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堯舜不治水,而禹治水?

淡晚6


這個道理很簡單,治水不是堯舜的責任,而是大禹這一家族的傳統責任。現據我個人的研究回答如下:

第一,中國最早的築城活動與防治水患有密切的關係。從考古材料,中國最早的城址是湖南常德的城頭山遺址(如下圖),年代在約6000年前。考古工作者根據城的形制及周邊環境推測城址是為防洪水而修建的,可參閱王紅星論文《澧縣城頭山城壕聚落初步研究》,發表於《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八輯。

第二,中國最早的古城址群出現於多水的江漢平原。江漢古族以稻作為主業,不能離開水。但其環境又易生水患,故而出現了大規模的造城活動。根據《山海經》等先秦文獻的記載來看,江漢古族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共工氏。《海內經》說:“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呂思勉據《詩經》指出: 復就是平地增高的意思。也就是說,復土壤就是築堤防水的活動。

第三,在古代文獻中,共工既是族名,也是築城、防水的官名。如鄭玄注《考工記》指出,唐虞以上掌造城的官叫共工,而《左傳》則稱共工氏以水為紀,這也是共工氏負有築城即兼防水責任的明證。

第四,楊寬等學者認為,傳說的中禹父鯀是共工的促音,認為鯀就是共工。其實理解為分支可能更合適。在《尚書》裡提到鯀治水的事情,說明鯀是繼續了共工氏族的治水傳統的。《山海經》說鯀是用息壤治水,注家說息壤就是不停生長的土,所以顧頡剛指出這就是築堤治水,是十分正確的。而且,《吳越春秋》等文獻裡確實有“鯀築城”的說法。

第五,到了大禹時代,共工的名號改成了叫司空。《詩經》裡就把掌營造的官稱為司空,傳說中的夏禹也做過司空,並且《世本》也說“禹作宮室”。這就說明堯舜時代派禹治水,是基於大禹家族的傳統。


綜上所說,可知禹的家族負責治水是基於傳統的,這從文獻中可以說是有跡可尋;而堯舜家族在文獻中則沒有這樣的記載。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


古史微


關於商朝之前的歷史,由於太過久遠且缺水文字記載,很多事情都沒辦法進行準確的考證。不過,據流傳下來的故事所表述,其實在堯舜時期都是有過治水的動作,只是剛開始的治水效果並不是特別理想,直到舜上位之後,重用大禹來負責治水並且有了不錯的成效,之後舜就禪位給了禹。

堯啟用大禹的父親鯀進行治水

其實,早在堯的時代中原地區就經常鬧水災,漫天的洪水使老百性叫苦連天。於是堯就將各個部落的首領都召集了起來,並問他們有誰可以治理洪水。當時各個部落的首領都一致認為鯀(也就是禹的父親)能夠治理好洪水。堯認為鯀喜歡違抗命令,所以不太相信鯀能夠勝任。但是,當時堯思來想去,也確實找不到比鯀更合適的治水人選,所以,堯最終還是同意讓鯀來治水。

果然不出堯所料,鯀的治水效果並不好,因為鯀主要是採用堵的方式來進行治理洪水!!他只知道築堤擋水,就這樣歷經了九年的洪水治理,洪水災害並沒有得到消除!!

堯舜禪位後舜撤消了鯀的職務

隨著堯的年事已高,於是其將帝位禪讓給了舜,這就是堯舜禪位的故事。舜在登上帝位後有去到各個部落巡視,在巡視的過程中,他發現鯀治水不利,於是就撤消了鯀的職務。

同是,鯀因為治水不利而被流放到了羽山(也有傳說認為,鯀是因為與堯的兒子丹朱及舜爭奪帝位失敗而被流放羽山的),最後鯀也死在了羽山。

舜重用鯀的兒子禹治水後禪位於禹

鯀被撤職,但是洪水還是不得不治,而且為百姓治理好洪水也一直都是舜繼位後的最大心事。於是他打開城門,邀請所有的諸侯與首領前來提建議,並且鼓勵道“誰能治理好洪水,我就請他當主政官司空!!”

此時,所有人都推薦說鯀的兒子禹可以勝任,於是舜就命禹出發去治理洪水了。

禹感傷父親的治水失利,於是自己就吃苦耐勞,竭盡全力的從事治水工作。禹跑遍了所有的高山與低谷,無數次的測量與標記,不顧晴雨寒暑,日夜奔走,甚至有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同時禹也吸取了父親鯀用堵的方式治水失敗的教訓,他採用了引流與疏通的方式進行洪水治理。

就這樣,經歷13年,禹在九州大地上開闢道路、疏通河流、整治大澤、開鑿打通大山,終於利用疏導的方式,治好了洪水!!!

難得的是,禹在建立大功之後並沒有居功自傲,這點深得舜的喜歡。最終,舜在年老之後,就帝位禪讓給了禹。


暗夜思考


我們先看堯時期,《史記》說堯“聽嶽用鯀”,注意,這裡堯任用了鯀,鯀是誰?治水的,說明堯時期就開始治理洪水了。而這個鯀也不簡單,當初堯尋找治水的人,四個德高望重的諸侯長都舉薦了他,《史記》記載“四嶽舉鯀治鴻水”。雖然他治水失敗了,但客觀上保障了百姓幾年的生產生活,為禹治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為禹擔起治水的責任提供了前提。

接下來到舜,鯀因治水失敗而被殺,舜任命鯀的兒子禹治水。吸收了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禹決定以疏為主,通過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禹終於治好了洪水。
綜上所述,堯舜不治水是因為這不是他們的職責,
禹治水是因為舜的任命及自己父親的原因,當然,其中還包括自己的責任感,為百姓,為天下著想的心。

我是馮致辰,一名高智商、高顏值的歷史自媒體,回答一切跟歷史有關的問題。


馮致辰


歷史的真實已無從考究,治與不治都已無法核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