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閩南話的最早發源地,是漳州還是泉州?閩南話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九鼎之中


閩南語的最早發源地,從閩南政區的沿革看,應該是泉州晉江流域,特別是南安豐州一帶。



閩南語,作為閩方言的最大支派,幾乎遍佈整個東南沿海,從浙江一直到海南,無所不包,但追溯其本源,無非是以漳泉兩地為代表的閩南地區。

在閩南,公認的閩南語只有兩個組成,那就是泉州話和漳州話,泉州話以泉州市區為代表,漳州話同樣以漳州市區為代表,他們分別代表了歷史上的泉州府和漳州府兩種口音。

閩南在上古時期,屬於蠻夷之地,從來沒有因人煙輻輳而有所聞名,相反的,卻是不毛之地。


一旦一個地區被中原政權發現並實施有效統治時,這個地區的人口和區劃也會隨之跟上。閩南真正進入中原勢力的視野,大概是三國時期的東吳,那時還是東漢建安年號,於是福建的新開闢便以建安為名,而閩南的第一次出現便是這個時期新設定的東安縣,也就是南安縣的前身,縣治就在南安豐州。

也是從那時候起,閩南開始慢慢集聚人口,以豐州為中心,最南到達九龍江畔,是為龍溪縣(梁代),就是現在的漳州市區和龍海,最北止於木蘭溪,是為莆田縣(陳代短暫存在),也就是今日的莆田市,中間還有個晉代短暫出現的同安縣,這大概就是閩南的最早濫觴。

有人,有政權,就意味著有語言,那時的閩南語還沒有形成,至少和福州是一樣的,至於說什麼,沒人會知道。閩南真正能有規模,是在兩晉時期,東安縣搖身一變成了晉安縣,一個以當朝名字為名的縣必然不會太遜色,同時晉江這個江流的名字也產生了,顯然閩南和晉的關係挺密切的。


唐代張籍在永嘉縣時,曾經這樣感慨過,“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永嘉縣就在溫州,而永嘉之名來自西晉五胡亂華的那個年號,時稱“永嘉之亂”,既然北人都越過雁蕩山到達了閩越的前沿溫州,那麼很自然的也進入了福建,所以,閩南語的最早源頭一定有晉語的成份,而晉語所分佈的區域,從溫州一直到閩南,這事實上是整個閩方言的基本構成。

至於閩南,其地界也就只有九龍江和晉江一帶,也就是幾個大江的中下游,但看起來已經包含了泉漳兩個方言中心了,雖然確實有點偏差。


比如,兩晉的泉州中心在南安豐州,唐以後則轉移至鯉城;同樣的狀況,早期的漳州中心在龍海古縣,唐以後則轉移至薌城,這是受政區中心變化而隨之產生偏差的現實。

真正閩南語的形成,並不在兩晉南北朝,而是唐代。

特別是以陳政、陳元光帶領的光州子弟兵在漳南的開拓,這些將士直接將光州的土話帶入漳南,並使之在漳南和潮汕地區生根發芽,這算是比較地道的唐語了,姑且不管是不是唐人官話,但總是河南地方話吧。隨著漳州的建立,以及其郡治的北移,這時漳南唐語開始與漳泉晉語發生碰撞,並在九龍江流域形成了最原始的漳州話。


那麼唐語和晉語本身差異到底有多大呢?或許不大,因為漳泉口音雖有差異,但溝通並無障礙;或許很大,因為閩南和閩東完全無法交流。

我個人認為差異並不大,因為漳南的閩南語和泉州話本身在語法和用詞上並無明顯差別,只是音韻差異而已。

造成漳泉差異縮小的另一因素是王潮兄弟在唐末又帶來一批固始人融入了泉州的地界,這使得漳泉兩地都有晉唐兩代的口音,只是泉州晉語佔優,而漳州唐語更強勢而已。


於是我們也找到了規律,泉州以北晉語佔大部分,漳州以南,唐音後來居上,因兩種口音本身差異不大,所以閩南語從莆田一直到潮汕,呈現遞變的關係,事實上他們就是同一種方言。

因此,從閩南語的源頭看,最早濫觴於泉州豐州,偏晉語的發源地是泉州,偏唐語的發源地是漳州,但彼此都可以互相交流。

.........................................

