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咬豬尾用什麼辦法治療?

曹家人2015


豬咬尾症傳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常發生於每年的秋、冬、春三季,通常18~80 kg的生豬發病率極高,多集中在20~40 kg的仔豬群體中,母豬發病率要顯著高於公豬。豬群出現咬尾症後會嚴重影響飼料的利用率,生豬生長髮育遲緩,飼料轉化率下降20%以上。尾部損傷的患病豬還很可能會激發感染多種細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並引發嚴重死亡,不利於提高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導致死淘率顯著升高。在臨床上,豬咬尾症主要分為2個階段,第1個階段為損傷前期,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是一頭豬將另一頭豬的尾巴放在嘴裡輕輕地吮吸咀嚼,被啃咬的豬能忍受這種吮吸和咀嚼的力度;第2個階段是尾部損傷,由於尾巴被嚴重咬傷,大量出血,患病豬疼痛難忍,拒絕其他豬咬尾,表現為躲避。

一、發病原因

1、應激刺激

內外部的應激因素較多,豬群稱重、疫苗免疫接種、藥物保健、運輸、轉群、合群養殖、更換飼料等都會對豬群的正常生理活動造成應激,發生應激反應的概率極大增強。當豬群出現應激反應後,機體免疫能力會受到影響,各個免疫器官的功能會受到抑制,容易發生咬尾症。

2、環境因素

生豬養殖中沒有良好的生長環境,或突然改變養殖環境,造成豬群不能正常適應環境,在圈舍中暴躁不安,很容易引發咬尾症。北方地區生豬咬尾症主要發生在每年8~10月,南方地區主要發生在每年2~4月。我國北方地區夏秋季節炎熱,溫度較高,溼度較大,容易造成豬出現嚴重的熱應激反應,增強敏感性,經常引發打架鬥毆現象。養殖場周圍存在噪聲干擾,圈舍內光照強度較大,不能保障豬群良好的休息,圈舍內有毒有害氣體超標均會引起豬群過於煩躁,很可能會誘發咬尾症。另外,在高溼高溫環境下,豬體表皮膚騷癢,容易誘使咬尾症出現。如果飼料中各個營養物質配比不恰當,尤其是鈉元素,會造成豬群出現異食癖,引發咬尾症。

3、營養因素

生豬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存在很大差異性,如果養殖場所配置的飼料不能滿足機體生長髮育所需,或者飼料營養水平低於飼養標準,特別是飼料中某些氨基酸、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投入不足,各個營養元素混合不均勻也很容易引發咬尾症。

4、管理不當

豬養殖中飼料投餵不能做到定時、定量、定點,飼餵時間過長過短,豬群處於過度飢餓狀態,會相互撕咬。另外,如果養殖場不能結合養殖規模,配置相應的料槽,或料槽長度不夠,體重較小或者抵抗能力較差的豬不能通過競爭獲得足夠的飼料,很容易因為過度飢餓,在圈舍中表現的暴躁不安,會尋找其他東西撕咬滿足食慾。這時其他豬的尾巴成為撕咬的目標。豬群採食飼料後,不能及時飲水,豬群會出現便秘,在圈舍中暴躁不安也很容易引發咬尾症。飼養密度大,圈舍過於狹小,豬群活動不順暢,豬群會相互爭奪生活空間,會造成豬群中的打架鬥毆現象增加。

5、寄生蟲感染

由於養殖密度較大,豬群很容易受到寄生蟲感染。在養殖場管理中,如果養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沒有制定完善的驅蟲制度、驅蟲程序,容易造成寄生蟲傳播流行。豬感染體表寄生蟲後皮膚會瘙癢不堪,經常摩擦患病部位,造成患病部位出血,引發其他豬群的圍攻。某些體內寄生蟲疾病侵染出血後,會在豬體內分泌大量毒素,使豬群出現嚴重的神經症狀,在圈舍中暴躁不安,經常打架鬥毆,很容易引發咬尾症。另外,消化道疾病發生後,由於機體代謝紊亂,很容易造成豬群出現異食癖,採食多種異物,進而引發咬尾症。異食癖出現後,嚴重影響豬的生長髮育,對外界刺激十分敏感,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

