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努爾哈赤死後,為何是皇太極而不是多爾袞繼承了汗位?

姚善之


不邀自來答。我是天長水秋,歷史問答達人。

皇太極繼承後金的汗位,是一場政治博弈的結果,可以繼承汗位的人都被這樣那樣的原因pass掉了,只剩下一個皇太極是最佳人選。



1626年8月,努爾哈赤死。當時實行八王共治制度,這是一種對原始社會半軍事共和制度殘餘的妥協。由於八個和碩貝勒,血統資歷威望和能力各不相同,再加上又有四大貝勒和小貝樂之分,而四小貝勒,原本是不指望能夠繼承汗位的。但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相當於皇后,還在,四小貝勒中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大福晉的親生兒子)也有繼承汗位的實力。

當時皇太極手握兩黃旗,代繕掌握正紅旗,阿敏掌握鑲蘭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

四大貝勒不會讓小年輕的上位,他們使出的第一招就是釜底抽薪——逼著大福晉殉葬。這樣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就失去了依靠,也就失去了汗位的繼承資格。

四大貝勒代善原來是繼位者——因為虐待自己舊老婆生的孩子,被努爾哈赤廢掉了;莽古爾泰生性魯莽剛愎自用,曾經逼殺自己的生母,選他繼承汗位將來大家都不會被其所容;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沒有權利繼承汗位。此刻,就剩下一個八面玲瓏且有資格相當的皇太極。



皇太極曾經私下表示,繼位後一定延續八王共治制度,尊重和保護各大實力派的特權與地位。

代善,諸貝勒之長,阿敏,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沒有汗味繼承資格)等人綜合各種情況,確認皇太極是唯一的大汗繼位者人選,因此在推選新汗的大會上,代善等人提議由皇太極繼承汗位,諸貝勒認可之後,皇太極被選為新任的後金大汗。


天長水秋


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要是一兩句話來說的話,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只有14歲,壓根就無法與皇太極等人相爭。然而深究起來,清朝統治者從皇太極下一代開始,順治六歲登基,康熙八歲登基,這樣說起來,不滿10歲就能登基,彷彿多爾袞當時的14歲也不小了。

實際上,如果深入分析的話,這個話題,對大家瞭解清王朝的前身—後金政權,有著很深的幫助,簡單來說那就是:後金≠大清!

多爾袞究竟有多優秀?奠定了清朝大一統政權的基礎

清朝統治者給人的整體印象來看,都是相當不錯的,沒有出現荒淫無道的君主,雖然從乾隆時代開始,君主開始走向平庸化,但是至少他還不算荒淫無道,甚至都還都有一顆勵精圖治的心。

相對於清朝後期出現的君主平庸化趨勢,清朝前期連續五代半君主(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前期)都是十分優秀的君主,當然,統治者有的時候並不一定是皇帝,清朝的優秀就在於,那些曾經有機會染指皇位,卻沒有登基的人,他也十分優秀。

代善、多爾袞、豪格等等這些人物,隨便拿出來一位放到皇位上,也必然是賢明的君主,尤其是多爾袞,兩次錯失皇位,卻並不能否定他對清王朝作出的貢獻。

作為清政權第一代領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在武功上是最像努爾哈赤的孩子。

代善、皇太極等子嗣,雖然也能征善戰,跟隨努爾哈赤打了很多仗,但是在勇猛方面並不及多爾袞,“多爾袞”本身就是熊的意思,努爾哈赤給他起這個名字,應該就是象徵兇猛的動物,多爾袞從小就擅長騎馬射箭,所以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歡。

在天命五年(1620)年,努爾哈赤宣佈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

要知道,當時的多爾袞不過八歲就已經能夠參與到後金政權最高權力決策當中,雖然多爾袞和多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的母親阿巴亥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才有了這樣的政治格局,但是不能否定努爾哈赤對其的喜愛。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多爾袞當時只有14歲,並沒有立下多少戰功,這也是其沒能繼承汗位的重要原因。

多爾袞的戰功是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在皇太極的指揮下取得的,天聰二年(1628年)開始,多爾袞在後金政權中開始嶄露頭角,通過多年戰爭,成為後金政權中不可多得的大將,到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率領大軍招降蒙古的林丹汗。

