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假如拍個復工紀錄片……

房小評 中國房評報道 今天

假如拍個復工紀錄片……

武漢小夥子@蜘蛛猴麵包,這段時間因為拍攝Vlog《武漢日記》而備受關注。


假如拍個復工紀錄片……

假如拍個復工紀錄片……


他為外界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直觀地看到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到底為疫情付出了怎樣的犧牲和代價,又是如何積極地戰鬥和互助。


受疫情影響的,其實何止武漢這一城?全國各地所有自我隔離、又在防控期復工的普通人,這段時間的生活都脫離了原有的軌道,失去的平凡生活何嘗不是我們為防控疫情付出的犧牲。


時間進入3月,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全面復工。


房小評跟回去上班的朋友們聊了聊,有些朋友覺得辦公室還是比居家辦公更高效,也有些覺得現在集體辦公實在不方便,那些習以為常的人和事,都因為疫情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


也許這段時間,我們所放棄和努力的,最後都會化為一個代表經濟的數字,但數字背後,是每一個人的真實悲歡。


普通人為疫情付出的代價,同樣值得被記錄。假如有導演要拍一部復工紀錄片,那麼下面這些小場面,會是很生動的素材。


假如拍個復工紀錄片……


1、好久沒上班,復工第一天,差點忘了單位怎麼走,在第幾層,在樓下著實思考了一會兒……


2、我到底要幾點起床?


每早上班前,寫字樓前進行北歐式排隊、測溫、填表、核查,到了自己公司門口,又是一輪測溫核查。


走完程序開始等電梯。以前擠電梯就已經很不爽了,現在每個電梯要求不能超過7個人坐,為了大家的健康,等電梯的時間拉長數倍,有些五層以下的員工乾脆就改爬樓梯了。


我在十幾樓,實在頂不住,只能老實等。以前來得晚了,可以溜上去,現在不巧跟領導一起排隊,分到一個電梯,戴著口罩、眼鏡,四目相對他也能認出你。


上班的流程這麼複雜,我到底要幾點起呢?


燕郊的朋友說,提前3個小時出門。


3、原以為復工的好處,是早上不用化妝了,反正帶著口罩也沒人看到臉,隱形眼鏡也不用帶,框架眼鏡當防護鏡用,省事更安全。


沒想到,一到公司才發現有些勤勞的同事居然擼了全新的“電眼口罩妝”,blingbling的大眼睛,實在是讓我自愧不如。


4、一直想找個理髮店,把梅超風式的髮型給打理一下再去上班,可是附近的美髮店全都沒開門。開工前一天,公司發消息說專門請了Tony老師在單位給我們做頭,讓我們提前預約,這是什麼神仙公司啊!


5、口罩戴到吸氧。


作為公司的高管,免不了各種線上會和線下會,戴著口罩從早說到晚,以前是嗓子疼,喝點潤喉的就可以。現在還外加胸悶氣短、呼吸不暢,下班後自己躲到辦公室裡,吸一瓶氧氣緩緩。上次吸氧,還是爬玉龍雪山的時候。


6、花式戴口罩。


口罩戴久了耳朵勒著疼,想起之前新聞裡說,伊利向抗疫一線捐贈了幾千個牛奶箱手提把,於是自己也弄了一個。用把手掛住口罩兩端的繩子,套在腦後,立刻解放雙耳。


還有同事專門改了髮型,在耳後把頭髮紮成兩個小揪揪,可以用來掛口罩。人民的智慧和創意,是無窮的。


7、口罩鄙視鏈。


老公說他上班期間換上了普通醫用口罩。單位領導一直用戒備的眼神盯著他,因為全體同事都戴著N95。可是他們單位又不給發,我們哪有那麼多N95呢?