二、臨床症狀

通過觀察發病豬,可發現生長豬、育肥豬會在每天下午14:00~17:00屬於興奮狀態,此時能觀察到豬群咬尾現象。發病初期在同一圈舍中的1頭豬和幾頭豬啃咬其他豬的尾部,或同一圈舍的幾頭豬聚集在一起啃咬1頭豬,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救治或操作不當,同一圈舍的其他豬很容易模仿,表現為相互啃咬。其中,身體狀況較差,體力不支,或者生長髮育遲緩的豬群,很容易受到同群豬的啃咬,快速失去抵抗能力,尾部被嚴重咬傷,躲避在圈舍門口或者角落,由於傷口嚴重、流血,血腥味不斷刺激其他豬群產生異食癖,逐步擴大危害範圍。

三、防治措施

當發現養殖場出現輕度咬尾現象後,可選擇使用經過稀釋的汽油或者白酒噴灑到傷口表面,連續使用1~2次,能有效控制圈舍的搖尾現象。對於尾部存在損傷的患病豬,要及時進行止血,同時肌肉注射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K3等進行止血,同時,選擇使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傷口進行清洗消毒,然後塗抹上碘甘油,避免激發感染。如果尾部被嚴重咬傷,可肌肉注射青黴素注射液進行抗菌消炎,在圈舍的地面撒上食鹽和紅土,讓豬群自由舔食,或在飼料中增加0.3%的食鹽,預防異食癖。

2、改善養殖環境

養殖場在選址、設計和建造中應滿足豬群的正常生理功能。規模化養殖場應選擇在通風良好、光照充足、水電供給充足的地方,同時,還應保障養殖場的防潮防寒保暖。另外,有條件的養殖場需在周圍種植綠化物,做好廢物的無害化處理工作,為豬群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保障圈舍通風、光照。

3、適時斷尾

仔豬出生後應及時進行斷尾處理,能有效預防咬尾症的發生。使用盾口鉗,在距離尾根處1 cm位置將尾巴剪斷,在傷口表面塗抹上碘酒。也可在仔豬出生2 d後打耳洞時,在尾部1/3處使用鋼絲鉗子,連續鉗2下,2次距離控制在0.4 cm以上,將尾部的肌肉和骨頭剪斷,7~10 d,1/3處的尾部就會脫落,這種方法簡單,不會出現嚴重出血現象,也不會出現繼發感染。

4、保障營養價值

豬群在不同生長髮育階段對營養需求存在很大差異性,因此,應科學搭配飼料,滿足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育肥豬生長前期增加蛋白質和必需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的投入量,進入育肥中後期後,適當增加高纖維飼料的投入水平。另外,在飼料投餵中,保證定時、定量、定點,飼料不能存放過久,避免飼料發黴變質。為提高腸道的活性,可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微生態製劑,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生長。豬群在每次轉群前1周和前2d,可在飼料中添加0.3%的亞西酸鈉和維生素E粉劑,預防應激。


豬咬尾症是一種危害較為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傳播流行通常和養殖場的飼養管理,環境衛生,飼料營養價值,疾病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作為畜牧獸醫人員和養殖戶,應充分認識到豬咬尾症的危害性,制定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案,保證各個方面的飼養管理恰當,飼料營養價值全面,預防多種慢性疾病,保障豬群健康生長。


亥酉Breeder


這個問題是困擾很多養豬戶的一個大問題。當初我在養豬的時候,不知道把小豬截尾,就容易出現這種問題,現在呢,很多規模化養殖場,還有一些個體的養豬戶都知道在小豬剛剛出生,就將尾巴斷去,這樣呢,從很大的程度上就消除了這個咬尾的現象,假如沒有給它斷尾出現了搖尾的情況,那麼我們就要在豬圈裡呀,栓上一根鐵鏈讓豬豬咬著玩兒,再不然你丟一塊磚頭讓它當玩具玩,以此轉移豬的注意力,但是我們現在有很多研究,發現好多豬咬尾的情況,大多數是因為密度過大,一個適合養10頭豬的圈舍養了15頭,甚至20頭了,密度大了,豬咬尾的現象就會成倍的增加,這是一個重要的現象,還有一個就是說要多補充一些微量元素,尤其是像鐵,銅,缺了這個豬容易去咬別的豬的尾巴,咬破了以後容易流血,本身血就含這些鐵微量元素豬呢,而豬就好像找到目標一樣。

