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人說印度製造正在世界蔓延,印度能快速提升GDP嗎?

用戶73774216831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始終呈上升趨勢,而且在過去的幾年裡,印度甚至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但從今年開始,印度經濟似乎又出現了下滑的頹勢:今年第一季度,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5.8%,首次低於6%,進入第二季度後這一增速更是低至5%,放緩勢頭不減。

但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印度製造似乎正在全球範圍內開枝散葉。以汽車製造業為例,印度去年的汽車產量為399萬輛,一度超越韓國和德國,而且諸如福特、豐田、本田、寶馬、奔馳等世界知名汽車品牌也都紛紛落戶印度......

此外,印度擁有支持製造業快速發展的龐大人口:約13.6億的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二;更為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有大約50%的人口在二十五歲以下,到明年的時候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九歲且以男性居多。

毫無疑問,人口基數大和人口結構年輕對印度的製造業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印度當前的農業人口占比較高,大約有50%的就業人口以農業為主,而且在製造業中具備熟練技能的人口占比較低,這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印度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另外,根據世界銀行給出的數據顯示,印度的GDP增長主要產生於金融和軟件行業,尚處於發展階段的製造業並沒有為增速帶來十分明顯的效果,大部分的就業人口都集中在較為低端的服務行業。

比如在今年初的時候,印度鐵路鐵路系統曾發佈約6萬餘個搬運及清潔類職位,令人意外的是竟然有1900餘萬擁有大學學歷的應聘者前來競聘;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前印度崗位缺乏及就業困難的現實問題。

不過連任後的莫迪也認識到了這一短板,承諾要進一步提升製造業在GDP總量中的佔比,至少要達到25%的水平;此外,還要在2022年的時候為社會提供至少1億個製造業就業崗位,相信如果這些政策能夠最終落實,一定會極大的刺激印度製造業的發展。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你問的其實是兩個問題:

1.印度製造是否正在向全世界蔓延?

2.印度能快速提升GDP嗎?

首先,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印度製造是否正在全世界蔓延?

不是我貶低印度,印度目前製造業還不行,規模不大,種類不多,而且基礎設施落後嚴重拖累製造業發展。

數據顯示,印度2018年製造業增加值為408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6位; 而韓國製造業增加值為4409億美元,位居世界第5位。

你可以發現,13億人口的印度創造的製造業增加值還不如5000萬人的韓國創造出來的多。所以,在製造業規模上就可以看出印度製造業的水平。

其次,印度和越南確實在逐漸向“世界工廠”的方向發展,由於越南資源、人口及工業水平的制約,很難成為世界工廠。而印度作為全球第二人口大國,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製造業發展較快,但是總體規模和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要說印度製造業已經蔓延到全球,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也不符合目前的現實。就目前而言,印度製造業正在崛起,正在不斷髮展,距離蔓延到全球還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印度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後,嚴重製約著該國製造業的發展。

接著回答第二個問題: 印度能快速提升GDP嗎?迅速提升GDP的方法有很多,對於印度來說,都不是難事兒。

因為此前印度就已經多次修改GDP的統計算法,將大量灰色收入計入GDP,致使印度GDP在從5%提升至7%,甚至8%。數據顯示,2014年至今,印度已經連續多次修改了GDP統計算法,經濟增長率一升再升。

今年上半年,印度GDP增速下滑至5.4%,遠低於中國、越南。為此,印度在下半年推出了經濟刺激經濟——大規模搞基建,這似乎是在向中國學習。無論如何,搞基建即可以提升GDP增長速度,也可以為本國製造業發展保駕護航,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印度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經濟上升空間也很大。根據專家的預測,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所以,不能小看印度。

綜上所述,印度製造沒有向全球蔓延,還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還受著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和限制。同時,印度發展潛力巨大,不可小覷。


至味財經


又是“有人說”,到底是誰?不是小編瞧不起印度,印度製造業的確發展得不怎樣。確實,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很快,這或許與修改GDP統計方法有關。雖然莫迪上任以來推行“印度製造”計劃,但這幾年印度製造業並沒有預期當中發展的那麼好,其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徘徊不前。

