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二戰後期蘇聯航空兵沒有像西方盟軍那樣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

aliangcn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在二戰時期,蘇聯空軍始終沒有對德國縱深腹地實施大規模的戰略轟炸,首先根源於蘇聯空軍的作戰思想和戰術定位。與德國空軍一樣,蘇聯空軍屬於戰術型空軍,其主要任務是奪取戰場制空權,為己方陸軍部隊的地面進攻實施支援。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聯空軍從其誕生直至冷戰時期都帶有濃厚的戰術空軍色彩,尤其在二戰時期,在很大程度上附屬於陸軍,為地面部隊提供掩護和支援是蘇聯空軍最主要的任務,而對於敵方縱深實施戰略轟炸處於次要地位。

蘇聯空軍作為戰術型空軍,其主要任務是對地支援,伊爾-2之類的攻擊機才是絕對主力。


其次,蘇聯空軍也缺乏對德國實施戰略轟炸的物質條件,特別是缺乏適合執行此類任務的重型轟炸機。基於其戰術空軍的定位,蘇聯空軍更加重視前線戰術飛機的開發,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是其裝備數量最多的機型,而轟炸機也以雙發戰術轟炸機為主。

蘇聯空軍的彼-2中型轟炸機,該機是蘇聯空軍裝備數量最多的雙發戰術轟炸機,製造數量達11000架。


此外,蘇聯航空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較西方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在四發遠程轟炸機開發方面比較落後,也難以大規模製造。二戰時期,蘇聯空軍唯一裝備的四發重型轟炸機是彼-8,僅製造了93架。蘇聯空軍的確組建有遠程轟炸航空兵,但是規模和作戰能力相比英美的戰略空軍都相差甚遠,主要裝備雙發遠程轟炸機,多負責對德軍前線縱深目標的遠程打擊,而非對德軍腹地戰略目標的持續破壞。蘇聯空軍也曾對柏林等德國後方目標實施過遠程轟炸,僅限於襲擾性質,宣傳意義大於實戰意義。

蘇聯遠程航空兵的彼-8重型轟炸機對德國城市實施夜間轟炸,該機型僅製造了93架,遠遠不足以實施大規模的戰略轟炸。


除了缺乏合適的飛機外,蘇聯也缺乏支撐大規模戰略轟炸的基礎設施,其機場設施、維修系統和燃料供給都是按照前線戰術任務設計的,不足以承擔遠程戰略轟炸任務。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1944年春夏,美國第8航空隊與蘇聯合作進行穿梭轟炸,位於蘇聯境內的機場設施,從跑道到機庫、從維修設備到彈藥燃料儲備,幾乎全是由美方提供援助建設的。

1944年春季,執行穿梭轟炸的美軍B-17轟炸機在蘇聯機場上降落,支撐此次行動的基地設施均由美方援建。


最後,到二戰後期,英美的戰略轟炸已經達到高潮,很多德國大城市幾乎都化為廢墟,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已經明顯影響到德國戰爭機器的運轉,此時蘇聯空軍實在沒有必要再耗費資源去加入戰略轟炸的行列,不如多造戰術飛機,幫助地面部隊儘快推進,打進德國,和西方搶地盤更重要。


崎峻戰史


主要是能力不足,另外還有一點是地緣環境有區別。

首先主要還是能力,任何一個將領都會希望自己能夠越過戰線把炸彈扔到對方戰略腹地。不過,這種能力除了英美以外沒有其他國家能夠做到。而且要知道,英國和美國所擁有的實力絕不是蘇聯當時能夠比擬的。

以GDP來說,二戰全面爆發前的1939年,蘇聯GDP總值為3660億美元(1990年幣值),而英國加上整個殖民地GDP總量有6870億美元,美國則有8930億美元,蘇聯只有美國的1/3強,英帝國的1/2強。而從1942年至1945年間,美國生產了9.9萬架戰鬥機、19.7萬架各型轟炸機還有12.39萬架運輸機以及5.7萬架教練機,合計超過33.4萬架。英國則生產了3.87萬架戰鬥機、3.38萬架攻擊機/雙發重型戰鬥機、3.82萬架轟炸機、7014架偵察機、1.26萬架運輸機等,合計生產規模為17.7萬架。同樣的1941年至1945年間,蘇聯的飛機總產能約為13.62萬架,包括2.23萬架戰鬥機、3.75萬架攻擊機、2.11萬架轟炸機、1.73萬架運輸機。蘇聯的飛機產能不如英國,更不能跟美國相比。

