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天下大事必作於易?清朝的“得國”過程到底是不是易如反掌?

靜夜史


如果清朝奪取天下真的太容易,康熙就不會帶領皇子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因為根據張誠、白晉等傳教士的記載,康熙曾經帶領皇子重走清軍當年入關的路線,一路上沒有華麗舒適的車馬和館驛,皇帝和皇子們身著戎裝騎馬行軍。同樣,這一路上也沒有皇宮裡鮮美的食物,包括隨行的侍衛在內要麼啃乾糧喝涼水,要麼通過打獵獲得食物來源。然後康熙領著皇子和侍衛們從北京一直走到盛京。


這種行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要忘了創業之艱難,要皇子們記住當初打天下的不易。說白了就是歷史教育和思想教育,別光想著享受,看看列祖列宗多不容易。

而且,努爾哈齊草創八旗的時候,有一次行軍沒了軍糧,也就是絕糧日。當時全軍靠野菜甚至樹葉充飢,我估計是蘇子葉,但是依然打了勝仗。後來滿族人為了紀念絕糧日,也為了紀念創業不易,開始在絕糧日當天吃包飯。
最開始的包飯就是白菜葉或者是蘇子葉包著大米飯,但是後來增加了無數道食材,導致吃包飯就變了味,除了大米飯之外還有各種肉丁和雞蛋、豆腐什麼的,可以說已經喪失了紀念絕糧日的作用。

所以說,創業哪有容易的。到了皇太極那會兒更不容易,因為當時明朝利用自己的體量優勢和地緣優勢構築了對後金的三面包圍。
可以這麼說,明朝從東西南三面將後金孤立了起來,而且如果配合得當明朝、蒙古和朝鮮可以達到互相牽制的作用。更何況,當時後金內部糧食危機非常嚴重,甚至有人相食的記錄。

但是,可以說明朝太弱,也可以說明朝的盟友都是豬隊友,也可以說後金會玩,明朝對後金的戰略包圍被後金逐漸打破。先是朝鮮被打成了兄弟之國之後又被皇太極徹底打服,林丹汗被皇太極打的遠走青海,而且皇太極還因此借道蒙古將戰火南引,利用劫掠明朝來解決後金內部的糧食危機。



而且皇太極還利用交好西藏的方式擴大滿洲在蒙古各部的影響力,可以說明朝對皇太極的戰略包圍不僅被皇太極打破,順道皇太極還建立了對明朝的反包圍。

後金以一個地貧民瘠,貢賦極少的小國能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後金具有制度優勢。因為後金的八旗制度用現代管理學的話說就是管理層級低,沒有明朝那麼龐大的官僚集團,因此後金可以在更少的時間內將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戰爭當中。再加上八旗制度的武力優勢更是放大了這一優勢。相反,明朝官僚集團龐大拖累行政效率,後金已經開始行動明朝往往連準備工作都沒做好,自然無法應對後金的衝擊。



不過明朝再廢柴也是個傻大黑粗,後金一口吃不下去,只能採用伐大樹的策略,通過不斷的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破壞明朝的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的方式一點一點削弱明朝,進而將明朝吃掉。而且,松錦大戰之後,明朝最後的野戰軍團被清軍報銷,此時滿洲入關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清軍入關之後,雖然吳三桂把山海關作為投名狀獻給了多爾袞,這不過是給清軍提供了一條最便捷的路線而已,實際上一切才剛剛開始。


毫不客氣的說,當時的清朝是實力最弱的
,只有武力方面有點優勢,最要命的是清朝缺乏一個文官集團,雖然之前有文官團隊但是數量太少,連河北、山東等地都鋪不開。雖然理論上清朝控制了黃河以北的地區,但是基本上都是處於無政府狀態。但是清朝卻是笑到了最後的那個,何解?因為清初統治者在政治上更為靈活。

多爾袞進入北京第一件事就是給崇禎發喪,並命令官民人等給崇禎披麻戴孝,並給崇禎修建墓地、安排守墓人。並且宣佈保護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的既得利益,廢除明朝苛政等,因此這一時期清朝在當時普遍印象不錯。與此同時清朝則積極招募原明朝文官,可以說是良莠不分的地步,因為實在缺人,這也是清承明制的基礎;同時宣佈開科取士,將知識分子拉到己方麾下。


與此同時,鑑於清朝八旗滿打滿算只有十萬左右壯丁的局面,清朝更為靈活的將投降的明軍改編成綠營,並且裁撤精簡,只保留精壯,老弱裁撤到地方種地,這樣既保證了兵源又保證了勞動人口。

而且,綠營兵作為前明軍,在為清朝而戰的時候反而湧現出不少軍事人才,比如李國英、高進庫、梁化鳳等等,尤其是李國英和高進庫,曾經苦撐危局。李國英堅守保寧十多年,打退劉文秀等多次大規模進攻;高進庫在金聲桓叛變之後堅守贛州,極大的牽制了叛軍主力,為援軍的趕到爭取了時間,甚至擊斃了另一個叛將李成棟。我有時候也很納悶,為何明朝的廢物到了清朝就是人才,看來清朝在用人上也更高明。