所以說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注意了,不能密度過大。


天山僮佬


我的想法是還是要從原因入手,及時治療,也要積極預防。

導致豬咬尾主要有3個因素:

1. 環境因素:豬舍環境衛生條件差,有害氣體如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的濃度過高,導致舍內溫度過高或過低,通風速度降低使豬群產生不適,進而導致咬尾現象發生。

2. 營養因素:舍飼條件下,需要調配飼料配方以滿足不同階段不同用途的豬的營養需要。如果出現維生素、微量元素或食鹽的缺乏、或者營養水平過低,也可導致咬尾現象發生。

3. 管理因素:

(1)飼養密度過大,導致豬個體間存在資源爭奪,如空間、飼料、飲水。

(2)每欄中豬的一致性較差,個體大的為強飼者,個體小的為弱飼者,強飼者會欺負弱飼者。

(3)行為因素。在舍飼的條件下,豬易產生厭倦情緒,進而出現相互“玩弄”耳朵或尾巴的行為,最終惡化而導致嚴重的肉食癖。

(4)疾病因素。體外或體內寄生蟲也可導致豬的不安及皮膚刺激敏感,進而發生咬尾現象。

發生咬尾的豬群,其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效率會降低20%以上。因此要積極檢查豬舍的衛生條件、飼養管理方式、聘請專業的營養師調整日糧配方、提供一些功能性的舔磚。

被咬尾的豬要及時轉出,單獨飼養。可以用土黴素粉末或者CTC噴霧局部治療。擔心抗生素耐藥性的問題,也可購買碘液進行局部治療(只是時間上會慢一些,效果較差)。有條件的豬場,可以購買一些進口的無抗有機獸用外傷治療產品,其成分主要是螯合鋅和螯合銅。活性物質促進傷口癒合的同時還能促進血管再生,幾乎沒有刺激性。


小神仙的後花園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豬咬尾是豬場中一種常見疾病,其對豬生長損害極大,如不及時解決會造成大面積發生。

豬咬尾的發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發生原因

豬咬尾症發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為環境、地面類型、飼料營養、管理問題和疾病等幾個原因,下面就各個原因進行具體的分析。

1.生活環境狹小

大型養豬場豬的活動範圍小,大量的生豬都擠在狹小的豬欄裡,活動範圍小,尤其通風不太好的豬舍裡,生豬極易出現厭倦情緒,厭倦情緒的增加,就會出現興奮、暴躁等情緒。這時生很容易對其他物體如豬擺動著的尾巴吸引,發生咬尾現象

2.環境改變,新環境不適應

初到新的環境豬會出現環境不適應的情況,比如豬舍環境突然變化,畜牧場周較大的嗓音、豬舍內較強的光線會影響豬群的體息,圈舍中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濃度過高會引起豬群煩躁,也會刺激咬尾的發生豬群會出現暴躁情緒,引發豬群打鬥,出現咬尾現象。

3.豬舍地面環境影響

經過研究採用漏糞板的豬會比普通地面更容易出現咬尾現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採用漏板的豬舍,一般對豬糞的清理不夠及時,糞溝中的汙濁氣體容易上升到地面上,從而使畜舍環境惡化,也容易出現豬咬尾症。

4.營養配比不科學

在大型養殖場集中養殖的情況下,飼料營養的配比十分關鍵。大型養殖場與散養不同,飼料是生豬的唯一營養來源,當飼料的營養配比不科學,造成營養不均衡時,

尤其是飼料中缺乏蛋白質、維生素B和其他微量元素時,,豬群出現應激反應而咬尾咬耳

5.養殖管理存在問題

生豬的養殖比較注重科學化的養殖管理,尤其是大型養殖場,對生豬的科學養殖要求更高。首先是對豬群的喂料要合理掌握,很多養殖場由於養殖數量較多,人員管理稀鬆,喂料時間不準確,造成生飢餓時間較長,餵食時會發生因飢餓而互相打鬥、撕咬,恰好料槽不夠長,生豬數量又多時,沒有搶到飼料的生豬就會對其他生豬進行攻擊,首當其衝的就是尾巴。同樣的在出現缺水的情況下,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其次是要重視生豬的轉群、換舍等情況,新的豬群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和建立群居次序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豬群會變得異常興奮,尤其是在兩個不同體重的豬群極易發生打鬥情況;密度也是造成豬咬尾症的一個重要原因,生活空間過於狹小,豬群密度過大時,豬群對生活空間的竟爭也會增加,這無疑會引起打鬥,一旦出現了咬尾,豬相互模仿,學習會加快,易引起大群暴發而很難制止的情況。

