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為什麼被很多人尊崇?明月來給您詳細分解

一般情況下,要問描寫雨的詩詞,你會想到哪首?我想很多人都會提到刻畫出空山新雨這般美景的《山居秋暝》吧。其實,描寫雨的古詩之所以飽受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的青睞,就是因為它將情景、意境合二為一,更富特色。

但在諸多的寫雨著作中,讀來悲壯而又惆悵的應該當屬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了,詩中的字裡行間都傳神般地寫出了他的愛國之情,發人深思。不過,我卻認為還有一首同樣是南宋時期的詞卻比陸游的更加抒情,你知道是哪一首嗎?

就是南宋詞人蔣捷的代表作《虞美人聽雨》。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為什麼被很多人尊崇?明月來給您詳細分解

仕途多舛,命運多舛的士子蔣捷

宋朝是一個以重文輕武聞名於世的朝代,不僅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十分繁榮,而且受此影響之下的的詞人也是人才輩出。當時詞的發展按照具體風格來分,可以劃為兩派,一個是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一個是以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我們今天的詞人蔣捷便是豪放派與婉約派兼具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宋詞上的發展和影響力也是不可小覷的。現世存詞300多首。

蔣捷在1245出生,卒於1305後,字為勝欲,號為竹山,南宋時期的一名偉大的詞人,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南宋進士,後來在南宋覆滅後隱居不參加仕途,這一舉動在當時獲得了頗高讚譽。

蔣捷在性格方面比較孤傲,不屑與他人為伍,在南宋末年結社之風盛行,但蔣捷不屑於如此,所以在當時風評較好。當時元人入侵,面臨國破家亡的危險,蔣捷毅然決定通過科舉入朝為官,用自己的一生來拯救破碎的山河,宋朝亡後,從朝中辭官,表達愛國之心。

蔣捷當時入朝為官,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但是他在仕途上也是命運坎坷,因為他在當時為主戰派,而南宋皇帝生性怯懦,且輕信奸臣秦,在朝中遭到了敵對。後來宋朝為元人所滅,他不願做亡國之賊,就此隱退,但他愛國之心從未改過。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為什麼被很多人尊崇?明月來給您詳細分解

雖然他的在位時間比較短,但是他的政績是不可否認的。據《宋史》記載,蔣捷政績顯著,先後出任江州,撫州,福州等地;讚譽頗高。古有李冰修建都江堰,把四川變成天府之國,今有蔣捷修建水渠,把江州變成天上人間。他在撫州初任職時,便有流民來犯。當時他剛剛上任,有一堆爛攤子等著他去收拾,內部有好多人不服從他,流民來犯時那些士官拋棄百姓,自己逃跑。他臨危不懼,沉著冷靜,從容指揮百姓在作戰中勝利。這件事情足以說明他的軍事謀略以及他對百姓的愛,百姓從此對其感恩戴德,那些士官也有相應的代價。他也沒有放棄那些流民,讓那些流民留在撫州做個良民,還用自己的俸祿買糧食救濟百姓。他在福州任職時,挖井幫忙解決了當時降雨過多堆積的問題。他被貶職從福州離開時,百姓夾道跪拜,紛紛不捨其離開。

蔣捷不僅政績高,他的文學水平自然也是不在話下。古人曾有言“文不如詩,詩不如詞”。蔣捷的詞悲壯豪邁,自然是極佳的,但是前有蘇軾,辛棄疾這些為人所知的大文豪,蔣捷的名氣自然是被壓下去了,不是很突出。但是隻要讀過他的詞,便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大作了,什麼是以平常之物來述愛國之深情。蔣捷的詞,想像豐富,用詞巧妙,

正如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評價的:"語多創穫"。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為什麼被很多人尊崇?明月來給您詳細分解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我們的偶像也會有自己的偶像。我們的詞人蔣捷在南宋時那也是許多士子崇拜的偶像,同樣他也是有自己的偶像的,那便是宋朝著名詩人陸游。果然,偶像的偶像只會更優秀。我們有了自己的偶像後會怎麼樣呢,會向他學習,把他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也有的人會東施效顰,盲目模仿。蔣捷的祖父蔣川便是這樣的人,盲目模仿自己的偶像,但是蔣捷並非如此。他潛心研究陸游的詞的特點,多少個夜晚挑燈夜讀蘇軾的詞,深入當時的情境,理解陸游的詞。他總說,自己寫的詞永遠也比不上陸游,不是沒有陸游的豪邁,就是沒有他的悲壯。

在他一生的模仿中,他並沒有失敗,有這樣一首詞,被人們認為可以與陸游的詩媲美甚至勝於陸游。那就是他的《虞美人聽雨》。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在文壇界的地位不言而喻,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所作,是我國中小學必背古詩之一。工筆巧妙,描寫的情境氣勢恢宏,很有大家風範。工筆巧妙,以景傳情,把作者的愛國之情巧妙地傳遞在詩句裡,我自己就很喜歡其中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但蔣捷的這首詞絲毫不遜色於陸遊的這一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可以和陸游的詩相媲美。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為什麼被很多人尊崇?明月來給您詳細分解

愛國之情與悲壯之情並存的傳世佳作: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宋朝末年。元朝初年,這個詞人已到遲暮之年,他用這首詞表達了自己的一生同樣也表達了對山河破碎的心痛以及國家可以早日收復山河的期盼。

