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青墩人屬於現代的哪個民系?

66美好願望


青墩遺址位於江蘇省海安市西北部約21公里處,是一處聞名全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堆積屬於良渚文化範疇。發現於2002年。 自2007年開始大規模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器、玉器和陶器。其中有柄穿孔陶斧,被譽為“中華第一斧”;刻紋麋鹿角的發現,被稱作“東方第一卦”;鹿角迴旋鏢是在亞太地區最早創造和使用的狩獵工具,為我國首次發現;長江北岸五六千年前的“幹欄式”建築,為我國首次發現。

從青墩遺址的文化遺存分析,儘管青墩遺址地處長江北岸,但總的文化面貌特徵基本上與江南新石器時代 遺存相類似,而與蘇北地區的有關新石器時代遺存區別較大。文化層的遺存在總的特徵上比寧、鎮地區更接近於崧澤中層的文化遺存(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5000年)。而上文化層的玉器等遺存則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徵(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

至於當時的青墩人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據其後來行蹤,也許已經泯滅在了部落衝突中,也許隨著時候遷移,也許已經融合在了華夏文明中去了。



長安城不良人


青墩文化 1978年4月,位於江淮之間的海安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一把帶柄穿孔陶斧,因其解決了考古界長期爭辯懸疑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主要勞動工具石斧的穿柄問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除陶斧本身所具有的重大考古學意義之外,於破譯盤古神話傳說亦提供了新的維度。 考古發掘證明,青墩先民已經具有極高的文明發展水平。古青墩地區文化存在著不同譜系的文化碰撞的動態過程,受到良渚文化的溝通輻射,並得到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1] 青墩文化是江海平原和江淮東部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運河以東、江淮之間的這片廣大地域,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遺址只有三處:一是1951年發現的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青蓮崗文化),二是1973年發現的海安青墩遺址(青墩文化),三是1993年發現的高郵龍虯莊遺址(龍虯文化)。 新石器時代,石斧是人類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大量出土墓葬中隨葬石斧的發現,證明石斧已成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最珍重的物產之一。但青墩遺址帶柄穿孔陶斧,系根據石斧實物以陶土仿真燒製,而非實用工具。很顯然,這把陶斧已由實用領域昇華到人類精神活動領域,成為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人類群落的一種象徵性崇拜圖騰。


淡淡菸草味40599423


青墩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73年發現於江蘇南通海安青墩,故名。主要分佈在長江、淮河下游的江淮地區東部。出土陶器有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黑陶、紅陶四個陶系,流行三足、圈足器,也有平底器。飾紋有瓦楞紋、弦紋、籃紋、竹節形紋、錐刺紋、附加堆紋和橢圓形捺窩,圈足上有鏤孔和刻印紋;骨角器豐富,有骨鏈、骨鏢、骨鑿、骨耜、骨搬指和角錐、角來、角紡輪等,並發現罕見的刻紋鹿角,被認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號;玉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鑿、石鏟、石鋤和紡輪、裝飾玉器等,並出現仿石斧製作的帶柄陶斧;有幹欄式建築和偏梗型炭化稻穀遺蹟。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採集、飼養也佔有一定份額。據碳14測定,青墩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特殊地域的文化遺存可能更久一睦。考古發掘證明,青墩先民已經具有極高的文明發展水平。古青墩地區文化存在著不同譜系的文化碰撞的動態過程,受到良渚文化的溝通輻射,並得到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熱愛古文化的小青年


青墩遺址位於江蘇省海安市西北部約21公里處,是一處聞名全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堆積屬於良渚文化範疇。發現於2002年。\r

青墩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斧”目前因為年代久遠目前已無從考證已融入華夏文明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