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青春期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

曾盜冬蓮


女孩兒的心事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這話誰說的?貌似已經成了經典語錄,一方面反應了青春期少女的神秘百變,另一方面也驗證了不願意回話兒的根本所在。

處於青春萌動期的少女,內心裡駐了一個強大而虛無的自我,還幻化了好多濃情蜜意的白馬翩翩有鳳來儀畫面,細密的心思深藏其內,加上極易懷春動情的躁動,除了她的意中人和少數閨蜜可以破解,其他人乾脆就是丈二和尚,任誰也是,包括自以為懂得女兒的父母。

要說女孩出現這般狀態,也是因了性格的原因,女孩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心思細密得間不容髮,一個稍稍的舉動就可以引發山呼海嘯一般的狂風驟雨,甚至哭得梨花帶雨、嬌喘可愛。

但我們這些家長們所做的,卻不是及時的化解女孩的心中塊壘,而是聲嘶力竭的要孩子多讀書少分心,傳統習慣中,家長是一家之長,什麼都是我說了算,卻全然不顧孩子大了,也會增添很多心事,一門心事就是將學習和未來前途放在了萬事之首,一切的出發點、落腳點也都以此為軸。尤其是獨生女家庭,更是怕孩子沾染了風情萬種的所謂“惡習”,堅決杜絕涉足感情一塊,因為他們的思維裡,感覺吃虧的總是女孩兒,卻不會去分析和解讀孩子心中已然形成的是非觀念和愛慕情結。

這就人為的樹立了對立面,造成了女孩兒和父母之間的隔閡,也為關係的僵化、惡化埋下了隱患和伏筆。

總是在想,為什麼我們的家長不能和風細雨的和孩子處朋友當知己呢,為什麼孩子寧願有話憋在肚子裡或者說給外人聽,也不願直面父母的絮叨和責罵呢,就是因為孩子也是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兒,不僅心事細密,還分外敏感,自尊心特別強,無辜被父母的數落責罵會讓孩子在外人面前無地自容的,雖然當時並不見得有人在場,或者在場的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但女孩兒卻並不這麼想,莫名的虛榮心和強大的自尊心牢牢把控了孩子無比虛無羸弱的內心,她會感覺無數的目光都涵蓋了憐憫和質疑,感覺自己就是被扒光了衣服慘兮兮的裸露於萬人面前,那種自悔、自責、自怨自艾是任何人都不能幫助平復的,也會給自己帶來心理障礙和嚴重內傷。

最後的出的結論就是,女孩的心事能不猜就不猜,但並不妨礙父母和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心朋友,無話不談,無所不包,讓孩子的心事攤開在陽光下,還孩子一個澄明世界,還父母一個開放空間,還天下女子一個裝填情感、貯藏秘密的所在。


龍吟148119260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源頭的問題都在父母那裡,而不是孩子有問題。用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吧,我就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主要是父母根本就不理解我自己。作為一箇中學生,我有了想法還是願意和同齡的好朋友分享,而不是告訴父母。



當然,剛開始並不是這樣的。剛開始我也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但父母從來就沒有贊同過我,也從來不支持我。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年暑假,我想利用暑假期間和同學一起出去打工,其實就是早上很早起來去批發蔬菜來賣。結果,我剛和爸媽說,我爸就非常生氣地把筷子扔了。說我不好好學習,學別人亂搞。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每次和父母談談的時候,都被他們打擊嘲笑,從那以後,我就不願意跟父母說心裡話了。

所以,如果家裡的女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了,那一定是父母曾打擊過孩子,曾對孩子的想法表示過嘲笑。因此,該反思的,其實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有什麼問題。


懶媽育兒路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有兩大叛逆期:分別是青春期和更年期。主要是因為這個時候生理發展要一定階段之後,在情緒、心理、親密關係等各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雖然,大多數的青春期女孩都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但實際上是無話可說。因為,這個時候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想要獨立,想要被尊重的意識已經非常強烈了。但是由於經濟原因,由於社會閱歷的原因,還是沒法完全脫離父母。而父母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繼續把出於青春期的女孩當做小孩子看待,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問。更有甚者還會有很多指責。


