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怎麼理解“山水有知,也會感激詩人”這句話?

用戶1851199769287012


從古至今,每一個詩人都有幾首寄情山水的美麗詩篇,可以說是峻秀神奇的山水鑄就了唐詩、宋詞、元曲空前絕後的絢麗和輝煌,成就了王維、李白、杜甫、陸游、李商隱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等流傳千古的著名詩人。

而中國的山水自然,又是擁裹著風花雪月,夾纏著離愁別緒,浸漬著愛恨怨憂的歷史境況和人生體驗,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詩賦歌詠中,醉人身心名揚天下盡人皆知的……



試看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何等的桀驁放蕩,自在快活!



再看安徽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還不是因李白一句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而成為名勝古蹟的?



而紹興城南一處普通的私家園林。更是因陸游遺恨千載的《釵頭鳳》和《沈園詩》令多少性情中一睹為快。

對了對了,還有那名揚天下的岳陽樓,還不是因

“杜甫五言絕唱,范仲淹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

而聲名大噪的♥

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山水孕育了優秀詩人,山水更因詩人優美詩句 而名揚天下,假如山水有知,必定會感激詩人的……




 


紫燕雅然582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讀李白的詩,好像自己置身其中,詩人的心情暢快興奮,瞬間“輕舟”已過“萬重山”。讓讀者感到順流直下的船,如脫弦之箭,精妙無倫。“若山水有知,一定會感激詩人”筆下的絕世傑作。

有不同見解的朋友,下邊留言評論。芳子在悟空等候賜教。


瀟灑芳子


我對“山水有知,也會感激詩人”這句話的理解是:山水相依,泛指山、江、河、湖、海。還指深奧的玄學之說,山主人丁水主財之道。總而言之山水是自然界的風景且美麗宜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靈,對山水情有獨鍾。

描寫山水的詩和詞很多,如山青水秀,放情丘壑,縱情遊山玩水,不以世務為念,痼疾煙霞等。嗜好山水的作者,都有深刻的人生體驗,山水十足的典範之作很多:

如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還有《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落客愁新。

曠野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等不一而足。

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朱熹解釋為“智者達於事理,而固流無知,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智者,仁者的品德情操與山水的自然特徵和規律性具有某種類似性,因而產生樂山樂水之情。

李白和山契合交融達到了化境,高蹈出塵,藉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獨立完善的體現,他在被召入京期間,賓朋雲集,紅極一時。而當受排擠離京以後,人走茶涼,則倍受冷落,與世態的炎涼,人情冷暖深有體會,因此她更加認識到山水的可親可敬,作了遊山觀感《獨坐敬亭山》一詩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借山水之景,抒己之情懷是人之靈性的吐露,是人心靈悲傷與喜悅的凸現,為之傾訴,悲傷一時,快樂一世。莞爾一笑,化作塵埃雲煙,傾刻子虛烏有。


奮鬥的青年164420936


怎麼理解“山水有知,也會感激詩人”這句話?

這是因為:

詩人別具慧眼,善於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美;詩人妙筆生花,善於描繪他人無法描繪的美; 使山水的搖曳生姿迅速傳播,擴大了知名度;以至出賢入聖,從而成了名山勝水。

宋代詩人李覯早已發現這一規律,特為題詩《遣興》——

境如東南處處清,不因辭客不傳名。

大意是說:我國的東南——蘇杭一帶處處山清水秀,但景色再美,若沒有詩人的描寫,也只能默默無聞,名聲難以傳播啊!

惟其如此,才有“山水有知,也會感激詩人”的說法。

如果聯繫實際,則例證隨處都有,信手拈來:

“日照香爐生紫煙……”,廬山瀑布應感激李太白;

“水光瀲灩晴方好……”,杭州西湖應感謝蘇東坡;

“昔人已乘黃鶴去……”,黃鶴樓應感激崔顥;

“白日依山盡……”,鸛雀樓應致謝王之渙;

“雲中的神啊,霧中的山,神態仙姿桂林的山……”,桂林山水大概要致謝賀敬之啦。

不過,過度的旅遊開發也擾亂了本來的寧靜,山水在感謝詩人的同時,也可能會怨恨詩人啊!!



