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東北大醬怎麼做?

周老師201


東北大醬的用料:

營口大醬2袋、肉未300克、雞蛋2個、蔥、小紅辣椒適量、料酒、老抽適量

東北大醬的做法步驟:

1.熱油放蔥花,油適當多放點,蔥花也可以多放。

2.放入肉末,炒熟後加適量料酒、老抽、翻炒。

3.加入營口大醬,我這次做的多,放了兩袋。

4.翻炒均勻。

5.倒入打好的雞蛋,快速翻炒。

6.加入小紅辣椒,喜歡的可以多放,不吃辣的也可以不放。

7.翻炒均勻後就可以出鍋了,全程不用放鹽,因為大醬本身已經很鹹了。如果油放的不多會有點幹,可以適當放些水。炸好的醬可以拌麵或蘸黃瓜吃很美味。


365家常美食達人


東北的黃豆大醬,雖說登不了大雅之堂,但也家家必不可少,每年的冬臘月正是做大醬的好時節,每當這時我母親都把黃豆挑乾淨,用水泡一晚上,第二天下鍋烀,烀好後,要在鍋裡燜一宿,第三天一早打開鍋蓋,一顆顆滾圓的黃豆都成了醬紫色,香氣撲鼻會忍不住拿幾粒扔到嘴裡,真的很香,現在都能回憶起那種味道,然後用鉸刀粉碎,以前都是手搖的那種,很累的,現在都是電動的,很方便,趁熱做成醬快,用報紙或布口袋包好,放到高處,等待發酵,等到第二年春季,每年的農曆四月,不知道何年何月傳下的規矩,下醬必須是農曆的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我家每年四月十八下醬,程序是先把醬快掰開,此時醬快以發酵好,上面長滿了白色的菌絲,菌絲要是綠色的那就是有雜菌了,不能要了,用毛刷刷乾淨,放到陽光下曬乾水分,四月十八上午,把要下醬的小缸刷乾淨,用毛巾擦乾,把曬好的醬快放到缸裡,一斤醬豆放八兩大粒鹽,缸內加水,20斤醬快放大約50斤水,缸口蒙上一快新白布,白布的一角還要縫一小塊紅布,可能是辟邪,用鬆緊帶繫好,白天在陽光下曬,晚上怕下雨要用防雨的東西罩上,每天早晚要打耙,用木頭做的,底部是方形的,上面是個木杆,我家那時打醬耙是父親承包了,早飯前和晚飯後,父親都會搬個凳子,坐在缸前,我們兄妹給計數,父親早晚各打500下,現在想想,都是滿滿幸福的回憶,打醬耙是個體力活,要堅持兩個月,每年都要到六一以後,醬就好了,有一種特別的香氣撲鼻,到小菜園薅一把小蔥,用發好的大醬,拌上一塊東北的滷水豆腐,吃上一口,唇齒留香,現在想起來直吧唧嘴,等茄子上市,醬茄子白米飯是絕配,到冬季把各種小菜,黃瓜,芹菜,煮熟的小土豆等等,裝到布口袋裡,放到醬缸裡,做成八寶醬菜,冬季拿出成一碟,是很好的下飯菜,到了東臘月又開始做第二年的醬塊了,週而復始,大醬是東北人家家不可或缺一種食品,美味雖好,但不要多吃,特別是高血壓的朋友更要慎用。希望我的回答能讓大家滿意。


承上啟下8


我是東北人,知道大醬的做法。每年農曆二月份我們就開始把黃豆烀熟了,然後用專用的絞醬機絞碎。再做成醬塊子。用報紙包起來,放到農曆四月份。一般是圖個吉利日子,都趕到十八或者二十八下大醬。

下大醬就是把醬塊子刷乾淨,然後再掰成小塊晾曬。這邊準備下醬用的鹽水,我小時候一般是十斤黃豆六兩大粒鹽。現在都放四兩了。把鹽水沉澱乾淨倒在大醬缸裡,然後把曬好的醬塊也倒在缸裡,我們是悶上三天,然後就開始把醬塊攥碎,打扒,再撇沫。這樣折騰一個月左右吧,一缸香噴噴的大醬就做好了。每次打扒的時候遠遠的真能聞到大醬的香味。

現在都住樓房了,也沒有地方下大醬了。買的再好的大醬,也吃不出自己下的大醬的香味了。我一直懷念我家自己下的大醬。


容嬤嬤


我記著小時候住在農村,每年農曆二月份我的母親都會炒醬,就是炒黃豆。因為小時候家裡困難,沒有那麼多的黃豆,就摻上一多半的苞米也一起炒熟了,再和黃豆一起混合磨成面,然後用涼白開活面,團成稍大一點的醬塊,放到閒屋的木板上,上面蓋上塊布,防止落上灰塵。靜置一個月左右,這個過程叫si醬塊,si好的醬塊應該是彭開發白的,長滿白色的菌絲,能用手能夠輕鬆的掰開。最後就是下醬了,把醬塊放入缸中,用涼白開把醬塊泡開,放入適量的鹽,用塑料布把缸口紮緊,放到外面曬。發酵會產生氣體,每天用棍子攪攪,等一個多月兩個來月就好吃了。

