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認識高概念電影:說到底還是“商業為王”

認識高概念電影:說到底還是“商業為王”

(IC photo/圖)

高概念電影極力避免的,就是需要觀眾平心靜氣,可能得動用意志力才勉強看得完的狀況。

高概念電影很簡單,一句話就說得清楚。這聽起來有點可疑,一句話就說得清,“高”在什麼地方?

人們容易從字面意思理解,把高概念電影理解為高內涵電影:內容表達要麼曲折繁複,要麼深刻晦澀;探討人性時或曲徑通幽,或展現灰暗冰冷;尋找風格時要麼獨闢蹊徑,要麼令人摸不著頭腦。這些內容或表達方式,和高概念電影一點關係都沒有。

高概念電影極力避免的,就是這些需要觀眾平心靜氣,可能得動用意志力才勉強看得完的狀況。

在娛樂產品如此豐富繁雜的時代,觀眾可能還來不及下決心看一部高內涵電影,那些快感回報極高的產品,就會像海中女妖的迷人歌聲一般勾去他們的神志。如果把《王者榮耀》和《通天塔》放在互聯網同一位置的“貨架”上,絕大多數消費者會湧向《王者榮耀》。如若不然,推出前者的公司怎麼可能崛起為商業帝國,而後者的導演伊納裡圖卻是奧斯卡頒獎禮上的常客。

除了《王者榮耀》,還有《憤怒的小鳥》、LadyGaga的流行音樂、傳單上的瑜伽課、心靈雞湯讀本、抖音短視頻、德雲社的賣力表演、趙本山的二人轉……名單相當長。當觀眾轉念一想,晚上不如去聽相聲或者演唱會,潛在的電影消費機會就給結結實實地扼殺在搖籃當中。

一次觀眾轉念一想,40元票房沒有了。誇張些,倘若有1000萬次“轉念一想”,那麼4億元票房就從此人間蒸發。

觀眾轉念一想,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產業後果。聯美曾是美國八大電影製片廠之一,1980年代初推出耗資驚人的《天堂之門》,徹底把自己送上破產之路。迪士尼幾年前推出風格怪異的西部片《獨行俠》,同樣沒有讓足夠多觀眾覺得非看不可,股價因此下跌幾個百分點。

這就是好萊塢充滿高強度創意焦慮的原因。在眾多娛樂產品激烈競爭的紅海中,好萊塢必須快準狠地攫取觀眾的注意力。否則,大家的視線就要發散去色彩繽紛的娛樂海洋。可以說,高概念電影是紅海里的大白鯊,有本事用利齒撕碎一切擋在觀眾眼前的美妙幻想,閃電般將他俘獲。

繼續收割哈利·波特

成為“大白鯊”是為了實現電影製片廠的永續經營。只要觀眾繼續看電影,製片廠就能把錢賺下去。不,是賺上去!為此,高概念電影要做到絕大多數娛樂商品做不到的兩件事情:一是讓你看得到,二是讓你想去看。如果觀眾看不到影片的上映信息,就無所謂觀看慾望;看到信息但激發不了觀看慾望,那也是竹籃打水。

高概念電影的總體設計,就是讓你看到後還想看下去。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核心前提是:高概念電影必須易於營銷。明星、導演、IP、成功電影續集、知名電影的重拍計劃,這些都是管用的重要元素。

明星當仁不讓地在營銷體系裡享有崇高地位,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明星片酬居高不下。現在流行的說法是“粉絲經濟”,粉絲選擇電影的主要動機是明星,同時滿足看得到和想要看的要素。即便有的明星根本不符合角色要求,但電影製片公司根本就不在乎,誰讓人家有票房號召力呢?

