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


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


《把酒問月》

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李白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想象力豐富,多有驚人之作。


自然萬物,在李白筆下,都是可以對話的對象。


這首《把酒問月》,根據詩前小序來看,應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我們來試著翻譯下這首詩:


青天上的明月呀,你是何時出現的呀?我今天暫且停下酒杯,來問你一問。


對於明月,人類自不可得,可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


明月皎潔如飛空的鏡子,照著宮闕,雲靄散盡時,就發出清冷的光輝。


只看見夜晚時它從海上升起,誰能知道早晨它在雲間隱沒。


月亮裡的白兔,從春到秋的搗藥,嫦娥孤單地住在月亮上,誰是她的鄰居?


現在的人,沒有看過古時的月亮,今天月亮曾照耀過古人。


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都像流水一樣,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樣的。


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酒杯裡。


這首《把酒問月》,是李白對月亮的疑問,更是對歲月,對人生的疑問。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覆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李白這首詩,上承屈原《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因為詩中對明月的疑問表達。


屈原在《天問》中,向蒼穹發問,向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發問。李白在此處“問明月”的靈感可能來自屈原。


對於李白的問月,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奇想自天外來。圓活自在,可謂筆端有舌矣。(“但見宵從”二句下)。


屈原啟發了李白,李白啟發了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面對著悠悠萬世懸於天空的明月,李白浪漫風神發揮到極致,他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天上的明月,你是何時出現的呀?我今天放下酒杯,且問你一問!


面對人生離合,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起首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李白和蘇軾的“問月”何其相似。鄭文焯評《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


在李白心裡,明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像他的一個朋友一樣,他且停杯一問之。那麼親切,那麼可愛。


李白停杯問明月,蘇軾舉杯問青天,兩位大文學家,在詩中神會。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


這樣奇逸想象力,在李白面前也不遑多讓,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在詩的最後,李白說: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他希望月光能長久的映照在酒杯裡,這和蘇軾詞的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也頗為相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仰望月亮,吟詠月亮,感慨它超越時光的永恆存在。


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從屈原到張若虛,從李白到蘇軾,我們可見中國文學的傳承。


古人們,對自然,對人生,有太多的疑問和感悟,徘徊在心間,傾吐在筆端,而留下這一篇篇的佳作,成為文學史上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