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美國1894年GDP登頂後,最接近美國GDP的是1995年的日本嗎?

Mr張洢洢


1893年,美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史稱1893年恐慌,這種恐慌一直持續到1897年,共造成了500家銀行倒閉,1.5萬家企業破產,一些婦女為了獲取珍貴的食物,被迫出賣身體,這在美國獨立之後上百年的時間裡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別看美國陷入了經濟衰退,誰也沒有想到在第二年,也就是189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竟然成為世界第一,並且從此以後的100多年裡,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的位置沒有掉下來。

1894年,美國的失業率創造了十幾年來的高峰,全國共有18%的人失業,在紐約有35%的人失業。但是,這一年美國的GDP卻達到了142.8億美元,而他的競爭對手英國也進入了經濟衰退期,這是因為英國大規模投資到美國的資金,由於鐵路建設泡沫的破裂損失慘重,國內經濟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所以當年美國還是成功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美國1890年到1939年經濟增長情況)

(大英帝國1800年到1950年的經濟增長情況)

回到題主的問題:1894年,美國工業規模登頂世界第一後,最接近美國的是1995年的日本嗎?

顯然不是的。

1995年,日本的GDP是5.3萬億美元,美國的GDP是7.6萬億美元,日本的GDP規模是美國的大約70%,此後美國的GDP保持繼續增長,到1996年達到了8.1萬億美元,日本的GDP卻急轉直下,到1996年變成了4.7萬億美元,日本的GDP已經下降到美國的58%了,從此以後兩國的GDP差距越來越大,到2018年,美國的GDP已經達到了日本的4倍之多。

從工業總產值來看,自始至終日本也從來沒有超越過美國!

肯有人會問,你怎麼說是工業總產值呢?題主問的是GDP,是GDP呀!

事情是這樣的,美國GDP不是在1894年超過的英國,而是早在19世紀中期,美國的GDP就已經超過英國了。

1852年美國GDP為30.37億美元,英國GDP是29.74億美元,美國的經濟規模首次超過英國。不過,這個時候的美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大號農業國,工業產值還是不能和英國相比的。到1894年,隨著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獲得的巨大成功,終於在工業生產總值上也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

(19世紀末美國工廠裡的工人)

所以,題主的問題,1894年美國GDP登頂這件事是錯誤的,確切的說是工業產值登頂。

那麼,自從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登頂之後,有沒有哪個國家在此後的100多年裡,在工業總產值方面比日本更接近美國甚至超過美國呢?

真有,而且這個國家不是在工業產值上接近美國,是成功實現反超,早已站穩了世界工業產值第一大國的位置。

這個國家就是我國。

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國,2016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達到了4.5萬億美元,而當年美國只有3.6萬億美元,我國是美國的1.25倍。

我國的工業總產值不僅超過了美國,而且成功超越歐盟所有國家之和。2016年,歐盟的工業總產值只有4.1萬億美元,為我國的91%。

雖然我國登頂了世界第一工業國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也不能過於樂觀。

從人均上看,我國還遠落後於美國和歐盟各國。

高精尖的工業產品還無法和發達國家競爭,可見在工業領域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歷史風暴


不是!

有一個國家已經超過美國了——就是中國。

GDP有兩種核算方式:匯率核算,和購買力核算!

通常所說的GDP是按匯率核算。

但這種算法有個問題: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會被低估,而發達國家卻會高估,而且會受匯率浮動的影響。

例如,在中國理髮大概20元,在美國理髮摺合人民幣200元,同樣是理髮,美國可以創造高出中國近10倍的GDP,但兩者產生的效用是一樣的,

再如,2002年,意大利在經濟增長率不到中國三分之一的情況下,GDP總額卻超過了中國,原因在於,當年歐元兌人民幣升值了。

為了修正這個問題,於是又引入購買力平價核算這個概念。

即把在各國同樣的產品和服務,都核算為同一價格標準,再核算出GDP。

其中,最常用的,是“漢堡包指數”,即,設定中美兩國的漢堡包價格一樣,將美國創造的價值,摺合為多少個漢堡包,再將中國創造的價值摺合為多少個漢堡包,兩者進行比較,測算出各自的GDP。