導演也可能擁有強大的票房號召力。對好萊塢影片而言,導演的票房更多體現在冠名權上。比如,某部影片冠上斯皮爾伯格、溫子仁的大名,美其名曰“斯皮爾伯格作品”“溫子仁作品”,不是製片廠對導演格外尊重,而是出於這些導演特別輝煌的戰績。將作品冠上導演大名,有助於“催眠”觀眾:他們的作品必屬精品。回想起之前的觀影體驗,觀眾們就不由自主地開始刷手機購票。

IP的知名度也具有強大營銷力,這一趨勢只會愈演愈烈。《哈利·波特》系列無人不知,只要華納兄弟放出一則影片拍攝花絮,就可以讓全球哈迷傾巢而出。為了多賺點錢,華納不惜延長最後一部影片拍攝,放映時一分為二,製作出“七部半”超長續集。對此,全球哈迷都不以為意。

不僅如此,華納還要打造主題公園,繼續收割哈利·波特的商業利益。這件事值得迪士尼憂心。為了讓自己的主題公園能夠提供新娛樂體驗,迪士尼斥巨資收購二十世紀福克斯。後者旗下的《阿凡達》不久後應該以精心設計的娛樂形式重磅推出,以對抗哈利·波特主題公園。這樣看來,商業價值具有延展性的電影,往往具有高概念的屬性。

增強判斷的好辦法是逛逛迪士尼樂園或環球影城,你從一個個緊張刺激的娛樂項目走出來,必定經過狹長曲折的走廊,最終走進“柳暗花明”的特許經營授權店。裡面那些“中國製造”的特許經營商品,價格比淘寶店貴出許多。精明老到的成年消費者準備抽身離開時,身邊的心肝寶貝八爪魚般纏住他們,不得到小黃人、《星球大戰》的激光劍、Elsa的公主長裙,眼淚哭幹也不離開。如此購買慾背後的那些電影,都是高概念電影。

成年人也得津津有味

說起來,IP不一定非得是紙質書,網絡書寫、閱讀常態化的當下,網絡小說的火爆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網絡大IP,先拍網劇,又拍電影。雖然劉亦菲和楊洋領銜主演了電影版本,但更有營銷價值的是小說本身。同理可推,《盜墓筆記》改編的任何一部電影,都非常可能是高概念電影。

因為高概念電影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只要具備故事的基本構架,都可以成為它的創意原點。從這個角度觀察,IP不一定非得是小說,可以是一則笑話、廣告,甚至媽媽給女兒講的睡前故事。很多歌曲都包含故事潛質,像《同桌的你》具有很高傳唱度,詞曲作者高曉松參與編劇的同名電影,肯定也看中了歌曲積累起來的營銷潛力。

續集和重拍片依賴前作積累的口碑,這是一種安全的商業收割。漫威電影基本都依賴這種套路,每個超級英雄都會獲得好幾部續集電影。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參加《復仇者聯盟》的盛大聚會。在拯救地球的嘉年華中,眾多英雄角色一再被營銷,以便為後續推出的超級英雄續集電影招徠更多觀眾。既然是嘉年華,漫威絕對不會允許導演把《復仇者聯盟》拍成《鳥人》的風格。

動畫片是家庭電影中的翹楚,主題娛樂公園裡的熱門項目,以及拖動電影產業鏈快速發展的火車頭。動畫片的盈利模式在於由一個或多個孩子拖動一家三五口的消費,所以影片要簡單易懂,這就得發揮電影的高概念功能。這個火車頭拖動的觀影人群年齡結構過於複雜,吸引小朋友的同時,還得照顧成年人的觀影需求。每部動畫片都拍得像《天線寶寶》那樣簡單易懂,肯定不成。

為了讓成年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好萊塢動畫片的節奏越來越快,事件越來越多,情節越來越複雜,懸念也越來越難一猜即中。看一看《尋夢環遊記》,就知道這部讓人眼花繚亂的電影不僅是為孩子製作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讓大家看電影時都高高興興的,最好看完後還想去主題公園消費,毫不手軟地購買授權產品。從這個角度考察喜羊羊、大頭兒子、熊大熊二,不可持續性瞬間凸顯。

經過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得出結論:高概念電影絕對不是高內涵電影。但它高在哪裡?這裡的“高”不能理解為形容詞,而應理解為動詞。它不是電影品質的表徵,而是提升電影營銷力的可能。凡有助於提升電影營銷力的元素,經由各種奇形怪狀的組合都可能成就高概念電影。透過現象看本質,所謂的“一句話電影”,明星電影、導演電影、續集電影、超級英雄電影……不過是包裹在“商業為王”軀體上閃閃發光的外衣。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曹怡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