傻吃悶睡871


山水是自然界的存在,是人的認識客體,它有自然的美。詩人寫山水,是為了抒情,也就使山水美上加美,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們來遊山玩水,實現自己的“價值”。山水乃詩人與詩之媒,詩人的詩以數言可以反映山水之美、之情、之意,以及山水屬性,山水與人的和諧等等。例如:

“一水淨連天際碧,群山秀向雨餘青”“水從天漢落,山逼畫屏新”“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青山不老,綠水長存”“山潑黛,水浮藍”“水闊山重”這表達的可以說是山水美。

“高山流水識琴心”“高山流水伯牙琴”這可以說是詩人通過山水描繪知音之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暮山雲外斷,新水月中平”“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遠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水流無限闊,山聳有餘高”這表達的可以說是山水的意。

“觀山對玩水”,“山明對水秀”,“山壘壘,水潺潺”“晚山對春水”“水閣對山亭”“水淺對山深”“山亭對水榭”“水曲對山紆”“水泊對山崖”“丹山對碧水”“水色對山光”“山頭對水面”“水底對山尖”“水鳥對山禽”“山奇水勝”這表達的可以說是山水屬性——陰對陽,靜對動,二者互為作用的奧秘。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這表達的可以說是山水與人的和諧。

以上說明“山水有知,也會感激詩人”這句話說得對、說得好。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我對“山水有知,也會感激詩人”這句話的理解是,作者把山水擬人化了,由於無數的名人詩者,對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有太多的描繪,太多的讚美,對她們愛護有佳,覺到不好意思了。於是,總想報答、感謝那些愛護、稱頌她們的文人墨客們!一一如果她們有靈性,一定會感激詩人的!

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文人墨客們對山水的讚美留下千古絕句!無不叫人稱道。在此,對於名詩名句我略舉一、二。

《遊山西村》宋代.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詩人陸游通過爬山涉水,看到了農村的美好生活,千村萬寨一派風光秀麗,人們過著豐足的日子,讓人好不愜意~。

唐朝大詩人:李白,

《將進酒》,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清平調★其一》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一些都體現了大詩人李白對山河的無限感概!和藉助山水的險峻來襯托路途的遙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一王維

對山水的風景讚不絕口。

今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一杜甫《望嶽》。登上凌絕之顛,放眼望去,無數的山脈簡直太渺小了……。

文學巨匠孔子,也留有名言:“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此言極具哲理,當你登上了東山,你會發現山東是多麼小啊!而你再去登上泰山之頂,放眼四顧,你會看到天下真的太小了!一一孔子藉助東山,泰山的雄偉壯麗,以及登頂後的放眼世界,你會發現,只有不斷的學習,刻苦的鑽研,人才能不斷進步。學習如同登頂,只有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才能一步一步地向頂峰衝刺,人才能看的更寬,想的更深,才能站在萬人之上一一一覽眾山小。

說不完,道不盡。真所謂“山水有知,也會感激詩人”。是詩人們抬高了她們的價值;是詩人們的經常讚美,讓她們容光煥發;是詩人們的千古絕句,讓她們載入史冊。如果“山水有知,一定會感激詩人”的。





漁友王政秋


“欸乃一聲山水綠。”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都是山水有關的詩句。

……

山水,是自然的突出代表。而詩人,關注到山水的美,留下了數不盡的山水名句。其實在中國詩歌的傳統中,山水就意味著自然——

人們從晉代就開始自覺關注自然本身,宗白華認為“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當自然與人的情感聯繫起來,達到一種情與景交融共生的境界,山水景物就有了一種內在的深情韻致 。唐宋之後,文人對山水自然的關注越來越多,一些出色的山水之作往往具有這種韻致,王維的《山居秋暝》即是代表: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水若有知,最該感謝的是陶淵明,從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傾注了喜愛的詩句之後,山水才真正為詩人所重視。

再到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等等,山水更是在詩裡大放光彩。

那已經不只是一種審美,更是一種平淡、自然的人生態度。

……

其實除了詩,其他體裁也離不開山水。

比如張岱的散文也具有這種韻致,他在描寫山水自然之時,總能將深情寄予其中,如此一來,其筆下的自然景物便成了極具美感與趣味的審美對象,自有其佳趣與神韻,因此往往能給人以深刻印象。所謂情真而深,正是由於由內而發的這般真情和對外在事物的體察入微,他才體悟到旁人所未能體悟到或忽略了的一些細節和趣味,發現那些常人難以發現的美麗。比如他筆下的奔雲石,像是被風雨催落得半入泥土的一朵滇茶,這比喻極其新奇精妙 。又如他見斷橋下蘇堤上枝葉縫隙間漏下來的月光細碎如殘雪一般,於是認為“斷橋殘雪”之名或許就是指的此處斷橋下的月影……

