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澶淵之盟究竟是真宗的功績還是敗筆?

醉傾城36


澶淵之盟發生在宋真宗時,遼國蕭太后率大軍南下,宋真宗和部分大臣想南逃,宰相寇準力勸,真宗才勉強至澶州督戰。

宋軍見到皇帝,士氣大振,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遼宋議和,規定遼宋兩國為兄弟,宋每年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間互通使者,沒有大規模的戰事,遼朝邊地發生饑荒,真宗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死時,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澶淵之盟宋雖然每年要給遼國歲銀、布匹,但卻換來了兩國百年和平,肯定是利大於弊。


太宗歷史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前因: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乘遼朝新君初立之機,派三路大軍北伐。最終被遼名將耶律休哥擊敗。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

此後,遼國蕭太后穩定朝政,勵精圖治,於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率遼軍復仇攻宋。攻入宋朝境內,受阻於澶淵城。宋朝皇帝親征,宋軍士氣高漲,而遼軍人困馬乏,正應該趁此良機,扼守各路要道,對遼軍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趙恆畏敵如虎,只想媾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契丹,紛紛表示支持合議。

於是雙方開始了和談,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主要有:遼宋約為兄弟之國,維持宋遼之間舊有的疆界;宋國每年向遼國提供三十萬金帛。

後果:

  1. 積極意義,雙方結束了多年不息的爭戰,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相對和平。
  2. 消極意義,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這個帶頭使此後的兩百多年,宋朝皇帝都是有樣學樣,不斷的賠款割地稱臣,直到覆滅。


談史論今10086


關於澶淵之盟,到底是不是宋真宗的政績?那你得先看一下澶淵之盟的對象—所謂遼朝,當時的政治發展情況到底怎麼樣?宋朝是否有可能在軍事上打敗他?政治上超過他。答案是否定的,不能。即使可以實現南北平衡對峙,他也不能夠軍事徹底打敗遼朝,在政治上超過遼朝。在宋遼戰爭之前蕭太后母子倚靠韓德讓等人的輔佐,實現了東增高麗的成功。大家在東征高麗這場戰爭的整個基本背景缺乏瞭解。以致以為這是微不足道的勝利。這場戰爭勝利的關鍵點那就是200裡遼澤在東征之前突然消失了。這個200裡遼澤在中國的遼東統治史裡,簡直是史不絕書。從曹操到這個司馬懿到隋煬帝到這個唐太宗到遼太祖阿保機歷次東征都被這個200理療者搞的一頭包 ,望洋興嘆,無可奈何。自此次東征之後遼澤200裡突然絕跡於中國歷史記載。遼河三角洲突然之間成了中國東北第一糧倉。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在韓德讓的治理下,實現了水利工程的巨大成功。治理遼澤200裡,把他變成一個普通大河,使用分瀆入海的辦法,把原遼河入海口200裡大沼澤變成兩個比較深的河口。一個在西邊的盤錦叫大遼河口,一個在東邊的營口叫小遼河口。兩個遼河口相距十多里,他們的河寬東西都不過一里左右。橫渡他們都非常簡單了。同時又開拓出大片良田。遼朝的公信力如日中天。而且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遼朝的胡漢關係是高度和諧的。那麼北宋又哪裡有北伐成功的機會呢?迅速的在一個南北都能接受的時機,實現和平。而不是讓矛盾朝向意氣之爭發展。如果宋真宗不肯結盟,那麼對於遼朝來說,面對生死存亡的危機。她可能會做出更加深度的胡漢融合。那北宋這樣一個重文輕武的漢人政權就徹底沒完了。


頂端學術切磋


對這個問題,應該辯證地去看待。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但在澶州之戰中被宋軍打敗,遼也深感無法戰勝宋朝,因此雙方都有議和的傾向。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雙方撤軍,並以白溝河為邊界;北宋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歲幣”。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一百多年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因此,一方面澶淵之盟給遼宋之間帶來了長期的和平,有利於宋遼兩國的人民休養生息,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雖然對宋來說,該條約每年要送給遼大批財產,略顯屈辱,但由於遼宋之間的巨大經濟差距,宋可以從正常的邊境貿易中獲得更多的財富,也沒有吃虧太多。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由於澶淵之盟的簽訂,一定程度上使得宋朝喪失了進取之心,不再意圖奪回對邊境安全至關重要的燕雲十六州,使得漢族文明始終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威脅之下。