現在我住在我們這兒的縣城裡,幾年前我也想嘗試一下自己做醬,第一年,第二年都沒有si好,不太好吃,今年做的還不錯,挺好吃的。我總結做醬的關鍵是醬塊要si好了,醬就好吃,就像蒸饅頭髮面似的,面得發好,饅頭才能蒸的鬆軟好吃。si醬塊得掌握好溫度,因為住的是樓房,我都是供暖結束以後才si醬塊,這時屋裡溫度低,比較適合。提前把炒好的黃豆磨成面,再少摻上點炒好的玉米麵,我感覺不放玉米麵,豆麵鬆散不粘,團不到一塊。把團好的醬塊放到陰涼處,三四天左右就可以看到外邊長出白色的毛,因為屋裡一天比一天熱,我怕裡面發酸發壞了,(如果長黑色的毛做出的醬發苦,就不能吃了)就把它掰開,讓裡邊沒有長毛的地方貼到長毛的地方,不久就會看到醬塊都長滿菌絲,然後晾乾,下醬。

每家做醬的方法大同小異,略有不同,滋味也就不同。


婷婷天嶽


7幾年我在東北住過幾年,東北喜歡吃豆醬,豆醬蘸大蔥,白菜葉,筍葉,生菜,蘿蔔蘸醬吃。

豆醬我見過是這樣製作的;

黃豆炒熟磨成豆麵,在蒸成豆麵窩頭,然後掰成小塊,發酵長毛備用。

鹽,花椒,大料,蔥姜,調料水澆開涼涼,把發酵好的窩頭放到水裡侵泡,放在太陽下曬,盆上蓋上玻璃片或窗紗布,過一段用棍子攪拌一次,再過一段在攪拌,往後重複N次,只到曬的醬粘稠度合適為止,

當時我在東北只有六七歲,可能記得不是很準確,只供大神們參考吧!

如意原創視頻歡迎您的斧正!感謝你的閱讀和關注!





材料

黃豆、鹽、水。

製作方法

將大豆黃豆精選,剔除壞的、變質的豆粒和其它雜質,清水洗淨,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待湯焅淨,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極酥爛,熄火燜至次日上午,豆燜成呈紅色。然後用攪肉機絞成均勻豆泥。醬泥乾溼適宜,過幹則難以團聚成醅,影響正常發酵;水分過多則醬醅過軟難以成形,醅芯易傷熱、生蟲、臭敗。醬醅大小一般以三斤幹豆原料為宜,約為30公分長的橫截面積20平方公分柱體,易於發酵酶變。於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醅外幹(約三、五日),然後在醬醅外裹以一層牛皮紙(防止蠅蟲腐蝕、灰塵玷汙等),放在陰涼的地方通風處,醅件間距約一寸,醬醅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週時間將醬醅調換位置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待之農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開始下醬。去掉外包裝紙後將醬坯入清水中仔細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潔物;然後將醬坯切成儘可能細小的碎塊,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陽光充分照射之處,為避免地氣過於陰涼,一般要將醬缸安置於磚石之上。隨即將大粒海鹽按二斤豆料、一斤鹽的比例用清淨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澱,注入缸中,水與碎醬坯大約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後用潔淨白布矇住缸口。三天以後開始打耙。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打耙,大約堅持打耙一個月時間,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來丟掉,直到將發勁兒(醬液表面生出的沫狀物)徹底打除為止,每天打耙醬會變的很細,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此間,要特別注意避免“捂了醬頭”——醬液發酵過勁兒而產生異味。為了通風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頂“醬缸帽子”。農村醬帽的傳統制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葦子秸編成大草帽形狀,既透氣又防雨水。









愛做白日夢的喵


從小就一直看媽媽下大醬,高中的時候我就代替媽媽給家裡下大醬了。一直保持到現在,每年都下大醬。我的作法是:

1.每年農曆二月買黃豆,挑出石子,爛腐豆。

2.把準備好的黃豆洗淨撈出放進鍋里加水,水要漫出黃豆三指左右,放到爐上烀爛(用手一捻成泥)後端下來晾涼。

3.把烀爛並晾涼的黃豆用攪拌器攪碎(或用菜刀剁碎)後,作成幾塊長方體的塊塊(醬塊子),待皮稍緊繃時,用紙包嚴,放在陰涼通風處。

4.每年農曆初八,十八,二十八,是下醬的日子。在下醬的頭一天把醬塊子的紙扒掉,把醬塊子洗淨,掰成碎塊放在陽光下曬。第二天起早(太陽沒出來時)把曬好的碎塊放進醬缸裡悶三天。第四天太陽沒出來時燒開足夠用的鹽水(鹹淡事先嚐好),趁熱把開鹽水倒入有過濾布的缸裡,再悶三天開始每天起早打耙,並把打出的贓物撇出扔掉。