值得注意的還有,英國和美國的航空工業穩居世界前列,而蘇聯的航空工業很難說超過德國和日本,在精密加工上差距非常大。在戰略轟炸必不可少的四發重型轟炸機上,英國主力的“哈利法克斯”生產了6176架,“蘭開斯特”生產了7377架;美國主力轟炸機則包括生產了12731架的B-17“空中堡壘”、生產19256架的B-24“解放者”,連跨時代的B-29都生產了超過3000架。而蘇聯同級別的轟炸機型號只有TB-3和Pe-8兩型,其中TB-3還是30年代的過時型號,生產了818架,Pe-8相對比較新,只生產了93架,而且還沒有實現性能穩定,故障率非常高。

而且戰略轟炸代價也是巨大的。美軍在歐洲戰場損失了9949架重型轟炸機和8420架戰鬥機、偵察機和其他輔助機種,共有79265名空勤人員,包括飛行員、投彈手、領航員、無線電員和炮手陣亡。英國則有高達11965架各型轟炸機和10045架戰術飛機被擊落或因事故損失,79281名空勤人員陣亡。僅僅兩國合計就有2萬多架轟炸機被擊落,接近16萬經過高度專業化訓練的人員在對德空襲中陣亡。以蘇聯航空工業可憐的產能,如此大規模的損失根本承受不起。

不過蘇聯人也沒有特別的必要進行戰略轟炸。英美除了技術優勢外,水體的阻隔作用讓航空作戰成為向歐洲大陸投射權力的主要方式,嗯,在卡西諾-安齊奧與諾曼底兩棲登陸成功之前。對於沒有技術那麼強大的蘇聯人而言,運用大量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步兵與炮兵相互配合實施“大縱深”地面作戰更適合蘇聯人的實際情況。蘇聯說到底是個陸權國,陸軍才是真正的決定性力量。蘇聯裝甲集群的快速突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怪蜀黍老囧曾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名稱: 蘇德戰爭(蘇聯稱其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地點: 蘇聯、德國、東歐

時間: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參戰方: 蘇聯、納粹德國、德國僕從國(意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

結果: 蘇聯勝利,納粹德國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戰事結束。

參戰方兵力: 納粹德國動員總兵力:1420萬(兵力最多時780萬)

蘇聯動員總兵力:3460萬(兵力最多時1280萬)


傷亡情況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另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爭

重要戰役:基輔會戰、明斯克戰役

重要戰役 :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

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

結束戰役 :柏林戰役

開始標誌: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

結束標誌: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從這組數據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場蘇德戰爭給雙方都帶來了幾乎毀滅性的結果,雖然最終以抵抗入侵的一方蘇聯獲勝,但是蘇聯也承擔著亡國的風險,憑藉天氣和蘇聯軍民的拼死一搏才險勝一子。之後可謂是國破家亡,因為戰爭死去的人不計其數,軍事實力更是大打折扣。所以,說起對德國的憤怒,蘇聯排第二,無人能排第一。

反攻?我想斯大林又何嘗不想呢?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自身實力本來就不及德國,一場衛國戰爭打完,更是弱的不堪一擊。

空襲?別傻了,知道當時蘇聯的主力戰機是什麼嗎?P39:

我們以其1941年1月的量產型——P-39D為例來介紹一下,飛機翼展10.4 米,全長9.2 米,全高3.61 米,翼面積19.8平方米。飛機總重3410千克,最大速度592 公里/小時(高度4210 米),實用升限5810米,航程2490公里(速度314公里/小時)。機上安裝1門37毫米口徑機炮、2挺12.7 毫米口徑機槍(位於機首)以及機翼上的4挺7.62毫米口徑機槍。P-39於1940年9月首飛,很快就鮮明的表現出了它的優缺點。發動機後置的方式保證了圓滑尖細的良好頭部線形,也便於安裝大量武器;前三點式起落架又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起降視野;此外火力上的優勢也非常突出。但隨著P-39於1941年1月正式在美國空軍服役,缺點也隨之逐步暴露。飛機艙內空間小、側開時座艙門出入不便、俯仰操縱生澀、高空功率不足、爬升性能差、維修麻煩、緊急情況下的逃生較困難的缺陷使得飛行員怨聲載道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P39也不是很好,雖然可以投入實戰,但是高空性能極差。這還不是不發動空襲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此飛機是同盟國援助蘇聯的,數量有限不說,還不能自行生產。看著自己那遼闊的疆域以及身後的莫斯科,我想斯大林也不是傻子,雖然心中萬分渴望在柏林投下炸彈,雖然德國大傷,但是德國在自己家門口迎戰蘇聯還是不成問題的。所以這個險是絕對不能冒的,還是保留實力保家衛國吧,畢竟這樣才是萬全之策!


