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未散,我親自斷絕了兒子一家的後路


疫情未散,我親自斷絕了兒子一家的後路

老伴退休後,我們回到老家。

整修了老宅,並翻種了一畝耕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閒時侍花弄草,老伴院子裡種了幾棵果樹,桃樹、梨樹、杏樹、蘋果樹、棗樹,還在房子旁做了幾個葡萄架,更在房後的空院子裡圈養了雞鴨鵝。

村邊,一條小溪,自北向南,終日流淌,不曾乾涸過。老伴在溪邊也墾出一塊菜地,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

春賞花,秋食果。日子安穩,歲月靜好!

也真正過上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疫情未散,我親自斷絕了兒子一家的後路


兒子在一家公司做人事經理,兒媳是同一單位的財務。

雖不是功成名就,但貴在安安穩穩。

兒子結婚時,我們把自己住房裝修給他們用了,把一樓車庫(有20多平方)改成了住室,一來方便帶孩子和照顧他們,二來也給了他們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

所以,也一直處得很好,至少相安無事。兒媳也是一個文靜懂事的孩子。

看他們恩愛,我很知足。

父母一輩子,圖什麼呢?不就圖個兒女安安穩穩,倖幸福福嗎?

兒子結婚後,我便不在外出上班。專一在家做飯,帶孫子孫女。

其實,只有帶過孩子的人才懂,帶孩子不比上班輕鬆。

但自己的孫輩孩子,多累都是開心的!

終於,孫子孫女都大了,老伴也退休了,就一起回了老家。

疫情未散,我親自斷絕了兒子一家的後路


回老家後,日子驟然輕鬆不少。

兒子兒媳也是逢年過節帶孩子回家探望。

每次回家,走時,後備箱都是滿滿的。兒媳總說,媽真好,又是雞蛋又是肉,又是青菜白麵的,咱自家的東西吃著都是舒心的。孫子孫女也依依不捨,不願返程。

每次離開,都讓我惆悵幾天。感覺,孩子一走,家裡地方都大了很多。

然後,又開始盼下一個假期的來臨。

孫子孫女暑假回家,這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但也僅僅半月左右。7月1日,孩子又要進行興趣課培訓。

這期間,兒子兒媳是不在的。老伴就孩子氣的帶著孩子跑溪邊抓魚逮螃粘知了,每次爺孫回家,都是一身泥兒,但笑聲也溢滿小院。

疫情未散,我親自斷絕了兒子一家的後路


兒子兒媳,一般回來也就三兩天時間,除了過年時間長點,會住個十天八天的。

我也不願意他們進廚房了。忙了一整年,又有幾天可休息?

自家兒子不能用,媳婦兒也是寶貝。所以,只有自己來。

兒媳比兒子勤,時不時幫忙。我讓她休息。反正也就這麼長時間,堅持下,他們都上班走了。

但今年,可能年齡大了。66歲了,不服老不行,加上腰間盤突出,真有點力不從力了。

臘月二十八到的家,本來說正月開班,但疫情封村。又改到了正月十七日,內心無一刻不崩潰,無一刻不盼趕緊解封,好讓他們離開。

我太累了。

孫子孫女說,奶奶烙說我菜磨好吃,烙起來;

兒媳說,媽媽擀的手擀麵比賣的還好吃,做起來;

兒子也是三天兩頭想打個牙祭,動起來。

一個月,用了兩罐液化氣。平時,要用好幾個月了!

終於,是正月十六晚上,“媽,我又推到24號(2月初2)上班了。你看,我又能多陪你幾天了!”

說實話,不開心。老伴兒,也是苦笑,還說,老了,老了,把日子過獨了,自家的孩子,咋還不願讓他們多呆幾天呢?

疫情未散,我親自斷絕了兒子一家的後路


兒子愛喝酒,愛交友。之前回家,不時去朋友家喝酒。

這次,出不了門,幾個好友,居然視頻裡喝酒划拳,還能喝醉。人老了,都不知道這是啥玩法

一會兒:“媽,你給拍個黃瓜唄!”

一會兒:"媽,你給上盤花生米唄!"

一會兒:“媽,給爆個腸肚唄”

小四十的人了,還給當媽的灌迷魂湯"我媽最好了!””有媽的孩子是塊寶!"

一喝灑,就和兒媳吵。

這不,大早上又開始了!

“看看你成什麼德行了,臉不洗牙不刷,天天穿套睡衣晃,急人不急人!都是你媽慣的!"

"你還不一樣,在你家,你還不如我呢?天天頂著一頭雞窩,不知道還以為金毛獅王呢!”

吵得兇了,已經上升到民政局一開門就去離婚的境地。

兩個孩子嚇的瑟瑟發抖。

我一勸,兒子一句懟過來,忙你的,別管恁多!

兒媳更是哭哭泣泣,只好逮著兒子猛罵。對不對,不評說。做婆婆的這時候,哪怕兒媳是錯的,也不能偏袒兒子!

疫情未散,我親自斷絕了兒子一家的後路


血壓直線上升,老伴勸我忍忍,不要管那麼多。自家兒子,啥德性,不知嗎?過了就沒事了。

兩人吵架,都睡著不起。

飯做好了,喊也不是,不喊更不是。喊了,不吃,不喊了,還以為你把她當外人了。只好在火上溫了又溫。

婆婆難當。先照顧好孫子孫女吃喝再說吧。

終於盼到了24號,路終於解封了。

但要一系列通行證。我早早就去村委開了證明,絕了他們不想走的後路。他們再不走,我就要倒了!

兒子兒媳還不樂意走。說回去了,也得隔離。還不如等徹底解封再走。

我心一橫:"走吧,反正你們自己開車的,做好防護。這回去也讓兩孩子收收心。也該開學了!”

都是大人了,也該斷奶長大了。


親戚是遠了香近了臭,子女也是,保持適當距離,對彼此都是好的。孩子小時,一定教育好,懂得家庭責任。不能像文中的母親一樣,凡事自己去抗。孩子不能過去嬌慣,該用還有要用的。要不,累倒了自己,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