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聯合起來,且認真對付魏國,能贏嗎?

慶德說法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三分國,分別是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建立的不同政治集團。三國鼎立,主要是以地理位置來劃分的,曹操主要是控制力中原以北的領域,劉備則入住巴蜀地域,孫權則坐擁江南地帶,這三個地方恰恰是古代王朝的三個核心區域,政治、文化、經濟分別坐落於這三塊土地上。從三國實力上來講,以曹操為主的政治集團要遠遠強大劉備和孫權的政治集團,如果吳蜀真心抗曹或一心為匡扶漢室,那能贏魏國嗎?

從經濟實力上來講,無論是吳國還是蜀國,都可以曹操的經濟實力抗衡,蜀地在古代一直有糧倉之稱,說明蜀地土地肥沃,氣候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特別是適合水稻、玉米、麥子等主糧農作物;吳國坐擁江南地區,古代素有魚米之鄉的稱呼,可以耕田種地,也可以獲取廣博的海洋資源,雖然區域最小,卻比較富足。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區,基本職能種麥子、大豆等農作物,而且比較氣候比較乾旱,當時東北地區還未開發出來,但中原地區多數為平原地帶,加上曹操治國有方,用屯田的方式,不但把士兵養起來了,而且還有富足的糧倉。從這方面將,雖然魏國糧食沒有吳蜀強,但也不會有太大劣勢,但持久戰的話,魏國是要吃虧的。

從軍事實力上來講,曹操擁有精兵良將,手下謀士武將一大堆,耳熟能詳的就有郭嘉,荀彧父子,兄弟,賈詡,武將有“五子良將”還有曹氏兄弟,夏侯兄弟,都是三國史上的名將,士兵數量上號稱百萬人馬,但實際上應該可以達到40-50萬兵力。劉備的謀士主要是靠臥龍、鳳雛、李嚴、法正,其中鳳雛、法正死的早,而李嚴和諸葛又不和,但武將比較生猛,五虎將戰力可以勝過當時絕對部分三國武將,所以在軍事上,蜀國是比較有實力的,兵士數量估計在15-20萬。東吳,謀士武將就稍微比兩國差很多了,謀臣一般的比較文氣,以讀書人為主,周瑜、魯肅、呂蒙、張昭等,武將也沒有太多有名氣的,程普、黃蓋、太史慈,周泰等,如果不是有“赤壁之戰”,估計黃蓋和程普的名氣也大打折扣,東吳當時的兵士估計在10萬左右。所以從軍事將領素質和兵士數量上來講,吳蜀這方面的實力,應該是比魏國差,從“赤壁之戰”吳蜀聯盟的緊張程度,就可以感覺出來實力方面的差距,如果雙方兵力相差無幾,孫權不會坐立不安,劉備也不會那麼緊張。

從政治上來講,曹操下天子以令諸侯,從理論上來講,曹操屬於漢朝軍隊,代表朝廷,因為當時漢獻帝還在曹操手裡,出兵攻打吳蜀,名正言順;吳蜀等地屬於割據勢力,從理論上劣勢。但由於當時漢朝名存實亡,大家都知道,朝廷已經是曹操的朝廷,早已不是漢家朝廷,但東漢留下來的政治、軍事等各類人才和基礎,那是吳蜀無法比擬的,政治制度和框架都是可以運轉的,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優越性。

所以,縱觀以上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如果吳蜀一心抗曹,匡扶漢室,還是有很多的機會贏魏國,只要打起拉鋸戰,中原地區的經濟應該是吃不消的,畢竟吳蜀聯盟控制了“天下糧倉”和“魚米之鄉”這在戰爭年代起決定性作用。

但事實上,吳蜀也各懷鬼胎,都是著自己家當皇帝,誰還想匡扶漢室?劉備作為漢室宗親,他也只想自己做皇帝,而並非要扶持漢獻帝,因為對他說來,他做皇帝就是匡扶漢室了。“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返回北方修養生息,而吳蜀隨後就發生了戰爭,這就是三國鼎立!

希望大家喜歡梁一雜說的觀點。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請留下你珍貴的足跡!

歡迎大家評論,一起探討和進步!





