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哪個朝代的文人最有骨氣,不食嗟來之食?

阿銀67511335


宋人宋陸游在《避暑漫抄》中記載;宋太祖建隆三年,宋太祖趙匡胤在太廟寢殿的夾室裡,秘密鐫立一塊石碑,名為“誓碑”,平時用黃幔遮蔽。規定,春秋廟祭及新天子即位,參拜列祖列宗後,禮官要奏請皇帝恭讀誓詞。由於儀式極為神秘,除皇帝外誰也不知道誓詞的內容,直到靖康之恥,金兵攻佔開封,太廟遭洗劫,碑文才流傳於世。碑文內容有三條。

一、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處以刑罰,縱然犯謀反大罪,只可於獄中賜其自盡。不得在市曹刑戮。亦不可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

三、子孫後世違此誓者,天必殛之。

其核心的一條就是優待文臣,范仲淹在慶曆年間曾感慨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據說宋朝文人有三座精神高峰。范仲淹,是第一座精神高峰,他幾經沉浮,數遭貶低,但始終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宋代文人的精神引領者。

王安石是第二座高峰,他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巨大勇氣力行改革,在中國改革史留下寶貴一頁。

文天祥則站在了宋代文人精神最高峰,他的生命歷程、人格精神,是對宋代文人精神最完美、最深刻的詮釋。他以狀元的才情,名相的氣度,殺身成仁的生命意志譜寫的一曲《正氣歌》,與屈原的《離騷》、岳飛的《滿江紅》一樣,光耀千秋,是民族精神的偉大頌歌。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爭朝夕


剛剛

🌧🌧🌧

應該有很多。

比較著名的有兩位。

一,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送心]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屈原🌲

🌧🌧🌧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夫見而問之曰:(見《史記.精解》293頁..略)

🌧🌧🌧

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髮緩步吟詩於澤邊。面容憔悴,形狀枯槁。一位老漁翁看到了,問到:“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震驚]怎麼落得這般地步?”[泣不成聲],屈原道:“世人都是混濁的,而唯獨我是乾淨的”([送心]可能也就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意思吧)…因此遭到放逐。”…

🌧🌧🌧

老漁翁接過話說:“聖明的人不固執己見,不固執地對待事物而能與世推移。既然去你所說,世人都是汙濁的,何不也隨其流而推其波?既然大家都昏醉了,何不也跟著吃糟喝酒呢?為什麼懷抱著手握著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已討個被放逐呢?”

🌧🌧🌧

屈原說:“我聽說過剛洗了頭的人一定要彈彈帽子,才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人們又有誰肯讓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守外物的汙垢呢!我寧可投身常流的江水中,而葬身江魚🐟腹中了,又怎麼能讓潔白的身軀去接受世俗的昏暗呢?”

🌧🌧🌧

於是,當場寫了一篇《懷沙》賦。

🌧🌧🌧

然後,最終懷抱石頭就自沉於汨羅江而死。

附:

原文最後兩句:

乃作《懷沙》之賦

於是懷石遂自沉汨羅以死。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1. 每個時代都有不食嗟來之食的文人,也有賣國求榮的文人。要說哪個朝代最有,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2. 如果問哪個文人最有骨氣,首推文天祥。


年少成名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二十歲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文天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


領兵抗元

1275年,元兵渡江,宋廷詔令天下兵馬勤王。文天祥捧著詔書流涕哭泣,聚集兵眾萬人勤王。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擔任臨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逃亡朝廷繼續任命文天祥為樞密使。不久,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作為使臣到元軍中講和談判,與元朝丞相伯顏在皋亭山針鋒相對爭論。伯顏發怒拘捕了他。文天祥於押解北上途中逃歸,泛海至溫州。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義軍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於雩都(今于都)擊敗元軍,收復興國(今屬江西)及贛州、吉州的屬縣,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被俘不屈

被俘後,元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

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作此詩20天后,厓山海戰以宋朝慘敗而結束,趙昺跳海而死。宋朝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

厓山戰敗後,元將張弘範勸降文天祥:“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回答:“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至燕京。

至燕京後文天祥被移送兵馬司。忽必烈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始終不屈。最後,忽必烈親自前去勸降,甚至對文天祥說,只要你說一個“降”字,我就讓你做元朝宰相。一面是投降當宰相高官厚祿,一面是堅持不降腦袋不保,文天祥選擇了後者,選擇了以死報國。

忽必烈對堅貞不屈的文天祥無可奈何,最後只能下令將其處死。文天祥在刑場上從容不迫,向著南宋的方向叩頭三拜,而後從容赴死。終年四十七歲

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時在其衣服中發現其所作其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所謂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文丞相在元燕京坐牢三年,面對惡劣的牢獄環境始終未曾低頭,面對高官厚祿仍選擇意以死報國。如此氣節,華夏5000年曆史中堪屬第一!


文丞相千古!