按購買力平價核算的GDP排名,中國已超過美國近1/4,也是自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超過美國的國家。

這也是美國不惜發動貿易戰,打垮中國的原因。



雁去無痕ty


日本1995年的經濟巔峰,是二戰以後最接近美國的時候,達到了美國總規模的70%,至今還沒有被其他國家超越。不過,這個記錄也快被打破了。


日本經濟在90年代登頂,二十多年過去了,日本的經濟還沒有恢復到巔峰時期的水平,而美國卻一騎絕塵,經濟規模已經遠超日本數倍。如今的日本,其經濟規模大概只有美國的25%。但即便如此,日本依然牢牢佔據著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

日本在90年代之所以能夠達到那種經濟高度,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是美國自80年代以來,逐步步入經濟危機,經濟出現長達十餘年的低迷,增長乏力。而同時期的日本,在經歷半個世紀的快速發展以後,依然整體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局面。再加上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本經濟的水分成倍增長,但是表現在數據上則非常搶眼。在這種強大底子和虛假繁榮的雙重作用下,日本的經濟規模在1995年達到了日本歷史上的巔峰。除了總量接近美國以外,人均經濟更是遠超美國。


1995年以後,日本經濟的水分被逐步刺破,日本經濟總量開始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而這個時候的美國,則逐步從經濟危機中復甦過來,經濟總規模日益擴大,與日本拉開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到目前為止,日本經濟趕超或比肩美國的夢想,幾乎不可能再實現了。但是美國卻要逐步被另一個國家趕上了。目前。這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已經很快逼近美國的七成,並且隨著這種趨勢的推進,美國的經濟甚至在10年左右即可能被超越。日本曾經創下的記錄,很快將被打破了。


蘇綻


正確答案是: 1895年的英國最接近,日本1995年GDP總量達到美國的70%,這其中有貓膩。

事實上,在1894年還沒有“GDP”這個概念,當時是按照工業產值來進行排名的,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英國,登頂世界第一。“GDP”這個概念是二戰後才提出來的,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中宣佈將GDP作為衡量經濟總量的指標。

這個問題問得不夠嚴謹,1894年沒有GDP的說法,如果按題目的說法那就是1895年的英國最接近美國,因為美國剛剛超過英國,差距非常小。

GDP的概念正式運用以後,英國、前蘇聯、日本都曾經位居世界第二,最早的是英國。1960年,美國GDP為5433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英國以723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這時候,英國佔美國GDP的比重已經下降至13%左右。

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的GDP總量佔美國的比重達到了60%左右,由於當時的蘇聯實行計劃經濟,並沒有對外公佈官方的經濟數據,所以目前國際上對於蘇聯的經濟總量都是估值。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80年,美國GDP總量為2.86萬億美元,日本GDP總量為1.1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佔美國GDP的比重為38%。


到了1995年,日本GDP總量高達5.45萬億美元,美國GDP總量為7.64萬億美元,日本佔美國GDP的比重高達71%,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日本是唯一在經濟總量方面佔美國的比重達到70%的國家。

但是,這裡面有貓膩。我說的貓膩,就是水分。為什麼1995年日本GDP總量高達5.45萬億美元,而2018年只有4.97萬億美元? 這跟“廣場協議”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上世紀80年代,日本製造充斥全球,美國對日本貿易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美國希望可以迫使美元貶值,增強出口競爭力,隨後在1985年與日本、德國等國家簽署了“廣場協議”。


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全球資金大量湧入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地價和股價暴漲,催生了大量的泡沫經濟,到了1995年泡沫經濟到達巔峰狀態,一觸即破,隨後日本地價和股價暴跌,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日本1995年的5.45萬億美元的GDP總量,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泡沫經濟,也就是大量的水分,是日元大幅升值後帶來的虛假繁榮。

