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他是“晚清四大日記”之一的作者,一生以“毒舌”著稱

他是“晚清四大日記”之一的作者,一生以“毒舌”著稱

在晚清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有四本日記是最有價值的,就是《越縵堂日記》、《緣督廬日記》、《翁同龢日記》和《湘綺樓日記》。這四部日記不僅年代跨度長,記錄的重要事件多而且對學林人物多有點評,有很高的學術史和思想史價值。從這些日記中也能看出作者的思想傾向和品位。這裡面,簡單說一說冠於四部日記之首的《越縵堂日記》的作者李慈銘生平軼事。

李慈銘 初名模 ,號蓴客,室名越縵堂,晚年自署“越縵老人”,會稽人。周作人在《魯迅的文學修養》一文中提到,魯迅早年讀過《越縵堂日記》。另外,胡適在他的日記中坦然承認自己寫日記是受了《越縵堂日記》的影響。

李慈銘這個人自幼聰穎,勤思好學,博覽群書。十二三歲即工詩韻,深受漢學大師、學正吳晴舫器重,有“越中俊才”之稱。但他一生仕途並不得意,11次參加南北鄉試,無不落第而歸。

他從1850年起,幾乎每隔"一庚"(10年)都“有幸”在求取科舉功名的攀登中晉上一階,直至"四庚"(40年),才由秀才逐階晉為進士,幾乎耗費畢生精力。所以,他自刻一方閒章自嘲雲:"道光庚戌秀才,咸豐庚申明經(即貢生),同治庚午舉人,光緒庚辰進士。"後來實在沒轍打算捐個官做,不料又被人騙了,落魄京師。其母把家裡的田產都賣了補窟窿,而家道由此中落。

但功名是功名,李慈銘個人的才學還是很了不起的。在身為諸生時,“即以詩文名於時。大學士周祖培、尚書潘祖蔭引為上客。”到“光緒六年,成進士,歸本班,改御史。時朝政日非,慈銘遇事建言,請臨雍,請整頓臺綱。” “數上言事,不避權要。”可見,這位李大人還是非常有正義感的。

他是“晚清四大日記”之一的作者,一生以“毒舌”著稱


李慈銘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寫日記。日記三十餘年不斷,讀書心得無不收錄。後世學者評價他,“學識淵博,承乾嘉漢學之餘緒,治經學、史學,蔚然可觀。”他所著《越縵堂日記》,內容涉及經史、紀事、讀書記、詩文等,字數多達數百萬字,是一部文史、學術寶庫,人評為“可繼亭林《日知錄》之博,”又謂“生不願作執金吾,惟願盡讀李公書。”

李慈銘“性狷介,又口多雌黃。服其學者好之,憎其口者惡之。日有課記,每讀一書,必求其所蓄之深淺,致力之先後,而評騭之,務得其當,後進翕然大服。”他的個性如同才氣一樣享譽文壇。李氏表彰友朋、提攜後學不遺餘力,然率性甚至不留情面的批評也不免引起對方反感。若遭到背叛,他便口誅筆伐,讓對方斯文墮地。他的這種個性固然樹敵不少,但也僅僅是紙上談兵,語言上譴責而已,並無有投井下石,暗箭中傷之舉,因此,這種坦蕩的性格也不失魅力。否則,同時代的人也不會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其實,李慈銘身上表現出來的抑鬱心態在當時是普遍現象。我們從近代文人的許多詩文集中,都可以感受到那種躁動不安、壓抑憤懣的情緒。造成原因當然是社會大環境:一是人口劇增,科舉競爭更加激烈;其次是政治腐敗,劣幣驅逐良幣,君子處下位而小人居廟堂。

他是“晚清四大日記”之一的作者,一生以“毒舌”著稱


李慈銘是晚清對《世說新語》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對《世說新語》的研究體現在他在書端所寫的300多條批註中。李慈銘以實事求是的乾嘉考據精神,對《世說新語》文本進行校勘、考訂,綜合運用了多種校勘方法,創穫頗多,體現了他很高的歷史研究水平。

《越縵堂日記》在後世研究者眼中也被看作是日記體散文,其寫實的手法、駢散結合的語言藝術,以及廣博的學識所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徵,是研究晚清散文發展的重要文獻。

另外,李慈銘的詩寫得也不錯,有一首《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 抒發了他心中的抑鬱的情懷和抱負:“流水游龍日夜馳,品題豪竹與哀絲。誰雲飢餓蒼黃日,猶是承平宴飲時。天樂瞢騰如昨夢,杞憂涕淚有誰知?只須一醉生涯了,莫忘高陽舊酒卮。”

1894,清廷在甲午戰敗,李慈銘聞訊憂懼,咯血而卒,時年66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