散星上尉


因為蘇聯航空兵沒有戰略轟炸的能力。

所謂戰略轟炸,就是要對目標實施大規模、長期的摧毀性打擊,以達到戰略目的,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首先必須要研製出有長航程,載彈量大的遠程重型轟炸機,其次必須有足夠的工業實力和資源來製造足夠多的轟炸機,最後,還必須要有條件培養這麼多的轟炸機飛行員。這三樣要素缺一不可,二戰時只有英、美、德三國有這個能力。

蘇聯航空兵主要的資源都用來對付德國的轟炸機和戰鬥機,己方僅僅裝備了一些中小型轟炸機,只能用作戰術用途,根本起不到戰略轟炸的作用。

其中像配-2輕型轟炸機、圖-2中型轟炸機都是蘇聯航空兵當時廣泛使用的機型。

圖-2轟炸機1941年開始試飛,1942年開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參與了後期蘇德戰場的一些重要戰役,包括圍攻柏林的戰鬥。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出,不管是配-2還是圖-2,都是雙發轟炸機,其航程和載彈量都不足以執行戰略轟炸任務。

受制於自身的工業實力,其實蘇聯也研製過四發的重型轟炸機——配-8。

配-8轟炸機1939年開始製造,到了1940年停止,總共製造了79架。但是由於蘇聯對其性能一直不滿意,所以很少使用,只在克里米亞機場起飛對柏林進行了一次象徵的轟炸(12架飛機起飛,僅有4架順利的完成了任務)。1944年之後,該機就退出了一線作戰行列,該作了運輸機使用。

戰後,蘇聯認識到戰略轟炸機的用途,開始奮起直追,其根據美國B-29系列仿製的圖-4轟炸機成為了蘇軍裝備的第一型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


布魯科夫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突襲蘇聯,在閃電戰的地空協同攻勢下。蘇聯空軍在戰爭開始的前幾個月裡幾乎損失了所有有生力量,僅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天上午就有1200多架蘇聯飛機被摧毀,其中有900架連升空的機會都沒有就被炸燬在了機場。

這還不是最糟的,更糟的是蘇聯航空工業的地理佈局也不合理。其主要工廠都設在蘇聯領土的歐洲部分,即在西部邊界和伏爾加河中間,只有伏爾加河以東為數不多的航空工廠是在敵人空軍的轟炸範圍以外。這導致戰爭開始時的幾個月這些工廠都暴露在德三的空軍轟炸之下。蘇聯只好把飛機工廠沿伏爾加河向國土縱深搬遷。

這段時間蘇聯航空工業展現了她獨特的堅韌,到了1942年底蘇聯的航空產能超過了德國,42年全年飛機產量達到了25000多架,而德國只生產了14700架。而這段時間蘇聯主要是製造雅閣殲擊機來與德三爭奪制空權,還有伊爾2攻擊機作為對地支援。

蘇聯大批量生產戰略遠程轟炸機?不存在的。蘇德戰場的嚴酷程度遠超其他戰場,是真正的生死之戰。蘇德都把空軍資源投入到了殲擊機和對地攻擊機當中,就是說還是以制空權爭奪和對地支援為主要目標。戰略轟炸需要的資源實在是太高了,基本上就是到了跟敵國對換資源的地步,而且如果轟炸批次和梯隊當量不夠大的話對被轟炸方來說不痛不癢。雙方都不會像英美(特別是財大氣粗的美帝)那樣有相對空閒的資源投入到戰略遠程轟炸機的研究與生產當中。

對於蘇聯來說造遠程轟炸機冒著德國防空編隊的威脅炸魯爾,還不如爆伊爾2對地攻擊懟死現在就在庫爾斯特戰場上耀武耀威的德國裝甲部隊來的實際。


建寧李俊陽


蘇聯沒有像B25空中堡壘那樣的戰略轟炸機,而且他們也沒有必要進行轟炸。

二戰中蘇聯空軍執行的主要是戰術襲擊任務,主力是像伊爾2型這樣的攻擊機。他們的空軍是為陸軍服務的,而且當時蘇聯的國力根本不允許他們去進行戰略轟炸,要知道戰略轟炸機編隊規模是很大的,當時在崩潰邊緣的蘇聯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組織這樣的部隊。

其次,蘇聯直到1943年年底才對德軍形成局部優勢,直到1944年初才完全佔有優勢。他們離德國本土太遠,而且還要飛過德軍駐地,這很危險。到了1944年,他們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勢前進,完全沒有必要用轟炸機去轟炸。而且全部炸完了他們也沒得好處撈了。