每天瞭解一點歷史


從當時的國家現狀來說,澶淵之盟應該是最務實的做法,對民生來說,是一種勝利。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25年的戰爭長跑後,於公元1004年十二月間,在澶州(今河南濮陽)締結的和平盟約。

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維繫了約百年的和平,對當時的平民生活到來了積極的影響。

澶淵之盟締結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後世之人對其多有不齒,但在當時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澶淵之盟之前,北宋和遼國多次爆發了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戰爭。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由於北宋政權自建國以來,一直不曾完全控制燕雲十六州(直到朱元璋時代,才完全將燕雲十六州控制在漢族政權麾下),這就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沒有良種馬匹,所以就沒有優良的騎兵。這就導致了在宋遼之間的戰爭中,北宋的獲勝率不足10%。

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舉全國之力,畢全功於一役,想要奪取燕雲十六州中的“關南之地”,徹底掌控燕雲十六州,併為此進行了大規模的全國總動員。

遼軍進攻的第一站,選在了瀛洲。面臨來勢洶洶的遼國鐵騎,回想勝率不到10%的歷史戰績,北宋朝廷嚇得魂飛魄散,前線將士也是膽戰心驚,朝野上下瀰漫著恐慌氣息,早已沒有半點鬥志。

於是,宋軍選擇堅守不出。同時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派軍隊去進攻燕雲。可惜,遼國早就有備而發,進攻燕雲的宋軍被遼軍輕鬆擊敗後,以騎兵為主的遼國精兵乘勢而為,很快兵臨瀛洲城下。

好在守城的宋軍作戰勇猛,指揮得法,加上遼軍以騎兵為主,不善攻堅,瀛洲雖然被遼軍圍攻了十多天,仍能力保城門不失。

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勞師遠征的遼軍面臨著內部分裂的巨大風險。此時,御駕親征的遼聖宗,做出了繞過瀛洲,直撲澶州的決定。

遼國的騎兵精銳,很快衝破了宋軍的層層步兵防線,殲滅了駐紮在澶州附近的宋軍,劍指澶州城下。

正當連戰連捷的遼軍士氣高漲,眾多契丹貴族琢磨著奪取宋朝黃河以北的土地作為此次遠征的報酬的時候,遼軍主帥蕭撻凜在前線觀察軍情時,意外被宋軍射殺。

恰巧,宋真宗當於天到達前線,並在寇準的請求下,親自登上澶州北門城樓,宋軍士氣大振(史載“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士氣的此消彼長,帶來了交戰雙方的心裡變化。遼軍勞師遠征,孤軍深入,戰線太長,最怕補給不力,陷入包圍。宋軍本來就對遼軍心懷恐懼,勢力不濟。於是, 談判議和就成了雙方的自然選項。

由於遼國採用的是分封制,在當時已經產生了一批擁有大量土地的封臣,這些封臣多少有些漢化為領地內小皇帝的趨勢,腐化墮落,武德敗壞,對皇權已經形成了隱隱的威脅。所以,遼聖宗並不希望得到宋國的土地。

而北宋這邊,由於實在沒有勝算,在宋真宗看來,只要不割讓土地,就是勝利。

就這樣,歷史的巧合出現了:交戰雙方對土地的追求居然是一致的。於是經過多輪談判,在宋朝宰相寇準的爭鬥下,北宋以每年給遼國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布完事,雙方互稱兄弟,從此息兵。

澶淵之盟結束了長期的戰爭,促進了宋遼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從歷史進程的角度來看,它影響了中國的歷史。






陶蜀山翁


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真宗皇帝的羶淵之盟是功大於過的我們先來看一下羶淵之盟的歷史背景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

趙恆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戰派寇準等人的勸說下,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當時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以每年給遼一定銀絹(歲幣)為條件,於澶淵定盟和解,約為兄弟之國,即為“澶淵之盟”。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

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後依靠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幣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宋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据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屈辱的合約,雖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jjccll


公元999年開始,遼國持續在宋遼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直到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攻打宋國,俘虜宋國眾多將領,宋朝廷大為震動,當時宋朝宋真宗趙恆畏敵如虎,欲遷都南逃。