我戴的是N95還是N90,自己也分不清,感覺差別不大。結果同事微信問我為什麼我的口罩有呼吸閥?他說帶呼吸閥的口罩可以過濾空氣,但是我呼出去的空氣會被排出,可能會影響他們。總之,就是想讓我一個人去會議室辦公。


8、防火防盜防同事。


一進單位,工位全變了,對面不能坐人,工位間隔著坐,拿著人力給的座位圖,宛如懵圈的考生。午餐公司會在周圍餐廳統一訂,上班期間不允許收快遞和點外賣。


有些心大的同事,一聽說建外SOHO那邊的奶茶店、美甲店開業了,馬上就去那邊逛。有些惜命的同事便身披塑料桌布,連電腦鍵盤都包上,做好自我防護,自稱塑料俠。


9、由於不能開中央空調,我翻出了加絨秋褲,穿上羽絨服,可還是在辦公室裡凍到跺腳取暖。


更有幾個倒黴的同事,重新安排座位後被分在窗戶邊。單位要求8個小時持續開窗通風,於是這幾個同事只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10、明明所有要開會的人都在辦公室裡,卻還是開視頻會議……以前總搶不到的會議室現在冷冷清清,沒必要的事情不開會,開會的時候,也是少數幾個大領導,對著視頻喊。


11、沉默的午餐。


公司不配餐,幸好假期裡練就一身好廚藝,個個都是中華小當家,自覺帶飯。公司還配了幾個微波爐,可以熱飯。可惜不能跟以前一樣互相分享美食。


像參加科舉考試一樣,隔著好幾米,爭分奪秒吃飯,儘量不喝水,不摘口罩。往常歡快的午間休息,陷入史無前例的沉默。沒辦法,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冷清就冷清吧。


12、為了避免員工在辦公室吃飯,我們的出勤時間改到下午2點到7點,提前在家用完午餐再來,上班期間禁止吃零食,要求工作全程佩戴口罩!


按照實際出勤時間計算薪酬,在釘釘上打卡,但是到下班時間,我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了!


13、 什麼時候是錯峰?


為了降低感染風險,下班後想要錯峰出行。可是總得想想啥時候走才能算錯峰。跟來的時候一樣,早點或者晚點都有可能趕上高峰期,只能微信問問下樓的同事,剛才那趟電梯人多不多。下樓的時候電梯沒人維持秩序,有點混亂,全靠自覺。


14、不準乘公共交通上班,又要求全員復工?


因為政策收緊,復工幾天後總部突然通知不允許員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可是又要求全員上班???


同行企業要麼讓沒車的員工居家辦公,要麼打車和油錢都報銷,我們的人力這時候忽然失聰,假裝聽不見我們的訴求。


你咋來上班不關心,沒車自己想辦法唄!


15、愛心三件套


復工第一天,我們排隊領取的開工利是就是“斷貨愛心三件套”:口罩(5個)、酒精溼巾(1包)、酒精噴霧(1瓶)。此包一出,聽說隔壁家的員工都饞哭了。


公司還跟租車公司合作推出拼車優惠方案,接送員工上下班,可以降低公共交通的感染風險。


16、我們是復工了,可孩子沒有開學啊。


看到韓國疫情重災區一家醫院的護士集體跑路,說工作強度太大,沒時間照顧小孩,一方面感嘆我們的醫護人員太偉大,一方面也理解人家的舉動。


我們這樣的雙職工家庭,要不是有老人在家,這段時間能怎麼辦呢?


日本有些公司已經允許員工帶孩子去上班了,北京也有公司允許員工每週申請3天在家辦公,雙方輪流照顧孩子。希望我們公司也能人性化一些。

假如拍個復工紀錄片……

假如拍個復工紀錄片……

假如拍個復工紀錄片……

復工有感染風險,工作也多有不便。


不復工,經濟扛不住,企業壓力大。後續造成的失業和社會影響,後果不會比疫情造成的危害輕。


中國人向來是最能體諒,也最能扛事的。當意大利被封鎖的小鎮人民開始上街要求自由活動的時候,中國人乖乖完成宅家一個月的集體動作。


現在,在疫情中復工,大家也積極響應,回到工作崗位。哪怕是居家辦公的朋友,也努力搶菜、做飯、辦公、陪讀、輔導……


中年人的生活太難了,但相比那些被病毒感染的人來說,大部分人還是幸運的。


一次疫情,讓我們意識到平常的堵車、擠電梯、接送孩子這樣的小辛苦,都成了一種幸福,讓我們更珍惜正常的平凡生活。


希望企業的負責人們在要復工,要效益的同時,也能多為員工考慮,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才能更沒有後顧之憂地做好本職工作。


也希望,時間這杯水一如既往,沖淡每一次大事件給人們留下的創傷時,每一個小人物在這段時間的經歷,都能不被輕易遺忘。


當年明月說,以史為鑑根本不可能。但記住,至少能讓我們在未來多抱有一些憂患和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