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西周滅亡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匯城惠生活


西周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少數民族崛起!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鎬京,西周滅亡。為了躲避犬戎,周平王東遷洛陽。在東遷的過程中,周平王得到了秦人的保護。作為回報,他將周朝的龍興之地西岐賜給了秦人,當時西岐地區已經被犬戎佔領,所以呢,這隻能算是一個空頭支票,沒想到秦人很給力,經過大戰驅逐了犬戎,得到了西岐,在這裡建立了秦國。

西周的滅亡看上去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在偶然中存在著必然。

西戎一直是周朝揮不去的陰影,早在商朝的時候,周人就經常被西戎欺負,到了周文王的爺爺古公時期,為了躲避西戎的威脅,周人開始東遷,來到了西岐這個地方重新建國。周朝建立後,憑藉強大的國力,一度使西戎向周朝稱臣。

但是,西戎一直是周朝的威脅,會時不時的打擊一些周朝。在周厲王時期,由於國內諸侯反叛,西戎趁機向東進攻,滅掉了大駱的全族(鎮守西部邊境的一個家族)。幸好周宣王及時繼位,任命秦仲為大夫反擊西戎,這才保護了西部的安定。

所以,西戎和週期之間的衝突一直存在。這種衝突在周朝強大的時候還好,一旦周朝內部出現問題國力衰落,就有被西戎滅國的危險。

周幽王繼位後,他比周厲王還要不得民心。而當時西戎和秦人在西部邊境不斷爆發戰爭。並且已經取得了對秦人的優勢,並且奪取了秦人防禦西戎的大本營,這說明下一步西戎就要開始向周朝腹地攻擊了。

作死的周幽王在這個時候不僅沒有采取措施防備,竟然玩起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從戰略上配合了西戎的東進。

結果,犬戎攻破鎬京的時候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援,周幽王也被犬戎殺害。

西周滅亡於少數民族崛起的大背景下

西戎的崛起不是孤立事件,在當時周朝周邊各民族都出現了強勢崛起的形勢。

比如,北方的燕國、邢國、衛國等,都在被北狄入侵,甚至逼的邢、衛兩國舉國內遷。在南方的楚國也以南蠻自居,不斷北上吞併淮河流域的諸侯國。這種勢頭被遏制是從齊桓公尊王攘夷開始的,那時候已經距離西周滅亡100年了。

可以想象,在這100年裡有多少中原諸侯國被四周少數民族滅掉。而中原地區也建立了一些少數民族國家,比如在今天石家莊一帶的中山國就是狄人建立。


歷史風暴


首先我們肯定不會相信什麼“烽火戲諸侯”之類的小說家言,而且,一個政權的滅亡往往有著深刻而複雜的原因,並不是某個單一的事件能夠促成一個政權土崩瓦解的。

目前關於西周滅亡,比較新的研究成果就是李峰的著作《西周的滅亡》。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標題: 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

這本書最早2007年出版了中譯本,因為作者最初是用英文寫的,我大概是2008年時讀的,根據我的印象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簡單勾勒一下西周滅亡的幾個真正的原因。當然,篇幅有限,李峰先生用了一本耗時多年的書才能說明的問題,我這裡只能簡單描述了。

一是地理原因。

這幅圖雖然很簡單,沒有地形因素,但直觀的呈現出了西周都城鎬京的地理位置。就是處在渭水的下游,離涇水也非常近。事實上,整個西周時期,鎬京就面臨著都城西部的一些部落部族入侵的威脅,這種威脅在和平時期可能不那麼明顯,但是一旦兩條河流的防線被突破,敵人將會沿著河谷直下都城。

所以,當週幽王討伐申國的時候,沒有料想到申國會聯合犬戎,突破了周王的防線,然後沿著兩河河谷直下鎬京,整個鎬京西部的佈防土崩瓦解。

二是政治原因。

褒姒的傳說固然不可信,但褒姒這個人是存在的,而且,從周幽王太子宜臼出奔的事件來看,周王的中央朝廷存在激烈的權力鬥爭。顯然,褒姒與申後,太子與伯服之間,形成了兩個敵對的政治勢力。