所以如果按這個說法,山水也不止要感謝詩人。



亭林文學


山水因詩人而顯美,詩人因山水而多情。山水之美,乃是人對於自然獨特的審美體驗,也只有人才有對自然山水投以審美的目光。山水是自然物象,只有當它進入了詩人心中,成為詩人筆下的意象後,它才成為審美的對象。

如王維《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寫出了遼闊混朦的意境,自然的江流和山色就顯得美了起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明月與清泉,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清新明朗,突出了山間月夜的寧靜與清幽。這兩句動靜結合,把自然山水寫得富有靈氣。

至於詩人把很多物象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把山水描寫得富有情意,則顯得山水有情有意,意韻橫生。“獨坐幽篁裡,明月來相照。”(《竹裡館》)明月多麼有情意,孤獨的詩人似乎因為有了明月而不孤獨了,實突出了詩人的閒適中難掩孤獨與寂寞。

“漠漠水田飛白露,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選取水田、白露、夏木、黃鸝四個意象,以如畫之筆,用白描手法描繪了一幅明淨爽朗的農家田園風景之美。“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劉長卿《送靈澈上人》)這首詩簡筆勾勒,動靜結合,把靈澈上人置於竹林、鐘聲、夕陽、青山這樣一個清幽的自然背景中,讓人看到了詩人似乎久久佇立望人慢慢遠去,令人回味無窮。“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王維《山中》)詩人行走山間,綠色青翠欲滴,似乎要把人的衣服打溼,這樣的感受是詩人對自然的深刻體驗,而使顯出自然之美。


山水原無知,只因人有情,“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觀山看海則是對照自己。。“詩言志”是詩的旨趣所在。詩人寫山水,不僅在表現山水本身之美,也在於借山水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它本質是人主觀意識的投射,是人情感的外化,通過外物觀照自身,正是因為山水,古代詩人才獲得了自我的審美存在和自我情志的表達。在古代詩人筆下,很難有離開自然風物而成名句名篇的,這源於詩經開啟的借物起興的言志傳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觸而生景,觸物興意。山水之美因為有了不同的詩人的獨特體驗,而顯出其獨特的個性之美,是詩人成就了中國如詩如畫的自然。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歸嵩山作》)流水與暮禽本不懂人心,只因詩人官場失意,歸隱嵩山心切,閒適與憤然交織,看山水而有情意。“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詩人借春草之綠,表達自己對於山水田園的喜歡,而春草何來那麼吸引人呢?詩人處於官場,內心卻難掩佛家的出世之心。王維的詩一直給人以空靈之感,例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山水之靜之美之空靈,乃是詩人生活的悠閒,也在於內心寧靜,和以佛家的空靈之心對山水和紅塵的自然而然地觀照,引起他對山水的喜愛。

詩人有情,山水自然有情有意有知,山水之美就得到體現,沒有詩人的觀照,山水之美就不存在了,我們所讀到的山水之美也是在詩人筆下的山水之美,千百年來山水的美在不同詩人的筆下成為永不褐色的審美對象。反過來講,也是山水成就了中國的詩人。


在林中路上


說二句,可以這樣說,沒有詩人沒有詞人,就沒有山水的細柔多情,就沒有山水的浪漫嬌婷,更沒有山水的狼牙魏峨,也沒有山水的亮麗景色。激流直下三千尺,玉龍非翠永相伴。大江東去浪滔盡,重山俊嶺收眼底。北國風光,千里冰封,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如果沒有毛主席的賦詩,雪景有那麼美嗎?山景有那麼真嗎?沒有。所以說,山水的壯觀美麗都是詩人所賦,山水應該感激感謝這些詩人們,對它們的高度評價和讚美。淺談山水有知,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手機用戶烏龍


大家好,我是日記哥,我來回答。



有句話:山水有情生生不息。在地大物博的地球上,山水是有生命亦有靈性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有道理的。在山水循環繞動之間,環動出了生命的一種博大的情懷,是一種偉大的生命的體現。從這方面理解“山水有知,也會感激詩人”這話就有了方向。是人的智慧賦予了山水情懷,山水也會反過來感知人的情感,這是一種辨證與互助的關係。人的思想感知山水,山水又對人的思想情起波瀾。



從古至今,人們與山水發生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山水又反過來影響著人們的文化,經濟,生活,政治,軍事的發展,山水何止感激詩人呢,山水極大地刺激著人們的發展與生活水平。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寫盡了山的宏大,水的柔性,山水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一切!山水孕育著世界的一切生命,又極大地促進著人類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