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怎樣把握自信而不自傲?

Seven_樂樂


自信是一種氣質,由內而外,不因某件事情和相處的人而發生改變,自傲是一種態度,針對不同的事情和人會有程度上的差別,完全不同。善良和格局是自信與自傲最表象的區別。要想不變質那就多往高處看往前看,而不是回頭看身後,顧左右芸芸眾生。


zuo就死


首先“自信”與“自傲”要明確的分清楚,充分的理解,1.自信,所謂自己相信自己,一個人的自信來源於內心,比如修養,日常的學習和父母老師的教導,自信的人從來不缺修養與知識,這是互補的,腦子裡有知識內心的修養成就於自信,這是從內心散發出來的,比如氣質,氣質是行為舉止,教養的體現,而有些人的自信與氣質是與生俱來就有的,得與父母的遺傳,2.再來說說自傲,何為自傲?這個體現兩個方面,一是有個有錢的家庭,父母的放縱,致使從小嬌生慣養,雖然衣食無憂穿名牌開豪車,由於自己本身胸無點墨只能依靠父母給予的金錢來找面子,依靠金錢來找“自信”?其實是自傲罷了,但有錢有修養的人也非常多,我所說的也多為少數人,現在的社會更多的是第二種,二者是既沒錢又想找存在感,列如現在的大學生裸貸,實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自傲可能不好理解,說的正常就是虛榮心,不甘人後,其實吧現在年輕人有多少正真懂得?不敢說要完全沒有虛榮心做到基本的舍與得,修養自身便可消除自傲!





涼風有信秋葉卻無情


您好,我是心理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修身養性,他的道德文章,他的處世哲學,他的為官之道,他的治家教子格言等等。可供現代人借鑑的東西很多很多。

比如曾國藩認為一個人應當有自信,但不能自傲。

自信是事業有成的基礎,遠大的理想源於自信,不懈的追求,也源於自信,成就輝煌的事業,更需要自信,自信是對自己能力,潛力和力量的正確估計,也是超越自我,追求人生價值的動力源泉,曾國藩在兩次赴京會試都落第的情況下,發出了“晉江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的豪言壯語,這非凡的雄心壯志,正是源於他的自信,也正是這種自信才成就了他後來轟轟烈烈的事業。

但是自信過了頭就是自傲,自傲即是過高的估計自己,自恃清高,自命不凡,春風得意,學業有成,或者仕途順遂的人,往往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在曾國藩中進士點翰林的那年,他的祖父岡紅就語重心長的對他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便全好了。

自傲不僅是個人事業有成的絆腳石,也是處理人際關係的絆腳石,自傲的人往往瞧不起周圍的人,因此別人也不願意和他接近,對他敬而遠之,曾國藩再給他弟弟國華的信中,曾經這樣說:“自古以來,失德致敗的原因有兩條,一是驕傲,二是多言,溫弟與我相似,話語多為尖刻,常傲氣凌人,應當抑制自己,否則大家都會討厭你,鄙視你,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曾國藩的這段話,可謂是情真意切,很值得那些由於自傲而導致人際關係障礙的人認真反思。

要想戒除自傲,首先眼界要寬,胸襟要廣,第二要多一點自知之明,善於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全才,但是個人有個人的長處,一個人的智慧與能力,畢竟有限,集眾人的智慧才能辦成大事,有了這種認識才會從善如流,謙遜待人。

一個人如果能以謙遜和真誠的態度對待人家,人家也會以謙遜和真誠的態度對待你,尤其當你地位高了,榮譽多了,貢獻大了的時候,如果還能保持謙遜,平易的態度,那麼就更能博得別人的敬重和欽佩。

以上是我的觀點,祝你生活愉快。


森旅迷了鹿D


“自信”與“自傲”的核心差別是“愛”。

如果我們懷著一種有愛的心態面對他人、面對事物、面對世界的時候,我們會樂意尊重別人、願意聽取不同角度的聲音、甚至願意接受他人的批評。同時,也更加能夠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不會為之感到嫉妒或者自卑,而是會讚歎、會為之喜悅、會督促自己不斷進步。