截止2017年,印度製造業增加值只有3895億美元,只有我們國家的1/9左右,佔其GDP的比重僅為15%,像日本、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都要高於印度。印度經濟的主導產業本來就不是製造業,而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其貢獻了印度GDP的半壁江山。

如果說印度製造正在世界蔓延,那麼印度出口的製造產品應該很多吧?從公佈的數據來看,2018年,印度貨物進出口額為8367.1億美元,比中國香港(1.2萬億美元)還有低,小小的新加坡貿易總額也接近7000億美元。印度的貿易總額當中,出口額3246.3億美元,不到我們國家的1/7,進口額則為5120.8億美元,貿易逆差高達1874.5億美元,一般來說,製造業發展好的國家,基本上會出現順差而不是逆差。

印度出口的這些商品當中,礦產品、化工產品和貴金屬及製品是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它們的出口總額達到1374.8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的42.4%。這幾大主要出口商品當中,我們日常生活是很少接觸到的,那麼何來印度製造正在世界蔓延?

當然,也不可否認,印度某些產業在世界上有著較強的競爭力,比如紡織業、軟件產業和生物製藥。印度是世界上棉花、黃麻的主要產地之一,有4000多萬人從事紡織業,就業人數僅次於農業人口;印度的軟件產業非常發達,全球軟件出口的20%左右的份額由印度貢獻;印度的生物製藥,主要是仿製藥產業非常發達,仿製藥價格低廉,效果也不錯,對世界眾多窮人來說就是救命稻草,即使是世界醫療最發達的美國都在大量進口。


錦繡中源


我來系統說下印度製造業和經濟發展情況:

印度改革開放從1991年開始,實行的是混合經濟模式,其實質是嚴格的計劃經濟。1991年印度爆發了嚴重的國際收支危機,在IMF的壓力下,印度才改弦易轍,走向市場經濟。當年主導印度改革的國家任務是曼穆罕.辛格。它堅定推行私有化,放鬆政府管制,消減關稅,引進國外直接投資,開放股票市場,並使盧比在經常賬戶下實現了自由兌換。通過改革,印度GDP增長率大幅上揚,年均6.5%。尤其近幾年,中國轉化經濟結構,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厚度與質量,放緩經濟發展速度情況下,印度的GDP增長可以說是國際的一枝獨秀。雖然

印度製造業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如:印度2018年汽車產量是399萬輛,同比增長8.3%,超過德國的374萬輛,並有望在三年超過日本,僅次於中國和美國。手機方面:三星、蘋果以及富士康等廠商先後宣佈了印度建廠計劃。小米主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合力泰(Holitech)也正式宣佈,三年內將投資 2 億美元在印度建廠,預計 2019 年第一季度就可開始在印度生產零部件。在此前,也有15 家來自中國的手機廠商在印度完成了建廠計劃。據印度蜂窩通信協會公佈的數據,去年印度製造的手機在全球佔到了 11% 份額,已經遠遠超過了 2014 年的 3%,而這一數字今年仍然在持續攀升。今年四月份,有印度官員表示,目前印度已經超過了越南,成為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手機制造國。

一、那麼印度製造春天是不是真的來了?中國製造變成印度製造了?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印度的製造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很小,長期保持在GDP比重的15%~17%之間。可以說,印度的製造業長期原地踏步,並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而對印度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是服務業,長期保持在佔比44%以上,尤其是2008年以來更是保持在45-49%左右的佔比。所以印度製造雖然有在全球蔓延趨勢,但還不是印度快速提升GDP的主要力量。

雖然印度的GDP在統計方法上存在造假一說,但是不可否認印度的經濟近幾年發展確實很快,印度GDP之所以快速發展是因為以下因素:

1、人口紅利。

截止2019年9月28日,印度人口13.54億,僅次於中國13.95億,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而且人口結構比中國更合理。目前印度人的年齡中位是27歲,中國則是37歲。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一方面印度的工資水平普遍較低,廉價的勞動力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人口條件,保證了製造、投資和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龐大的人口也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內需旺盛,消費驅動了經濟發展。目前印度的勞動力人數僅有4億,相對於13.95億的人口基數,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挖掘的潛力很大,這也是很多製造業選擇在印度建廠的原因。人口紅利將為印度以後的經濟發展繼續提供保障。

