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富士康們生產的口罩到了,去哪兒買?

富士康們生產的口罩到了,去哪兒買?


“與其說是一‘罩’難求,不如說是一‘布’難求。”


新冠疫情爆發後,國內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醫用物資全線告急,一批大廠紛紛跨行業援助,以新增生產線、新建生產車間的方式加入口罩、防護服的生產大軍。

3月2日,國家發改委公佈,我國口罩日產量突破1億隻。

但另一個現實困境是,不斷湧入的跨行業生產者似乎未能真正緩解市場上存在的口罩荒,問題究竟在哪?


少有轉產企業進入口罩原材料領域

富士康們生產的口罩到了,去哪兒買?

這條被業內人士稱為“達到極致市場行情”、不斷上揚的價格曲線,代表了國內一噸熔噴布實時的市場報價,無疑,它正緊緊扼住了口罩擴大產能的咽喉。

作為醫用口罩中過濾病菌的重要原材料,新冠疫情的爆發,讓熔噴布成為了比口罩更緊缺的“備戰物資”。市場售價從最初的1.8萬元/噸,攀升到最近的40萬元/噸。

即便如此,依然是“一布難求”。

比亞迪是跨界生產口罩和消毒液的“大廠”之一,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他們正在為熔噴布的缺貨發愁,好不容易找到河南一家生產熔噴布的企業,簽訂了14噸熔噴布訂單,得在一個月後才能到貨,並且這點訂單量僅夠支撐兩三天的生產。

按照1.5噸熔噴布生產200萬個醫用口罩計算,國內日產7000萬隻口罩,熔噴布的日消耗達52.5噸;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8年國內熔噴布年產量僅為5.34萬噸左右,除口罩生產,還應用在其他領域。

據天眼查檢索結果,經營範圍中包括“熔噴布”的企業不到300家,且大多為中小規模生產企業。

同時,作為緊缺物資,在這次疫情爆發後,也少有大廠願意轉產熔噴布。零售君從媒體報道中僅看到,中石化在2月25日表示將投資約2億元,在燕山石化和儀徵化纖建設熔噴布和無紡布生產線。

在2003年非典疫情前,國內依然以多層紗布口罩為主,疫情後,帶有過濾材料的口罩才開始被公眾接受。但在過去17年間,熔噴布產業並沒有因為非典而得到長足發展,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投產成本高,生產過程複雜,是熔噴布產業不受“青睞”的重要原因。

據公開信息,目前國內大量熔噴布生產商分佈在廣東、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市,產量最高的企業日產量在10噸上下,更多生產商平均日產量約在1噸。

低產量背後是高投資成本,“一套熔噴布生產設備的成本至少在400萬元到500萬元,交貨週期長達半年,真正落地則需要10個月,其中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賴國外廠商供貨”。

據一位行業人士看來,疫情炒熱了熔噴布,卻無法真正拉動行業的發展。即便有比亞迪、廣汽、上汽這樣的大廠紛紛轉產,真正進入熔噴布領域的卻很少。


轉產口罩,資質如何

相比較熔噴布產業的少人問津,口罩、防護服生產因為門檻低,吸引了一批新手進入。

據天眼查數據,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經營範圍新增“醫療器械”的企業達3647家,有超過3000家企業新增“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等業務。

2月上旬,快速審批,快速配置生產線,快速生產,一批跨行業大廠紛紛加入口罩生產大軍——包括上汽通用五菱、上海三槍、江蘇紅豆服飾,以及中石油、中石化,讓人看到了口罩荒得以緩解的希望。

但匆忙上馬的“轉產”口罩,品質如何,成為了另一個疑問。

在疫情期間,口罩生產設備緊缺,轉產企業大多通過改造老舊設備等方式生產口罩。

在公開信息中,採取改造老生產線方式的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通過廣西福德特集團)、蕪湖悠派護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等。這樣的改造是否能滿足國家對醫用口罩的認證標準?

零售君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了包括廣西德福萊醫療器械(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廣汽、富士康、上海三槍、紅豆股份、奧康、爹地寶貝、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東蒙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工商信息,發現僅1/3企業明確公示了生產口罩的相關資質及等級。

其中,浙江東蒙集團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24日,新增“第一類醫療器械、第二類醫療器械、勞保用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營項目;上海寶鳥服飾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11日,新增“一類醫療器械及醫用一次性隔離衣”經營項目。

一類醫療器械,還是二類醫療器械,代表著企業生產不同口罩的資質分級。根據有關規定,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的企業必須取得第二類醫療器械許可。

富士康們生產的口罩到了,去哪兒買?

