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新型冠狀病毒」

一是”新型”,人類記錄在冊的病毒庫裡尚沒有相同型號;

二是“冠狀病毒”,參照已知的冠狀病毒,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固歸類為冠狀病毒。

2003的非典病毒也屬於冠狀病毒。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為什麼人們會談之色變,大概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們會偽裝:

普通的病毒DNA有兩條鏈,輕易被免疫細胞識別。

而冠狀病毒屬於RNA類病毒,只有一條鏈,擅長偽裝,不易被免疫細胞識別。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再就是它們易變異!

有時候還沒等人們研發出有效的藥物和疫苗,它又在某個“未知環境”下搖身一變,成了一種新型的病毒。

而這種未知環境極可能就是野生動物身上。

野生動物身上寄生著各種病毒,不去招惹他們,便相安無事。

今天小編再跟各位講一個:吃野味吃出病的故事。

1

原本絕跡的麻風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麻風病人

講故事一般用“從前”開頭。

對,麻風的確是從前的事,是一種古老的疾病。

但近些年,流行疾病研究機構表示,這種幾乎絕跡的傳染病,可能還潛伏在某處。

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有描述 “天神懲罰人類的疾病”。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麻風桿菌

它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低傳染性疾病。

麻風分枝桿菌是1873年由挪威學者漢森Hansen發現的,故麻風也稱為漢森病。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Gerhard Armauer Hansen


95%的人類對麻風是有天然免疫力的,因為傳染率較低。

低不代表沒有,一旦染上,後果不容小覷。

麻風分歧桿菌為細胞內寄生菌,它會由外及內的侵犯人體組織。

即便能治癒,往往也是容貌損毀、肢體畸殘。

而麻風病的潛伏期很長,短則幾個月,長則二、三十年。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麻風病人損毀的容貌和畸殘的肢體

上世紀60年代之前,中國曾有600多個“麻風村”,患者多達兩萬多人。

那時的醫療並不發達,人們常常是談“麻”色變。

一旦聊及麻風,不外乎“面貌醜陋、身體殘疾、貧病交加、與世隔絕、家破人亡” 等詞藻。

直到現在,跟老人聊“麻風”,他們都會流露出驚恐鄙夷的神情。

而在各國曆史上,麻風病人被隔離,甚至被燒死或活埋的事情很多。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被隔離的麻風病人

這種古老的疾病,至今仍然存在。

2

難以抵禦的致命野味誘惑

剛剛有三個倒黴的美國佛羅里達居民又染上麻風病。

這三個人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地區,但彼此並沒有關聯。

但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都與犰狳親密接觸過。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佛羅里達州麻風病人的腳

對,麻風病的中間宿主就是犰狳(qiú yú)。

犰狳,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能與人共患麻風病的動物。

而現階段,麻風正通過可愛的犰狳,再次傳回人類的身上。

為什麼說“再次”,是因為犰狳原本也是受害者。

麻風病最早也是人類傳給它們的。

而這種病毒竟然在犰狳身上站住了腳,並存留了下來。

犰狳給人的印象,除了“好玩、可愛”之外,可能就是“好吃”了。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美國人吃犰狳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大蕭條時期,買不起豬肉的美國人開始吃犰狳肉。

所以犰狳還有個別名,叫做“窮人的豬”。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犰狳是一種生活在美洲的小型哺乳動物,共有9個屬21個種。

它們起源於南美洲。

很多人說犰狳很像穿山甲,甚至認為他們是“親戚”。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上穿山甲,下犰狳

這兩種動物都喜歡吃螞蟻、身披“鎧甲”,擅長挖洞。

受到威脅時,蜷縮成一團的樣子,也是一模一樣。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左穿山甲,右犰狳

不過,犰狳與穿山甲的關係真的不“親”。

犰狳屬於哺乳綱有甲目,而穿山甲則屬於哺乳綱鱗甲目。

非要攀親戚,犰狳和樹懶的關係,都要比和穿山甲近。

“縮成一團”雖能抵擋部分天敵,但這在人類面前形同虛設。

只要遇上貪吃的人類,它們就在劫難逃了。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關於犰狳的味道,是否真的那麼好吃,小編查不到太多資料。

但目前,在美洲南部犰狳數量較多,它們與人類生活也密切相關。

那裡的人們至今還鍾情於各類犰狳美食。

人們最喜歡去掉內臟後,將整個犰狳連殼放在烤架上燒烤,連鍋碗瓢盆都免了。

而熱衷獵奇的人們,往往也很難抵擋這種誘惑,也要去嘗試一番。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除此之外,還有人拿它當寵物養。

它們的殼還被製成工藝品、鞋子或樂器等等。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Charango,一種類似於尤克里裡的樂器,是用犰狳殼製成

在巴西亞馬遜州西部的農村,犰狳肉還是日常的主要肉類來源之一。

2018年時曾有一項流行病研究報告中提到,這些被人食用犰狳中,62%呈現出麻風分枝桿菌陽性。

3

他們也是受害者

62%的犰狳身上帶病菌,當地人不會不知道吧?為什麼還要吃呢?

原因是不是上面提到的:麻風病傳染率低?潛伏期長?

人們的僥倖心理總是可以佔上風。

當然,現代醫療上已經可以很好地控制麻風病傳播。

只有一些醫療落後、貧窮的地區,還存在麻風病的威脅。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一般而言,大約70%新發現的傳染病都有已知的動物來源。

野生動物是病毒攜帶者,往往也是受害者。

因為大多情況下,他們也是被傳染的。

非典型肺炎現已查明真兇為蝙蝠而非果子狸。

但蝙蝠是不是源頭,目前也無從考察。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約翰·範德林油畫作品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對於麻風桿菌,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美洲是沒有麻風病的。

準確來說,是歐洲殖民者將麻風帶到美洲大陸。

而犰狳是美洲特有的物種。

所以,犰狳是在過去400至500年的某個時間節點內,被人類傳染了麻風。

因此,犰狳也是受害者。

另一個吃野味的故事

不管這樣,現在的野生動物身上的確攜帶著數不清的致病微生物。

捕獵、烹飪或食用野生動物,都可能成為病原體的幫兇。

每獵殺一頭野生動物,都相當於給新的傳染病進入人類社會,增添了一份可能性。

好了,今天跟各位先聊這些,大家一定要密切關注疫情動態,做好防範。

春節假期雖不提倡出門,在家裡看點科普,學點知識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