崇德三年(1638年),多爾袞單獨指揮清軍繞過山海關進攻明朝,清朝繞道蒙古入關已經很多次,前幾次都是皇太極親自帶隊,多爾袞能夠有此權限,可見其能力,此役,清軍擊殺明朝總兵盧象升,一路燒殺掠奪,在關內殺了幾個月才從容返回遼東。

在後續關係明朝與清朝國本之戰的松錦大戰中,多爾袞也是重要指揮將領,在1643年皇太極暴斃之後,被晉升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在1644年明朝葬送在農民起義戰爭的關鍵時刻,果斷出兵,在山海關大戰聯合吳三桂擊敗李自成,一舉奠定清朝入主中原的格局。

隨後,多爾袞率領清軍統一中國,建立了繼明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可以說,多爾袞對清朝作出的貢獻,並不少於前面所說的清朝開國五代半君王。

多爾袞如此優秀,為何沒有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

前面已經說到,多爾袞沒有繼承努爾哈赤的皇位,在年齡上吃了大虧,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一點,多爾袞雖然很優秀,但確實在努爾哈赤死後才表現出來的,在之前並沒有表現出來。

多爾袞的那些勢力,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寵愛,阿巴亥雖不是原配,但是努爾哈赤第三任大妃,算是繼室,雖然她生的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偏愛,但是這種依靠母親的寵愛而得到的勢力,並不足以使得他們在汗位爭奪中勝出。

相比之下,繼承汗位的皇太極還是有優勢的,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雖然其母孟古哲哲只是努爾哈赤的側福晉,不過那時嫡庶並不特別重要,重要的是皇太極生的早,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時,他已經擔起了守護大本營的職責,中國古代向來都是天子御駕出征,太子守國,皇太極無太子之名,其實早就在行太子之事;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稱大汗的時候,代善為大貝勒,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皇太極為四貝勒。

因為代善與阿巴亥有染,努爾哈赤疏遠了代善,最後對汗位最有衝擊力的也就是皇太極了。皇太極很早就隨努爾哈赤出征,戰功赫赫,這是多爾袞所不具備的優勢。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總是以中原王朝的皇位繼承原則來思考多爾袞即位這件事,實際上,這也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努爾哈赤傳下來的並不是皇位,而是汗位,這並不等同於傳統中原王朝的繼承關係。

中原王朝或多或少的會受到嫡長子繼承製原則的影響,尤其在清朝之前的明朝,更是不遺餘力地執行,致使明朝皇帝素質整體不高,相比之前,後金政權(再次強調,它不等同於後來的清朝)很大程度上來講,它是一個漁獵民族部落脫胎而成的政權。努爾哈赤稱大汗,與後來皇太極在1636年稱帝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在1636年之前的後金,更像是一個鬆散的部落間的聯盟,在皇太極在1636年之後,逐漸將其改變成一個走向集權的政權。

在努爾哈赤時代,儘管努爾哈赤作為後金政權的領袖,但是他並沒有隨意選定繼承人的資格,在女真的部落繼承關係中,對於領導者的選取也許更是能者居之,這大概也屬於中國北方遊牧民族中根深蒂固的“共和”習慣。

皇太極、多爾袞等人作為努爾哈赤的子嗣,他們都有機會爭奪皇位,而最終決定皇位的則是通過政權中的貴族推選產生。

這一點,即使是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儘管清朝已經完成了政權性質轉變,還是依靠商討最終推選出福臨(順治)擔任皇帝。

順治即位後,大清王朝在多爾袞的率領下入主中原,清朝開始更多地學習傳統的中原漢民族政權,最終完成蛻變。

可以說,相對於在高度中央集權體制下六歲登基的順治,和八歲登基的康熙,多爾袞與汗位擦肩而過這件事是十分不幸的。

在後金時代努爾哈赤去世時候的多爾袞,儘管已經十四歲,即使努爾哈赤想要立他為大汗,但是在“狼性”的汗位爭奪中,多爾袞想要繼承大汗,還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從後金到清王朝的性質轉變中,多爾袞終究是生不逢時!


史論縱橫


努爾哈赤晚年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指定繼承人,努爾哈赤去世後汗位之爭白熱化,最終皇太極笑到了最後,如願繼承了汗位。而歷史傳言,努爾哈赤臨終前將汗位傳給了多爾袞,皇太極算是篡位才登上汗位!那麼,努爾哈赤真的將汗位傳給了多爾袞嗎?皇太極到底是怎麼登上皇位的,真的是篡位而上的嗎?