梁一


我的答案是“能”!但是有前提,蜀吳兩國必須是勠力同心,擇對天時地利,一致對魏。

古代戰爭的要素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我認為有三點要素:經濟,人口,良將良帥!當然也可以將“科技”放入其中,比如對陣騎兵,會打造鉤鐮槍的一方肯定勝算就更大一些。但是在三國時代,這方面都是差不太多的,所以不特別描述。

經濟

三國裡,曹魏是最強的。曹魏疆域多為中原地方,當時所受戰禍最重,漢末哲學家仲長統說“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無民者,不可勝數”,很多原先繁榮的地方都空無一人,此種情況下,曹操吸取兩漢邊疆屯田的經驗推行屯田制,經濟很快復興。據《晉書·食貨志》載:“郡國例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東吳和曹魏差不多,也推行軍屯,還推行民屯,中國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就是從此時的東吳開始起源的。

蜀國略有不同,蜀漢主要的經濟發展區是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漢中盆地;益州西南的南中地區等三個地方。前兩個自戰國以來就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實力並不亞於中原地區,所以才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且中原戰亂之時,蜀中並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人口

人口的多少與當時經濟的興衰也有這密不可分的聯繫。《後漢書·志十九》: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就是說曹魏在滅蜀後,人口達到了537萬,而根據《中國人口通史》的記載,曹魏人口的峰值在1300萬人左右。

吳國人口,《三國志·卷四十八》: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吳國滅亡時,約有256萬2000人,後世學者考慮未納入的屯戶,軍戶等等人口,合計約550萬。

蜀國人口,根據《三國志·卷三十三》的記載,蜀漢滅亡時,約有108萬2000人,根據《中國人口通史》的研究,加上未被納入記載的人口,合計約有400萬人。

將帥

將帥都不用說太多,三國時期的名將名臣那是相當多。以諸葛亮,五虎上將為主的蜀漢;以曹操,司馬懿,五子良將為主的曹魏;以周瑜,魯肅,陸遜,呂蒙為主的東吳。魏蜀吳各國都有經天緯地之才。

比較

國與國單獨比較,曹魏都是最強的,疆土最廣,屯田面積最多,人才也更有持續性。但是,魏國是強,可並沒有壓倒性的強,如果蜀吳精誠團結,意識上合二為一與曹魏對抗的話,顯然曹魏還是難以抵擋的。

演義範例

演義不能當做真史,但是演義裡案例所傳達出來的東西卻是很具有現實意義的。

《三國演義》第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這裡描述的是赤壁之戰時的一個過程。講述的是赤壁之戰曹魏被打的大敗,諸葛亮安排關羽在曹操逃跑路徑中最緊要的華容道截殺,結果關羽感念曹操當年恩義,放了他一碼。

但是事實上,曹操大敗後,周瑜的追兵是完全可以追上曹操將其幹掉的,但他們始終只把曹操往劉備這邊趕;以諸葛亮的才智以及他對於關羽的瞭解,很明顯如果將關羽放在華容道,很可能會出岔子,但他還是這麼做了。

這裡面就透露出一點,孫劉並不是真的同心同德。曹操的確是赤壁大敗,是剿滅他的最好機會,但是蜀吳兩邊都知道,即便赤壁之戰贏了,曹魏仍是最強的,曹操死了無疑會激起曹魏的殊死報復,以蜀吳當時之力無法抵抗,所以周瑜諸葛亮都互相想讓對方幹掉曹操,承擔曹魏勢力的最大仇恨。

結語

曹魏強,但是戰爭的勝負並不是死數據的對比,而是千變萬化的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一方北伐都差點成功,如果孫劉真能同心同德,合力滅曹,歷史顯然是有很大幾率改寫的,但是這個前提太難做到了。



史海浮沉假行僧


吳蜀兩國聯合起來對付魏國,也很難贏,魏國的優勢很明顯。

一、地緣優勢。古代中原地區是天下的中心,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一直在爭霸中原,要想稱霸天下就必須稱霸中原。魏國佔據了北方和中原地區,成為當時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吳國和蜀國偏安一隅,南方多數為不毛之地,還沒有發展起來,被稱為蠻夷之地。