2、基數較小

2000年印度的全國GDP總值為4683.95億。2000年至今印度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到2018年印度的GDP為2.73萬億,雖然增長了5.8倍,位列世界GDP總量的第六名。但由於基數較小,跟中國的18.76萬億和美國的20.49萬億相比,GDP總量差距還是比較大。

3、大力發展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帶來的軟件、業務流程外包、多媒體、網絡管理以及系統集成服務業是印度GDP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印度政府抓住信息化革命的歷史機遇,提出了“要用計算機把印度引向21世紀”的口號,通過放鬆限制、積極鼓勵發展、支持軟件服務出口,印度軟件服務出口獲得了重大發展。截至當前,印度軟件服務年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是中國的6倍左右,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軟件開發中心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件出口國。

4、加大制度改革,優化投資環境,刺激了經濟的告訴增長

印度通過建立市場機制,採取逐漸縮小國有經濟的活動範圍,減少對私營經濟發展的控制,逐漸取消阻礙商品進口的非關稅壁壘,加大促進出口的力度,放鬆外國公司直接投資的限制,刺激對外投資增加等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國有經濟的發展,更刺激了私營經濟的迅速擴張,推動了印度經濟高速增長,更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政策保障環境。

5、重視高新技術

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和投資傾斜政策、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資行為的連續性、制定積極的高新技術產業政策以及人才計劃,印度的高新技術,尤其是軟件產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印度正在成為世界軟件中心,許多世界著名的信息產業大公司如微軟、英特爾等都在印度設立研發基地。印度佔據了全球軟件開發市場16.7%的份額。印度的班加羅爾不僅是印度的軟件之都,更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躋身世界十大硅谷之列。技術的突破會帶來新業務或新產品的出現。正是對高新技術的重視,印度服務業才取得了快速高效的增長。服務業的發展反過來又為高新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

6、大力培養信息技術人才

首先,加大國內大學的投入,在全國所有邦交設立印度信息技術學院,計劃將全國43所地區性工程學院提升到在國際享有盛譽印度理工學水平,其次大力鼓勵民間辦學,培養信息技術需要的專門人才。第三,大力鼓勵著名軟件產業公司辦學。例如,以生產教育軟件為主的印度著名軟件公司--全國信息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現已在印度和世界其他20個國家設立了800個教育中心,每年培養15萬名信息技術專業的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印度阿普特克計算機教育公司也在印度和其他30個國家設立了1500個教育中心。國際很多著名公司也加入其中,比如英特爾也出資在印度培養信息技術教師。目前印度軟件人才遍佈世界各地,美國硅谷外籍人才,三分之一來自印度,中國在這方面被印度碾壓,硅谷也偏愛印度人。

7、語言優勢

英語是印度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印度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

綜上,印度製造業在過去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還不是印度GDP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但是我們也看到印度製造業在人口紅利方面優勢巨大。隨著我國人工紅利逐漸消失,不斷加劇的用工荒,輪番上漲的工資,使得我國製造業的人工成本不斷上漲,我國產品的價格優勢逐漸削弱,製造業有進一步向印度轉移的趨勢。

二、雖然印度發展形式很好,但能不能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製造工廠,還需要解決好下面的問題:

1、基礎設施短缺

長期以來,印度在鐵路、公路、港口、機場以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短缺,這些基礎設施的短缺必然影響製造業的發展。

2、工程技術人員短缺

印度的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存在重文輕理的問題。隨著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必然會需要更多的這類人才。但印度不僅工程技術的人員短缺,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教師也嚴重短缺,這將對印度未來製造業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3、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

從世界歷史來看,一個國家制造業要想持續穩定發展,必須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印度現在工業體系可以說極差,甚至連子彈都無法生存,這樣是無法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提供創造力和動力的。印度航母造了十年,還在難產,甚至最近還爆出被偷。。。。;國產光輝戰鬥機生產車間、登月計劃失敗等都成了世界笑話,這無不反映出印度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尤其是缺少核心科技。