努爾哈赤劇照

努爾哈赤晚年直接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的制度,這使得每一個有實力的皇子都有競爭上位的機會,所以,在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太子之位競爭就比較激烈。

褚英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1580年努爾哈赤還未起兵時就已經出生。18歲時就開始獨自帶兵打仗,勇猛無比,戰功赫赫。一度被努爾哈赤定位後金政權的繼承人,但褚英氣量小、脾氣大、沒心機,恃功自傲,與後金五大臣、四大貝勒不怎麼合得來。合不來就合不來吧,甚至揚言,自己繼位後先幹掉五大臣,並對努爾哈赤也表現出敵對情緒,這也直接導致五大臣、四大貝勒聯合對付褚英,努爾哈赤最終也為了鞏固後金政權從而幽禁處死了褚英。

褚英劇照

褚英死後,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勢力最大,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也有一定勢力。當時,後金八旗中,皇太極掌握兩黃旗;代善掌握正紅旗;阿敏掌握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掌握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

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他的老爸爸、哥哥、弟弟因為謀反被殺,只有他免於一死,能當上貝勒已經非常不錯了,汗位想都不要想,完全沒資格。

三貝勒莽古爾泰,生母就是被努爾哈赤趕回孃家的第二任大妃富察氏,富察氏之死一種說法是被努爾哈赤處死,另外一種說法是莽古爾泰殺死了自己的生母,再加上有勇無謀,軍力較弱,做做大將可以,做大汗可能性非常小。

多爾袞三兄弟劇照

由於生母阿巴亥深受努爾哈赤寵愛,所以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也被努爾哈赤喜愛,一人掌握一旗。但他們三兄弟分別21歲、14歲、12歲,可以說多爾袞、多鐸還是小屁孩!如若他們三人都成年,則勢力必然龐大,但此時年齡尚小,論實力其實對汗位夠不成威脅。而這也是努爾哈赤死後,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的原因!

褚英死後,大貝勒代善算是嫡出老大了,一直輔佐父親努爾哈赤治理國政。性格好,軍功多,勢力大,有四個兒子、一個侄子個個都是猛將!以代善的實力,完全有可能繼承汗位。努爾哈赤也曾表示以後由其繼承汗位:“百年之後,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

代善劇照

皇太極胸懷大志,工於心計,頗有王者風範。但在大哥代善的相比之下,卻是處於劣勢的。據說庶妃德因澤先後向努爾哈赤舉報第二任大妃富察氏、第四任大妃阿巴亥與代善私通有染,均是受皇太極指使。這是有極大可能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庶妃,敢跟努爾哈赤寵愛的兩大妃作對?敢與極有可能是未來汗位繼承人的大貝勒作對?

但可以確定的是,富察氏、阿巴亥與代善確實是有稍多的接觸,這也能說明當時代善基本是內定的太子!雖然女真族有父死兒子繼娶庶母的風俗,但老爹還在世就傳出這樣的風言風語,這讓努爾哈赤老臉往哪裡擱?所以一怒之下休了富察氏並處死,又休了阿巴亥,只不過還是足夠寵愛阿巴亥,後來又把阿巴亥接了回來。不管私通有染這事是否存在,這也已經給代善留下了很大的政治汙點,努爾哈赤對代善也因此多少有些不滿。這也是後來代善放棄爭奪汗位,轉而極力支持擁護皇太極的主因!

皇太極劇照

阿巴亥最後被逼殉葬,並不能證明是努爾哈赤的遺命,反而更大可能是皇太極設計的圈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掌握三旗,勢力已經超過其他任何貝勒,一旦這三人都長大成年了,阿巴亥再升級國母,其他貝勒能安心嗎?事實證明,這種擔憂確有道理,多爾袞成年以後確實勢力滔天,順治皇帝年幼時,多爾袞才是名副其實的皇帝!

努爾哈赤臨終前,只有阿巴亥在身邊,阿巴亥傳達努爾哈赤的遺命是:“多爾袞嗣位,代善輔政”。但由於沒有第三者見證,四大貝勒打死都不認,況且皇太極生前交代由和碩貝勒共同治理國政,怎麼可能將這麼重要的立嗣遺命只對阿巴亥說?而且,還是對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說!

