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实体书店集体倒闭:往日的精神食粮如今摆在地摊上,还要论斤卖

实体书店集体倒闭:往日的精神食粮如今摆在地摊上,还要论斤卖

2005年,吴晓波、许知远、于威、张帆等几个年轻媒体人在圆明园的一座院落里创办了“单向街图书馆”,而后改名“单向空间”。

15年间,“单向空间”不仅是读书人的精神代表和文化符号,还开启了中国书店的沙龙、讲座的习惯。比如2006年3月5日,诗人西川在单向街做了第一场沙龙,随后,洪晃、陈冠中、阎连科、廖伟棠、莫言、严歌苓等人纷纷来到沙龙演讲。

疫情下,知名人士许知远为单向空间书店发求助信,书店撑不住了,求众筹续命。坂本龙一、姚晨、老狼等大V也在微博上参与转发。

不经感叹怎么混到要网友众筹的地步了,点进去看详情真是惨不忍睹。反正老板肥得冒油,公司穷得快要倒闭,最后跟无产阶级众筹来了。

仅仅关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要众筹续命,抗风险能力也真的太脆弱。三联周刊讲的,知识就是免疫力,你们抗风险能力这么差,一定是书读得少。

很多网友喜欢许知远,也想挺他,但也是普通人,心有余力不足,平时都在图书馆借阅,或者看手机端的免费版本,他们的实体书真的不便宜,还非要出什么珍藏、精装版本来抬高价格。

文化人众筹真是别致,把众筹和书搭上关系,瞬间就高大起来了,转嫁亏损可以,情怀可嘉,奈何缘浅,只能各安天命。

以情怀博取流量最后变现,情怀挂在嘴边的时代已经过去,这次卖惨很多人不感冒,苦情牌背后,其实是实体书店最后的一点尊严。

西西弗书店、方所书店、老书虫、库布里克、单向街书店以及成都言几又、南京先锋书店、台湾有诚品等,都在不停地关闭旗下门店。

更别说三四线城市个体书店了,现在连二手书店都在不停被药店、花店、眼镜店、餐饮门店蚕食。

实体书店集体倒闭:往日的精神食粮如今摆在地摊上,还要论斤卖

往日的精神食粮如今摆在地摊上,还要论“斤”卖

城市的规范化,去掉了小商贩的存在,连一个报刊亭都容不下,至此整条街,方圆五公里,再也没有一个卖书的地方。

以前还有摆地摊卖旧书的,现在地摊没有了,往日的精神食粮摆地摊上,城管还不让吃饱饭,即使城管让你摆,也无人问津。

二手书店早已没有生存的空间,每座城市的二手书店,都被规划到某一个偏僻不为人知的角落,刚被大众熟知,却又面临着拆迁重组的命运。

奇迹一样存在的新华书店,现在也沦落到靠买教辅书为生。

现在时不时在各大商圈广场,经过城管同意街道办批准,会有流动的书摊位,多已菜谱、育儿、健康、心理励志教育书籍为主。

而且,竟然像垃圾一般被贱卖,三块一本或者五块一斤,网络和智能化时代,原来我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一样,离纸质书本越来越远。

阅读退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大时代的优胜劣汰。很多人不买书、不阅读,可是还是会心疼书店的没落。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没有一座书店城市会成为精神的孤岛,拯救书店,也是拯救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觉得不是,是因为我们对精神的乌托邦还有最后一点怜悯,最后一丝反抗。单向街的众筹,实则是最后一次体面的自救。

书籍,是连接文学和精神流放地的狭小通道,热烈自由的理想与浪漫诗意早已被功利的务实主义核心价值替代。

内心对现实的投射,可能就仅仅是看看书了。每个人都在向这个世界反抗,庸俗终究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人们当然明白,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也终究是庸俗的,然而这正是人们要反抗的理由。

读书人往往有傲骨,不愿被世俗所污浊,但融入这个商业化的社会,能按时吃饭才能继续寻求书中的理想国。

实体书店集体倒闭:往日的精神食粮如今摆在地摊上,还要论斤卖

一边讲情怀,一边卖货,终究太拧巴,四不像。近年来内地城市的“书店热”非但没有成为滋养本地文化的据点,反而成为小清新、网红文化横扫各地的先遣部队。

对于读书的人来说,精神的乌托邦崩塌极其残忍的,如同先扒衣服,裸奔,接着阉掉,再摁倒在粪坑里呛,最后拉到屠宰场用小碎刀剁掉。

多少人为了情怀买单,说是文学和信仰,其实买回去,大多起了灰,喂了狗。

实体书店集体倒闭:往日的精神食粮如今摆在地摊上,还要论斤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