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月季公社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農村的諺語很多很多,這都是農民從漫長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在當時的生產環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為農業生產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現在,北方各地的玉米快到收穫的季節,總體長勢良好,豐收在望。而這時,村中的一些老人們就常唸叨著:玉米帶大豆(許多地方農民叫黃豆),十年九不漏。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我們有什麼啟發意義呢?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走訪了多位農村老人,聽他們講講這句話的生產實踐意義,和大家分享如下:

第一,玉米和大豆套種期望多收成。

過去,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因為土地貧瘠,水利條件差,許多地方的農民都靠天吃飯。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莊稼豐收多打糧食;而遇到災害年瑾,那就要餓肚子。因此,農民在長期的生長實踐中,種植秋糧玉米時,在玉米行間套種大豆(許多地方農民叫黃豆),以期多種廣收,高效種植。這是因為玉米植株高,豆類植株矮,二者可依偎生長;加之大豆根系自然生有氮肥菌種,就能保證成熟期自身的營養供給,這樣在玉米成熟期遇到乾旱年景,大豆因抗旱能力較強也一樣有收成。因此,這樣套間種植能達到多收可成的效果。現實農業生產中,也正是如此。

第二,達到“雙保險”的收成。

過去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是非常嚴重的,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他們對土地的珍惜勝過了生命,想讓自家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長出茂盛的莊稼,不荒置閒田,要廣種植,期望多產出,達到一季多收的目的。其實,這隻美好的願望而已。因為土地段貧瘠,水利條件差,要達到多收廣收基本是杞人憂天。但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另外一層十分重要的意思,就是玉米地裡種大豆,萬一玉米因天氣乾旱沒有收成,但耐旱的大豆,多多少少還可以有收成,這樣就達到“雙保險”,也不至於一年光景全荒了,而對於來年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難。

第三,現實中的種植方法。

現代農業中將套種,稱為“複式農業”或“複合種植。因為現在的水利條件方便,農業科技發展,土地肥沃,以及各種農資配套產品的問世和廣泛應用,對現代發展套種作業提供了各種極其便利的條件,農民不斷地改進玉米和大豆行間距,提高二者的生產質量和產量。其實,我們都知道,發展複式農業種植,要想獲得好收成,不僅僅是種植層面這麼簡單,而是一個綜合體的應用,這包括:土地肥沃,種子優良,水肥充足,噴施農藥及時,機械化操作方便等諸多條件。

第四,這句話應引發現代農民的思考。

過去的農民都這麼珍惜土地,真正把土地作為生產生活的依賴,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在土地上耕種,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都依然對土地虔誠恭敬,就是想多生產糧食,生產優質糧食供給社會;而如今年農民呢,大部分都忘了本份,忘了職責,忘了世代耕種的傳承,將承包村集體的大片大片的良田拋荒,而從事其他非農業生產,這種做法和行為真的值得如今農民深深反思。

總之,這句民間諺語表面上看,說明了玉米和大豆套種的好處,多種植,廣種植,多收成。其實那時的真實情境就是廣種薄收;實際意思反映了農民對土地的珍惜,對土地的敬重,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在土地上尋找生活,通過土地生產了大量的糧食,為自己保證了口糧,為國家糧食安全、為社會糧食需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而如今的農民卻拋棄土地,背棄土地,相對自己的祖輩,那真正是一種負恩忘義數典忘祖。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分享。


鄉村關中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又是一句農民通過常年的勞作總結出來的經驗。從字面的意思就能夠看出來了,這句話中的”帶”字可以理解成”套”字的意思。也就是說玉米地裡套種大豆的方法,十年中有九年是不會絕收的。



在靠天吃飯的地方,如果遇到長時間不下雨的情況,形成了大旱的狀態,單一種植的農作物基本上都會被旱死,而農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切無可奈何。於是有能人發明了這玉米地趟間套種大豆的這樣的辦法。



我記得有一年,我們那裡在玉米正在旺長的時候,老天爺就是不下雨,到後來,玉米基本就是絕收了,僅有的穗子上的玉米也是乾癟的,已經沒有了經濟價值。但是著玉米行間套種的大豆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雖然也不如從前那麼好,但總歸沒有絕收,這還是不錯的。



為什麼玉米地套種大豆,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你看玉米長的高高的,而大豆屬於矮莖的農作物,高高的玉米可以在太陽光最厲害的時候給與它們遮陰呵護。大豆的根系並不發達,如果幹旱,及容易受到影響,而玉米的根系發達深入泥土,可以吸收深處的水分,而旁邊的大豆也會跟著受益。

有人可能會問了,大豆與玉米之間的生長不會受到影響嗎?