二、兵員優勢。中原地區人口眾多,兵員充足,據記載,魏國人口四百多萬人,總兵力約50萬;蜀國有94萬人,兵力10萬;吳國230萬人,兵力20萬。吳蜀兩國兵力加一起也沒有魏國多,再加上中原和北方常有戰事,士兵更加驍勇善戰,所以魏國的優勢非常明顯。

三、人才優勢。魏國佔據的河北地區文人較多,有很多名門望族,河南多出猛將,可以說北方是人才濟濟,再加上繼承了漢朝的體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比較完整,恢復和發展起來很快。

魏國在曹氏父子的勵精圖治下,綜合國力穩步增強,遠遠高於吳蜀兩國,即使同時面對吳蜀兩國也是勝券在握。


九鈄重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蜀吳即使合併為一個國家,也沒法和魏國扳手腕,更遑論各懷鬼胎的聯合了。

其實縱觀三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劉備/蜀漢集團和孫吳集團之間,矛盾持續的時間並不算長。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到劉備兵敗猇亭,前後不過三四年。等到諸葛亮開始執政以後,其外交的第一要務就是聯孫抗曹,兩國的和平友好關係持續了四十年,直到蜀漢滅亡。

這四十年裡,蜀吳兩國並不是沒有聯合進攻過魏國。比如公元253年,姜維和諸葛恪幾乎同時出兵,從東西兩線對魏國邊境發動猛攻。然而結果,卻是被魏國各個擊破,諸葛恪甚至還在不久之後被國內政變殺死。

為什麼會失敗呢?很多人會談論一些政策和戰略上的問題,其實這都是細節。我們只需要去看看三國滅亡時的統計數字,就能明白了——

蜀漢(263年):人口九十四萬,戶口二十八萬,士兵十萬二千;
曹魏(265年):人口四百四十三萬,戶口一百零三萬,士兵不詳;
孫吳(280年):人口二百三十萬,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士兵二十三萬。
(以上數字均摘自《三國志》)

蜀吳兩國加在一起,人口還不過曹魏的七成。戰爭打的就是財力和人力,彼時的曹魏佔據經濟中心關中和華北,人口又呈現碾壓態勢,蜀吳怎麼和它打?

而“蜀吳”合併,也不是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實際上,僅僅七十年後,當南渡的東晉王朝消滅掉盤踞於巴蜀的成漢政權之時,蜀地和江東就被納入了一個偏安王朝的版圖裡。那麼,然後呢?

無論是桓溫、謝玄,還是後來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都曾大張旗鼓的北伐,最後的結果卻都是草草收場。整個東晉和南朝,北伐有之,卻最終都只是虎頭蛇尾。等到了侯景之亂以後,苟且東南的陳朝更是醉生夢死,等著隋人來收屍而已。

其實,中國歷史上一旦出現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最後的結果基本都是南方輸。這一歷史規律,只有朱元璋真正打破過而已。

您對三國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嘛?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互動。



青言論史


我們都知道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聽起來好像很世俗,而且讓人覺得心裡拔涼拔涼的。可是,你知道這句話的來歷嗎?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形容國家之間的關係的,如今已經成為國與國相處的根本性原則。其它蜀吳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首先要說的是當時的聯盟屬於兩弱抗一強,孫、劉弱小,曹操獨大,因此兩家結盟順理成章。赤壁之戰後,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荊州。而東吳自上到下都認為荊州應歸其所有,周瑜也曾用計欲取荊州(讓劉備娶孫尚香),但以失敗告終,而且身死。是以東吳一直覬覦荊州。魯肅死後,雙方平穩時期結束,東吳又蠢蠢欲動,因此才有求親一事,試想關羽如把關風嫁與孫權之子,難保東吳不會以關風之命相威脅以換取荊州。關羽就是看穿了東吳的詭計,才斷然拒絕。但關羽生性倨傲,侮辱東吳,才會使矛盾激化。這也是他失敗的根源。再說東吳取荊州,無論在時機上還是在戰略上都是敗招。荊州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荊州水軍優勢蕩然無存,又得罪盟友,把自己暴漏在兩大敵人之下。實乃不智之舉。東吳的正確戰略應是攻取淮南,所謂守江必守淮,淮南壽春為其首都秣陵門戶,取得壽春,可繼續攻打徐州,總之要以淮南為跳板,再徐圖荊、徐二州。總之蜀吳在關羽死後予盾更一步惡化,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



