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好些年前地攤上買的幾枚古錢幣中有這樣一枚,是什麼?見圖片?

胡安福彩之友


圖中錢幣為隋五銖正樣型。

以下內容為隋五銖錢的基礎知識點:

①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長期分裂、混亂的時期,重新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

②隋朝錢幣:隋文帝楊堅,整頓貨幣積弊,實行通貨緊縮政策,鑄開皇五銖錢(又稱置樣五銖)。

③隋煬帝楊堅開皇五銖:中國最後一枚"銖兩錢制"的錢幣,始鑄於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青銅質,小平錢,錢文"五銖"篆書,順讀,筆畫精整,邊緣較寬,製作不俗,面穿無廓,"五"字左端近穿處有一豎畫,左轉90度,"五"字為"兇",光背,肉好均有廓。

按照"五"字交筆寫法分為圓曲、斜直兩種,早期製作精整,後期粗糙,偶有鐵錢。

公元585年,"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佈,百姓便之",加上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迅速恢復,國家進入開皇盛世。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大興土木,王綱廢弛,幣制漸壞,官錢多摻鉛錫,致使錢色發白,稱為"白錢",加之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奢極侈,財政枯竭,惡錢氾濫,私鑄成風,至剪鐵為幣,糊紙為幣,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義軍蜂起,隋朝滅亡。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三年後,李淵創鑄開元通寶,至此,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創鑄五銖錢至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止,行用739年的五銖錢至此告終其間,官鑄、私鑄種類多而複雜,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這幾百年的五銖錢形形色色,大小紛繁,名目眾多。

④隋五銖線分三型五版:

三型:正樣型、大字型、曲筆型。

五版:大字版、大字長金版、大字短金版、大頭金版、平頭金版。

圖①為隋五銖正樣型。

圖②為隋五銖大字型。

圖③為隋五銖曲筆型。





土疙瘩LR


我這個多少錢




張韓


我有一小罐 我有一枚麒麟幣 有請方家指點——




風過橫塘


這不是日本錢,s大師請指點!



德德202283483


隋五銖



風飄至南


這不是漢代的五銖錢嗎。就像下圖

漢武帝時開始鑄造,唐代廢止。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最多,使用最廣泛,持續年代最長的貨幣,沒有之一。

五銖錢的錢範挺值錢的,就是鑄錢用的母模,可以達到200-300萬人民幣一枚。但普通錢不值錢。題主這枚是普通錢,而且磨損嚴重,價值不高。

24銖為一兩,五銖錢重5銖,可見其很輕。更由於有些朝代偷工減料有時僅重3銖多,就更輕了。

雖然五銖錢歷史地位很重要,但其鑄造時間長,流通量大,所以價值不高。甚至不及某些地方性貨幣,比如說太平天國貨幣。


物質文化史


根據照片所示,

應該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所使用的銅製錢。叫、五銖錢!

這種錢當時應該製造的多,且小巧輕便。所以留存至今的也很多。

這枚五銖錢,因鏽蝕嚴重,

值不了多少錢,100元人民幣左右吧。



60頑石6


漢五銖,幾十塊錢!



精彩純爺們兒











用戶名龍行天下


五銖錢是中國古銅幣名。錢上有“五銖”二算

字,故名。漢武帝於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

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

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中央政府成立專門

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鍾官、辨

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錢。鍾官負責鑄造,辨

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範。面

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

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

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

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錸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

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

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

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

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

目來

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規整。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

車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

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

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

後鑄逐浙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籙

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肖鑄

或肖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肖鑄陽文,如“為”字

或四出文。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

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

面肖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存目

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

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

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

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

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太和五銖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

年號錢“太和五鐵”。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

文直讀,光肖,字呈方折,在隸書和書之

詞,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ー,大者直徑

2.5釐米,重3.4克;小者直徑2釐米,重2.5克

左石。永平五銖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

銖”。永平錢版式複雜,大小輕重不ー,大型者

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

一般為2.2~2.5釐米,重2.2~3.2克;面文“五

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日譜有的認為

是“雞目五銖”。永安五銖

永安五銖也是年號錢,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

529年)鑄。錢文直讀,“安"字界邊減筆,匠心

蟲具。“永安五銖”對於北魏的經濟發展沒有起

到積極作用,但是它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是具

有收藏價值的。據史書記載,“永安五銖”錢共

有三種:一種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莊帝

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公元532

534年)孝武帝鑄行背"土"字錢;第三種是北

魏分裂後由東魏孝敬帝於興和三年(公元541

年)所鑄行的背四出文錢。這三種“永安五銖

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

色。該錢肖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字,“土"字

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

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永安五銖

錢大小輕重不

般直徑為2.2釐米,重3克

左右;輕小者直徑1.8釐米,重約2克。此錢不

光輕小濫鑄多,而且嚴重貶值。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行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

鐵“五銖”形體略小,肖紋四出,是我國首次大

北量鑄造的鐵錢。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

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

字籙書,筆畫精整,邊綠較,面無好

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

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製作精好,錢文優美,“

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

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

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