答案是不會的,玉米是高莖植物,大豆是矮莖植物,它們一高一低。互無影響。而且他們在一起還可以改善田間的小氣候。由於大豆與玉米呼吸的頻率不同,可以相互補充,田間的二氧化碳都有釋放得機會,讓空間變得溼潤。



事實證明,這種農作物的種植方式是非常科學的,如果風調雨順,而可以獲得雙豐收,如果遇到乾旱,也可以保住大豆不會絕收。如今在大部分的農村都有了這樣的種植方式,讓農村從中獲益。


蘇北申哥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在種植玉米的時候和大豆套種,十年時間裡面,有九年都會是豐收的年份。這裡說的是這種套種模式成功的可能性會非常大,套種現在已經是一種非常成功的種植模式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保證土地的單位產量可以更高。玉米其實和很多的低矮的農作物都是可以進行套種的,比如香菇、魔芋、大蒜、大豆等,在我們當地很多人喜歡在種植玉米的時候套種黃豆或者是西紅柿,效果其實也不錯。玉米和大豆套種的話二者收穫的可能性都會比較大一些,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下面我帶大家瞭解一下。


一是玉米屬於比較高的農作物,大豆屬於比較低的農作物。二者都是比較喜歡陽光的,對於陽光的要求也比較高,利用套種的種植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提高陽光的散光程度。二是二者的呼吸頻率是不同的。不同呼吸頻率的農作物種植在一起,能夠很大程度提高這個地方的空氣溼潤程度,確保農作物可以比較正常的生長。二者種植以後可以高產的原因,其實就是兩種農作物可以互相利用對方的優勢,到達一個比較優越的生長環境。記得有一年,我們當地出現了旱災,很多家庭的玉米都減產了,只有和大豆套種的玉米依然是豐產。

玉米和大豆套種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確保土地能夠有最大程度的產出,而且也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但是在玉米和大豆套種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玉米的間距要相對寬一些。這樣的話,才能夠保證大豆的生長空間足夠,不然即使套種了,也沒什麼實際的好處,大豆沒辦法增產,玉米的養分也會被大豆吸收。二是大豆的種植密度不適宜太高。大豆的種植密度要保持在相對適中的狀態,種植密度過高會導致大豆發生擠壓,產量下降,整個種植環境中,營養處於相對匱乏的狀態。在進行套種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尺度,要考慮兩種農作物的營養均衡,不然就會導致套種效果大大降低。

其實在我們農業生產過程中套種這種模式是非常常見的,其目的就是為了進行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保證農作物的高產出。在套種的時候需要考慮好兩種農作物適合不適合一起種植,因為有些農作物種本身就不適合種植在一起,所以如果第一次套種的要多考慮一下,不要想當然的就開始進行套種,多向當地的農技工作人員請教。


老農民說事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的意思是:玉米地裡捎帶種上大豆,這樣的種植方法很保險,很安全。按照這樣的種植方法進行種植,十年有九年都不會絕收!無論是玉米也好,也無論是大豆也好,都會有一定的收成的。


就以我們這裡為例說說這個問題吧!

我們這裡是山區,土地貧瘠,連年乾旱。農民種地都是抱著“聽天由命”的態度。所以,我們這裡的種植方式就是“玉米間作大豆”。

記得有一年在玉米揚花時遇到了旱災。連續一個月沒下雨。玉米基本上就沒有結穗。但是,間作的大豆卻結了籽,並且收成還不錯。這就使得這一季的地沒有白種,或多或少有些收穫。如果玉米地裡沒有套種大豆的話,這一季的所有付出不就付之東流了嗎?所以說,玉米間作大豆是非常好的一種種植方式。


那麼,玉米如何間作大豆呢?

我們這裡的間作方式是:種一行玉米種一行大豆;或者種一棵玉米再種一棵大豆。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種植會影響玉米和大豆的生長嗎?

答案是:不會的!

