾、東曹屬、主簿、軍司馬等職,長期都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只不過曹操身邊有資歷的大謀士太多了,比如荀彧、郭嘉、賈詡、程昱、荀攸等。司馬懿這個後生小輩一直無法出頭。

在曹操晚年,他的主要謀士或老或死,司馬懿已經開始出頭了。比如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威震天下的時候,正是司馬懿勸諫曹操不要遷都,而是要拉攏孫權來偷襲關羽。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最終關羽戰敗被殺。

曹操確實懷疑過司馬懿,曾經說司馬有野心,讓曹丕提防著他。但曹丕對司馬懿非常信任,一直在維護他。另外司馬懿也演技出色,一直表現的勤勤懇懇、謹小慎微,逐漸讓曹操失去了戒心。

至於諸葛亮錯用馬謖,只能說是人無完人,確實是諸葛一生一大失誤。馬謖做參謀的時候,表現的是深謀遠慮。沒想到他卻是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


國史拾遺


怎麼說呢?司馬懿和馬謖都是人才。只是一個有死黨保著,然後自己裝糊塗。另一個沒用到實處,或者使用的方式方法不對。

先談司馬懿吧,曹操確實看出了司馬懿這個人不僅僅有能力,而且是個不甘平凡的人。“鷹視鋒狼顧”之詞是多少說得嚴重。難道曹丕心裡不明白這個詞的含義。曹丕的智商不低,曾寫過不少詩詞和文章。還是建安文學的帶頭人。那他為什麼要用司馬懿呢?

曹丕才華其實不如曹植,人沒有曹植長得帥。曹操之前是十分喜愛曹植的,準備立曹植為太子。這時候,曹丕需要司馬懿了。因為他出的點子往往比曹植那一派的文人如:楊修、孔融等人好使。比如說吧:曹操出征前,曹植只會吟詩送給父親曹操。曹丕不同,抱著曹操痛哭,依依不捨的樣子。曹操深為感動。其實這就是司馬懿出的點子。

同時,曹丕知道司馬懿為人不厚道,但是曹丕不怕,因為他聰明,只能自己手中有獵槍,司馬懿這匹狼就奈何不了他。

公元220年,曹操臨死前,把兒子曹丕叫到跟前,告訴他除掉司成懿。曹丕悄悄地對父親曹操說:“司馬懿大我近十歲,等我老的時候,他都走路走不動了,我還能玩不過他。”曹操點了點頭就嚥了氣。

馬謖從小十分聰明,兄弟五人,個個都很優秀,時人稱“馬氏五常”。他做過成都縣令,還做過太守。並不是個草包。

劉備臨死前告訴諸葛亮說:“馬謖不能重用。”剛要說第二句話“尤其不能帶兵打仗”時,他是斷氣了。諸葛亮也沒有重要馬謖。只是讓他做個參謀。在出徵南蠻孟獲時,馬謖的戰略想法和戰爭思想跟諸葛亮相同。這才讓諸葛亮對他刮目相看。本來街亭該讓魏延去守的,馬謖可以在魏延身邊當個參謀。這才是完美的組合。可惜諸葛亮不喜歡魏延。非要把組合拆散。

其實,馬謖的失敗,是諸葛亮用人的失敗。馬謖是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帶兵打仗可能不行,但是用他做參謀長行,或做個大將的助手行。做不了一把守。馬謖這輩子就只能做二把手。


老薑聰蒜


曹呸重用司馬懿原因如下

1.司馬懿被稱作天下奇才,老謀深算,身為臣子確有帝王之野心,不得不防,這點曹操早就知道,曹操在世間唯才仕用,有很多謀士與將領,隨著曹操老去死去,跟隨他的人也慢慢老去,曹操需要一個謀士輔助曹呸對抗蜀國諸葛亮,蜀有諸葛,吳有陸遜 ,而魏也必須有能對抗得了他們的謀士。所以曹呸必須用他。



2.曹呸在各方面都不如曹操,對於曹操來講,司馬懿能用能防,駕馭的了 ,而曹呸不行,司馬懿擅長權謀,以退為進,知道如何把自己野心隱藏起來做表面工作給曹呸,成功騙去曹呸信任。



諸葛亮重用馬謖原因

1.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潛能,自己的長處,馬謖是諸葛亮培養起來的,並非無能,只是用錯地方,馬謖有參謀只材,但並非將帥之材,他適合出謀劃策而非領軍作戰。諸葛亮深知馬謖才能,只是夷陵之戰蜀國損兵折將,人才稀少,諸葛亮只得用馬謖。



2.馬謖是諸葛亮門生,肯定要重點培養,好鞏固自己地位,培養自己嫡系,便於自己政見得以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