開篇詩人便回憶往事,以少年聽雨引出全文。年少時意氣風發,國未破,家未亡,山河猶在,我記得那年的臨安城依舊是燈紅酒綠,紙碎金迷,少年在樓上聽雨唱歌,在舒適的屋子裡悠哉悠哉,在溫暖的屋子裡酣睡,好不愜意。就算有稍微的愁緒,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那是充滿希望欣欣向榮的人間,倒讓人想起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的感覺。壯年的我在各地漂泊不定,在客舟裡坐著,遙望著外面的景色,江面遼闊,可以看見水天交接處的烏雲;偶爾有落群的孤單大雁飛過,慼慼地叫著,彷彿在呼喚西風,像我孑然一身沒有固定的安身之地,不禁生出一種悲涼之感。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為什麼被很多人尊崇?明月來給您詳細分解

上篇就此結束,雖然很有詩意,但是相比其他的描寫秋雨的詩詞,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於下闋。

而今聽雨僧廬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過去轉到未來,由回憶轉入現實。現在在殘破的屋裡聽著淅淅瀝瀝的下雨聲。“鬢已星星也”如今的作者已經是遲暮之年,滿頭白髮,做什麼事都是徒有餘力,看透了世間的大多數事。“悲歡離合總無情”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人生世事無常的感悟,這世間的事情,大多都是無情的,國家破敗,自己的處境也很艱難,這一生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令詞人感慨萬分。“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說明作者一夜未眠,慢慢聽著外面滴滴答答的雨聲,也沒有很多的感觸了,詞人心中的無奈與悲傷,在這短短几句話中悄無聲息的凸顯出來,怎能不生出悲涼之感。

開篇敘述平淡,以簡單的回憶為主,尾篇轉到當前,最後以悲涼的環境結尾,與開篇詩意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引人入勝,使人身臨其境。最後通過這種悲涼的環境表達自己對自己身世的感慨,非常獨特的藝術風格:

奇和妙。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為什麼被很多人尊崇?明月來給您詳細分解

獨一無二的精妙藝術造就

這首詞的奇幻之處,一在奇,二在妙。

01 先說特,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獨樹一幟,不入俗流。

本文的風格很奇特,每句看似是寥寥帶過,其實是非常有深意的。通過三個時間段,寫出了自己三個不同的人生遭遇,表面上是在寫自己,由少年的生活繁華到後來的悲慘際遇,實際上是在寫國家,由曾經的繁華到現在的衰退敗落,表面上是在感懷自己身世悲慘,實際上是在感嘆國家的遭遇悲涼。通篇都在以景抒情,但是又不是那麼地令人反感,讓人感覺非常自然。

自古以來,以景抒情的不在少數,如唐朝詩人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首詩中通過將春雨貴如油的思想表達的淋漓盡致,展示了自己對春雨的喜愛。與此如出一轍的是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個雖也是表達了自己對春雨的喜愛,但不同之處卻是在這裡的描寫毫不婉轉,直截了當。然而蔣捷的這首詩,情與景完美融合,表面上看似悲憤之情沒有那麼激昂,強烈,但是就是在很平淡的敘述中把自己的悲憤之情慢慢地表達出來,最後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可以直擊人心。

02 再說妙,蔣捷的雨景寓情於物,構思巧妙。

蔣捷的雨景也不是直接描寫,而是通過其他景物的襯托來突出雨景。少年時,人們貪戀紅燭暖賬就是因為外面下雨天氣過於寒冷,壯年時既有直接描寫,也有間接描寫,通過水天相接處的烏雲密集以及大雁的淒厲的叫聲襯托出了風雨之大。老年時描寫雨的大時,全程通過聽覺來描寫,可以聽見水從屋簷落下的聲音,說明了雨的大,作者聽了一夜雨聲,說明了雨的連綿。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為什麼被很多人尊崇?明月來給您詳細分解

歷代文學家也對此詞多加以讚美:

清代文學評論家劉熙載在他的著作《藝概》中說:“蔣竹山詞未極流動自然”。對蔣捷《虞美人•聽雨》的解讀,一般都認為是刻畫了作者一生的境遇。

人們常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第一,誰的詩詞更好,誰又有定論呢,作為辛棄疾的粉絲,知道自己的詞可以和他的詞相提並論,對他來說應該是一種至上的榮耀吧。這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為什麼辛詞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因為辛棄疾是個有俠骨柔情的人,哪有人只有豪邁,沒有柔情呢,世人點評辛棄疾的詩時總是會把豪邁放在首位,忽略其中的很細膩的感情。這樣地一味模仿自然只會帶來相反的結果,最後只會是東施效顰罷了。

而要說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可以和辛棄疾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相媲美的原因,與其二人所處的同一朝代不無關係,但更多的是其境遇坎坷但是對生活不失去希望,被貶官也不氣餒,依然心繫百姓,有所作為,在國家滅亡後毅然辭官歸隱,直到老年還是在關心百姓,關心國家。

蔣捷看似是在模仿,但是其實還是自己的人生寫照。

文如其人,詞中表達的都是自己的錚錚鐵骨,對國家和自己本身遭遇的感慨,誠摯愛國心。傳承千年,永古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