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出土漢簡告訴你為何“李廣難封”


出土漢簡告訴你為何“李廣難封”


作者 | 蓮悅


1981年,敦煌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在敦煌西湖酥油土以北的漢代烽燧遺址發現了70多枚漢簡,其中有“擊匈奴降者賞令”數簡,簡文如圖:​

出土漢簡告訴你為何“李廣難封”

在漢代,特別是漢武帝時代,將星閃耀,很多人僅憑一戰之功便能晉爵封侯。然而,關於斬首捕虜論功拜爵賜金錢的具體律令條文,漢代史籍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今天,我們卻可以根據這些出土漢簡,以及《史記》《漢書》中對有功者的具體賞賜記錄,得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結論:以軍功授爵,有功才有賞,這在漢代對軍人而言應該是條剛性指標。


根據《史記》《漢書》的記錄。衛青第一次以車騎將軍的身份出擊匈奴,取得龍城大捷,雖然只斬首捕虜數百,仍被漢武帝賜爵關內侯。

收復河南地時,衛青軍斬首匈奴2300級,漢武帝便以3800戶封衛青長平侯,食邑2500戶。趙破奴在公元前121年追隨霍去病出擊河西匈奴軍,殺虜3000多匈奴,即受封從驃侯。

李廣之子李敢在漠北大戰中以校尉身份參戰,僅僅是“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便賜爵關內侯,食邑200戶……

敦煌酥油土漢簡所記錄的時間下至王莽時代,以昭、宣時期較多,最早也應該是漢武帝后期。兩相比照,我們發現,漢武帝時代漢匈戰爭爆發之初的幾次重要戰役,皇帝對有功將士的賞賜力度要比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後匈奴勢弱時期大得多。

瞭解了漢代軍隊論功拜爵賜金錢的規則,我們不難發現,文人墨客們熱衷於慨嘆“李廣難封“,那種對命運乖舛、時運不濟,甚至懷才不遇的詠歎和自傷,與真實的歷史其實不盡符合。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李廣終其一身,並沒有建立起足以封侯的軍功。

李廣成名很早,在漢文帝時期便以一身勇武之氣博得皇帝讚許。

漢景帝時參與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應該是李廣一生距離封侯最近的時候,其後歷任邊關七郡太守,軍中傳頌著他射虎、射鵰、射匈奴的各種英雄事蹟。到漢武帝時代,在漢軍出擊匈奴的主要戰役中,李廣一共參加了5次。

第一次,馬邑之謀,整個西漢大軍都無功而返;

第二次關市之戰,首戰匈奴的衛青取得龍城大捷,李廣卻被匈奴生擒,憑藉自己的勇武逃回漢邊;

第三次,追隨衛青出擊漠南,此役漢軍大勝,封侯者甚眾,李廣同樣無功而返;

第五次,領4000騎出右北平,卻被匈奴大軍包圍,幾乎全軍覆沒;第五次,決戰漠北,李廣於沙海中迷路,貽誤戰機,最終自盡。

如此多的機會,李廣一個都沒有抓住。而漢武帝時代,僅僅衛霍時期,因軍功封侯者就有23人之多。很顯然,在漢代以軍功授爵的大前提下,李廣並沒有建立足以封侯的軍功。

我們當然不會懷疑李廣個人的勇武和經驗,但在怪責命運乖舛的同時,似乎也顯示出這個擅長守邊、堵截、伏擊一類防禦作戰方法的老將,缺乏統率騎兵進入大漠戈壁主動尋殲敵人的機動作戰能力。

這個問題將在下一篇《作戰線路圖告訴你為何“衛青不敗”》中論述。當然,你也可以關注拙作《胡馬北風嘯漢關:漢匈百年戰爭》,該書對這些問題都有專章論述。



本公號作者新書由三聯書店出版

該書以漢匈百年戰爭為切入點,著重反思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和重農抑商的國家發展模式對西漢王朝盛衰的深刻影響,並與同時代發展的古羅馬進行相應的橫向對比,力圖還原一個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漢武帝時代和漢匈戰爭。


出土漢簡告訴你為何“李廣難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