阿巴亥劇照

努爾哈赤一世英明,打下一片基業也確實不易,況且霸業未成,強敵四立,要立也是立一個立馬可以開疆拓土、穩固江山的成年兒子,怎麼可能把汗位傳給一個14歲的小孩子?所以,努爾哈赤傳位於多爾袞之事,很可能是無稽之談,即使有說過這話,估計也是臨死之前神志不清冒出來的話!

皇太極得到勢力強大的大貝勒代善的擁護,不費吹灰之力便登上汗位寶座。畢竟努爾哈赤沒有明確立繼承人,皇太極的汗位應該說是靠他自己的謀略心計爭取到的,不存在篡位之說,更不存在篡多爾袞之位的說法!


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


努爾哈赤死後,為什麼皇太極能繼承汗位,多爾袞不能繼承汗位? 原因就兩個字:實力。


當時,後金國有四大貝勒。皇太極是其中一大貝勒,另外三大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這三大貝勒都支持皇太極繼承汗位,可是多爾袞呢,誰支持他?

三大貝勒為什麼不爭著當汗王,反而支持皇太極當汗王呢?因為皇太極這個人文武雙全,老謀深算,胸懷大志、野心勃勃,而且年富力強,手握重兵,能打善戰。

大貝勒代善,優柔寡斷,缺乏謀略,辦了不少傻事蠢事,比如和他父汗努爾哈赤爭宅院,虐待自己的兒子碩託,等等。關鍵是這小子急於接班,暗地培養私人班底。老爹對他心懷疑慮,心想老子還沒死,你就蠢蠢欲動,我先辦了你吧。所以,努爾哈赤廢了代善的太子之位,讓他好好休息。從此,代善便心灰意冷 ,不思進取啦。當然他擁立皇太極,也是擔心自己控制不了另外幾個大貝勒。

二貝勒阿敏,他只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不是嫡系正根。他當然有自知之明:咱不具備與皇太極抗衡的資本。

三貝勒莽古爾泰,生性魯莽,有勇無謀,暴虐無情。特別是這小子辦了件沒有人性的惡事,為了博取老爹努爾哈赤的歡心,竟然親手砍死了自己的生母,人們都把他當成了畜生。你想,就這德性他能是皇太極的對手嗎?

多爾袞呢?他當時才十幾歲,自己無實力,別人又不支持,他能不能繼承汗位?能不能與皇太極多鬥?他自已心裡不比誰都清楚嗎!


菜根漫譚


皇太極是清朝皇帝中唯一的一個因為大家公推擁戴而登上皇位的。

雖然努爾哈赤生前對皇太極意有所屬,但有鑑於之前嗣立褚英、代善而不能如願的教訓,為了穩定政局,不致由於爭奪嗣位而引起爭鬥和殺戮,以便集中全力對付明朝,努爾哈赤始終沒有把自己的心意變成現實。以至於在努爾哈赤突然去世後,出現了群龍無首的局面。

努爾哈赤一死,汗位空缺,必須有人來填補這個空缺。既然阿敏、莽古爾泰不可能,汗位繼承者主要在代善和皇太極之間進行選擇。

代善盡管軍功卓著,論勢力、論威望、論資格,都處於有利地位。但代善早在努爾哈赤在世時就已失寵,立嗣又被廢,並被削去一旗,實力和地位已大大下降。且代善為人寬厚老成,才氣平庸,對汗父留下的這一大攤家業,自知無力能治理得好,莫不如以兄長身份對權力實行間接操縱控制。這樣,代善主動放棄了與皇太極去爭奪汗位。代善的這種態度,為皇太極繼位創造了條件。

上圖代善

於是,關於繼位人選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首先是代善的長子嶽託、三子薩哈廉向代善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努爾哈赤)聖心,眾皆悅服,應速繼大位。”兩個兒子一提出,代善即順水推舟,表示贊同。代善盡管在努爾哈赤時期失寵,但他仍居四大貝勒之首,他的首肯是十分重要的。代善這關鍵性的一票起了決定作用。於是,代善向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明確申明瞭自己的態度,得到了阿敏、莽古爾泰的支持。三大貝勒的意見一致,其他任何異議都不會起大的作用。