看球人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沒有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戰略轟炸機缺乏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fingerprint": 12523782012820535725,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5f7100140148704e36d0\

jimmywowo_zq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蘇聯實際上很重視發展遠程航空兵與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建設。眾所周知,一戰時期,俄軍已經裝備了重型轟炸機伊利亞-穆羅梅茨。

20年代末,隨著特勃-1重型轟炸機的大量裝備,組建了新的重型轟炸航空兵大隊,30年代初,新組建了重型轟炸航空兵旅。

從30年代初期開始,蘇軍遠程航空兵部隊陸續裝備了安特-6(特勃TБ-3)重型轟炸機、安特-36(德勃ДБ-1)輕型遠程轟炸機、德勃ДБ-3遠程轟炸機和安特-40(斯勃CБ)高速轟炸機。

1933年,在重型轟炸航空兵旅的基礎上建立了5個獨立的重型轟炸航空兵軍,每個航空兵軍有2-4個航空兵旅,每個航空兵軍有飛機120-150架,每個轟炸航空兵旅有飛機40-50架。

1936年的《工農紅軍空軍獨立作戰暫行條例》指出,為了實施空中戰役,不僅要動用前線航空兵,而且還可動用統帥部預備隊所屬的空軍集團軍。而爭奪制空權,首先是應該粉碎敵航空兵的突擊力量。認為襲擊深遠縱深的敵航空兵,消滅大的空軍基地、訓練中心,摧毀和消滅航空工業目標,則應使用遠程航空兵。

1936年2月-1938年6月,紅軍組建了3個特別使命集團軍,每個集團軍裝備飛機340-360架(重型轟炸機特勃-3與德勃-3型150-170架、斯勃高速轟炸機40架、伊-3或伊-5殲擊機40架、P-6遠程偵察機約40架等),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

1940年11月5日特別使命集團軍解散,在其編成內的重型轟炸機團基礎上,建立了統帥部遠程轟炸航空兵,編成中有5個航空兵軍和3個獨立航空師和1個獨立航空兵團,共裝備了2184架轟炸機,型號主要為伊爾-4(德勃-3Ф)、德勃-3和佩-8(德勃-7)。

戰爭初期,由於形勢嚴峻,遠程航空兵不得不使用很少兵力對德軍後方縱深目標進行轟炸,主力進行自身並不擅長的近距離支援作戰。邊境交戰18天,遠程航空兵損失高達651架飛機!

在1941-1943年作戰中,遠程航空兵出動架次數主要是支援地面部隊、攻擊鐵路線、攻擊機場和轟炸敵軍後方縱深目標。

1944年,遠程航空兵出動4466架次對敵工業目標和政治中心進行了突擊,比如3次轟炸芬蘭,4次轟炸布達佩斯(共出動1129架次,投彈8000餘枚)。當然由於轟炸機航程有限和缺乏遠程護航飛機,基本沒有對對方航空製造廠和航空訓練中心進行轟炸。

1945年,遠程航空兵攻擊敵後方目標和港口出動1731架次。

總體來看整個二戰期間,蘇軍遠程航空兵對敵軍後方和港口出動7000餘架次,只佔到遠程航空兵戰爭出動總架次數的4%,這與其作戰思想、飛機航程有限、缺乏遠程護航能力都有很大關係!


榮華之武器堂


二戰時期,世界各國對空軍的建軍方針都處於探索階段,空軍編制、任務各不相同。日本、美國,空軍都是配屬海陸兩大兵種,執行戰術任務。德國出了個奇葩的300斤空軍統帥,號稱管所有會飛的東西,但本質上仍是戰術空軍思想。蘇聯於此類似,因為沒有航母,所以沒有海軍航空兵這種東西,空軍完全是陸軍老大哥的附屬兵種,執行的就是奪取制空權、戰術轟炸這類的任務,蘇軍終二戰都沒有裝備大炸逼。英美轟炸德國和東京轟炸揭開了戰略空軍的序幕,於是,空軍才正式進入了戰略空軍時代。所以二戰後期,紅軍飛行員的主要轟炸目標還是德軍陣地和坦克。戰略轟炸是什麼?不曉得……


惡魔的糞叉


蘇聯當時還沒有能力大規模生產戰略轟炸機。

首先,在蘇德戰場上,德國空軍一直佔優勢(哪怕是後期被蘇聯反推入國內)。蘇聯沒有制空權,造戰鬥機還來不及,不可能抽出大量磚家和資源去研製複雜的戰略轟炸機。其次,蘇聯的技術上也有不足,特別是新型發動機上,差了英美很多。就算想造,也不可能很快造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