閩南語,語音頗獠,到底是聽者已經忘卻了晉語還是深喑晉語之道,時至今日已經無人知曉。


圭海四記


兩個派系,泉州與漳州。但泉州到閩南早點,是較早將中原文化帶入閩南地區的,漳州是陳勝陳元光(武則天時期)進入的,較晚。漯河話(唐朝的官方話)就較早的泉州一帶使用,泉州有洛陽橋,就是洛陽人來到這裡生活,建造一座橋用洛陽橋這個名來紀念他們來自於洛陽。後來又有了山西的晉人來到泉州(建住在水邊)才有了後來的晉江。要說漳州還是泉州是標準的閩南語,你就看看南管(南曲、弦管。即:南音。)吧。不管是在世界任何一個所在都是要以泉州腔調為標準。如廈門的高甲戲,當地人在臺上演卻要泉州人在後臺唱。(參考參考,非專家言論)


龍152290615


閩南話最早的是南安的豐州。

現在南安屬於泉州地級市代管的地方!所以可以算泉州,但是如果較真只能算南安!

後來泉州開港而移府治,漳州開府,就分出了明顯的兩個流派,泉州話和漳州話。而在宋元泉州話強勢,因為那時候泉州經濟政治強勢!到明清變成漳州話強勢,因為月港崛起和漳州農業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後換廈門腔更強勢,但那是因為臺灣的原因。

題目說的是最早的發源地,那就是豐州!


潯江匠範yellowbo


閩南話,顧名思義,是閩南人說的或傳播出去語言。閩南話又稱河洛話,其源頭是古代中原洛陽地區語言,與閩南地區古代原住民語言溶合演化而來的語言。



漳浦西廟建於唐朝,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父子及第一批開漳主要將領

現泉州、廈門和漳州,合稱閩南,廈門是一座新興城市,屬地古時分屬漳泉兩府治地。閩南語其實就是漳州話或者泉州話了。

福建的泉州話,廈門話,漳州話,直至廣東的潮州,汕頭,海豐,陸豐,浙江的蒼南,楚門等縣市區及臺灣省的方言,基本都是講閩南語。只是語音差別,語法基本一致,說慢一些都可互通,當屬閩南語系。

既然閩南語母語是古代的河洛話,那麼,就要分析古代河洛人來漳州或泉州地區的住民,那裡比較早有大規模中原人定居,做為朔源依據!

泉州做為古代地理名稱較早,但旱期"泉"指的是現福州地區,閩南作為一個整體初現,為南安郡,轄南安、龍溪(現漳州東部包括廈門)和蘭水(漳州西部)三縣。



唐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當時泉指福州),歸德將軍陳政及後續其子陳元光率光州固始縣87姓平亂,並奏請設置漳州,這些將士及家眷成為閩南地區來自中原的最大一批定居移民,也就是第一批在福建講河洛話的中原人!

陳元光被後世稱為開漳聖王,此時閩南漳泉兩郡始立(但現泉州西部及廈門屬漳州治地,且當時漳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漳南漳江灣地區)

五代王審之兄弟,隨王緒統領的固始起義軍入閩,選當地住民基本為河南固始祖籍的漳浦做為立足點,後取代王緒逐步攻佔福建,建立閩國。


唐廣明元年(880年),繼黃巢起義後,安徽壽縣人王緒在攻克壽州和光州後於固始縣接收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及眾多固始將士,於885年由漳浦(古代漳浦轄區包括現浦雲詔東等地)入閩並攻克漳州,期間王潮發動兵變自立,第二年克泉州(現福州)任泉州刺史。三兄弟後建立閩國,後世稱王審知為開閩王(有史料記載漳州在十國期間也是王氏集團的大後方,因漳州早期住民祖籍河南,與王氏兵眷有鄉情連帶之故)隨王氏在閩國定居的兵眷,成為第二批在福建定居說河洛話的中原人!