這樣一邊是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能夠獨立的願望;一邊是仍然不放心,不願意收手的父母,自然會產生衝突。女孩對抗不過父母,自然會用沉默,不願意說話的方式來創造屬於自己私密的心理空間。


建議父母可以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可以主動和孩子聊聊天,即便是知道了孩子一些害怕父母知道的小心思,也一定不要指責孩子。可以和孩子講講自己的故事,幫助孩子解決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


當孩子發現父母不再是那個什麼都要管的父母,反而是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成為自己最堅強後盾的父母,自然願意和父母分享了。


寶哥聊育兒


首先,青春期的女孩並不比男孩好調教,女孩的心思本身就難捉摸,也許她們會更加叛逆或者更加自閉。




女孩處於青春期階段時,她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會增強,想法也會增多,並且不愛表達,把心思都藏在心裡,愛胡思亂想,喜歡封閉自己的內心。回到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做自己的事情,不愛與他人溝通,交流。這些現象都是比較正常的。



她們會無緣無故的為小事發脾氣,哪怕是和他人說兩三句也會最後演變成爭吵。所以她們會主動避免與他人的交談,想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她們不喜歡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會對周圍的環境,事物以及人產生厭煩的感覺,尤其是離自己最親近的父母和朋友等等。也許她們會認為父母過於嘮叨,會管著自己,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父母囉嗦,也不喜歡被管制,束縛。她們希望自己可以想什麼就做什麼,感覺自己像個大人了,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所以,父母會發現可能與孩子之間產生了隔閡,有距離感,孩子不願意和自己說話了。




如果家長髮現了這種情況,父母要對孩子付出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嘗試著給她們獨立自主的時間。青春期的孩子也是需要成長的。趁此機會鍛鍊鍛鍊她們的能力。讓孩子不僅能夠順利地度過青春期,也學會很多生存技能。除此之外,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她們情緒低落時,上前詢問情況。如果孩子不願意說,不要刨根問底的逼迫她們。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主動與她們交流,也不要句句不離學習成績等孩子比較在意敏感的話題,從她們感興趣的話題切入,哪怕簡單地問幾句晚飯想吃什麼之類的比較普通家常的問題也可以。不要讓孩子認為父母不關心,不愛她們,不聞不問會讓她們缺乏愛。



家長平時也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不能只關注於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增加她們相處的時間,瞭解她們的變化和動向。平日裡多陪孩子在家看看電視,帶她們出去吃吃飯,旅旅遊。儘量避免讓她們獨處而封閉自己,而是不斷地與外界接觸,打開心扉,也避免讓她們長時間處於沮喪,煩躁的情緒狀態下,要放鬆心態,放飛心情!(圖片來源於網絡)


安達曼海的藍


①關於自身:從小言傳身教。我們和父母暢開心扉交流的時間有多少?

②關於引導:批評要正中孩子的錯誤位置,不可拿批評當吃點心一樣隨意。否則孩子會認為你是在亂施威。失去孩子的信任,在心裡他會看不起你。然後就不搭理你了。


③關於學習:教育過程和結果樣重要。比如孩子考試分數不理想,你會不會問考試時檢查了嗎?怎麼不好好想想再答?與其對埋怨,不如告訴他平時該聽講再認真些,筆記記仔細些,課後複習,課前預習做到位些。錯題本里做錯題,一知半解的題和完全不明白的題分類清昕明化。這麼做孩子會認為你很明智,對他你有幫助。
④關於影響:父母教育孩子時,關會要保持一致,否則孩子會無所體從,沒有是非標準。如果經常為了他爭論,甚至吵架,他就不會和你們溝通了。就寫這些吧,還有三條不寫了,手機沒電了。


笛俏有升


不是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而是在她的內心深處,覺得說出來的話父母也不能理解,還不如保持沉默更好,於是就“沉默是金”了。

