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導讀

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由“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現今的“社會主義社會”。人類在這個不斷進化的社會中繁衍生息。人類最初為原始群、生產力低、物質缺乏、遊徒聚散、採獵為生。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到了母系社會,生產力提高了、氏族成員生活也相對穩定了,婚姻關係從亂婚發展為血緣群婚、族內同輩男女互為夫妻,禁止不同輩分的婚配關係。由於近親婚配會對後代不良影響,於是就實行了族外婚。為把不同氏族區別開來,產生姓氏。

其實在秦以前,“姓”與“氏”的含義是不同的。俗話說,姓別婚姻、氏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無氏。秦以後姓與氏區別開始有了變化。到了漢代,姓與氏融為一體,兩者就沒有了本質的區別。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曾氏姓氏來源

古代的姓有以地名為姓、有以國名為姓、也有以官名為姓。

而曾姓就是以地名為姓的姓氏。曾氏遠祖出於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出嫁、隨妻居住、子女姓氏隨妻的姓氏。曾姓出於“姒姓”。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公元前2059年,夏帝第五帝少康封其兒子曲烈於曾(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鄫國經歷夏、商、週三代,於公元前567年被莒國所滅,太子曾巫奔魯,其日:“國既滅矣、邑亦值除”。即去掉鄫之“”(邑), 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這是曾氏受姓之始。曾巫的孫子曾點是孔子賢子弟,曾皙之子曾參傳孔子之學,被後世儒家奉為“宗聖”,族居魯郡(今山東滋縣西25公里)。一派祖曾參傳到78代。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曾氏堂號

曾姓堂號主要有:魯國堂、武城堂、廬陵堂、三省堂、宗聖堂、追遠堂、敦本堂、守約堂

其中魯國堂、武城堂、廬陵堂、大學堂、是以地域命名的堂號,而三省堂、宗聖堂、追遠堂則與曾子有關。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魯國堂:因曾姓始祖曾巫在魯國供職,而且是曾姓得姓之地。

武城堂:為宗聖曾子出生地,也被曾姓族人作為堂號。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三省堂:來源於"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曾子以對自己嚴格要求而著稱,每日從三方面檢查自己,即為人做事是否盡心,與朋友交往是否失信,先生傳授的東西是否好好複習。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宗聖堂:是因曾子被尊稱為"宗聖"而來。

追遠堂:則來自曾子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語。

敦本堂、守約堂:當是以垂戒訓勉後人的禮教為堂號。

曾氏字派

曾氏字派如何制定?

據宗聖奉祀官曾憲諱所說:“曾氏派語,山東武城大宗房(即東宗)是向曲阜銜聖公府領取的;而江西、湖南各南宗房則在建譜時由山東大宗房頒給,曾氏不會自行制定派字。至於衍聖公府孔氏的派語,則由朝廷頒發的。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曾氏字派具體情況如下:

舊字派: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仁皇帝巡曲阜。謁聖廟,御策題賜派語二十個: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衍、興、毓、偉、紀、廣、昭、憲、慶、繁、祥。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2月17日乾隆告示:凡是“四姓”字族,都要遵照這二十個字取名,隨意取名者,不準入家譜。

新字派:清宣宗道光成皇帝又續賜派字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民國字派:民國九年(1920年), 孔子七十六世衍聖人公孔令貽,續訂二十個派語:建、道、敦、安、定、樊、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此字派經過當時北洋政府內務部批核諮行。

至於另存二十個字派,是否由衍聖公府頒出或經過政府批准,或是否得到孔、顏、曾、孟四姓認同,史無記載,不得所知。這二十個字是:歷、代、朝、廷、贈、輔、閣、盡、忠、良、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邦。由於存在爭議曾氏部分支房不使用,孔氏也不使用。

姓氏文化:曾氏的由來

自1774年2月17日乾隆告示後,曾氏自六十三代起達全國統一使用名派十五字,即:宏、聞、貞、尚、銜、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迭至“祥”字則是七十七派。

【注:舊譜以巫公為第一世祖(授曾姓始祖),以曲烈為第一代祖(授鄫姓始祖),新譜以參公為第一派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