這時,我們傳遞出來的氣質就是“自信”,哪怕對某個問題不懂,虛心去請教別人,言語之間的氣質也是自信的、不卑不亢的。

《易經》裡64卦中有63卦都是好壞參半,唯獨“謙卦”均是吉相。

“謙”的底層邏輯,一定出於愛。



心理師孫啟剛


自信和自傲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

那麼什麼是自信:自信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與衣服無關、與相貌無關、與開的車更無關……是發自內心的底氣。我們往往會對自己熟悉的事情、擅長的事情自信。就像網上我們進會場看到的一句話:這次疫情、逼著老師做主播。我跟著孩子一起看直播教學。給我的感觸就是面對孩子講課的老師在三尺講臺那種自信明顯少了很多因為對著攝像頭老師還是會慌亂、慌亂就不自信了。

我們還會再精心準備的事情上自信。就好比我去參加一個比賽準備充足、精神狀態良好。加上多次參加比賽經驗。那麼我在比賽中就會很自信的發揮甚至超常發揮。

自傲就不一樣了。自傲源於外在事物的優越感而產生的一種心理。自傲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自我感覺的優越感、或者好的相貌、父母託關係找的體面工作、高起點的家境。這些如果沒有自己的沉澱加上內在的力量、從心理學角度很難得到認可並且容易收到排斥。

所以自信而不自傲很簡單……就是無論起點在哪裡、一定要內外兼修。



木子因


我認為在工作上,膽量是練出來的,而自信則源於你對工作和生活乃至人生的一種樂觀心態,要想讓自己有自信和膽量,首先先別考慮你去做那件事的結果如果。、有一句話,每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99%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因此你的外貌如何,是不是做了什麼蠢事很多都是別人過眼即忘的東西,不必過於介懷別人會不會瞧不起自己嘲笑自己。外表方面:告訴自己外表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不管長相如何,一定要學會舉止穿衣打扮得體,待人分寸得當,這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這樣才會得到別人起碼的尊重,自信心才能上來。你必須去嘗試,膽大心細,強迫自己去做事,在大庭廣眾面前表現自己,比如參加比賽,演講,自信心是在你不斷的嘗試中得來的,而不是我要自信於是我便自信了,沒根沒底的。一次次的失敗中總能得到些什麼,漸漸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有足夠的東西證明自己是強大的



魏三壽


自信,其實是一種平常心。

有時嘛,認為某方面自己做的不好,很正常,認為他人做的好也很正常。

另外,自己做的好很正常,他人做的不好也很正常。

而不自信與自傲都有點偏激。

不自信是認為自己做的不好很不正常,別人做的好很不正常。

自傲,則認為別人做的不好很不正常,自己做的好,很不正常。

不自信和自傲的人,都應該去接納所謂“做的不好”的人和事,也平淡看待“做的好”的人和事。

有一種氣質就是“自信”,哪怕對某個問題不懂,虛心去請教別人,言語之間的氣質也是自信的、不卑不亢的。

《易經》裡64卦中有63卦都是好壞參半,唯獨“謙卦”均是吉相。

“謙”的底層邏輯,一定出於愛。

謝謝,希望可以幫到你。


二郎程er


自信是對自己能力、潛力和力量的正確估計,也是超越自我、追求人生價值的動力源泉。自信是事業有成的基礎。遠大的理想源於自信,不懈的追求也源於自信,成就輝煌的事業更需要自信。但要做到把握自信而不自傲,首先眼界要寬,胸襟要廣,一個人如果能以謙遜和真誠的態度對待人家,人家也會以謙遜和真誠的態度對待你。尤其當你地位高了、榮譽多了、貢獻大了的時候,如果還能保持謙遜平易的態度,那麼就更能博得別人的敬重和欽佩。


暖夏季


自信與自傲是兩個不同的心態。自信是有底氣。而有底氣是因為自己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均有正確的認識。

而自傲則是盲目的樂觀,本來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世界,然而卻自以為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目空一切。

在實踐中幹事業,自信者務實肯幹,勇往直前,取得勝利十拿九穩。

而自傲者幹事莽撞,到處碰壁,其結果總是以失敗而告終。

因此,一個人要幹成一番事業,就必須把握自信,切忌自傲。


冬日暖978


自信:

愛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被喜歡的。

注意,不要考慮有沒有人喜歡你,只考慮你自己是否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別人不喜歡你,正常,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討所有人喜歡。(撒切爾有句名言:如果你一心只為討人喜歡,那你就要準備隨時為任何事情妥協,最終一事無成。)