但據李峰的考證,當時還存在的另一種政治勢力。就是從周宣王時代就執政的一批大臣、貴族,他們秉持國政,而申後作為舊貴族,也是這一派勢力的一員。因此,從褒姒與申後的敵對關係,以及周幽王選擇了褒姒而非申後的情況來判斷,周王中央還存在著新貴族與舊貴族的敵對。

複雜的政治敵對關係,造成了中央內部的分裂,也構成了宜臼出奔、申侯聯合犬戎與周王戰爭的直接原因。

三是財政原因。

西周和後代的王朝很不同,沒有後代王朝那種典型的稅收制度,原因不是不缺錢,也不是不知道徵稅,而是當時“料民”是極為罕見的行為。所謂料民,就是清查戶口,這是徵稅的前提。

而周宣王時期有過一次很有名的料民,這說明,西周的財政存在一定程度的危機。

四是封建宗法原因

這也是重要的原因,眾所周知,西周實行的是宗法制,是把功臣和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政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散在外面的枝葉,已經自己紮根在了當地,語言和風俗都漸漸各自不同,與原來的周王的根脫離了太久。

同時,周王還會對自己直接統治的土地,也就是王畿,時不時分一些給親近的大臣。

所以,此時的周王所統治的王畿已經很小了,其物質能力、軍事力量均已經大為弱小。

以上是比較重要的四個原因,推薦大家去讀李峰的書。


danyboy


周朝滅亡的根源,並不在於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時候的周朝,已經是奄奄一息,坐以待斃了。周朝在早期,尚能呼風喚雨,地位至少相當於一個大國的諸侯。並沒有滅亡的跡象,這不僅僅是依賴於成周的武裝力量,還有周邊的兩個鐵桿,虞國和西虢國。這兩個國家和東周同氣連枝,是周天子的得力干將和馬前卒。

可惜的是,最終曲沃武公在晉國內亂中獲得了勝利。他繼位之後,通過賄賂周僖王得到了晉國國君的位子。等位子做穩了,就乘周大夫子國之亂,出兵殺害了周大夫夷詭諸,攻佔了他的采地夷邑。後來又滅了一堆姬姓的小國諸如荀國、賈國,慢慢的開始剪除周王室的羽翼。

看地圖的話,我們可以看出西虢和虞國是非常重要的,連接著成周和關中故地。可以這麼說,有西虢和虞在,成周就有理論上重回關中,復興大周的希望。而西虢和虞也遏制著晉國南向以爭天下的咽喉要地。事實上,周和虢的關係一直都是非常密切的,虢國國君也經常在周王室擔任卿士。

可以說,有虢和虞在,周朝就可以從東和南兩個方向對晉國的政治中心曲沃造成威脅,晉國就受制於周。臥榻之側,其容他人鼾睡。到了晉獻公這一代,晉國終於要動手了。

前658年,晉獻公派人賄賂虞國國君,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虞公貪圖晉國的寶物,不顧臣下苦苦勸諫,率軍會合晉國的軍隊,攻取了虢國的重鎮下陽。而此時的西虢國君正在桑田和戎族纏鬥,目的是為周王室解決邊患。但是,下陽是虢國唯二的重鎮,丟了下陽,虢國滅亡指日可待。

三年之後,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道。同年冬,晉和虞的軍隊奪取了虢國最後的城池,也是都城上陽,徹底攻滅了虢國。在『東周列國志』上,馮夢龍對虢國國君演繹的非常到位:

城中樵採俱絕。連戰不勝,士卒疲敝,百姓日夜號哭。裡克使舟之僑為書,射入城中,諭虢公使降。虢公曰:“吾先君為王卿士,吾不能為降諸侯!”乘夜開城,率家眷奔京師去訖。

”吾先君為王卿士,吾不能為降諸侯“,虢國直到最後,依然念念不忘自己世代為王卿士的榮耀。可惜虢國為周朝做了很多,周朝能為虢國做的很少。從此以後,東周從此江河日下,屏障盡失,淪為諸侯刷聲譽的工具,春秋爭霸的時代正式開始了。至於後來的發展可以看地圖,晉國已經已經對周形成了半包圍,周被限制死了。之後三家分晉等等,只是自然的發展罷了。