青春期是孩子開始萌發自我意識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慢慢走向獨立和成熟,他的世界觀,人生觀,都開始慢慢成型,所以,其實在這個青春期,孩子是充滿表達慾望的,他是在表達中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

但這種愛表達自己的想法卻迎來最大的衝突,與父母的意見不合。因為時代的原因,每一代人對世界的感受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就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直接衝突。

加上青春期的孩子肩負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甚至荷爾蒙的上升隨之而來的早戀問題,當這三座大山同時壓在孩子身上,他本身想表達的慾望會開始變形,他也不知道怎麼樣才是正確的。

一句話,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時期。

“我最近成績又變差了”,

“不知道那個女孩是不是真的喜歡我,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嗎?”,

“我爸媽最近管我好嚴格啊,還被我發現偷看我的日記,都不想和他們說話了,說什麼他們都反駁我,真沒意思!” ,

“我好想去旅行啊,但是錢不夠,我爸媽那麼辛苦,想問他們拿錢,都問不出口。”

無數的問號開始在孩子腦海裡生成,但父母如果不是一個像知心朋友那樣的角色,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是很難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心裡話的。

所以,我們說青春期的孩子愛叛逆,不聽話,然而,身為父母,我們真的懂孩子嗎?真的走進他的內心傾聽他的聲音嗎?真的放棄自己做父母的威嚴,平等和孩子交流嗎?

如果做不到,孩子不願意和我們說話,其實也很正常,我們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還不想說話呢,你說呢?


超級爸爸


其實青春期不光是女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很多男孩跟父母的交流更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家有青春期孩子,家長最苦惱的就是溝通不暢,溝通不暢裡最難的就“異性親子交流障礙”。

“異性親子交流”指母親與兒子、父親與女兒之間的交流。青春期階段由於第二性徵的發育,孩子大都會對異性有比較害羞的心理,對於自己的父母也不會例外。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期沒有和孩子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異性親子交流就會從青春期開始進入“障礙期”,很糟糕的是,這個“障礙期”不會短時間結束,有的會延續的孩子成年後為人父母,有的會一生都得不到緩解。

那麼,如何緩解“異性親子交流障礙”呢?大原則是:生理問題找同性家長,心理問題找異性家長。大前提是:父母都放下矜持和羞澀,不要以“居高臨下”的“管教”替代平等交流。你要記得——孩子在你這裡找不到合理的解釋和情緒出口,他就會求助於“外人”,這個“外人”可以是你不瞭解的網紅主播、也可以是心懷不軌專向未成年人下手的犯罪分子,還可以是他自以為很信任轉眼就會把他的隱私當笑話一樣宣揚的同齡人……

有一個好消息是:很多在幼年期並沒有認真參與孩子成長的父親,在孩子青春期修復了跟孩子的感情。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理性思維已經比較完善,與父親的溝通更傾向於思辨而非幼年時的感知;二是這個階段跟孩子的交流更需要家長的敏銳而非耐心(如果你能做到敏銳+耐心當然最棒!),跟耐心比起來,敏銳是父親更容易具備的特質。所以媽媽們可以在這個階段把跟孩子溝通(尤其是情感、學習、前途問題)的“重任”交給父親來完成。

上述觀點供您參考,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關注我的號——講常識、說真話,認真探討養育孩子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親媽學堂


  對題主提的這個問題有必要做一下糾正,並不是所有的青春期女孩都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只是所佔的比例較大而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韓老師結合家庭教育實踐工作做以下總結與分析:

  第一,姑娘長大了,但是父母卻仍用對待幾歲小孩子的心態去管教,焉能讓孩子服氣。我經常接待前來諮詢的青春期孩子家長,聽著他們嘮叨女兒的種種不是,我一般都是先耐心傾聽,然後問,你在家裡也這樣和孩子說話嗎?家長說,差不多吧。我又問,你是否想過這樣嘮叨,孩子會不會煩?家長說,怎麼不會煩啊,經常是我說一句給我頂好幾句,然後就是沉默,真讓我受不了。我再問,為什麼孩子聽不進你的話?家長答,嫌我管的多唄。