豬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1.合理安排養殖密度

針對養殖場生豬活動環境狹小的間題,養殖者應該進行合理的密度安排,嚴格控制區域內生豬的數量,按照2平米/頭的密度,合理安排豬舍內的生豬數量。

2.滿足豬的營養需求

合理配比當豬群剛出現咬尾現象時,可以及時在飼料中加入維生素B和各種微量元素,及時補充蛋白質,對飼料影響進行合理的配比,注意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做量元素等均應足量。另外,在飼料中增加0.1%食鹽,可有效防止咬尾病的發生

3.注意飼養密度,合理組群

要將品種、體重、體質和採食量等相近似的豬同圈飼養。合理利用圈舍面積,讓豬有適宜的個體生活空間,一般3-4月齡佔0.5-0.6平方米/頭,4-6月齡佔0.6-0.8平方米/頭,7-8月齡佔1.0-1.2平方米/頭。組群按的來源、體重、體質和採食習慣等進行,體重相差不超過4-5

千克,架子豬不超過7-9千克

2.4科學化養殖管理生豬養殖要科學合理的管理,合理控制投餵時間,合理配置豬群,做到科學化管理,具體到每一頭豬的管理。


豬疫苗小講堂


豬咬尾在養豬場是很常見的現象,被咬的豬會變得瘦弱,停止生長,給豬場造成一定的損失;被咬的豬如何治療,如何解決豬咬尾現象的發生是值得每個養豬人思考的問題。生豬在50斤以後代謝增快,生長迅速,這時候也是豬群異常活潑的時候,豬咬尾現象也就在這個階段發生;通常情況下,都是那些體型中等,性情活潑的豬被體型較大的豬咬破尾巴,一旦尾巴流血,就會遭到群豬的攻擊,遍體鱗傷,在其它的豬吃食的時候,它只會躲在角落,慢慢的在群體中變成最弱的一個。這讓養豬人很鬧心。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表面上看,是大豬欺負小豬的問題,其實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其一,爭奪營養;生豬快速生長,就要從飼料中及時汲取養分才能滿足滋生營養的需求,有的養豬戶豬欄裡面積小,存欄的育肥豬數量多,投料時間和數量沒有規律,豬餓了的時候,有的豬會舔舐其他住的耳朵,咬嚼其它豬的尾巴,一旦感覺疼痛,就會引起打鬥,有的豬尾巴就會被咬破流血。

其二,為了維護豬群的穩定,強壯的豬會撕咬性情活潑的豬。豬群吃飽是以後,都會很安靜的休息,但有的住性情活潑,會在豬欄裡不停的騷擾其它的豬;這時候會有更強壯的豬用撕咬的方式來制止它;其它的豬也隨著攻擊他,結果被咬破尾巴,或者耳朵。一旦這個豬停止了反抗,別的豬也就停止對她的攻擊。但畢竟傷害已經造成,養豬人看到這種情況,就想給被咬的豬治療。

治療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在被咬的豬尾巴上塗上碘酒就好,碘酒味道刺鼻,能夠讓其它的豬不再撕咬,同時,碘酒又有殺菌的作用,防止被咬破的豬尾巴感染細菌化膿,引起更嚴重的後果。豬尾巴塗上碘酒以後,很快就會痊癒,但是被咬的這隻豬會生長緩慢。

所以,對養豬人來說,如何治療被咬的豬尾巴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如何讓豬群不發生咬尾巴的現象。方法有兩個:

第一,豬欄裡的生豬保持適當的密度。據統計,豬群出現咬尾巴的現象,密度大的豬群遠遠高於密度小的豬群;所以,養豬人不能為了節省空間,大密度的飼養生豬,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豬欄裡的生豬保持每頭佔有0.8-1平方米活動面積,豬群很少發生打鬥咬耳朵的現象