經史通義


先說答案。

西周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周王室統治天下的兩個保證,禮儀約束和軍事威懾都喪失了。

夏商周一來,土地都歸屬於國有,受封者,只有土地使用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也不能買賣土地。而且,天子可以強制回收王公貴族們的土地,進行土地的再分配。

王公貴族,根據爵位分封不同大小的土地。

《禮記·王制》記載: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制:農田百畝。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

在農業文明時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資本。從所擁有的土地資本看來,周王室是個巨無霸,諸侯國,都是周王室的下屬小國。

《道德經》說的“小國寡民”,也就是說王室直屬的疆域要大一些,諸侯國要小一些,這樣才能有利於穩定的統治。

到了西周末期,一方面周王室的國君沒有做好國家治理的工作;

另一方面,周王室要不停的分封新的王族成員後代,那麼屬於中央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小,到周平王遷都時,已經從最開始的千里,變成了不足六百里;

第三,諸侯國紛紛利用拓荒來增加土地供給,還通過稅收優惠,來鼓勵勞動力流入,於是諸侯國越來越強大。

另外,周幽王時期,在犬戎之亂中,王師慘敗導致精銳喪失殆盡;

周桓王時期,日漸衰弱的周王室,試圖重新振作起來,維持和加強對諸侯的統治權,結果又被鄭莊公打敗。王師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周王畿的土地,越來越少。又失去了軍事霸權,那麼要再強行回收諸侯國的土地就不太可能。同時,稅收也成了個問題。沒有武力的保證,稅收顯然就成了很縹緲的東西。於是,周王室越來越窮,窮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曾經跟諸侯國借錢。

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鉗制,也喪失了禮樂這種倫理約束,還沒有了賴以生存的財稅收入,周王室就此走進衰敗。


平凡2850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寬泛。一個王朝的興衰和滅亡,一定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和人為因素,也是各種矛盾多年累積的結果。在歷史教科書中,總喜歡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周厲王“烽火戲諸侯”一事上,用“狼來了”這樣簡單的寓言故事,將西周的滅亡解釋成意外事件。但個人以為,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因素,西周的滅亡是一種必然,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西周的分封制。在西周成立初期,在周武王等幾代賢王的治理下,西周王室的軍事實力和財政實力都比較強大,各地諸侯比較弱小,因此社會也比較安定。但幾百年後,隨著西周社會的進步,各諸侯國的軍事實力和財政收入迅速提升,一些大諸侯國不斷滅亡和侵略小諸侯國,勢力一步步增長到可以和西周王室抗衡的地步。因此,不服從周天子調遣的結果,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造成。

二是西周王室重文輕武。西周和商朝不同,商朝存在的幾百年間,不斷東征西討開疆擴土,甚至周武王滅商的牧野之戰,也是趁商朝軍隊主力東征無法回援,才取得了成功。周朝建立後,重視禮儀文化,以寬仁的風格執政,不重視軍事發展。幾百年間,始終沒有消除犬戎等遊牧民族的威脅,坐視他們一步步強大,最後直接造成西周亡國。

三是周幽王的昏庸無能。雖然西周王室的權力旁落,但以禮治國的西周,並沒有走到亡國邊緣。各地諸侯雖不服從周天子調遣,但都承認其為共主,還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這從東周後來又存在了數百年就可以看出。但周幽王面臨內憂外患,不思進取,反而寵幸褒姒。甚至在奸臣的篡奪下,廢長立幼。被廢掉的公子宜臼逃奔外公那裡,申侯聯合遊牧民族犬戎討伐周幽王,終於導致西周滅亡。


琅琊神話


周的滅亡,如果非要找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我覺得是——時代發生劇變之後,周的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最終逐漸瓦解。

西周建立的時候,天下的圖景與我們現如今的想象非常不一樣,並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更類似於我們玩《文明》系列的沙盤遊戲,是以城池為本位的,以城市作為中心,控制一片土地,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空白區域,有大量的蠻族活躍。