我們都知道玉米是高稈作物;而大豆屬於低莖作物。這兩種作物一高一矮,互不影響各自的生長。是一種非常合理的作物搭配組合。所以說,玉米與大豆間作會互不影響。

另外,這兩種作物間作還能夠改善田間小氣候,因為這兩種作物的呼吸頻率不同,可以使田間的二氧化碳都有“釋放”的機會,可以使空氣相對溼潤,非常有利於兩種作物共同生長。

綜上所述,這句民間諺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玉米和大豆間作會有非常多的好處。縱使玉米絕收也會有大豆產生的經濟效益存在,不致於農民白忙活一季。是一種非常科學的種植方式,非常值得推廣。況且,這種種植方式是經過歷史檢驗過的科學種植方式,非常行之有效。作為沒有采用過這種種植方式種植過的農民朋友來說,非常值得試一試。


老胡說三農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話什麼意思呢?

這裡的帶,講的是植物間互利共贏的一種套種模式。動物界有寄居那種互利共贏的生存模式,植物界裡也有伴生這樣的模式。當然了,玉米帶大豆,這不是一種伴生模式,只能說是套種在一起,各自都能給對方好處而已。

1:首先,兩者的生存空間不同。玉米一般生長有兩米多,屬於長得高的作物。而大豆一般就只有一米高。兩種農作物有身高差,在種植時,相互隔開,種兩排玉米再種兩排大豆,可以使得通風環境更加良好。玉米和大豆對於陽光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錯落開來時,兩者可以各取所需地利用陽光。玉米可以更充分吸收陽光,而大豆可以在玉米下減少陽光的照射。在通風和利用陽光方面,比成片種玉米和成片種大豆好很多。

2:玉米的根系,是很發達的。成年時期的玉米根系一般都是向下深扎的,可以到達土下半米以上。當氣候乾旱時,玉米側須可以從地下很深處吸收到水分。而大豆的植物根系則一般不深,屬於怕旱的植物。當氣候乾旱,玉米根系從土壤深層吸收水分時,也會順帶讓大豆根系受益。這無疑使得大豆的抗旱能力增強了一點。

這就是大豆和玉米套種時,玉米帶給大豆的好處。

3:大豆由於根系比較淺,加上大豆根系本身就有固氮的能力。這就使得,大豆的根系,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大氣中吸收氮氣,鞏固到土壤裡成為植物所需的氮元素。這無形中就等於,大豆無時無刻不在給玉米提供氮元素。我們都知道,氮元素對於植物的意義是很大的。像一些種過大豆等豆科類作物的地,一般含氮量都會高點。

這就是大豆和玉米套種時,大豆對於玉米的好處。

總的來說,大豆和玉米套種時,互相給與對方好處,那麼在收成方面,自己比單一種植時會好點。農民們也算有個小豐收吧。當然了,不管大豆還是玉米,給與對方的好處,都是有限的。農民們也不能指望,玉米和大豆套種後,就不用擔心大豆乾旱或者玉米缺氮肥的問題。肥水管理的問題,大家還是需要重視起來的。



村哥小凡


對於農村人來說,“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句話很好理解,這“帶”你可以理解為“捎帶”,也就是間作、套種的意思,而“漏”則可以理解為“歉收”。這樣一來,就變成了種植玉米的時候行間捎帶間作大豆,十年中有九年能夠收穫滿滿,不至於歉收。

其實,像玉米地裡間作大豆,在我們膠東農村過去很是常見。這種種植方式,也是廣大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摸索出來的經驗,特別適合像我們半島內陸雨水偏少的乾旱地區,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算是“雙保險”的種植模式。

玉米地間作大豆的好處

玉米地裡間作大豆,在種植結構上體現了優勢互補。玉米與大豆高度不同,用玉米間作大豆種植方式,合理利用空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光能的利用率。由於大豆屬於短日照性作物,所以在玉米行間種植大豆,可以很好地起到遮擋陽光卻又通風透氣的作用。而大豆同時又是固氮作物,每畝大豆約固氮3公斤左右,這樣就能夠減少玉米化肥的施用量,同時玉米也不會減產。

我們知道,玉米根系發達,深入泥土中汲取養分及水分。而大豆根系較淺,耐旱性也差,同時大豆又是怕澇型作物。玉米與大豆間作,大豆可以藉助於玉米根系吸收土壤中水分的同時得到受益,也就是說雖然大豆根系較淺,但能夠沾上玉米根系的“光”,提高其耐旱性。

機械化耕種模式,使得玉米間作大豆的種植方式如今少見了

在過去機械化程度相對落後的時期,我們膠東半島農村這種一行玉米間作一溝大豆的種植模式非常普遍。過去都是以人力畜力為主要的耕作手段,所以種植和收穫的時候,也很容易將玉米與大豆分開種植、收穫。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這種玉米間作大豆的種植方式才逐漸被人們所摒棄。