同時,清朝的軍事戰略也非常優秀,主要分為兩點
。一是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每次都是集中兵力以快速突擊為主,儘可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清軍每次這麼玩對手基本都吃不消,即便是被神化的李定國也基本上只能以伏擊的方式對付清軍。

二是清軍制定了一個大迂迴戰略。這個戰略就是從沿海到內地一個順時針的大迂迴,因為清軍水師不足,所以只能先拿下沿海,將敵人封鎖在陸地上關門打狗。另外,江南一帶是明朝的財政重要來源,對於缺乏進項的清朝也十分有誘惑力,所以這套戰略的理論基礎就是先拿下江南這個財政來源地,之後再通過大迂迴解決敵軍。
這套戰略解放戰爭中也用過,路線基本一致,都是先東南再西南,一個順時針的大迂迴。

這個過程也不簡單,因為清朝是當時綜合實力最弱的一方,而且清朝統治的黃河以北地區也是財政收入最弱也是最不穩定的地區。但是清朝卻能化解、彌補自身的劣勢,抓緊時間補齊了短板,進而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如果僅僅說太簡單也說不過去,只能說清朝的軍事實力過硬,政治手段靈活高明,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而佔據了優勢。
但是清朝的步伐還沒有結束,因為此時清朝僅僅比明朝多了個牡丹江以南的地區,
而喀爾喀蒙古、西藏、青海、臺灣島、黑龍江流域以及天山南北都不在清朝的控制之下。但是清朝卻通過康雍乾三代君主的開拓,將清朝的版圖擴張至1300多萬平方公里。

而這一過程雖然磕磕絆絆,但是結局基本都堪稱完美。其根本原因是清朝對內積極革除弊政發展生產力,國力才得以提高。而國力的提升又保障了清朝的軍力,進而支持清朝大規模開疆拓土的戰爭。同時清朝在政治上也是十分靈活,通過上層朝廷直管,下層因俗而治的策略將征服的地區消化吸收,並且很多邊疆制度從清朝一直延續到現代。

比如說金瓶掣籤制度

所以,清朝開國的過程分明是從1583年努爾哈齊起兵創業開始,一直到乾隆末期清朝打完了周邊的小國最終確立了西南的邊境走向以及完成了對青藏高原的實際控制之後才算完成,歷時差不多兩百多年。

所以清朝開國哪裡容易了?實際上說清朝得國太易不過是現在的明吹碰瓷清朝,因為清朝取代了明朝,而且總體上明清戰爭中清朝在軍事上一直處於優勢地位,所以明吹覺得不爽。而且明吹在這一點上只說清朝吞併明朝開國,卻有意忽略清朝創業、擴張是一個長達兩百多年的過程,而且清朝吞併明朝也只不過是清朝開國的一個環節罷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前言:以區區十來萬清兵,征服偌大之中國,能不說清朝得國太容易了嗎!

如果清廷不是得天下太過容易,怎會氣驕意滿、野蠻地推行剃髮令呢?

如果清朝不強行要求漢族臣民剃髮易服,那麼,它得國就會更顯得易如反掌了。


1644年4月,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打敗李自成;很快就消滅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張獻忠大西政權和南明弘光朝廷,統一了天下。

這一切都是那麼的輕而易舉,因此,很多人都覺得清朝“得國”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太過輕鬆了。

其實,清朝輕鬆獲取天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得到了明朝官僚士紳階層的大力支持。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天災人禍,戰亂不休。到孫傳庭戰死之後,人人都認為明朝即將覆滅,新朝應該就要建立了。

各階層的人們都把建立新朝的希望寄託在了李自成的身上。

但是,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卻沒有依靠明朝的官僚士紳階層、來迅速穩定政治局勢,鞏固自己的統治;李自成是慣性使然,照舊對明朝官僚階層採取了追贓助餉的老政策。

這讓原來對李自成抱著莫大希望的官紳階層大失所望,他們覺得李自成太不靠譜了,“流賊終究是流賊”,難以建立新朝,恢復正常的統治秩序。



於是,以吳三桂為代表的官僚階層,勾引清軍入關,聯合起來,打敗了李自成。

2.李自成、張獻忠二人擁兵數十萬,卻都無厘頭地死去了。

作為把明朝攪得天翻地覆的兩大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和張獻忠各擁數十萬大軍。清軍進入中原之後,他們倆人本應擔當起抗清的重任。結果,李自成、張獻忠卻先後死了,死法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李自成、張獻忠死後,大順軍、大西軍都陷入了混亂之中。大西軍遠遁雲貴地區;大順軍降的降,散的散。都沒給清軍制造出多大麻煩。