  你是否從上面的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其實,家長一說話,孩子就煩,甚至用沉默來回應,根源在於家長完全忽略了女兒已經進入青春期這一事實,仍然用管教幾歲孩子的觀念、心態、手段和方法,結果肯定是行不通啊。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在行為上必然有自己的做法,而這些做法恰是很多父母看不慣的,甚至是不允許的,結果就會引發親子矛盾和衝突。時間長了,孩子一看父母不講理,乾脆就不說話了。

  第二,家長忽略青春期女兒敏感與自我封閉現象的存在。進入青春期後,女孩子的情感愈加豐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較常見,而很多家長卻忽視女兒情感上的變化,對孩子內心情感需求不能合理的滿足,或給予理解與關懷,慢慢就導致女兒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因為她們發現自己說了父母也不理解,就如對牛彈琴一樣,何必自找煩惱。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進入自我封閉狀態,越是這樣,很多家長越是讀不懂猜不透孩子心裡想什麼。

  試想,在一個家庭裡,由於不能彼此保持順暢的溝通,家庭氛圍會是怎麼樣的?可能會讓人感覺特別壓抑吧?在這樣壓抑的家庭環境裡,每個人都變的易敏感,甚至會懷疑他人。如有一個青春期女兒對我講,每次看到媽媽陰沉的臉,我就特別不舒服,我不知道哪做錯了讓她這麼不高興。我再問媽媽,你當時對女兒有過不滿嗎?媽媽說,沒有啊,我以前也曾經常笑臉相迎面對女兒,可是她不理我,我慢慢就臉上無更變。瞧,這就是情感交流中的誤讀現象,彼此在誤解著對方。

  第三,家長對進入青春期的女兒管教不當干預過多,導致矛盾對立與衝突。最容易引發青春期女孩子對父母不滿的現象無非有幾種,一是父母擔心女兒早戀,於是用偷窺手段來了解女兒的生活隱私,結果輕易就被女兒的敏感防範意識給發現,引發孩子極大的不滿;二是父母嫌女兒懶惰經常指責,導致孩子對父母有怨氣,青春期女孩子受生理發育的影響,時常會有身心疲憊之感,自然會在衛生習慣、做家務、完成學習任務等方面有消極和懶惰現象,父母看到後只要不滿或責備,就容易讓孩子逆反心理發作;三是孩子有追星和關注與學業無關的興趣愛好佔用較多精力,引發父母不滿,結果父母越阻止女兒越偏要做,矛盾和衝突就這樣每天不斷。

  父母應該怎樣與青春期女兒保持良好的相處關係呢?

  首先,建議家長要多學習青春期成長教育的知識。很多家長總是拿自己當年的成長經歷作為經驗,或者總是拿教育幾歲孩子的方式來管教女兒,那是根本行不通的。時代在快速發展變化,青春期成長的很多現象與新生事物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家長不加強學習,你就跟不上孩子成長的步伐。當女兒發現父母無知且無理時,很容易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假想敵,處處作對。因此,理性的家長會從多種渠道學習教育青春期女兒的知識,讓自己熟悉青春期生理與心理特點,能合理滿足女兒的需求,力爭做女兒的好朋友或好姐妹,放下高高在上的父母架子,臉上多一點尊重與笑容面對女兒。

  其次,建議家長要成為青春期女兒最耐心的傾聽者。以往的溝通方式是什麼?是家長整天嘮叨不休,孩子不厭其煩。現在完全可以反過來嘛,你適當提出問題,然後在女兒說的過程中保持傾聽的姿態,時不時點頭微笑,或者用讚賞的手勢鼓勵孩子繼續說,以表達你有極大的興趣去聽。當孩子發現爸爸媽媽竟然如此有興趣聽自己說話時,會放下心理戒備,敞開心扉一吐為快。有那麼幾次開心的傾訴後,青春期女孩內心的壓抑便會極大地緩解。父母再適當針對女兒的困惑談談自己的看法或做法,鼓勵女兒嘗試去體驗一下,或者做做看,你會發現女兒情緒變了,臉上有笑容了,心情好了。

