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祕的山

我國有很多著名的山,或因自然風景而引人入勝,或因人文景觀而讓人心馳神往。青城山,既有“青城天下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在許多人的心中,它還帶有一些神秘感。

青城山古名天蒼山,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嶽,居此山修道的寧封子,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人又稱之為“丈人山”。唐開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始有青城山稱謂。關於青城山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山上林木茂密,終年青翠,諸峰環峙,狀若城郭,故名青城山;第二種說法來自唐玄宗,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山,唐代時佛教迅速發展,佛道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請皇帝裁決,玄宗信道,遂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但詔書把“清城”寫成了“青城”,只好將錯就錯,改稱青城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東漢漢安二年,即公元143年,一百多歲高齡的張陵來到了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創立了本土宗教道教。張陵,也叫張道陵,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來青城山之前就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因此,人們後來把張陵尊為張天師。張陵和弟子在青城山傳道十餘年,據說在122歲時羽化山中,從那時起,青城山便成為了我國的道教名山。

作為道教的重要發祥地,青城山道教文化不但源遠流長,而且經久不衰,鼎盛時,山中道觀達七十餘處,直到今天,還完好地保存了十餘處。這些修建在深山老林中的古建築,充分體現了道教追求自然的思想,它們採用中國傳統建築架構,通常沿中軸線對稱展開,依據地形地貌,巧妙構建各種建築,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一點也不顯得突兀。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秀麗的自然風光,古老的宮觀建築,豐富的道教文化,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人前來登山攬勝,尋古探幽,歷代文人雅士都對它發出了由衷的讚美。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丈人山》,詩中這樣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詩文直白,但意境悠遠,為我們描繪了青城山的幽靜之美,也透露出他對青城山的無限喜歡和熱愛。

許多當代人對青城山的認知來自於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一部《笑傲江湖》讓很多人知道了武術青城派,儘管小說中的青城派代表反面人物,但卻實實在在讓青城派廣為人知。青城武術形成於唐宋時期,它在吸收其他武術技藝的同時,與丹道、易學、辟穀等交融互匯,形成自己獨特武術門派。金庸先生寫《笑傲江湖》前並沒有去過青城山,也不瞭解青城派武術,晚年,在他80歲時,他專程去了一趟青城山,並向青城派第36代掌門人劉綏濱表達歉意,這也算一段文壇與武壇的佳話了。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青城山,許多人心中一座神秘的山

我在秋冬之交一個煙雨迷濛的日子造訪了青城山,從前山拾級而上,清幽之感油然而生,雄偉的山門,莊嚴的宮觀,與周圍的山體,茂密的山林渾然天成,讓我和喧囂的生活頓時有了某種疏離感。自然與人文,古老和現實,在這裡相依相生。待到半山腰,雲霧繚繞,近處的道觀依稀可見,遠處朦朦朧朧,神秘而深邃。我知道,這不是最好的適合遊覽的季節,但眼前的景況卻是青城山經常有的一種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