五代十國以後,泉州建置才與今日基本相同,漳州則近半。由此可見,唐朝之前,閩南只是初步形成,此時因人員稀少,中原人分佈不廣。是唐及五代兩次大規模的河南人進入,才逐漸形成閩南主體人群,經過十國時期閩國的繁榮發展,閩南才形成完整、穩定的區域文化,並開始對外傳播。

其實,去爭論閩南語的發源地是泉州還是漳州沒什麼實際意義。現在真正能被閩南文化圈廣泛接受的還是居於漳泉之間的廈門話。這和廈門的地理位置,近代社會背景,海內外智名度有關。

而原汁原味的河洛話,理該是古代漳浦轄地——現在粱山南北漳江灣區域的漳浦,雲霄,詔安,東山等區縣的方言(雲霄東山兩縣從唐至清均屬漳浦治地)。

因為這些地區不但是兩批中原人入閩的根據地,而且又幾度是漳州府治所,做為古代文化重要載體寺廟林立,(據漳浦縣誌記載,從唐至宋還有寺院數百所),曾被稱東南佛國,由此可見文化底蘊之厚重!據使五代王氏兵眷第二批入閩的中原人,大部份居住泉地,其人口規模也不及,已在漳州繁衡200多年的陳政府兵後代眾多!

所以,千百年來該地區不斷向外——廣東,臺灣及東南亞各地移民,也同時將"加工後“的河洛文化(包括閩南話),向海內外傳播!

另外,也是最主要的,五代以後,沒史料記載有外地大批移民進入定居,故原語言少受外部語系的影響。因此,本人得出漳江流域的方言是"河洛話"自然進化,源頭最淵遠且相對純正閩南話的結論。


夢寄鄉情


閩南話作為中原地區河洛話的延續,其實是由最早大規模進駐福建及粵東地區的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隊及家眷所帶來的,當時福建及粵東地區是一個行政區域,行政中心設在漳州,陳元光的部隊後來逐漸向泉州,莆田,福州及粵東地區分開駐紮,所以河洛話也由漳州為中心逐漸向周邊使用開了


路海明燈塔


閩南語最早起源於永春,永春原為州,管理今天的晉江,南安,豐澤,鯉城,安溪,德化,莆田,三明的大田和尤溪。永春州分內半州和外半州,到唐代,政府就以都命名地方,所以,現在才有一都,二都,三都,到200多都。這個都,要老一輩的人才懂,就是現在的鎮。都就是鎮的行政名,宋以後,因為沿海經濟發展,就把永春州劃分各個區域,也就是現在的縣市區域大概範圍


18復仇者聯盟


泉州南安豐州以前相當於閩南行政中心,所以是閩南語最準的地方,也是起源地,晉江這條江原名是叫南安江,五胡亂華中原移民沿江而居,為了紀念故鄉所以改名為晉江。閩南語的口語便是形成於南北朝,到唐時又有較大規模的移民帶來了唐時的文讀音,閩南語包括口語跟唐文讀音,所以泉州是閩南語起源地!漳州說唐時也有移民早於泉州帶來了文讀音,然後以此認為他們的閩南語更為標準,但,他們卻以為唐時來的移民口語還是閩南語的口語,這點恐怕已經不成立了,那麼漳州的閩南語口語又源自哪裡?當然是泉州向南移民的結果,比如還潮州,雷州,海南,無不是泉州向南移民帶去的,注意,以前莆仙也屬於泉州!所以漳州的閩南語源自哪裡?不也是泉州嗎,至少口語是!那還爭論哪裡的閩南語更標準有意義嗎!就好比後代跟祖先爭論誰更標準?


NINETREND


講這個太狹了,整個大胡建除了漳泉廈屬閩南語。別的各個地市互不對語,但一些說法是共同的。如筷子,飯鍋,閩南語和閩北話都出奇一致,都是箸,鼎,保存古漢語一致性。據一些語言學者說法,最初大胡建語還能對話,但是因為山海阻擋,產生了最複雜的中國方言區。作為大胡建人,愛拚敢贏,才是閩人最好的節奏!


曉風殘月445


閩南話發源於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和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塞破林木下毛草芝擺 廈門連閩南話發源地都想爭,塞破林木下毛草芝擺


仰望燦爛星河


閩南話最早起源於揭陽,秦設郡於揭陽,轄今潮汕,惠州,梅州,泉州,漳州,贛州一帶,隨著揭陽郡的發展向未開化的泉州,漳州等地方進行教化,逐漸形成如今的閩南語。所以現今的閩南話可以說是潮汕話的一種變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