而近年來,我們山東部分地區農業科研部門又開始研究機械化播種以及收穫玉米間作大豆取得了階段性突破。實行機械化種植與收穫,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可以多收穫一季大豆,每畝土地為農民帶來增收。在“捎帶”景兒間作大豆的種植模式下,每畝地可多收入100多元。玉米大豆同播施肥機的投入使用,實現了播收機械化,節省了勞動力的投入,增加了收入。

綜上所述,這種玉米地裡間作大豆的種植模式,即使是在乾旱少雨的年份,也可以保證大豆有收成,不至於絕產。如今,隨著玉米大豆同播施肥機的研究推廣,過去這種雙保險的種植模式又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為農民增收帶來福音。


建行漸遠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說的就是農村套種,字面含義就是種植玉米的時候,套種點大豆,可以促進玉米和大豆的雙豐收,在10年當中有9年都不會讓農民收空。為什麼把兩種作物種在一起呢?為什麼兩者會相互促進呢?套種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因為,大豆作物秸稈矮,玉米秸稈較高,兩者套種可以充分利用光照,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同時,在種植玉米的時候,為了提高產量,都會選擇栽種有一定的間距,在這個間距當中套種大豆又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產出。兩者套種有什麼好處呢?

1.在生長前中期,由於玉米和大豆葉面小、秸稈矮,都能充分享受到光照;待到後期之後,由於玉米之間有一定的間隙,大豆可以利用玉米葉下的散射光。

2.兩者套種,可以大大提高肥水程度,實現養分互補。大豆根瘤菌具有固氮的作用,可以有效保證土地當中氮肥充足;而玉米根系可以分泌酸性物質,分解土壤中的礦物質元素,供大豆吸收。兩者套種,無形之中相互提供養分,這是單種所不具備的因素。

3.可以降低大豆和玉米遭受病蟲害的侵害,由於玉米作物較高,幫助大豆遮擋,有效避免了蠐螬、豆天蛾、食心蟲等病蟲害的危害,從而達到增產的作用。

4.能夠提高土地的效益。通過套種,玉米的產量不會受到影響,卻使得土地每畝增收大豆100公斤,由於大豆的固氮作用,可以少施用半畝田的氮肥,降低了肥料的使用成本。真正起到提高土地產出,增加土地收益的作用。

那麼,既然土地需要套種兩種作物,種植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呢?首先要控制作物之間的間距,一般採用一行玉米一行大豆的方式,雙株之間距離40釐米,行間交叉種植;其次要適當控制密度,根據最大化的原則,一畝田種植玉米3000株左右,大豆1.5萬株左右,根據實際情況要施用30公斤的複合底肥;最後加強田間管理,防止出苗率不高時及時補苗,提前噴灑除草劑,防止後期雜草叢生帶來的除草的難度。

總之,玉米和大豆由於特性的差別,兩種套種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而且在光照利用、防止病蟲害、固養肥料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在種植過程中控制好株間距、適當施用底肥和除草劑,提高單畝作物產量,起到提高收益的作用。


指尖三農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玉米地裡套種大豆,這樣做的好處是既節省了土地,又能夠多收糧食。農民們非常愛惜土地,為了不浪費每一分土地,在種植農作物的時候,經常利用套種的方法,就是在一塊地裡種植兩種農作物,既相互不影響,又可以做到土地利益最大化。當然,套種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說選擇的農作物,最好是高矮搭配。另外,準備套種農作物的時候,間距要儘量大一些,這樣才不至於影響通風。


大家都知道種植地瓜需要起壟,這樣壟與壟之間的底部就會有一塊空閒的地方,農民們捨不得地瓜壟之間的空地,就會在底部的空地上種上芝麻或者大豆之類的農作物,也有的人會點種上玉米。總之,這些農作物基本都是長秸稈的,而地瓜屬於藤類農作物,不會影響到彼此的生長。需要說明的是,套種的這些大豆,芝麻之類的農作物,株距之間要距離大一些,不能種的太密。在玉米地裡套種大豆,也是同樣同樣如此。

