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慎審古今


對於中國詩壇現狀,這個提問可謂是一針見血,正中命脈。中國格律詩的存在巳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了,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或嘔歌,或揭露,或抒情,或敘事,它的意境美和韻律美,獨樹一幟,世代傳承,至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讚譽。

格律詩主要是指唐代及以後的古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又分為五言和七言。盛唐出了李白和杜甫兩位偉大詩人,還有後來的蘇東坡、孟浩然、王維等許許多多傑出的詩人,他們在歷史上都有很大影響,這些大詩人,他們都寫有很多固定格式的格律詩,也寫有大量的自由體詩,同樣流傳,成為經典。

當今的刊物上網絡上,到處流行著各類詩詞(本文主要講格律詩),水平各異,良莠不一,十指不齊,這也難怪。

誠然,搞詩詞創作,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學基礎,寫作古體格律詩和現代格律詩,必須首先學習和掌握對仗和平仄的基本知識,學好舊格律,才能寫好新格律。但我們只能去領會它的神,而不能拘泥於它的形,當然了,標註詞牌的詩除外。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在字義、讀音和聲調上都發生了變遷。因此,寫現代格律詩,不能教條地一味仿古,對仗是必須講的,否則就不是格律詩,平仄也很重要,只要有個大概即可,猶如歌中曲譜,各式各樣,不能千篇一調。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是美的呈現。可近年來,在中國詩壇上出了一股仿古腐臭之風,一些人把某些古體詩的平仄要求當作寫格律詩的唯一標準,為了平仄而平仄,生安硬套,用詞不準,文理不通,邏輯混亂等現象,比比皆是,讀起來生澀拗口,味同嚼蠟,讓人不知所云,啼笑皆非。請問科學家們,製造現代飛機,該不會去套用石器時代的工藝吧!

當代詩詞創作,應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嘔歌新時代,激發正能量,宏揚真善美。注重詩詞的意境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當然也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而是要兩者兼顧,互相統一,互相融合,既要講意境美,又要講韻律美。君不見,只有那些情感飽滿和文字曉暢的古體詩,才能永久流傳,成為經典。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象可以休矣,否則的話,中國詩詞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引向邪路。

本人見少識淺,班門弄斧,望多指正。祝願中國詩詞更加繁榮興盛,象一枝美麗的鮮花開遍祖國大江南北!




日月明5948292471


平仄是彈琴的樂章,有了她的旋律在詩詞曲賦對聯中才把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用抑揚頓挫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觀眾,聽者,看者的想法情感跟隨著平仄的樂章起伏,感染和接受。沒有她也好像百話文中沒有感嘆詞,通篇文章就讀出來枯燥無味。 平仄對貼對仗換䪨格式是一座房子的骨架。而平仄在裡面就好像連接各牆之間的穿梁。有了她才能把各間房子有效的連接起來。有了平仄對貼對仗換韻格式我們就知道我們建築出了一座什麼樣的房子。五絕和七絕我們知道她是一座小樓房一樣通常表達一件事情。用柏梁格和換韻的長詩我們就發現她的場面大得多。所以平仄在寫詩中是一種很適用的工具。 有的人不甘平仄朿縛,討厭平仄這是不對的。現代詩不用平仄,說現代詩不用也能表達文章的詩章。其實不是這樣的。現代詩人藏克家就說過:"新詩是需要嚴密的結構,嚴謹的形式,嚴格的格律的"。馬亞可夫斯基說"沒有韻腳,詩就會分散。"。 中國詩注重平仄對貼韻腳(押韻)。現代西方詩也注重韻腳押韻。我們為了把詩寫得更好,更能表現我們寫作時需要表達的內容,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把讓詩意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聽眾觀眾更加喜愛。我們為什麼要丟掉平仄這種寫詩的好工具呢?。 以上就是我對平仄和詩意有機聯繫的一點看法。


巴山188506476


問題: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前言

這種提問的方式並不太恰當,題主把和詩意完全對立起來,讓讀者去選擇,這是一個引導性的設問。

一、平仄(格律)

題主的平仄,其實就是指舊體詩的格律,學習舊體詩最好學習一下格律知識,否則就像歌手不認識曲譜一樣,當然不妨礙你唱歌,但是想要唱好歌或者自己創作歌曲就一定要有基礎的樂理知識。

舊體詩也是如此,可能有人說我只寫不需要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不寫格律詩難道不行嗎?當然可以,但是...