未來的世界看中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GDP總量達到了13.6萬億美元,美國GDP總量為20.5萬億美元,中國佔美國GDP的比重為66%,距離突破70%已經不遠了。而且根據IMF的預測,預計203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綜上所述,最接近美國的應該是1895年的英國,而有了GDP以後,最接近美國GDP總量的是1995年的日本,但是當時日本的泡沫經濟已經達到了巔峰,加上日元大幅升值,其中有大量的水分,並不是實實在在的GDP。未來的世界經濟,還是要看中國,事實上中國GDP還是被低估了,很多小攤小販都沒有計入GDP總量,按照購買力計算,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


至味財經


GDP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對於反映一國的經濟產值是非常重要的數據。


日本一度在1995年房地產垮塌前,GDP總量達到美國的70%左右,這是事實,不過經濟實力只是綜合國力的一個方面,如果要談綜合國力,恐怕距離美國最近的是曾經的蘇聯。




1990年,一家名為宇宙世界(Cosmo World)的日本房地產企業以超過8億美元的價格買下加利福利亞著名避暑勝地圓石灘的高爾夫球場和豪華酒店,以風景優美著稱。


按照 1914至2010年“美元時間”網站(dollartimes.com)以消費物價指數為基數計算,1990年代的8億美元,其購買力差不多為今天的16億美元。


而2017年 總部位於香港的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有限公司以12.8億英鎊(約合16.8億美元)拿下倫敦地標性建築“對講機大樓”。


可見當時日本企業正處於和2017年中國相似的經濟膨脹期。手中有的是錢。


日本1988年對美國不動產的投資,1988年達到165億美元,這個數字恐怕中國今天也很難達到,1989年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為2000億美元,是美國的4倍,所以當時有人說"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買下整個加拿大。




所以當時日本的GDP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房地產撐起來的,能一度達到美國GDP的近7成,實際上水分很大。


要知道日本的人口不到美國的一半,發達國家的人均產值差距很小,即使日本趕上了90年代後期的互聯網大發展,日本的GDP總量也按說是達到美國的40%左右才正常。


而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GDP總量目前已經下降到美國的1/4左右,而中國2017年的GDP已經達到美國的63%,相信過幾年,就能超過美國的7成,從而成為和美國經濟總量最接近的國家。


閉家鎖的紅楓


近百年來,最接近美國GDP的主要是德國、日本、蘇聯,當然,因為體量問題,他們誰也沒機會超過美國。

德國,在一戰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僅次於美國,當然2次世界大戰基本上就把自己給作死了,戰後經過十幾年的高速發展,當時的西德在1958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到1970年被日本徹底超越(1968年被日本超越一次,1969年西德又反超,當然,如果能把東德的GDP拉進來,日本超過德國還得等幾年)。

1969年,美國GDP為一萬億美元,西德約為2000億美元,德國與美國GDP差距最小的時候是在1995年,當年美國7.6萬億,德國2.5萬億,差不多相當於美國GDP的三分之一,只不過那時德國已經在西方世界的經濟體系裡做了20多年的老三了。

日本:1970年之後GDP位列世界第二,廣場協議之後,日元不斷升值,國內經濟一片繁榮,幾乎人人不差錢,當時隨便什麼人,甚至只要有個住址就能隨便貸個幾百萬日元,人人都搞起了投資,自然,房地產經濟開始飆升,東京的總房價甚至超過了美國,由於日元升值了幾乎一倍,以美元計價的日本GDP便瘋狂飆升,1995年達到歷史最高點,日本GDP達到了5.4萬億美元,美國則為7.6萬億美元,日本達到了美國GDP的7成左右。

此時日本人口不過美國的三分之一不到,GDP卻達到了美國的7成,人均是美國的2倍,即使裡面有泡沫經濟的虛胖,那也是比較牛的了。

當然了,後來泡沫經濟崩潰了,日本GDP就再也沒漲過,還萎縮了一些,2017年,美國GDP 19.5萬億,日本4.3萬億,德國3.6萬億。

1995年到2017年,德國人好歹還漲了1.1萬億,美國人漲了近三倍,日本人則“迷失了”。

至於蘇聯,由於它領導的經濟圈子是封閉的,與西方經濟體系不兼容,更沒有西方標準下核算的GDP,因此,蘇聯的GDP只能估算,較為公認的觀點是,1975年差不多是蘇聯經濟最好的時候,蘇聯的經濟規模達到了美國的一半多一點,接近於6成;也有觀點認為1979年時,蘇聯的GDP達到了美國的6成。

綜上所述,最接近美國GDP的,確實是1995年的日本。


雲中史記


看到很多人說中國GDP已經超過日本與美國的比例!我呸!胡說八道。

我們中國是發展中國家,gdp都是吹的!不要相信。不要相信!不要相信?