農民們種植的玉米,分兩個季節,一種是春玉米,一種是夏玉米。種植春玉米的時候,間距一般是40公分左右,這樣當然是沒有辦法套種大豆的。只有在麥收以後種植的玉米,才會在玉米間套種大豆。種植夏玉米的時間,一般是在農民收割了麥子以後,直接在麥地裡種植玉米,這樣的種植方式,是在麥畦兩邊的壟背上點種玉米,而麥壟之間的距離最少是四尺,也就是一米三的空地。這麼大的地方,當然不能閒置了,所以農民們通常會選擇在玉米地裡套種大豆。

套種大豆的目的,不僅是節約了土地,多收了糧食。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如果把地空閒起來的話,一場雨過後,地裡的荒草立馬就會瘋長起來,這樣不僅浪費了土地,荒草還能夠吸收農作物的養分,影響農作物的收成,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考慮,都應該套種另一種農作物。那樣不僅可以增產增收,而且還防止了地裡長草,一旦地裡長滿荒草,想除乾淨荒草,要比管理莊稼更費事。


一品小十六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句話說的是在夏種季節為了收成更穩妥,採取玉米和大豆套種的方式種植。如果風調雨順,那麼就是雙豐收,如果遇到災害,玉米也能獲得一定收穫,不至於絕收。

那麼這種種植方式有用嗎?能為農民帶來真正的好處嗎?


在我們皖北地區,五年以前,有很多玉米套種大豆的做法。這樣做確實能抵抗一些自然災害的風險,為老百姓的收成多一份保障。因為大豆抗澇能力差,相反玉米的抗澇能力更強,如果單獨種植大豆,在遇到水災的時候大豆就會損失慘重甚至絕收。而採用套種的方法,即使大豆絕收了,玉米還能收穫,這就保證了農民不會顆粒無收。

但是到近年來,因為機械化的普及,收黃豆,收玉米全都採用聯合收割機作業,方便快捷,節省人力成本。所以現在我們這裡已經沒有套種方式了,因為機械化的普及,繼續採用套種方式種植,反而是一種落後。


玉米黃豆套種方法

我們皖北以前套種玉米大豆,主要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以黃豆為主。這種種植方式一般是每隔八籠黃豆種兩籠玉米,然後大豆地四周也都種的玉米。這種種植方式的好處是,收割黃豆更方便,但是抗風險能力要弱一些。

第二種是以種植玉米為主。這種種植方式一般是種兩籠玉米種兩籠大豆,依次種植。這種種植方式的優點是抗澇能力更好,缺點是收割麻煩,費時費力。

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勢和劣勢。


玉米套大豆也有不同種植方式,那麼帶來的優勢也不一樣。在以前玉米套大豆確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種植方式,但是現在隨著機械化發展水平的提高,這種種植方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生產方式了。不過,農民自古都是靠天吃飯,有時候花費再多的心思,能不能有好的收成還得看天。


牧野小志


玉米帶大豆,十年九不漏,這種種植方法在農業上準確的來說是間作,而不是套作,因為玉米的抗寒性要比大豆稍微的強一些,可以先播種與玉米,然後在播種大豆,好處就像是其他回答說的那樣,能夠充分利用空間,調節田間的小氣候,提高產量等等,

但是現在我們好像在我們的實際生產中好像並沒有見到過大規模的種植,只是零星的的看到,那為什麼這句老話好像現在沒有那麼適用了呢,原因有以下幾點在實際的操作中難以達到



一、播種難度大

為了能早收玉米,大部分的玉米播種的時候都是“頂凌播種”,也就是在玉米的能承受的溫度範圍內儘可能的早播種,而大豆不耐寒,就是要分兩次播種,那等到大豆要播種的時候玉米已經要萌芽了,所以肯定是不能再踩了,所以播種大豆的時候就要格外的注意了


二、除草難度大

由於玉米屬於禾本科的作物,而大豆屬於豆科作物,兩者在生物學特性上面就不一樣,你要選擇一種對玉米和大豆都沒有毒害作用的農藥,在農藥的選擇上面,可供選擇的品種太少,而如果選擇人工除草的話,效率太低,人工的成本太大,得不償失


三、收穫的難度大

因為玉米的成熟期是晚於大豆的,兩者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成熟時期,即使再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方仍然是難以實現的,所以說只能採用人工收穫,難度太大,人工成本太高



當然並不是說玉米間作大豆不好,這種種植方法是非唱的好的,但是應該考慮的是實際情況,如果是小面積種植,人力也是足夠的話,可以採用玉米間作大豆的方法,相反,如果人工不足,沒有專門的採收機械,還想大面積種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以上就是我對這句話的全部看法,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