其實很多不懂格律的人,他連古體詩也寫不對,雖然古體詩沒有近體詩那麼嚴格的格律要求,但也有一定之規。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幾乎也寫不出符合舊體詩基本規則的古體詩。

例如下面這首“詩”,肯定不是近體詩,那麼是不是古體詩呢?

飲茗鐘聲遠,閒坐風簾響。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如果連這首詩都搞不懂的話,就不要受“只知平仄,不懂詩意”的蠱惑。

一定要學一點基本的格律知識,浪費那麼多時間還是門外漢就太可惜了。詩詞大會上大家都見過類似的笑話。只有學問是做不了詩的。

二、詩意

題主的“詩意”,可以理解為詩歌的質量。詩歌的質量與格律不是對立關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詩人,同時寫古體詩和近體詩。

從來沒有誰敢說,寫近體詩的詩歌質量就一定比古體詩的質量好,反之亦然。當然也不會有人說,這些詩人“只知平仄,不懂詩意”。

老街在自己文章的評論中,常看到有人拿李白說事,說李白就不寫格律詩不一樣有千古絕唱嗎?這種論調實在過於無知。

李白的七律流傳下來的只有不到十首(完全標準的七律有兩首),但是他的五律可有100多首,他的近體絕句也有百首,千萬不要說李白不寫格律詩。

  •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唐·李白) 七言律詩 押微韻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
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 (唐·李白) 五言律詩 押寒韻 
    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全勝若耶好,莫道此行難。

    猿嘯千溪合,松風五月寒。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 橫江詞六首 其二(唐·李白) 七言絕句 押陽韻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 聞謝楊兒吟猛虎詞因此有贈(唐·李白) 五言絕句 押支韻
同州隔秋浦,聞吟猛虎詞。晨朝來借問,知是謝楊兒。

三、只知平仄,不懂詩意

題主說的這種現象,其實也存在,會有剛剛學了一些格律知識,但是水平還有待提高的一些詩歌愛好者。偶爾會指出一些人有出律的現象。

這種初學的人有兩種表現。

1、一種是格律公式的套用

格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非常容易辨別,但是難一點的變格(三仄尾、鯉魚翻波)就有疑惑了,關於一種拗體就更難已辨別。

例如李商隱《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李商隱這首五律,連用拗體、變格:高閣客竟去、腸斷未忍掃、芳心向春盡。對於初學者來說,辨別就比較難,

但是,完全不懂格律的人如果把自己的詩標為近體詩,基本100%是錯誤的。老街沒有見過一個人完全不懂格律還能作一首五律,事實上,連四句的近體絕句也不能做對。

這種情況被人指出應該是好事情,有利於自己的的學習。

2、對仗的誤解

很多初學者只知道工對,不理解寬對,喜歡指出別人對仗的問題。其實對仗要從工對學起,然後熟練應用的是寬對。仔細看一下古詩的佳作,格律詩中間二聯往往是寬對。例如七律的天皇巨星杜甫同志的對仗: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異昔時。新主、昔時西望瑤池降王母 ,東來紫氣滿函關。瑤池、紫氣;王母、函關朝罷香菸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攜、在;滿、揮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七十;行、古云近蓬萊常好色,雪殘鳷鵲亦多時。好、多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誰與傳。否、傳

結束語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真正喜歡詩詞的人,必然會學習格律知識,至於詩歌的質量,就需要進一步的磨練了。僅僅知道格律的基本知識,詩詞的質量不高,這不是詩壇怪相,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已。

畢竟,詩詞的創作不會換飯吃,大多數人僅僅作為業餘的愛好,偶爾寫兩首抒發一下情感或者解解悶,無論好不好都不是什麼羞恥之事。

讀者們也不要把李白杜甫作為今天詩詞愛好者的參考,可以交流切磋,但是也可多一點寬容。這樣更有利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土壤很重要,有野草也有香草。

@老街味道


附,為什麼這首詩不是舊體詩:

飲茗鐘聲遠,閒坐風簾響。窗外桃李香,明月照我床。

舊體詩中的絕句最基本要求,第2句和第4句要押韻,而且必須平仄相同,響、床,平仄不同,這就是外行人的作品。如果第2、3句韻腳顛倒以下,就算是一首古體絕句了:

飲茗鐘聲遠, 窗邊桃李香。閒坐春風裡(響撞韻,換掉),明月照我床。

改為近體絕句,茗,古韻是仄聲:

飲茗鐘聲遠, 憑欄桃李香。春風捲簾入 ,明月照胡床。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只有小學畢業混了個初中的名因為初一都沒念完這樣的文化水平,可是我愛寫東西愛好詩文小說什麼的,剛剛看了大家在頭條因為懂不懂平仄的事激烈的辯論,讓我很惶恐,因為我不懂的平仄是什麼,剛剛去百度查下,好像說三四聲音調的就是平仄,可我還不怎麼理解更不懂怎麼運用,我一直憑愛好參與這對對聯和寫詩,本來還很高興的,可是今天給我的感覺讓我才知道我原來一直在以小丑身份自居著,不知道是你們文化高還是太認真了,再或者就是我們這樣的本不該參與進來,很感謝頭條這個對對聯的平臺帶給我的快樂,我想我應該自動退出了吧,不然按這麼發展也一定淘汰掉的,雖然大家並沒有針對我,我卻有種被狠狠的暴露在外的感覺,大家就當我是濫竽充數了吧,多我一個沒益處,少我一個也沒啥傷害,在這裡向專業的高文化的老師們道歉了,但願我一時的任性參與沒攪擾了詩界的聖潔,我愛中華文化所以真愛文化的聖潔,我只能說心有餘而力不足吧。


欣悅4402


既然這個問題帶有嚴重的主觀臆想成分,也就不要怪我回答問題不客氣了。

一、這個問題把平仄和詩意對立起來,是想進一步挑起“格律派”和“意境派”的對立情緒

其實,本來沒有什麼“格律派”和“意境派”,只是有些反對或否定平仄的人總說意境為上,人為劃分兩派,才紛爭不休。

在這兒,我想反問題主幾個問題:

1.能懂平仄的人不懂詩意,難道不懂平仄的人才懂詩意?

2.你是從哪裡看到了這種詩壇怪象?代表人物是誰?代表作品是什麼?請說一說這種怪象何時開始的?如果說不出何時起,談什麼何時止?

3.總得舉例說明哪些人“只知平仄,不懂詩意”,哪些人連平仄都不懂卻很懂詩意吧?沒有實例就是胡編亂猜,胡說八道!

二、其實,平仄和詩意根本就不矛盾,也不對立,是好事者在無端妄議,人為把二者對立起來

1.說懂平仄的人不知道意境重要,不懂平仄的人才知道意境重要,這是自欺欺人,是某些不學無術的人給自己找的遮羞布。

2.平仄只是創作格律詩詞和對聯需要遵守的一種規則,不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就不用遵守平仄規則。好多人因為不懂,認為任何詩都需要講平仄,把格律詩和非格律詩混為一談,搬出意境為上的幌子,和別人爭論不休。不創作格律詩詞和對聯的人,平仄從來沒有約束過你,你和平仄較個什麼勁?

3.如果說因為懂平仄就不懂詩意,那麼連平仄都不懂的人怎麼能懂得詩意,天底下根本就不可能有這樣的道理。

三、再說幾句題外話

1.要創作格律詩、詞、對聯,就老老實實按平仄規則辦,你說平仄不重要沒有用,離開了平仄規則作支撐,你的作品已經不是格律詩、詞、對聯了,再和別人爭論就不在一個頻道上了。

2.有人說古今語音發生了變化,平仄跟不上時代發展了,所以不用管平仄了。這不是理由,用平水韻還是新韻你可以自選,但不講平仄是說不通的。

3.還有人說,都新時代了,還講那麼多規矩幹什麼?我告訴他,我們現在正是生活在事事都講規矩的社會,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否則一切秩序就亂了套。比如:你的孫子天天喊你爺爺,有一天你說不用講規矩了,你喊你孫子爺爺試試!

4.這世界上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改革創新突破砸爛丟棄的,有些東西需要學習和繼承,僅憑一知半解就大放厥詞的人,實在不知道你哪來的勇氣!


5真自在


何時能止?

呵呵,止不了!

知平仄懂韻律的都自詡為大師,套個項鍊到處批評攻擊到處顯擺,從沒自問過,那項鍊,倒底是金的還是鐵的!

在下不才,寫個兩篇諷刺意味極濃的詩,巜諷磚家》和《薅羊毛》,可惜全因未知原因在發出來不久後被封禁。裡面有些許“大家”拿著平仄韻律說事,卻是無一人看出隱晦的反諷來,我也只能呵呵了!