古今牛人匯


導語:

如果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聯合起來,且認真對付魏國完全能贏,但是沒有固定的聯盟。

東吳、蜀漢聯盟若是牢固且認真對付曹魏完全能贏

首先東吳配合蜀漢取涼州,以劉備漢中之戰勝利後為節點,這時的蜀漢可以說是最強盛的。關羽圍攻樊城,東吳出動荊州境內軍隊配合關羽或阻擊前來支援樊城的徐晃,緩解關羽的壓力,那麼樊城必破。

劉備在漢中整軍後調遣馬超、張飛攻擊隴右一帶,關羽和東吳在荊州境內繼續擴大戰果,如果曹魏派兵增援隴右一帶,東吳再出兵攻打合肥,那麼曹魏必然出現危及。

蜀漢取得涼州、雍州實力大增,而曹魏因為接連失敗實力必然受損,再討伐曹魏就不是難事了。可惜的是歷史就是歷史無法改變。



三分天下各懷鬼胎

曹魏在三分天下中綜合能力最強,一對一的情況下有碾壓性勝利優勢,但是曹魏更樂於看蜀漢和東吳之間互相消耗。

東吳的勢力次於曹魏,卻是三分天下中最早形成規模的,東吳虎踞江東八十一縣,且長期的安穩發展。東吳偏安一隅,又見不得蜀漢做強做大。


蜀漢的成立也是三分天下的形成,但是蜀漢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是最弱。一門心思和東吳聯盟,卻又從未將盟友東吳放在眼中。

總結:歷史就是歷史,我們評論、閱讀歷史也只能做個事後諸葛亮。多多學習歷史人物的優點對我們也是很有好處的。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我是歷史文化領域創作者油茶絲語,今天這個問題就由我來和你“如果”吧。

不過,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如果“如果”真的能夠讓人們學到更多東西,明白更多道理,我們不妨“如果”一回。從歷史的角度說,三國最後歸晉,蜀漢之所以滅,孫吳之所以亡,其根本原因在於孫劉聯盟太過脆弱,以至於很小的一點利益誘惑與“衝擊”都可以使聯盟解體,導致蜀漢攻孫吳而蜀漢走向衰弱,孫吳打蜀漢而孫吳迅速滅亡,非唯天時,乃人為也。

而劉備集團能夠從諸葛亮出道時被曹操追著滿世界地“逃竄”,甚至沒有立足之地的狼狽狀況慢慢發展壯大起來,到跨有荊益之地、具有可以與曹魏和孫吳三足鼎立的實力,正是由於諸葛亮為劉備集團“量身定製”和實施了聯合孫權抗衡曹操軍團的方針及策略。直到後來關羽拒絕孫權為其子求婚於關羽之女“兩家結好,併力破曹”的願望,以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徹底開罪孫吳,使得本就弱不禁風的孫劉聯盟崩裂,釀成呂子明白衣襲江、自己也大意失荊州父子倆兵敗喪命的惡果,蜀漢由“國運”鼎盛迅速衰弱。所有的這一切無比鮮明地證明了孫劉聯盟對蜀漢及孫吳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性。

因此,如果蜀漢和孫吳能夠真情合作,就一定可以形成1+1>2的強大合力,以這樣的力量進攻與消磨曹魏,孫劉聯盟的勝算至少提高到九成以上,如果這種聯盟能夠穩定和持續下去,要不了多久,曹魏就會由強轉而向弱,最後肯定避免不了被消滅的命運。


油茶絲語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自從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以後,再也沒能重返江東。同時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取得了荊州,不久又奪取了益州,然後是漢中,至此劉備有了與曹操和孫權爭奪天下的實力。可惜接下來關羽丟失了荊州,自身也遭到了殺害。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也為了奪回荊州,發動大軍討伐東吳,但在夷陵遭到了慘敗。事後劉備懷著巨大的傷痛與東吳重新結盟,原則上共同對抗曹操,於是三下三分的格局最終形成。