上圖瀋陽故宮大政殿

然後在代善的動議下,起草了勸進書,公推皇太極繼承汗父努爾哈赤的汗位。皇太極儘管一直覬覦汗位,甚至不擇手段去謀取汗位,但當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勸進時,也許覺得自已不如兄長們寬宏大度,也許覺得先帝未有遺命,自己受之有愧,不得不表示說:皇考無立為君之命,若舍兄而嗣立,即懼弗克善承先志,又懼不能上契天心,且統率群眾,撫綏萬姓,其事綦難。表示無意為汗。皇太極推辭,代善等執意勸進。雙方勸進、推辭了整整一天,最後皇太極終於接受了眾兄長的一片厚意,出繼汗位。

上圖清昭陵皇太極塑像

在這場推舉汗嗣的過程中,代善作為大貝勒和兄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代善的明智之舉,使後金避免了一場爭奪汗位的爭鬥和殺戮。可以設想一下,倘若代善不出面推舉皇太極,而是聯合阿敏、莽古爾泰與皇太極爭繼汗位,那將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惡戰。因為皇太極決不會視代善繼位而不拚死相爭的。就這一點來說,代善作為長兄,沒有辜負先父努爾哈赤的教導和養育。


陵西散人


努爾哈赤有16個兒子,最早定的接班人是大貝勒褚英,褚英濫殺無辜,被努爾哈赤所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成為繼承人,因傳出和多爾袞母親有不清不白的關係,所以被努爾哈赤所廢,而後直到努爾哈赤死,也沒有指定接班人。


努爾哈赤開國之初,阿敏、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這幾個同宗兄弟,年齡大,功勞最大。在八旗之中,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其中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

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紅衣大炮炸死,死的比較突然,當時隨行的只有他寵愛的大妃子阿巴亥。阿巴亥生了3個兒子,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在努爾哈赤去世的那年,皇太極已經30多歲了,而多爾袞才14歲。阿巴亥拿出所謂的努爾哈赤遺囑,宣佈由多爾袞繼汗位,代善輔政。當時阿巴亥只有37歲,多爾袞年幼,繼位以後,阿巴亥定然獨掌朝政,所以四大貝勒一起反對。


誰能取得阿敏、代善、莽古爾泰的支持,誰就能繼承汗位。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雖有兵權,但即位輪不到他。莽古爾泰勇而少謀,又有弒母之罪,也沒有爭位之心。代善因多爾袞母親的關係失去繼承人的位子,與其交惡。皇太極承諾,自己上位,阿敏、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平起平坐,接受群臣朝拜。四大貝勒形成統一戰線,代善出馬,逼多爾袞母親阿巴亥殉葬品,三人一併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
皇太極臨朝時,三大貝勒並坐左右同受臣屬朝拜。皇太極不能不為結束旗主並立、事權不一的局面竭盡全力。隨擴大議政會議人選。在八旗各設總理旗務大臣,與諸王共議國政,以達到分散諸王權力的目的,這就是《雍正王朝》裡面逼宮所說的“八王議政”。


睜眼看西安


因為四大貝勒的權力要遠大於多爾袞三兄弟。

當初努爾哈赤快不行的時候,確實有透露出把汗位傳給多爾袞的意思。這在諸多史書中都有體現。但是為啥不是多爾袞繼承汗位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多爾袞三兄弟雖然是一母所生,三人所領的三旗實力也很強大,但畢竟是分成了三份。而且能夠把三兄弟撮合在一起的大妃阿巴亥也被四大貝勒提前逼死了。

所以,當時的兩黃旗雖然有大量的牛錄,大量的葛布什賢親軍,但是他們也是分屬三個貝勒的。並且當時的兩黃旗處於“主少國疑”狀態。

最重要的是,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建州部還沒有一統天下的跡象啊!當時的建州女真還只是大明朝的邊患而已。面對遼東的苦寒和明朝的進剿,兩黃旗的貴族也不是傻子。他們也明白如果選擇多爾袞,造成滿洲事實上的分裂,那麼他們整體離死亡也不遠了。



所以,在努爾哈赤死後,一方面是四大貝勒自己本身實力強大,一方面也是惡劣的外部環境逼迫多爾袞他們接受皇太極上位,不然內亂一起,大家都會被明朝剿滅了。


王斌兔斯基


先要明確一點,皇太極繼位後金大汗,並不是努爾哈赤所立,努爾哈赤在寧遠前線戰敗,鬱鬱而終,此時並沒有確定繼位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八旗議會推舉出來的。