保持這種想法,當你遇到不喜歡你的人的時候,你就不會懷疑自己,不會去討好別人,也不會記恨別人。沒關係,不喜歡我就不來往唄,總能找到喜歡我的人和我做朋友,因為,我是值得被愛的。

為什麼有些信仰宗教的人,更容易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因為,他們相信無論別人怎麼想,在上帝是不會對他們有偏見的,始終會平等對待他們,這種精神支柱,是自信的來源之一。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這也是種精神支柱,這樣你既不會自輕自賤,也能看淡別人的看法,不會輕易被誤導,不會輕易被打垮。

犯錯的時候,相信自己能改正錯誤(有能力做到)。

當你犯錯、做的不夠好、遇到挫折的時候,首先要意識到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都會犯錯,更何況我們這種不是天才的人。

其次,相信你能改正錯誤,即便你多次失敗,也不要懷疑自己,失敗是因為沒找到正確的方法。

這樣,你失敗受打擊的時候,才不會自暴自棄。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才不會抱怨,而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主見,相信自己的觀點,不被人誤導

有人反對你的意見,如果你不確定,第一反應不是聽信別人,而是去搜索資料,去諮詢優秀的、懂行的人,多讀書多看,有了知識積累,才不容易被誤導。

關鍵在於:你可以懷疑你的主見或觀點,但是,不要輕信別人的反駁或質疑。

你懂得少,自然容易被人誤導,但如果你懂得多,知識基礎紮實,自然能辨別真偽。比如,如果有人告訴你,現在大家都用微信支付寶存錢,銀行早晚要沒落。你稍微有點常識都不相信這種蠢話。

自負的見解:

首先,跟自負的人相處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好像回憶不起來跟什麼自負的人相處經歷,因為一般來說與這種人不會深入相處或相處太久。但是卻說的出一知半解,因為隱隱約約感覺得到過去的經歷身邊有這些人。有自負的性格特徵的人無疑會把這種心理帶到生活,自負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它們總是具體事物言論表現出來,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行為言論可以被認為是自負? 就生活而言,我想它首先可以表現在,對他人的輕視。因為自負之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更多基於自身利益或者認識,。除此之外,就算是平時生活中會有意無意表現出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會有點自私,不聽人言。其次,對於自負的人判定標準因人而異。毫無疑問,自負這種心理是大家公認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注意,有的人對於自負的判定不一樣。比如,一個人喜歡在他會的領域裡表現,顯示出無所不知的樣子。有的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愛出風頭,有的人會覺得這個人確實很棒,比較中立的人不會輕易下結論,但是會對此形成印象,即他對這個東西很瞭解,他喜歡在這方面表現。可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在他會的領域裡表現就說他自負,是吧,因為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的科技文化怎麼進步。所以自負的判定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你自己的心態影響你對某個人的判斷。再次,感覺一個人自負後的做法。前面說到對自負的判定問題,那麼如果我們已經覺得某人自負並且為之感到厭惡,我們要怎麼做?簡單的理清這一些關係,就是說,你不喜歡自負的人,某個人讓你覺得自負,你因此不喜歡某個人的這一點甚至不喜歡整個人,因為它與自己三觀不符合。如此,我覺得要做的第一個就是心理準備,你要知道他做的一些東西會讓自己看不慣,在你自己心理形成對他最初的認識,即你已經預知他會做出或者說出你接收之後不開心或者看不慣的話。第二個,學會拉開距離,想要減少前面說的情況,就有拉開距離的必要,但是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距離不一定要是空間,可以是少一些沒有必要的交流,忽略一下不一定要在意的東西。還有一個,就是回應的態度,我一般對於回應自負的人態度不會很好,但是當你這麼做你也別想對方會接受你的說法,而我覺得,與一個與自己三觀不符的人脫離沒必要存在的關係是沒什麼的。最後想說的是,自負應是一種心理或者性格缺點,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如何與一個自私的人相處,如何與一個內向的人相處,如何與一個脾氣不好的人相處等等之類的,,,因此我覺得將它看成普通的東西,也不需要刻意在意或者放大即可,因為畢竟只有自己的心態和成熟度足夠才能真正影響到他人,在這之前,我們只需要學會如何少接觸和儘量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