4、缺少穩定的國內政治條件

印度內部貧富差距過大、種族歧視嚴重、印度教和穆斯林等宗教間經常爆發各種衝突,甚至流血傷亡事件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勢必影響製造業的投資環境。

5、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

儘管政府一直自豪地宣稱,印度的經濟發展主要靠“無煙工業”——以軟件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和服務業,但實際上,空氣和環境汙染問題在印度已經非常嚴重了。印度主流媒體紛紛給國內的空氣汙染問題曝光:“人們每天呼吸的空氣簡直就是毒氣!”從印度的聖河---恆河的汙染程度就可以看到印度的環境汙染問題有多嚴重。

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製造業強國轉型,印度迎來了崛起的最好歷史機遇。當然,機遇與挑戰並存:印度需要徹底解決國內軟硬投資環境,制定經濟增長和轉型的長期戰略,降低招商引資和資本市場的准入條件,加強區域性經濟合作。使印度市場更加自由化,與全球經濟接軌,消除融入全球經濟的障礙,發揮人口紅利,將世界製造工廠引入印度。而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將為印度GDP快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





教你炒外匯


莫迪上任後,印度在2015年更改了的GDP的算法,基準年份由2005年改至2012年,價格算法也改了,以一般的生產成本算法,改為以市場估計價格算法,還有一些如牛糞等,也估算為肥料,算入GDP,把真實的GDP,吹大了2至3%,但估算也是隻能增大一段時間的,很快便會迴歸他們正確的增長率,也是大約4至5%左右。

印度有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勞工法,另外一個是土地法,改不了是無法工業化的。印度大部分是私有地,收地十分難,釘子戶太多,例如日本幫印度建的高鐵項目,已經三年多了,印度連1%的地也收不到,項目要2023年完成,現在尚未動工。另外的勞工法是印度殖民地時爭取來保護印度工人的法案,但獨立後,這些過分保護工人的法案,使企業無法做大,企業十人以上要有工會,百人以上辭退工人要政府批准,所以大部分的企業,都是小作坊,十人以下,很難做大,沒有大企業,很難優化及效率化。

印度製造在世界蔓延,是印吹吹出來的偽命題,印度的世界五百強中,三十年來都是7個左右,中國已經從十個上升至129個。印度連紡織業,造鞋業,也落後於越南及孟加拉。印度很多東西都靠進口,雖然莫迪政府立了很多保護法案,及加了關稅,保護國內市場,但印度企業的競爭力很弱,很少高科技工業。他們的藥業是山寨西方的藥廠配方,ⅠT是包工西方國家的軟件公司,沒有原創,也沒有品牌。印度的所謂人口紅利,也是個偽命題,現在是工業革命4.0,以後有人工智能,機械人及物聯網來做工,不需要勞動力,人口是負擔,不再是紅利,人才儲備才是紅利,印度的人才都去了美國及英國工作,在印度的,只是一般才幹的,所以這是為什麼他們的印度斯坦飛機公司修理的飛機,常常摔下來,因為缺乏人才之故。


Tak3670


莫迪上任後,印度在2015年更改了的GDP的算法,基準年份由2005年改至2012年,價格算法也改了,以一般的生產成本算法,改為以市場估計價格算法,還有一些如牛糞等,也估算為肥料,算入GDP,把真實的GDP,吹大了2至3%,但估算也是隻能增大一段時間的,很快便會迴歸他們正確的增長率,也是大約4至5%左右。

印度有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勞工法,另外一個是土地法,改不了是無法工業化的。印度大部分是私有地,收地十分難,釘子戶太多,例如日本幫印度建的高鐵項目,已經三年多了,印度連1%的地也收不到,項目要2023年完成,現在尚未動工。另外的勞工法是印度殖民地時爭取來保護印度工人的法案,但獨立後,這些過分保護工人的法案,使企業無法做大,企業十人以上要有工會,百人以上辭退工人要政府批准,所以大部分的企業,都是小作坊,十人以下,很難做大,沒有大企業,很難優化及效率化。