其實天下三分的局勢,並不是曹操的心願,當然也不是劉備的追求。只是曹操、劉備和孫權各自稱霸一方,誰也很難消滅掉其他兩家,只能接受三足鼎立的現實。一般說來,只要兩家聯合,全力進攻另外一家,那麼遭到進攻的一方會面臨巨大的災難。不過具體情況得具體分析,曹操佔盡了中原的有利地盤,劉備與孫權聯合起來的人力、物力,不一定比曹操多。可行軍打仗並不是簡單的物資比拼,受到眾多因素的綜合影響。

有一點是明確的,如果蜀國與吳國聯合起來認真對付魏國,魏國大概率會被消滅。

下面稍微分析一下。

一:雙拳難敵四手,魏國面臨東西夾擊。

只要東吳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給予積極的幫助,魏國就會遇到巨大麻煩。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之所以沒有取得多大進展,一方面是蜀國實力不夠,另一方面是東吳沒有認真配合。在東吳的眼裡,蜀國北伐不勝不敗最好。倘若東吳與蜀國能夠精誠配合,那麼魏國的處境就相當危險。為了對抗諸葛亮率領的蜀國軍隊,就已經耗費了魏國極大的精力,這時東吳再不顧一切地積極北伐,魏國根本沒有精力來應對。這樣一來,魏國極有可能在吳蜀的聯合進攻下,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試想一下,赤壁之戰就是孫劉聯盟打敗曹操的最好例子。

二:相對於吳蜀兩國,魏國並不具備絕對的實力。

昔日關羽率領荊州軍北上攻取襄陽和樊城,導致魏國面臨尷尬的窘境,不僅于禁和龐德先後失敗,而且魏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都被關羽吸引住了。如果這時東吳沒有趁機襲取荊州,而是支援關羽的圍城之戰,那麼魏國的襄陽和樊城,必然不保。只要襄陽一帶失去了,關中地區和許昌很難守住,魏國的地盤將大大縮水。到了這一步,魏國的滅亡即將成為現實,隨之而來的是吳蜀兩國商量瓜分魏國的方式。由於魏國並不具備相對於蜀國或者東吳的絕對實力,因此在吳蜀聯合打擊下,魏國很難保全。

總之,由於魏國、蜀國和東吳三者之間互相牽制,才形成三國鼎立。只要其中兩國緊密合作,猛烈進攻第三方,那麼三國鼎立的局面將結束,遭到進攻的第三方會率先滅亡。


子正尋道


你好我是電影班主任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三國大局轉向在於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是蜀80萬大軍毀於一旦,只因為劉備不聽諸葛意見,一意孤行為關羽張飛報仇,最終慘敗。

但即便是這樣,蜀國也能有一統天下趨勢,這時候如果蜀吳聯手肯定能滅魏。蜀原本自己就有能力滅魏,只不過司馬懿一直不出站這讓諸葛沒法,一拖再拖最終諸葛死了

後蜀雖休養生息,但魏解決了北方戰亂後實力大增,加上有司馬懿家族,此時即便是蜀國和吳國聯合起來已經不是魏的對手了,這個時候不能說是魏了,而是西晉




電影班主任PCQ


打不死曹操也得打殘廢。之所以能夠三國鼎立,就是因為彼此誰也沒辦法消滅誰。

最後曹魏之所以能統一是因為,蜀國諸葛亮死了,五虎上將死了,蜀國已經沒有什麼名將了,劉備的兒子基本上屬於飯桶級的皇帝。蜀國的內政和國防變得很脆弱了。有句話叫,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足以證明蜀國國防的無奈。

吳國,孫權死了以後,幾個敗家子你爭我奪。國勢頹廢。江河日下。

如果一開始蜀和吳聯手的話,統一整合兵員,陸遜當前敵總指揮,諸葛亮當參謀長,劉備,孫權當後勤部長。蜀國負責兵員,吳國負責糧食補給。兵分兩路,往北推進。孫權部由南京打徐州攻兗州最後打冀州。劉備部由荊州向鄭州推進,佔河南,山西,陝西。曹操最後往烏丸撤退,孫劉聯軍會師北京,向東北推進。曹操跳進鴨綠江一命嗚呼,搞定玩活,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