據瞭解,二類醫療器械許可資質的審核非常嚴格,除了達到衛生、生產、產品許可等基礎要求外,企業必須具備10萬級或以上口罩生產的潔淨車間,且生產環境必須做到無塵、無菌。同時,醫用口罩加工完成後會有化學物質殘留,需要14天時間釋放。

“二類醫藥器械的審核流程再精簡,最快也需要20天。”一位口罩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君,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沒有獲得二類醫藥器械許可的企業,在口罩包裝上只能標註日用口罩(非醫用)。

根據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比亞迪等公示的信息看,目前都暫未公示二類醫療器械生產資質。而這絕非少數情況。

缺乏專業資質的轉產一時難解醫用口罩荒。據一位口罩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新進入口罩市場的生產者大多集中在民用口罩生產,製造技術相對低端,口罩防護性能沒有醫用口罩這麼高。

在國內醫療用品生產商看來,工業防護(如粉塵)、民用防護(花粉、霧霾等)、醫用護理(細菌)三大類口罩中,醫用防護口罩平時僅供專業醫療機構使用(如疾控、傳染病房),儲備極少。醫用口罩未來市場需求更大。


不適合投機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5部門,日前共同確定了第一批全國性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其中納入首批重點保障名單的企業,集中在防護服、口罩、消毒液、醫用護目鏡、人體測溫紅外、核酸檢測試劑盒等領域。

當前已發放的貸款貼息後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平均為1.28%,低於國務院規定的不高於1.6%的要求。

同時,湖北、浙江、上海、重慶、北京、廣東、河南等10省市可自主建立本地區的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另外進行補貼。其中,河南省提出重點保障企業的貸款利率僅為3.5%。

在各地公示的名單中,一些轉產企業赫然在列。政府補貼、資本熱錢正在湧向這個特殊行業,歷史是否會重演。

17年前非典時也曾引發過一輪口罩生產熱。

據一家經歷過非典的北京口罩企業負責人回憶,非典前當地生產口罩的企業只有一兩家,非典發生時,口罩企業一下增長至近百家,導致原材料和設備價格大幅上漲。

但這股熱潮,僅維持了一個月。不少企業購買的設備還沒有開機,疫情就控制住了。

隨後,就出現了口罩市場供大於求,大量新湧入企業在一兩年內倒閉,退出市場。

非典結束後,口罩業發展進入緩慢上升階段——

2004年,禽流感爆發後的第五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激活了沉寂許久的口罩業,當時國內口罩供應量一度增長至19.6億隻,並開始逐年提升,2011年口罩產量達到25億隻,2012年攀升至30億隻。

2013年,隨著全國平均霧霾日不斷攀升,口罩從特殊防護用品逐漸變成日常必備品。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功能性防塵口罩市場規模接近20億元,而民用防護型口罩的市場規模也超過10億元,到2019年中國內地口罩產量超過50億隻,產值為102.35億元,可用於病毒防護的醫用口罩佔比達54%。

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統計,2013年之前口罩企業約有500家左右,而2017年上升到1000家。近幾年口罩行業產量年均增長速度為15%。

口罩行業內人士指出:“最近兩年,國內口罩業發展相對平穩,其中出口貿易佔到50%。但今年一下子湧入這麼多新企業,從數據看,新增了這麼多產能,接下來,當疫情過後,市場是否能消化,目前很難判斷。”

富士康們生產的口罩到了,去哪兒買?

目前,轉產進入口罩生產行業的企業中,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企業,響應國家號召,轉產支援抗疫,疫情結束後,會自動退出,比如上海三槍曾在非典時期加入口罩生產,疫情結束後就不再生產口罩了。

第二類企業,是為了進入市場而投機賺補貼,這些企業,往往不會在產品和市場上下功夫,投入成本,只為賺快錢,在未來競爭中立穩腳跟。

“不少和口罩相關的企業都在打聽如何買設備,如何找原材料,有的甚至自己造原材料,但是否符合標準?下一步如何競爭?”

第三類,是原本有意進入口罩生產領域,有基礎、有規劃、對市場有了解、對未來競爭有把握的企業。

比如,在浙江有一家口罩企業透露,計劃生產高端防護口罩,並在疫情結束後,繼續擴大20%產能。

如今,國內疫情暫時得到控制,全球疫情爆發,口罩成為全球性緊缺物資。一些從事對外貿易的人士透露,如今在國際電商平臺上,有口罩出口貿易計劃的廠家在增加。

這背後同樣存在不小風險:出口國外需要通過當地認可的資質審核,以美國為例,審核週期通常在6~8個月,成本在幾十萬元,並且全球各地的標準各不相同。

對於那些尚未取得國內二類醫藥器械生產許可的企業而言,想要取得美國NIOSH 42CFR84、歐盟EN149-2001等口罩標準,恐怕很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