在商代的時候,說鬼方、夷方等等,都是活躍在周邊的蠻族,商代諸王與他們進行過曠日持久的戰爭。到了周代,西周的滅亡與“鄰居”犬戎關係非常大,遲到春秋時期,齊桓公喊“尊王攘夷”的口號,依舊是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的。


在這樣的圖景之下,西周建立之初,基本盤是非常不穩固的。在東方,商代的殘餘勢力依舊活躍,各種蠻族也虎視眈眈。直到周公平定了商紂的兒子武庚,這才把周的勢力挺進黃河下游。

於是我們可以理解周朝的各種制度了。

所謂宗法制度興起的背景,是上古醫療條件很差,兒童夭折率很高的情形之下,能多生則多生,但多生了又容易存在爭端,故而嫡長子繼承;而分封制度的興起,更是因為天下是破碎的而不是完整的,分封出去的諸侯實際上是去拓荒的,給你一片蠻夷居住的土地,你彈壓得住,就是你的基業,被滅了,中央也沒啥太大的損失。

這種制度,幫助周代迅速拓展了疆域,實際上我們現如今的核心區域,都是周代分封奠定的。但當時好用,不代表這種制度就永遠適用,等到諸侯們的地盤穩定了,蠻夷們退出了中原地區的競爭,周朝的好日子就走到了盡頭。


西周的崩盤,從本質上講,是因為宗法制度被打破了。周幽王廢宜臼,立伯服,導致宜臼回舅舅家,導致了申國引犬戎與周幽王作戰。

在這之後,實際已經沒有一個完美的繼承人了,宜臼揹負了弒父的罪名,周攜王餘臣基本盤也不穩定,諸侯在二人之間押注,權力激增。等到周平王最終取得了唯一合法的天子之位,諸侯們已經不可收拾了。

這之後,周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所以,周的滅亡,本質上是由於分封制度已經不適用於當時的社會實際,這群分封出的諸侯中,必然要決出一個勝出者。


夜小紫


西周滅亡的核心原因是分封制,導致諸侯日益強大,而西周王室日益衰弱,周天子無法號令諸侯,當然也有西周內部權力鬥爭,內外勾結,導致外族入侵的原因;

西周的分封制,導致諸侯林立,各地的諸侯日益強大,而周王室日益衰弱,無法號令天下諸侯,周幽王改立太子,導致外戚與西方的犬戎聯合攻佔鎬京(今天的西安),後來諸侯聯合驅趕了犬戎,周平王東遷洛陽,標著西周滅亡,進入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此時的周王室日益衰弱,名存實亡。

總之,西周的滅亡都是分封制養肥了諸侯,周王室日益衰弱導致的。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直接原因】:家在南陽的申侯(申戎)聯合了西北的犬戎,東西夾擊,西周自己無法瞬間組織軍隊抵抗,諸侯兵馬遲遲沒到,周幽王戰死,然後西周就滅亡了。

歷史對西周滅亡說的比較牽強,而且似乎每一個最後的帝王都是遇到一個可惡的女人,周幽王遇到了褒姒,歷史把她弄成了烽火戲諸侯的主角。導致諸侯遲遲不發兵……是這樣嗎?好像也是這個流程。

【主要原因】在這呢!

第一,周幽王的大老婆是申侯的女兒,申侯是西戎的一支,原來叫申戎,類似於軍閥被收編。然後周幽王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兒。

第二,周幽王有了新歡褒姒,漢中美女褒姒,小夥愛上褒姒了,要立褒姒為王后,要廢掉申後……申後趕緊給她爹打電話“那啥,他有了外遇,那小三還給他生娃了,要跟我離婚,爹啊,咋辦?……

第三,犬戎是申侯的親戚,申侯給遠在甘肅的弟兄們群發了微信,這樣寫的:幫哥個忙,你們都來,關中的財寶和女人都搶走,隨便搶,都搶走,土地給我留下來就可以。……犬戎等這一天都等了二百多年了……