並不是說會平仄韻律不好,但,平仄韻律遠不是詩的全部!一首寓意高深的詩,早脫出了平仄韻律的拘束!

某位先生懟之曰:爾之詩平仄韻律不通!吾回之:李白也有不合韻之詩,何不去懟他?先生對曰:哈哈,笑話,李白會有不押韻之詩?然吾找出李白不押韻的詩後,先生啞然不語,已失蹤矣!

此事絕不虛構,諸位可翻評論自知真假!

然後我只呵呵,別認為多懂點東西寫詩作詞就一定比別人好,就算好,露出高高在上的說教嘴臉,不覺好笑?



歪詩邪對劣酒廉煙


本人覺得為喜愛詩詞提供了這麼好的平臺,水平有高低之分,絕大多數人文化層次沒那麼高。有幾多能到詩仙級別?

愛好是個人選擇的,也莫要過多的

品頭論足。是那位要上頭條的長者說丶不管自己水平怎樣,能上頭是榮幸。不管別人愛看不看!互聯網為眾多的人搭橋。

上了年紀的人就圖一個樂!

更何況還互相交流學習,

僅代表自身觀點。


羅幼朝


以前毛主席說過:“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現在範圍更廣,為大眾服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是不好,但隨著社會發展,就要看是否多數人喜愛和接納,如果多數人喜愛,肯定會越耒越發揚光大,反之,只有少數人接受,就失去發展基礎和必要性,也就是不接地氣,也就沒有強調的必要,當然,有喜愛的,也無可非議。對於詩意和平仄的關糸,兩樣結合算完美,但詩意更重要,詩意美好,平仄欠缺,影響不很大,平仄合律,毫無詩意,就失去了一首詩的真正意義。


用戶962712118707一滴


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時能止?

從提問的角度來分釋:“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是針對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來提問的,因為古體詩和現代詩對平仄不受限制,就另當別論了。

那麼從格律詩來說,創作中平仄和詩意都一樣重要,如果只有平仄沒有詩意不是好詩。而只有詩意不講究平仄不是格律詩。

所以我們學習創作格律詩首先學會辨別聲調。不弄通聲調就不懂平仄,不懂平仄就不能創作格律詩。古人給我們留下舜的詩話:“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這十二個字。就說明格律詩必須配合聲律才是格律詩。那麼只知平仄,不懂詩意,這種詩壇怪相何吋能止?不懂詩意就不單說格律詩了。古詩,近體詩,現代詩,散文詩等等都要講究詩意。詩意就是詩的靈魂,使人留連,耐人咀嚼,使人一唱三嘆,意境清麗就要深入學習,深入生活。這種詩壇怪相就是指格律詩嗎?那就要認真學習才能改變這種怪相。


茶韻書齋


止不了。比如封建時代的八股文,是通往仕途的階梯,而今的八股詩(格律平仄)是某些自詡高人一等的詩人的金字招牌。八股文之腐朽已被歷史證明,而現代八股詩卻被人津津樂道,以示雅高。

記得上小學時,語文老師講過白居易怎樣寫詩的故事。說白居易每寫成一首詩必先讀於一老太太聽,聽不懂,再修改了念於老太太聽,還聽不懂,繼續修改,直至老太太點頭為止。對這個故事小時候未及多想,現在想起來覺得很有深意。因為“文學乃是人學“,以抒寫為核心的詩歌,講究合情合理,情理兼備。因此好的詩歌往往能夠對人們處於各種精神狀態中的思想情感,感而動之,撫而慰之,激而奮之,使之得到各種形式的昇華與淨化,涵養與超越。比如詩三百的《詩經》不過就是收集當時的民歌而已。一首聽不懂的詩歌就不是好詩歌,切不可認為替白居易把關的老太太一定就是鑑定詩歌的平仄高手,格律九段。

餘以為,能流傳千古的詩歌不一定就是完全付合格律平仄對仗的,但她一定是精神光潤,千錘百煉,聲情並茂,朗朗上口,具有久傳遠播的生命功能的。所以詩舒情,詩言志,是詩歌的靈魂。只要朗朗上口,那麼其基本韻律,平仄就自在其中矣。為什麼要以八股詩之桎梏來束縛鮮活的詩歌生命力呢?是故,只知平仄不懂詩意的這種詩壇怪象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