我們農村通訊基本靠吼,出門基本靠走,吃飯只能吃小米粥!城市都是用的背景牆,和微縮景觀!(不信!你去所謂的中國大城市深圳,哪兒就有一個非常大的微縮景觀!)根本沒有錢!

美國爸爸一定要相信那些公知的話!

我們很窮的!

去限制世界第二的日本吧!


鬥天鬥地鬥自己



日本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按名義GDP計算,它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它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曾經是世界第二大發達經濟體。日本是七國集團的成員。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該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PP)為38937美元(2016年)。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國,擁有最大的電子產品產業,並且經常被列為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國家之一,在全球專利申請中處於領先地位。面對來自中國和韓國日益激烈的競爭,今天在日本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精密產品上,如光學儀器、混合動力汽車和機器人。除了東京地區,關西地區是日本經濟的主要產業集群和製造中心之一。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各城市的人口和產業大量增加,但城市的規模和產業結構仍然保持著嚴格的規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總體上有年度貿易順差,並且有相當大的淨國際投資順差。截至2010年,日本擁有世界私人金融資產的13.7 % (世界第三大),估計為13.5萬億美元。截至2015年,《財富》全球500強公司中有54家位於的日本,低於2013年的62家。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日本的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最高。然而,國債主要由日本國民擁有。日本經濟面臨著人口減少帶來的巨大挑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官方數據首次下降,而預測顯示,到21世紀中葉,官方數據將繼續從1.27億下降到1億以下。

在1960年之後的三十年經濟發展中,被稱為日本戰後經濟奇蹟的快速經濟增長髮生了。在經濟、貿易和工業部的指導下,從1978年到2010年,平均增長率為10 %,1970年代為5 %,1980年代為4 %,日本得以確立並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2010年被中國超越。到1990年,日本的人均收入等於或超過西方大多數國家。

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造成了經濟泡沫。隨著東京證券交易所在1990 - 1992年崩潰,房地產價格在1991年達到頂峰,經濟泡沫戛然而止。整個1990年代,日本的增長率為1.5 %,比全球增長慢,這導致了“失去的十年”一詞。在經歷了又一個十年的低增長率後,這個術語變成了失落的20年。儘管如此,從2001年到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仍然超過了歐洲和美國。



由於增長率如此之低,日本的國債已經擴大,因為在一個稅基不斷縮小的老齡化社會中,日本的社會福利支出相當可觀。“被遺棄的家園”的場景繼續從日本的農村地區蔓延到城市地區。

1994年,日本佔世界經濟的17.8%(最高點),最接近美國。此後,日本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逐漸減少,2012年達到最低點(8.32%)。儘管自196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是在1960年,當時它生產了世界GDP的3.28%。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其實,GDP這個統計指標上升的很晚。1934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庫茲涅茨首次提出GDP這個概念。真正大規模使用還要等到十年後的1944年。這一年,在美國佈雷頓森林召開了著名的佈雷頓森林會議,會議決定把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的主要工具。我們現在看到的1944年之前的GDP數據,都是根據相關數據核算出來的。

在這之前,西方國家主要用工業產值來衡量一國的經濟總量。文獻顯示,1894年美國經過了30年的黃金髮展期,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英國,成為第一工業大國。因為當時工業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因此,1894年也標誌著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1894年,美國GDP(後來核算)是141億美元,人均GDP205美元。但美國的經濟對其形成重大影響力要到一戰期間。一戰期間,美國向交戰國大肆兜售軍火,獲得了巨大收益。一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債權國。