對於遼國來說,在戰爭初期,遼軍進攻的確很順利,但是攻打到定州時,兩軍出現了雙方對峙局面,遼軍孤軍深入,長期以往,補給也是很大的問題,因此,此時的遼國已是強弩之末。

對於宋國來說,宋真宗趙恆在寇準的勸說下,前往澶州御駕親征,光是集中在澶州附近的軍民就有幾十萬之眾,士氣大振,而宋軍方面,還有寇準,楊延昭等能征善戰之人,完全有時機和能力收復失地。

但,宋遼還是簽下了澶淵之盟。

從戰術上來講,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意味著宋朝失去了燕山山脈的依託,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可以很容易越過坦蕩的華北平原,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為以後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從經濟生活上來講,澶淵之盟以後,北方的遊牧民族掌握了北宋許多生產生活技藝,如農田耕種技術,瓷器的燒製技術等。燕雲十六州以及納幣的獲得,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得以修生養息,結束了漂泊無定生活。

從國防上講,北宋以輸金納絹的方式來乞求和平,不思進取,收復失地。忽視的軍隊建設,很多將領遭到迫害,這為以後北宋被金國迅速滅亡,埋下伏筆。



歷史有點長


平心而論是功績。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保住澶州已經非常困難。勉強媾和雖然有傷體面和經濟,但是卻保住了更大範圍的疆域。算起來還是賺了的。

正式戰爭開始前,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兵鋒直指北宋腹地,宋真宗被嚇得幾乎要南逃。是在寇準的堅持說服下才開始了御駕親征的歷程。大戰開始後,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三面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後來宋朝的援兵來到,宋真宗親自登上城樓鼓舞士氣,軍民百姓為之一振,才最終實現了兩軍的拉鋸對峙。

宋朝自宋太宗兵敗燕雲之後,基本上在軍事上就已經處於疲態。不僅是軍力長期未能復原,而且軍心民氣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傷。宋真宗繼位後實際上是接了一個爛攤子,也難怪遼人入侵,他第一反應不是禦敵而是南逃。因為他很清楚這是一場不會獲勝的戰爭。所以,勉為其難簽定盟約已經是很好的結果。畢竟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北宋保持了相對的平靜,並且從中獲得了經濟發展的空間,所以澶淵之盟是有功績的。


經典守望者


我們先做個假設。

一,假設"澶淵之盟"是宋真宗的失敗。那麼,請問失敗在何處?盟約條款大致是失敗的理由吧?一,宋寸土未得,維持疆界不變。宋遼二國打了二十五之久戰爭,就是圖燕雲十六州之地。唉!眼看就要估計大勝,完勝遼寇,咋就和談了?二,有損上國威儀,居然與遼帝義結金蘭,稱兄道弟。唉!屈尊損面。三,宋帝稱兄,遼帝為弟。收個小弟,宋帝包的紅包夠意思,"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了當老大,宋帝將臣民拋入深水熱火之中,加重臣民的負擔!嗚呼哀哉!"澶淵之盟"之後,當時朝野頗多異議,有個叫王飲若哭奏:"城下之盟,春秋所恥。澶州這一回,以天子的尊貴而為城下之盟,這是陛下的奇恥大辱!這都是寇準搗的鬼,使的壞!讓陛下您背鍋啊!"。宋帝至此大不喜歡寇準,漸行漸遠。

二, 然而功過得失,歷史自有定斷。首先,自後周柴榮起,為燕雲十六州之爭,戰爭不停,宋自仁宗起,戰爭更長達二十五年之久。未勝!邊境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更別說,搞博覽會,開展邊境貿易。次之,歲幣之數於宋實區區之數,宋真宗時財政收入約為7500萬兩白銀。在宋,遼開通邊境貿易中,年入為歲幣的2.5倍之多。再者,自"澶淵之盟"之後百年,宋遼再無戰事,邊境之民安居樂業。

個人認為,宋真宗"澶淵之盟"是功大於過。失敗的是宋真宗的繼承者們,他們忘了還有一詞"忘戰必危"。以戰方能止戰,至今依然適用。



咱家三掌櫃


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比買賣是划算的,沒有割地,沒有稱臣,所賞賜的錢財也不會加重人民負擔,對於北宋政權來說九牛一毛。相反如果雙方互相敵對,僅僅維持邊防安全那耗費都是巨大的,更不要說真的打起來,所以說這是雙方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