歷史夜譚


南宋的文人最有骨氣!!陸秀夫、文天祥等不懼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在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最後艱難時刻,誓死不降元朝,以身殉國!!皇帝和宰相陸秀夫投海自盡,流亡了三年的最後十餘萬大宋臣民終於陷入了絕望,但是,沒有一個人投降,所有人做出了最出乎意料的選擇:投海殉國!!可歌可泣!!1275年長江上游告急,宋廷詔令天下兵馬勤王。文天祥捧著詔書流涕哭泣,派陳繼周率領郡裡的志士,同時聯絡溪峒蠻,派方興召集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的士兵,各英雄豪傑群起響應,聚集兵眾萬人。此事報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名義率軍入衛京師。有朋友制止他說:“現在元軍分三路南下進攻,攻破京城市郊,進迫內地,你以烏合之眾萬餘人赴京入衛,這與驅趕群羊同猛虎相鬥沒有什麼差別。”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這樣。但是,國家撫養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徵集天下的兵丁,沒有一人一騎入衛京師,我為此感到深深地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將會有聽說此事後而奮起的。依靠仁義取勝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業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麼國家就有保障了。”

元世祖忽必烈最後親自勸降文天祥許以元朝丞相的高官,也未成功。文天祥英勇殉國!!歡印大家下方點贊評論互動交流。




人生賽後宮獨孤求勝


明朝。明朝是世界上亡國之後抵抗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它和清朝抵抗了有38年這麼長的時間,即使最後他的城門被攻破了,也沒有一個人選擇去投降,當時清軍看到這樣的場面是非常生氣的,於是他們就通過屠城來發洩自己對他們的不滿。明朝也是中國的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一個比較大的統一的王朝。






放開那歷史


不食嗟來之食,己不是原意的黔敖路邊施捨,餓漢嫌黔敖言語輕蔑,寧可餓死也不接受汙辱性的施捨,而是一種氣節,一種傲骨了。

這種精神似乎跟朝代沒多大關係,那個朝代都有鐵骨錚錚之士,那個朝代也有奴顏婢膝之人。

歷史有氣節而不食嗟來之食的文人有很多。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決不食周稷。

陶淵明,掛印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

嵇康,隱身竹林,不與肖小之輩為伍。

南宋狀元丞相文天祥,元人窮盡一切手段不能使他屈服,只能處死文公,文天祥就是死也面向南方受刑,其忠心可昭日月。

方孝孺,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夷十族的學士。

于謙,力挽狂瀾,為大明王朝續命二百年,被朱祁鎮冤殺。

還有近代的魯迅先生、聞一多李公樸先生等等。


滄州老夫子


每個朝代都存在有骨氣和設有骨氣的文人,但文人的骨氣不能以多少論,而應該依統治的殘暴程度論。在統治最殘暴的時期仍有有骨氣的文人,才是最可貴的。歷史上比如魏晉南北朝時的竹林七賢,明末清初時的王夫之等,都是最有骨氣的文人。但總的來看,文人的骨氣終究敵不過統治者的殘暴,在極端殘暴的統治下,他們的骨氣會為了生存而忍耐甚至被消磨,出現整體低沉的歷史時期。


曹宗國


東周列國時期孤竹國人伯夷、叔齊最有骨氣,亡國後不食周朝的嗟來之食,靠采薇為食,最終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今唐山灤州市境內)


孤竹國人1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饑民終究沒有吃,最後餓死了……

“不食嗟來之食”就出自這個典故,它教導人們做人要有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絕不能做出辱沒骨氣和志氣的事情。

中華民族向來宣揚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就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都表示了對氣節的看重,對人尊嚴的強調,對人精神的重視。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眼前利益之間,絕不能為了一時私利而丟掉本性。


豆豆3人行


《不食嗟(jiē)來之食》,選自《禮記.檀弓》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譯文

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瞪著眼睛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終因為不吃而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名言就出自這個故事,是說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讓自己餓死。

中國的傳統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

不食嗟來之食,最有骨氣的古代文人,當屬明朝。

明朝是文人官員最輝煌的。可以說在明朝,文人的權利被充分發揮到了極致。內閣首輔代替皇帝先行票擬,然後皇帝批紅,文人的職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無論是被稱為誤國誤民的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的嚴嵩,還是又延續明朝百年江山的張居正,都在內閣首輔任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古語有云,文死諫,武死戰。在明朝也是前赴後繼,層出不窮。最有名的有嘉靖時期的大議禮事件,造成一百多人被流放,好幾十人被留職待用,幾個別人北廷杖致死。還有就是東林黨事件,幾乎整個文人團隊被摧殘,文人的骨氣也是最強硬的一個時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人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正應了司馬遷那就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明朝的文人在人格上是健全的,在骨氣上是空前絕後的。在皇權勢力和宦官勢力的共同打壓下絲毫沒有退縮,並且是越戰越勇,沒有哪一個朝代的文人能夠與明朝的文人相提並論。

在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於、重於後者。在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捨棄後者,犧牲後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屍走肉,衣冠禽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