  再次,建議家長要結合具體的事告知女兒自己的態度和原則。青春期女孩子缺乏與人相處的經驗,做事亦是摸著石頭過河,難免有時會做錯事。理性的父母往往不會批評女兒,而是告知女兒對此事的態度,當女兒發現父母很民主很開明時,對父母的尊重便會顯示出來。如有一個女孩子向媽媽提到班上有一個男孩子給她寫紙條,媽媽就對女兒說,我姑娘長大了,有男孩子喜歡了,媽媽真是好開心啊,但是媽媽要問你幾個問題喲。女兒說,問吧。媽媽問喜歡和愛慕的區別是什麼?愛與責任的關係是什麼?怎樣告訴對方我現在還不適合談戀愛因為會影響我的生活與學業?等。瞧,這位媽媽把問題提出來後,女兒就清楚媽媽的態度了,同時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母女倆就達成了意見的一致,女兒就知道該怎樣去解決問題。

  最後,建議家長要信任青春期女兒,不要無端猜疑和指責。鑑於青春期女孩子心裡特別敏感且脆弱,因此家長千萬別去無端猜疑女兒,你的不信任很容易讓女兒受傷,她不僅委屈,還會用逆反心理在行為上表達對你的不滿。有時你本是好心,便是一個猜疑就會破壞彼此的信任關係。因此,父母與青春期女兒在關係相處中應該明確原則,那就是有話要說出來,說者真誠,聽者尊重。只要把話拿到明面上來說,這就是最好的信任,也避免了因為猜疑或誤解而產生的矛盾。只要父母首先能做到,你會發現青春期女兒自然也會變得樂觀與豁達。反之,如果你不先做好榜樣,而是寄希望孩子能證明給你看,那就錯了。所以,面對青春期女兒時,家長一定少一些批評,多一年合理的引導。

  由於內容很多,韓老師只概略式總結以上這些內容,如果你有煩惱,不妨在評論中寫出來,我會在那裡給你一些建議。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多批評指正。


寒石冷月


我是溥雪,華大應用心理諮詢師。

想知道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和父母說話?那我們首先得把這句話給剖開,去細想想青春期是指什麼?


青春期有什麼特別的嗎?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心理又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和父母說話?你在青春期的時候,覺得父母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看到“青春期”三個字,你腦海裡直接湧現出來的是什麼?叛逆?煩躁?不聽話?還是美好?長大?懵懂?不管是什麼,這些就是青春期的孩子所擁有的特質。

對於他們來說,青春期是他們第二次生命的孕育,是他們真正地重生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他們是興奮和躁動的,但同時又是懵懂和困惑的。


這種狀態,特別像小嬰兒在胎盤裡漸漸長大,最終脫離胎盤,傾盡一切力量從媽媽肚子裡出來,成為一個新生命。


此刻,一直在小心呵護著,全神關注著,時刻保護著他們的寶貝的父母就暫時充當了那個胎盤的角色,但是到了胎盤再也容納不下孩子們長大的軀體和心靈的時候,他們就是要出來,並且只有出來了,他們就重獲“新”生,成為有自己獨立想法和獨立人格的人;


出不來,就只能一直當一名“巨嬰”。“巨嬰”自己也許並不痛苦,但是進入到社會中的“巨嬰”必定是痛苦的。

被脫離是疼痛的,就像媽媽的分娩。小嬰兒出來,是大家看得到的,是一個新生命,或者愛的結晶被懷著激動和期盼的心迎接出來的。而青春期的孩子要出來,卻是心靈上的出來,沒有形,不能被看到,而父母卻在情緒和心理上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他們的寶貝將要離開他們的那種焦慮和害怕。青春期以前,父母告訴孩子A是對的,選A;


