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辛棄疾的這首詞,讀不懂時容易誤解,讀懂後沉重之餘一聲嘆息

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辛棄疾因彈劾被罷官,集文武奇才為一身的辛棄疾在內心無數的不得已中閒居上饒鵝湖。一場疾病初愈後,在一個黃昏,辛棄疾像少時祖父帶他那般登高懷遠,雖已被罷官了幾年之久,但恢復中原的志向情感從未離他遠去,百感交集,悲憤憂思中,他寫下了這首深婉雋永的《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辛棄疾的這首詞,讀不懂時容易誤解,讀懂後沉重之餘一聲嘆息

斷雲依水晚來收

上闋首先寫意鵝湖中的幾處風光,在臨溪閣樓的竹蓆上休息,濃濃的清冷就好像到了深秋,朵朵浮雲依水飄蕩,在傍晚的天色中漸漸收去。紅蓮互相依偎彷彿喝醉了酒一般,雪白的鳥兒靜默無聲,定是在獨自憂愁罷。

上闋中辛棄疾描繪了一幅恬淡清冷的景色圖,遠景有“斷雲依水”的蒼茫遼遠,近景則是“紅蓮白鳥”的沉靜唯美,遠近景的相互搭配,色彩的對比映襯,加之表達愁鬱的修飾詞,渺遠恬靜中帶著幾分傷感之氣的鄉間景物就被勾勒出來了。整個上闋自第一句起,詞人內心的憂傷已經傾注其中,每一處景裡都帶著他深厚綿長的哀愁,這種哀愁無關兒女情長,只為家國大境,讓人更為之感染。

辛棄疾的這首詞,讀不懂時容易誤解,讀懂後沉重之餘一聲嘆息

紅蓮相倚渾如醉

在醉人的風光和悠長的愁鬱意境中,詞人自然地開啟了下闋內心情感的抒發。“書咄咄”是引用了東晉將領殷浩因中計兵敗遭罷官流放後,整日用手在空中寫“咄咄怪事”四字的典故;“且休休”是引用了晚唐時期司空圖在唐王朝將滅之時無奈退隱的典故;“一丘一壑也風流”則是引用了漢時雖修儒學但尊崇莊子思想的班嗣之典,《漢書·敘傳》中有記載,班嗣曾說:“漁釣於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不綞聖人之罔(網),不麒驕君之餌,蕩然肆志,談者不得而名焉。”詞中引用正是化班嗣之語而來。

辛棄疾的這首詞,讀不懂時容易誤解,讀懂後沉重之餘一聲嘆息

白鳥無言定自愁

下闋中詞人連用的三個典故是有著巧妙聯繫的,殷浩的被迫退隱,司空圖的無奈退隱,班嗣的積極避世,關於歸隱,三個典故是由被動到主動的發展的,那麼下闋的情感基調也就隨著第三個典故的引出發展為了曠達之象。這樣的筆調似乎已能看到辛棄疾看透世事,遁入山野的心意了,但結合他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生平,便會讀懂意為隱居這背後的深意了。

辛棄疾在這樣的曠達背後有著強烈的悲憤和憂國之感,他是帶著無盡的憂思無奈隱在鄉間的,回想古人歸隱的種種際遇,他深深地明白,那樣坦然地隱遁他恐怕終是無法做到,只因山河未復,家國未安。

辛棄疾的這首詞,讀不懂時容易誤解,讀懂後沉重之餘一聲嘆息

這樣看似表面的曠達其實夾雜著太多不甘憂懷的情思,在詞中最後化作一句“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不知道自己的精力已衰退了多少,只是覺得近來竟連閣樓也懶的登上去。這是辛棄疾對自己已近暮年,卻壯志未酬、中原未復的深深哀嘆。曾經叱吒沙場、率軍以一敵百尚能全勝的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和疾病的糾纏已經漸漸遠去了,如今連閣樓都沒有多餘的精力登上,然而山河卻還未見收復,自己已被困於鄉間多年,心中的哀痛漫漫襲來。

辛棄疾的這首詞,讀不懂時容易誤解,讀懂後沉重之餘一聲嘆息

下闋中由用典所表達的舒曠,轉為最後的哀婉,整體表現出來的情感效果是烈士暮年內心的悲涼。辛棄疾自1180年遭罷黜後,閒居鄉間數年,中間雖有短暫的幾次出山,但很快再遭罷官,終其一生,沒有人再給他機會真正地奔赴沙場,那被掠奪踐踏的河山失地也終是無法收復。

中年之期的辛棄疾在日復一日的悲嘆中度過了數年的光陰,這首《鷓鴣天》也只是他無數悲憤哀怨的一個縮影,看似順勢而下的淡語中,那山河的蕭條,內心的悽愴已深入詞意本身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