當時的後金,除了努爾哈赤,權利主要集中在四大貝勒手中。

四大貝勒是大貝勒代善(兩紅旗),二貝勒阿敏(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正藍旗),四貝勒皇太極(兩白旗),這四大貝勒幾乎掌管了除兩黃旗外的八旗全部人馬(兩黃旗旗主努爾哈赤安排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掌管)。大貝勒代善因為遭人設計與大妃阿巴亥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而被努爾哈赤所訓斥,隨之失去了繼位資格;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並不是努爾哈赤所生,所以也沒有繼位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為親手殺了自己的母親,不僅不被努爾哈赤所喜歡,在繼位問題上更是收到了全體滿洲貴族的反對,所以也沒有繼位資格;四貝勒皇太極,年齡在四大貝勒裡面是最小,但是自身的文治武功也非常的突出,在滿洲貴族中具有頗高的聲望,並且,皇太極繼位的時候,還不是“南面獨坐”,而是由四大貝勒共同議政,所以,當時的皇太極繼位得到滿洲貴族高層的普遍支持,特別是其中實力最強的兩紅旗旗主代善,全力支持皇太極。

當時與皇太極存在競爭的,主要是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特別是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努爾哈赤的喜愛,掌握著兩黃旗的勢力,並且有大妃阿巴亥的庇護,一度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是,四大貝勒一直堅持要阿巴亥殉葬,並且由莽古爾泰直接勒死了大妃,使得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多爾袞和多鐸瞬間失去了依靠,同時也喪失了爭奪汗位的政治基礎,而皇太極也沒有就此趕盡殺絕,而是繼續由三兄弟執掌兩黃旗,後黃白對調,改為執掌兩白旗。

至此,皇太極經過滿洲貴族議會的推舉,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聰,在相繼除掉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後,皇太極“南面獨坐”,開始獨掌大權,並於1636年在盛京(今遼寧瀋陽)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雍親王府


皇太極是被眾人推舉上位的,其實也算老努遺願。老努後期,正黃阿濟格為旗主,但多爾袞佔有一半牛錄,鑲黃多鐸為旗主,鑲黃實力最強。正藍莽古爾泰為旗主,德格類佔有一小半牛錄,鑲藍阿敏為旗主,濟爾哈朗有一小半牛錄。正紅代善為旗主,鑲紅嶽託為旗主,碩託有一小部分牛錄。正白皇太極為旗主,兩白原是褚英的,後來皇太極代領兩白,褚英子杜度長大後把鑲白還給杜度,阿巴泰有小部分牛錄,後來豪格代替杜度領鑲白。注意,這不是皇太極命令的,應該是老努的決定,因為杜度無錯,奪其全部牛錄,老努以後的掌權者皇太極,多爾袞都沒有過這個權力。皇太極得到嶽託,濟爾哈朗,德格類,豪格,阿巴泰的支持。尤其前三個,老努在時就退朝後護送皇太極回家,導致皇太極被處罰,老努知道他們是皇太極的跟班,又讓豪格領鑲白,明顯是加強皇太極的勢力,讓他上位。有了他們支持,三大貝勒是懼怕皇太極的,因為如果他們有過錯,被奪旗主之位讓同母弟弟或兒子代替,自己的手下不會有太過激反應的。如同上級公司讓子公司老大下課,副總接班,子公司馬上就被控制。算上豪格,皇太極手握兩白,擁有兩藍的一小半,兩紅的一半,實力最強,除了代善,沒人能夠抗衡。代善也有翻身機會,嶽託雖然是皇太極生母撫養,但畢竟是自己兒子,代善做大汗,嶽託將來有機會,這點是皇太極給不了嶽託的。或者按原來老努安排,娶阿巴亥,這樣能獲得兩黃支持,但代善沒那麼大野心,所以皇太極順利繼位。


lucifer4065


一句話,因為阿巴亥的失勢!母子四人掌握三個旗,多爾袞弟兄三人除老大阿濟格外,多爾袞只有14歲,如果硬要角逐汗位,有可能和其母阿巴亥一樣被逼殉葬。因為皇太極的實力不容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