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山西临汾发现陶寺遗址,将华夏文明提前300年,历史教材将被改写

众所周知,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考古表明:远古时期山西南部就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而山西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上前推进了1000万年。考古专家表示,大约在180万年前的旧时器中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山西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这里曾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也正是陶寺遗址发现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证实。

山西临汾发现陶寺遗址,将华夏文明提前300年,历史教材将被改写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碳十四测定,陶寺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专家表示同类的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座。考古发掘还出土了规模空前城址、墓葬和宫殿,考古专家表示陶寺遗址很可能就是帝尧都城所在地,是最早的中国。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遗址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专家表示陶寺遗址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开始于夏王朝,整整提前了300年。

山西临汾发现陶寺遗址,将华夏文明提前300年,历史教材将被改写


1978年至198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考古部门合作,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土墓葬1000余座,其中贵族墓葬9座,出土了陶龙盘、陶鼓、大石磬、玉器和彩绘木器等精美文物,由此确认了陶寺文化。其中,考古专家判断3072号大墓墓主是陶寺遗址早期阶段的某位首领,另外一座2001号墓为女性,同样出土类似文物,可以判断为首领的配偶。另外,在一座小型墓葬中还发现了一枚铜铃,经过测定分析,材质中含有铜、铅、锌等,为纯度较高的含铅红铜,铸造方法显然是复合范铸造,专家表示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复合范铜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保存完整的金属乐器。

山西临汾发现陶寺遗址,将华夏文明提前300年,历史教材将被改写


1999年至今进行时第二阶段发掘,考古发掘出土王级大墓、宫殿以及城址,另外还发现了古观象台、祭祀遗址,城址占地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在考古队员寻找城墙遗址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座比早期6座王级大墓更大的墓葬,这是迄今为止陶寺遗址中最大的墓葬。考古专家经过多次观测实验,在古观象台专家们发现4000年前的陶寺观象台可以观测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在内的20个节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