5.這樣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20天左右醬就發了,呈淡黃色,醬就算作好了,可以吃了。至此,每天早,晚兩次耙就不能間斷了。這就是我每年下大醬的作法。


hushouchang


東北的大醬是最好吃,做的方法有很多種,我介紹一下用最簡單的方法做的大醬,也叫豆瓣醬。首先準備一個罈子,罈子能裝十斤大醬,把罈子刷乾淨,晾乾,準備備用。


大豆8斤,精鹽3~4斤,大醬發酵粉八兩。早晨起床,把黃豆用水泡上,晚上倒進鍋裡把黃豆煮開,煮熟,蓋上鍋蓋,悶一宿。

第二天早上打開鍋,黃豆有點發紅,是最好的,把黃豆用絞肉機絞碎,放進精鹽,放進發酵粉,和攪碎的豆醬,用手攪拌,攪拌好以後,裝進罈子裡,封口。

一個月以後,罈子裡都豆醬發酵好了,就可以吃了,這是最簡單的做法。做大醬的時候可以放點花生,芝麻和黃豆一起煮熟,做的大醬更好吃。



注意的是大豆醬發酵粉,是用豆麵和玉米麵上鍋炒熟,用水握成團,發酵好的酵母菌


聖伯


東北大醬主要是大豆,也有玉米加大豆的,做法不同。主要說一下家庭純大豆醬,農曆正二月,精選大豆洗淨加水泡發,大豆吃水飽滿為宜。放入大鍋中煮,煮至手捻成泥為止。現在都用絞餡機絞碎,製成20釐米上下坯子,放在10℃至15℃慢慢發酵,溫度不宜過高,太高真的變臭大醬了,再者醬坯發得太過頭,中間黑灰色,這樣的醬坯基本就不能用了,不能二次發酵了。期間翻動幾次,待表面風乾,用乾淨的紙包好,存放在10℃至15℃的地方,期間也要翻動。待到農曆4月,(根據自己家地理位置選擇日期,主要是近一個月的溫度,白天不要超過20℃下缸。)醬坯已發好,清洗表面,掰開晾曬,選個晴好天氣下缸,缸要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加水,按一斤豆3.5兩加鹽,用棉白布蓋好,注意防雨。過幾天醬開始二次發酵,用醬耙每天翻動一次或兩次,撇去浮沫,一個月後就可食用。做醬的學問也很大,一個家庭主婦其實也是專家,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做醬,有的人做了,也是一年好兩年壞,做醬成功與否,天氣、經驗、時機都會影響質量,十家做醬,有五家成功,其味道也各不相同 。大家試著做吧!爭做好主婦,好婦男吧!


老苞米pip


大約兩三斤就可以了。先將黃豆清洗乾淨,去除裡邊劣質的豆子,浸泡一夜,泡過之後的豆子,全身都會脹大,豆皮也會撐破,然後將豆皮挑出來,繼續把豆子清洗乾淨,放在鍋中煮熟,煮的時候,鍋裡不要添太多的水。中間要注意鍋中水量是否足夠,以免糊底。鍋中的豆子有一股糊香,趕緊加水,豆子煮好之後顏色越紅做出來的大醬越香。

煮至裡邊的豆子能用手輕輕碾碎,放在案板上,蘸著一些幹玉米麵,摔打成長方形的塊狀,然後用乾淨的紙包嚴實,外面纏上線防止裂開。然後放在屋內乾燥的地方,讓其自然發酵,溫度不能太高,大約18-20度之間最好,太涼或者太熱都不會發酵,過1到2個月以後,想吃的話就可以把醬塊取出來。

用刷子把醬塊刷洗乾淨,去掉表面的紙屑然後掰成小塊,讓在篩子裡邊晾乾,不能存一點水分,表面最好蓋上一層東西不要讓雜物掉進去。晾乾之後就可以下大醬了。在鍋裡放入花椒、大料、桂皮等香料放入清水,燒開之後晾涼,然後把鹽放進去,充分融化之後,把曬乾的碎醬塊放入乾淨的容器中,倒入鹽水,攪拌均勻。

蓋上一層透氣不透灰的紙或者其他東西,防止蟲子進入,每隔三四天就開口攪拌一次,讓碎的醬塊慢慢融化,一個月之後大醬的顏色就變成黃色的了,裡邊也沒有碎塊了,這時候就可以舀出來一點食用了。其實東北大醬製作起來只是比較費時間,但是一點也不費力,輕鬆就能完成,美食的誕生多一些等待的時間又有何妨,做好的大醬配著大蔥確實好吃。

你們吃過東北大醬嗎?喜歡的親們,自己動手在家裡做一些大醬吧!只要你肯嘗試,你也會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