第二,投食有規律。一個是按時間投食,讓生豬採食,休息形成習慣,這樣採食的時候他們就會起來採食,休息的時候就會休息,二,隨著生豬日齡的增加,不斷的增減飼料的投放量,這樣就會讓生豬獲得充足的營養,不會因為覓食引起打鬥,從而避免咬尾現象的發生。

養豬人永遠要記住一個問題,預防遠比治療重要得多;無論是疾病的預防還是生豬一些怪癖的預防。只有把預防始終放在養殖生豬的首位,才有可能把生豬養好。

同意我說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建議先用伊維菌素阿苯達唑拌料連用一個星期驅蟲,然後飼料中添加硃砂散安神清除體內垃圾,連用一個星期,再飼料中添加補充營養的微量元素,礦物質,維生素連用一個星期補充營養,,發現有咬尾現象應該及時人工制止,尾巴或耳朵有咬爛的地方塗抹碘酊消毒處理避免感染引起發炎,,並適當控料飼養密度,也可以往豬圈投放一些小玩具比如空消毒液罐子或鐵鏈以轉移豬注意力,配合給豬身上噴灑一些有氣味的消毒液或白酒也可以,


愛在當下5886


此症狀主要發生在處於生長期(即20-50公斤)的豬群中,該階段的豬生長髮育相對較快,對各種營養的需求量也較大。有些農戶因為投餵的飼料營養成份單一,會造成豬生長代謝所需的某些礦物質及維生素補充不足和某些氨基酸的缺乏,易誘發豬的異食癖,引發上述症狀。 防治:針對該症的防治,筆者認為應首先改善飼料管理,投放全價料。另外,在飼料中應加入富含鈉、鈷、鈣、銅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B的添加劑。 其次,應把尾巴被咬破的豬單獨隔離並進行適當處理。若傷勢不嚴重,清洗傷口後,應塗紫汞以促進傷口的癒合。若傷口出血,要壓迫止血,有局部炎症的可以擦紅黴素軟膏。若已引起全身感染,可肌注青黴素等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圈中其他的豬,可適當給予鎮靜藥,使其精神安定。在豬尾巴上可塗抹一些苦味無毒的藥水(如用黃連熬出的中藥水),這樣,當豬再相互咬尾時,會溴到苦味,迫使其放棄咬尾巴。

很高興,能幫到有需要的用戶,喜歡的可以點點關注!


隔壁的老王呀


豬咬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寄生蟲引起的,另一種是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管理上可以驅蟲,飼料中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元素。圈舍中糞便應及時清理,定期消毒。對被咬傷的豬的傷口處消毒再塗抹碘酊或紫藥水。此外,被咬的豬尾上塗抹龍膽紫增加苦味防止再被咬。


蘇北人在寧夏


  咬尾的原因

  1. 環境:

  木板結構的豬圈可增加咬尾症的發生,用稻草墊豬圈的則發病少,飼養密度高的更易發病,調欄合群時也可誘發。

  2. 氣候:

  低溫可增加咬尾的發病率,然而高溫、乾燥、粉塵過多也可增加發病率。空氣中氨、二氧化碳、硫化氫或其他氣體濃度升高也可使發病率升高。

  3. 光照:

  其強度增加也可能成為一個應激因素,增加發病率。

  4. 營養:

  高能低纖維素的日糧能誘發咬尾症,同時與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量也相關。

  5. 疾病:

  某些臨床和亞臨床疾病是誘發本病的原因,如豬尾尖壞死可引起咬尾發生。

  溫馨提示:

  發生咬尾的豬一定要及時挑出來,防止進一步的損傷;同時要密切觀察豬的狀態,可能預示著一些疾病的發生,方便對症治療。


四川張五


咬尾症,有幾種情況,首先使用飼料是否是正規飼料,各階段營養是否全面,其次觀察豬群,咬尾多開始發生於保育之後,這個階段豬群活躍,互相嬉鬧撕咬,會出現咬尾,咬耳,解決辦法可以掛上鐵鏈,首先解決這個互相撕咬的問題,其次也繼利於豬生長;主動咬尾的豬往往都是同階段體型比較小,活躍,發現調出這頭豬;這個階段飼料可添加電解多維類,補充維生素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