二戰期間,美國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的蹂躪,同時伴隨著軍工產業的繁榮,美國經濟總量及其在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1940年美國GDP是1029億美元,到1945年快速上升到2281億美元,五年的時間增長了1.2倍。

二戰結束時,美國的工業產能也達到了巔峰,美國經濟全球第一,GDP佔到了世界的56%,工業產值佔到了世界的40%以上,黃金儲備更是佔到了世界的75%。美國的商品湧到了世界各地,美國的剩餘物資一直用到戰後好幾年。美國的工業產能和經濟總量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以鋼鐵和石油為例,美國的鋼鐵產量佔到了世界的64%,石油產量佔到了世界的70%以上。美國是當時名副其實的經濟和工業霸主,整個歐洲加起來都不是美國的對手。

二戰結束後,英國、西德、日本、中國先後成為改革僅次於美個的第二大經濟體(蘇聯缺乏數據)。1950年,英國是第二大經濟體,該年其GDP是362億美元,美國是3001億美元,英國只有美國的12%。

1950年代開始,西德、日本經濟開始快速發展。到1968年日本就成為了第二大經濟體,該年日本GDP是1469億美元,佔美國的15.6%。1970-199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還處於黃金年代,8%左右的增速是常態。同時,80年代末期開始,日本匯率快速上升,使得以美元計價的日本GDP飆升。1987年只有2.45萬億美元,到1995年飆升到5.4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比重也從52%,快速增加到71%。71%的比重是二戰以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佔美國GDP比重的一個高峰,至今沒有國家打破這個記錄。

1995年是日本經濟頂峰時期。之後,日本GDP長期停滯不前甚至負增長。到2017年日日GDP是4.87萬億美元,還沒有恢復到1995年的水平,2017年日本GDP僅相當於美國的25%,下滑速度相當之快。

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該年美國的GDP是14.96萬億美元,中國是6.1萬億美元,中國上美國的比重是41%。到2017年,美國GDP增長到19.39萬億美元,中國GDP增長到12.25萬億美元,比重提升到63%——依舊沒有打破日本在1995年創造的記錄。


財經知識局


歷史上美國真正開始經濟崛起是在一戰之後,在1894年美國經濟登頂,但是質量不如英國。

簡單來說當時的美國正在進行電氣革命,或者說電氣革命剛剛發力,並沒有到撼動傳統工業的地步。

而一戰結束之後,以美國福特公司為代表的規模經濟和流水線化生產模式,開始被確立為新的生產模式。

在理念和技術的雙重發展之下,美國經濟這才實現了真正的崛起,成為了世界經濟的引導者。

英國從工業革命之後,引導了世界經濟長達三百多年,直到一戰後被美國奪去。

此後美國經濟、軍事都實現了崛起,尤其是十六艘銀色戰列艦巡航世界的壯舉,更是宣告了美國的地位。

而得益於技術上的領先,美國經濟在一戰到二戰期間,一直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在這個時期,美國金融業也確立了世界地位,紐約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取代了倫敦的地位。

所以美國經濟發展質量非常之高,即便是大蕭條時期,美國的技術、科技依舊是突飛猛進。

更有先進的管理理念不斷的被創造出來,這一時期的美國經濟,在理念和技術上拋開了其他國家。

二戰更是摧毀了其他國家的經濟,而美國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之下,戰後的美國遠遠的將其他國家甩在了身後。

美國一直保持經濟第一的地位,在上個世紀只被三個國家威脅過,但是最後都沒有被超越。

蘇聯在1975年的時候,GDP達到美國的六成左右,但是由於蘇聯的特殊市場,導致不被西方國家認可。

而此後西德經濟的騰飛,也一度保持世界第二的存在,並且一度達到過美國總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西德市場高度依賴歐洲,存在許多重的枷鎖,最後西德為了歐盟,放棄了一些發展機會。所以西德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而要說真正的威脅,恐怕就只有當年的日本了,1995年日本GDP達到了美國的7成多。

當時日本人口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可見當時日本經濟的強悍,人均更是美國的兩倍多。

所以歷史上最接近美國經濟總量的國家,應該就是95年的日本。當然現在的話應該是偉大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