印度製造在世界蔓延,是印吹吹出來的偽命題,印度的世界五百強中,三十年來都是7個左右,中國已經從十個上升至129個。印度連紡織業,造鞋業,也落後於越南及孟加拉。印度很多東西都靠進口,雖然莫迪政府立了很多保護法案,及加了關稅,保護國內市場,但印度企業的競爭力很弱,很少高科技工業。他們的藥業是山寨西方的藥廠配方,ⅠT是包工西方國家的軟件公司,沒有原創,也沒有品牌。印度的所謂人口紅利,也是個偽命題,現在是工業革命4.0,以後有人工智能,機械人及物聯網來做工,不需要勞動力,人口是負擔,不再是紅利,人才儲備才是紅利,印度的人才都去了美國及英國工作,在印度的,只是一般才幹的,所以這是為什麼他們的印度斯坦飛機公司停理的飛機,常常摔下來,因為缺乏人才之故。


晨曦錦雲


記得十幾年前,人們總拿印度說事,當時印度軟件搞得很好,真正讓我有點駭然,替中國捏了把汗,十幾年過後發現印度還是以前的那個印度,中國卻是不一樣的中國,印度那火熱的軟件原來就是外包業務,並未發展成參天大樹,印度和中國比起來有一些硬傷,讓印度製造難火起來,第一印度是聯邦制,官方語言22種,地方語言幾千種,溝通不利,第二因為聯邦制,自治比較大,各邦連稅收都不一樣,政策更不一樣,第三印度在熱帶亞熱帶,人普遍比較懶,容易滿足,不思進取。看印度造飛機就知道。第四,印度是種姓制度,人努力可以跨階級的慾望低,第五,男女極不平等,女性工作權力低。還有就是類西方這種選舉制,很多政策不易有延續性,下屆莫迪下臺,莫迪的政策很可能被推翻,很多工程荒掉了。最後說一點,中國已佔先機,公路修好了,鐵路修好了,配套做好了,那麼我們的製造是不是可以向,西部,北部轉移一部份,還有印度失了先機,那麼我們發現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以孟加拉,巴鐵為代表的南亞,和非洲的低端製造再迎頭趕上,最恐怖的是中國正在大量使用機器人,機器人代替人的時代正在來臨,現在搞低端製造有一點晚。在外國出色的印度人,大都是高種性的印度精英,因為印度的惡劣環境,他們也不願回來,所以對印度製造幫助不大,記住印度人口馬上超過中國,瘦死駱駝比馬大,有若干亮點很正常。


大運


一說到印度,很多人首先聯想到貧窮、落後,其實縱觀印度這幾年來的年度GDP,是逐年增長的,足以說明,貧窮的印度正在逐漸強大起來。

在英國的很多低價市場裡面,總能看到印度製造的身影,涉及到地段服裝鞋帽以及小商品等,說明印度的製造業正在逐步發展,走向世界。

印度雖然在高科技領取沒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不得不承認印度人的努力,尤其是他們的醫療行業,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印度醫生的影子。

印度的低價商品正在被世界人們逐漸認可,同國內同價格的商品相比,性價比甚至更高一些。

目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 牛奶生產國和第二大水果蔬菜生產國,同事也是世界燃料重要出口國。石油化工的出口產品佔該國出口總額的15%,2018年,汽油、柴油、石鬧和潤滑油等等出口就達483億元。

印度的發展是不容小覷的。


金融自省日記


毫無疑問地說,象我國這樣的發展下去的話,各行都精兵減正了,把小企業和手工業看不起眼的都淘汰了,就會引起大企業進貨的上漲了,因為本國進不上貨,都要進口的,小企業再不好也是為大企業進貨準備的,事物鏈接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不是本生就能把一輛車裝起來的,也是靠小廠家一樣一樣進到手,才能裝好一輛完整的車,不然不前進,反而倒退。印度人口和工業馬上就要超過我國了,因為他們有的是年青勞力。我國是淘汰,印度是發展小工業小企業,兩國國度發展方向不一樣,可不要小虛看印度。


閩藉寫作


很多傻嗶慕洋犬洋奴才們總是喜歡編造假象誘導其他慕洋犬洋奴才們,印度製造了什麼?牛屎GDP嗎?印度牛屎蔓延到全世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