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疫情之後的反思: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疫情之後的反思: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疫情之後的反思: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01


人靜時躺下來想想,為什麼我們明知以後會死,卻還要努力的去活著?人活一輩子到底是為什麼?


複雜的社會,看不透的人,放不下的牽掛,經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過的無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後不知道會消失在哪一天,這就是人生。


但是:造物主讓我們出生,必賦其使命。天生其人必是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正如每一片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種人生也都是無以倫比的。


芸芸眾生各有所長。最智慧的處世方式就是從不強求別人,更無需難為自己。


不要豔羨他人,不忽視自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02


人生如天氣,可預料,但往往出乎意料。


人生不是宮廷劇,更不是角鬥場,非得比的筋疲力盡,斗的你死我活。


你看別人不爽,是因為你的修養還不夠;


別人視你為眼中釘,是因為你逼的太近;


不管是陽光燦爛,還是聚散無常,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


03


我們都有缺點,所以彼此包容一點。

我們都有優點,所以彼此欣賞一點。

我們都有個性,所以彼此謙讓一點。

我們都有差異,所以彼此接納一點。

我們都有傷心,所以彼此安慰一點。

我們都有快樂,所以彼此分享一點。


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


一個人,若把自己的價值寄託於他人的理解上面,只能說明你的價值太淺薄。


你不必逞強,不必說謊,懂你的人自然會知道你原本的模樣。


04


絕大部分人活了一輩子,卻沒有真正活過完整的一天。


因為他們不是追憶過去,就是期許未來,從來沒有活在當下。


幸福沒有明天,也沒有昨天,它不懷念過去,也不向往未來,它只有現在。


過去事,過去心,無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必勞心。


人生是旅行,我們只是一味的狂奔,卻忘記了行走的意義。


逝去的東西,最好不見,最好不念。


其實人生就是做好兩件事:


第一,教育好孩子,別危害社會;

第二,照顧好自己,別拖累孩子。


05


再過若干年,我們都將離去,對這個世界來說,我們徹底變成了虛無。


我們奮鬥一生,帶不走一草一木。我們執著一生,帶不走一分虛榮愛慕。


今生,無論貴賤貧富,總有一天都要走到這最後一步。到了天國,驀然回首,我們的這一生,形同虛度。


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用心生活,天天開心快樂就好。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之後,不過一捧黃沙。請善待每個人,因為沒有下輩子。


疫情之後的反思: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06


一輩子真的好短,有多少人說好要過一輩子,可走著走著就剩下了曾經。


又有多少人說好要做一輩子的朋友,可轉身就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有的明明說好明天見,可醒來就是天各一方。


所以,趁我們都還活著,同學、朋友、同事、能相聚就不要錯過,能愛時就認真的愛,能擁抱時就擁入懷,能牽手時就不放開。能玩的時候玩,能吃的時候吃。


07


請好好珍惜身邊的人,不要做翻臉比翻書還快的人。


互相理解才是真正的感情,不要給你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再好的緣份也經不起敷衍,再深的感情也需要珍惜。


沒有絕對的傻瓜,只有願為你裝傻的人。原諒你的人,是不願失去你。真誠才能永相守,珍惜才配長擁有。


這個世界不會有專門為你而生的人,也不會有一心只為你好的人。


一個人,若總心甘情願的認為別人對忠誠,往往都是畫地為牢。


08


有利時,不要不讓人;

有理時,不要不饒人;

有能時,不要嘲笑人。

太精明遭人厭;

太挑剔遭人嫌;

太驕傲遭人棄。


人在世間走,本是一場空,何必處處計較,步步不讓。


一輩子就圖個無愧於心,悠然自在。


世間的理爭不完,爭贏了失人心;


世上的利賺不盡,賺太多遭人嫉。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09


人分為四個等級:


第四等人,把人生當成填空題,只追求一個標準答案;


第三等人,把人生當成選擇題,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


第二等人,把人生當成閱讀理解,答案不是標準的,完全取決於自己的理解;


第一等人,把人生當成應用題,無論你給我什麼資源,皆能為我所用。


10


人生是個大戲臺,臺下的覺得臺上的太可笑,臺上的又覺得臺下的太可憐。


其實,每個人都站在不同的戲臺上,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偏見裡。


你喜歡什麼,就會以什麼為價值判斷;你在什麼位置,決定了你做事的出發點;


人生啊,不過是此處笑笑他人,彼處又被他人笑笑。涉及到利益,就有了互相謾罵、攻擊和算計。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塵夢裡。


這是一篇難得的絕世好文!


獻給家人,老師,同學,同事、戰友、好朋友,好弟兄,好姐妹,以及愛我的和我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