第四,申侯從東打到臨潼,犬戎洗劫了整個西安……他們主要是想弄死周幽王和褒姒……後來周幽王死了,褒姒讓犬戎人帶走了。

第五,這不要立新君了嗎?而且各路諸侯都帶來了軍隊……申侯通過許諾、外交、發誓……反正周幽王已經死了,各諸侯得到了自己的好處,就又回去了……沒打起來。

第六,西安算是呆不下去了……搬家到洛陽吧。於是,遷都洛陽,是為東周。


終南高揚


宗周傾覆的隱憂早在周夷王時期就已經種下了。周夷王是一位威權主義君王,但他的統治又十分的虛弱。因為其父周懿王的不得人心,少年時代的夷王曾經被國人剝奪過繼承天子之位的權力。而正像歷史上大多數的孱王庸主一樣,周夷王也是急不可待用推行暴政來彰顯自我的存在。他聽信讒言,殘忍的殺害了齊哀公,造成了東方““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這一地區諸侯的恐懼和混亂。以至於宗周名聲掃地,荒服諸侯從此不再向宗周朝貢;而楚國國君則以公開僭越王號的方式以示決裂。

而繼承了夷王的周厲王更是無道並最終激起鄂侯的反叛,叛軍聲勢浩大一度抵達“厲內”(京郊),令宗周一片恐慌瀰漫著驚恐:“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於下國”。在外部的打擊之下宗周內部的積怨也隨之爆發,終於引發了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


鄂侯馭方鼎(王南征鼎) 及【銘文】:“王南征,伐角、僪(遹),唯還自徵,才壞(在坯), 噩(鄂)侯馭方內(納)壺於王,乃(祼)之,(馭)方(侑)王, 王休(偃),乃射,뽨(馭)方(佮)王射,뽨(馭)方休闌,王宴,鹹酓(飲),王寴易(親錫馭)方玉五嗀(瑴),馬亖(四)匹,矢五束,(馭)方(拜)手뻪(稽)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休(賚),用乍(作尊)鼎,邁(其萬)年永寶用。

厲王客死於汾,繼位的周宣王雖然力圖振作,北伐戎狄又膺懲荊蠻、平定淮夷、征服徐夷,將江漢徐淮地區徹底歸於王化。但是此時宗周卻已經是迴光返照:周宣王廢除了自古以來天子親耕的籍田之禮,這意味著作為“西周盛王”經濟根基的井田制已經瓦解於無形。同時日漸老邁的宣王對內冤殺杜伯,對外干預魯政,使宗周朝廷再次失信於諸侯。而宣王后期軍事上也是屢戰屢敗,北狄西戎捲土重來,甚至一度攻入西周腹地的涇水。到了宣王駕崩時留下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末世。


周的歷史比傳說中的坦格利安王朝還要富有傳奇性。

周幽王即位以後地震、旱災導致大片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以至於“邦國殄瘁”,加之幽王的暴虐,最終在太室之盟失敗後招來了亡國之禍。

而宗周朝廷所在的地緣位置又給這種亂局雪上加霜。宗周朝廷一直定都於渭河谷地,西、北方向一馬平川,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防範類似獫狁這樣的敵人。而東部崇山峻嶺的阻隔不僅造成了一旦外敵兵臨城下,王畿之外的九服諸侯根本無法及時勤王。於是宗周朝廷便長期在東西兩個方向疲於奔命:一方面為了“國家的完整性”,宗周朝廷要不斷介入東方諸侯的各種事務;另一方面為了“國土安全”,需要保證西部的軍事安全。但歷史卻最終證明二者不可得兼。


陳大舍


我擅長回答歷史、地理、文學方面的問題。

下面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西周滅亡的核心原因有以下幾點

1、西周晚期,周王室對人民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導致失去了國民的擁護;

2、周王室破壞宗法制度,使諸侯們失去了對王室的信任。

3、由於王室衰微,導致各諸侯國與王室的關係漸漸疏遠,在犬戎攻打鎬京時,沒有諸侯國前來救援,導致西周滅亡。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各位對我的回答還滿意的話,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