B是錯的,遠離B,孩子不但照著你說的做,而且還會覺得你們好厲害,崇拜你們。但是孩子在不停成長,不斷學習和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漸漸發現他們其實可以自己去了解A是什麼,自己去判斷要不要選;


B是什麼,自己喜不喜歡,要不要擁有。這個時候,父母就會覺得被孩子冷落了,被忽略了,被攻擊了,被挑釁了,所以父母會



痛苦。父母痛苦,孩子會內疚,但是內疚和重生於孩子而言,肯定是重生更重要呀。重生是將來的,是自己的;


而內疚是別人帶來的,終究會過去的。於是青春期的孩子,只能一邊傾盡全力地去獨立,去見識外邊的世界,去重構自己的認識;一邊又要承受著來自於給予了他們生命的最親最愛的父母帶給他們的內疚、指責、甚至限制的壓力。到這裡,其實問題就顯而易見了。


並不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不願和父母說話。如果父母能充分了解青春期的意義,願意當好他們心靈的家園,要出去,可以;想回家了,我們就在這裡等著你,支持你,安慰你,給你依靠。那孩子的重生就會更順利,青春期的叛逆就會被看成是美好的,被祝福的。

按照佛洛依德的劃分,青春期是性器期,又稱生殖器期。這個時期,身心發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和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


神秘性意識的萌發,惴惴不安地想要解開心結探索愛的真諦,這些都使得他們既矛盾又焦慮。他們需要自己的方法和空間去適應和調整這種變化,重建內心的平衡。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特別是中國的大部分父母繼續給予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過高的期待和嚴格的要求,而同時又不能夠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理解,他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逃開父母,變得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


支持性的做法是尊重他們獨立的意識、以友相待,引導他們正確接納自己的變化,正確對待自己成長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才能讓他們避免自我同一感混亂,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獲得內在一致的想法。

最後,呼籲父母給予青春期的孩子一個“保護、自由”的空間!!!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陶姓先生對家庭關係問題有很深的研究、也曾經接觸過有一些同樣問題的來訪者,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從三個角度淺要的探析這個問題。

並不是青春期沒有交流,而是一直沒有“真正的交流”。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我和孩子一直有交流呀,我們原來經常一起玩呀。”

但是這些事情並不能說是交流,只能說“我養育了她”。而真正的交流,不是教育孩子、也不是陪孩子玩,而是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

這種情況呀,青春期的叛逆,更多是因為孩子大了,不在需要父母的養育,而父母又不能傾聽孩子的想法。




這個年齡段,正好是孩子從尋求獨立、尋求自主到自我統合的時期。

簡單來說: 她的思維正從分裂走向整合,同時對自主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所謂分裂就是:沒有辦法辯證地看待事物,只能二者擇其一,不是好的就是壞的。

但是由於孩子沒有整合各個分裂思維的經驗,又要尋求更高的自主感。

在剛開始的時候,往往用力過猛!

導致和父母失去聯繫,容易會形成對父母的錯誤觀念“父母不尊重我”、“父母將要傷害我的自由”。(即沒有辯證地看待父母)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來引導孩子。

引導孩子的前提: 正是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




生理變化

一個是孩子身體、心靈的成熟、不再需要父母的養育,可以一個獨立生活。

這是孩子疏遠父母的生理基礎。

另一個是,確實身體發育以後,有一些難以啟齒的現象,拉遠雙方距離。


希望大家可以認真傾聽孩子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單方面的教育、甚至訓斥。很多情況下,孩子又皮又鬧,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想讓父母好好“看看他”。

其實只要父母可以耐心傾聽孩子的訴求,產生真正的溝通,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真正和睦。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想看更多心理相關內容,請關注我。也拜託您可以為這篇文章點贊,讓更多的父母看到,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家庭。真的謝謝您的點贊,謝謝您了,謝謝。

中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諮詢師、擅長心理動力學諮詢、婚戀情感問題、青少年發展問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