3.南明重臣大多是缺乏政治才能的平庸之輩,根本就不堪重任。

縱觀整個南明的歷史,除了堵胤錫之外,其餘的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等人,雖然說都號稱忠義,臨難死節;可是論及軍政才幹,都是平庸至極,個個昏招迭出,誤國誤民,還誤了卿卿性命。

4.投降清軍的明朝文臣武將,為清朝平定地方、建立統治出了大力。

以洪承疇為首的明朝降臣,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了大功。

當時,清廷派一降臣出任某地巡撫,此人單身前往,利用以前的親朋故舊,招降納叛,很快就會使此地成為清朝統治的轄區。

而以吳三桂為首的明朝降將,則充當起清廷的鷹犬,衝鋒陷陣,攻城掠地。

清軍八旗兵則駐守北京一帶,休整待命。除非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出動。即使出兵了,也是取勝之後,立即返回休整。地方上的殘局仍然是留給吳三桂等降將處理。

結語:如果多爾袞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在1645年平定江南之後,沒有喪心病狂地推行剃髮令,那麼,清朝“得國”真可以說是易如反掌,沒有遇到什麼反抗。



所謂的抗清鬥爭,都是在清廷野蠻執行剃髮易服的法令以後,才大規模地爆發起來的。


品茗讀史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有關得國之難易的問題,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曾做過一個比較中肯的評價——他認為,歷朝得國之正,無出陳武帝其右;而得國之易,也沒有比得上楊堅的。至於清朝,則未予置評。

實際上也是如此——在我看來,儘管滿清是撿了個大便宜,但是要說他們易如反掌,也實在是低估了滿清創業的難度。

之所以說楊堅得國容易,是因為他親家宇文邕已經把天下給他打的差不多了,而親家和女婿又都死得早,最後只留下自己的女兒和外孫一對孤兒寡母,孤掌難鳴。於是楊堅輕輕鬆鬆地奪了權柄,坐了天下。這樣的劇本難度,甚至連日後陳橋兵變的趙匡胤都自愧弗如。

那麼滿清王朝呢?自然是更加比不上的。儘管順治小皇帝登基不到一年就順順利利地從瀋陽搬遷到了北京,然而他的祖父努爾哈赤和父親皇太極卻為了這一刻付出了巨大努力。

須知,僅僅在清兵入關前40年,遼東各部的女真人還是一盤散沙,從他們身上絲毫看不出當年縱橫天下的大金鐵騎的身影,幾乎都是茹毛飲血的原始人。而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下,女真人不僅獨自建國為後金,還在和明朝的交鋒之中不落下風,數次圍困北京城,這樣的成就,以中立的眼光來看,不可謂不小;而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也不可謂不大。

誠然,最後把朱由檢逼得上吊自殺的是闖王李自成,但是這只是壓彎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事實上,李自成、張獻忠(合稱流賊)和清朝(即為韃虜),一直是分散明末軍隊精力的兩大力量。如果僅有流賊或者僅有韃虜,儘管明朝還是會退出歷史舞臺,卻未必就一定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那一天。

更何況,在入關以後,滿清也並沒有過上幾天安穩日子。終順治一朝,清朝都在和各地此起彼伏的抗清勢力打仗。至於被一些史學家視作為南明最後一股力量——臺灣鄭氏,則是到了康熙成年以後才正式被收復。

一句話,不應該把滿清趁著大明和大順死磕之際從山海關破關而入當成是他們得國難易的衡量尺度。在撿到了這個便宜以前,他們已經做了很多。



青言論史


1618年,稱汗3年的努爾哈赤(清太祖)發佈討伐明朝的檄文《七大恨》,起兵反明。1644年,明朝滅亡,努爾哈赤的孫子順治皇帝入關,定鼎燕京。這中間有26年,這26年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清太宗)父子兩代人逐步蠶食攻佔了明朝在山海關外的土地,明朝不管是在關外的軍隊還是從關內調去的軍隊不是被消滅就是投降了,特別是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打的明朝再無力量進攻,只能防禦,清兵直叩山海關的大門。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雖然沒能攻破山海關,但是皇太極從長城防線其他的關口打進內地有5次之多,還圍攻過北京城,從根本來說,清朝牢牢掌控了明亡清興的主動權。李自成是在1629年起義的,1644年打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自縊,明朝滅亡。李自成的百萬大順軍大部分是烏合之眾尚且能打進北京,戰鬥力更強據說有20萬的滿清八旗軍難道就沒實力打進北京城?說清朝得國太過容易,只是準確抓住了李自成打進北京城的因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結果看起來很容易,可是26年的過程也很容易嗎?


立志成蟲


不可能,最為當時一個很小的民族能夠統一中國近300年。也實屬不易,論疆土不如蒙古,但蒙元壽命太短,遼金疆域不足!我覺得清朝不是撿便宜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