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八大山人的草書就是鋼筆字的寫法,你怎麼看?

救風


首先可以肯定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原因是:

八大山人的草書是真正的毛筆書法,之所以用“真正的”這幾個字,因為他的書法中幾乎每筆都含有3個動作:1.起筆時逆鋒入筆、或者斜勢切入筆鋒 2.行筆寫出筆畫 3.回鋒收筆

貼圖:晉 王獻之 草書 玄度何來帖 就很清晰的展示了這3個動作。

通常情況下,書家都會這麼做,

之所以是3筆形成一個筆畫,來源於書法美學中的三生萬物的老子思想,書法在進化的過程中審美規則大量以道家思想為依據。魏晉時期是書法突飛猛進的時期,也是老子思想最為風行的年代。


說這些對理解題目非常有幫助,八大山人的筆畫也是按照這種審美規則來寫的,但他的書寫似乎3筆構成一個筆畫不明顯,都是幾乎相同粗細的線條,哪裡有逆鋒入筆?


他用的是篆書筆意來寫草書,在起筆時有一個【逆鋒入筆】的動作,所以每筆的開始都是圓頭的,假如直接入筆,則是尖的筆鋒,他在收筆時也有回鋒收筆的動作,也導致圓頭結束一筆,有時會用很微妙的【停筆】、【頓筆】作為收筆動作,毛筆在宣紙上如果停留,就會有一個暈化的反應,也會導致此時產生一個圓圓的形狀,作為收筆。這就是篆書用筆。而有時這種3筆構成一個筆畫的動作非常微小,也會留下極其微妙的變化,這就是【筆意】,非常玄妙的筆意,書家書風的不同,往往是這種細微的不同造成的。


所以我開始就強調了【真正的毛筆書法】,江湖體書法之所以不入流、顯得醜,就是因為拋棄了【三生萬物】的美學體系,直截了當解決一個筆畫,沒有了美感依據。


鋼筆書寫由於工具的原因,使它接近江湖體書寫方式,鋼筆頭不管是不是弄彎了去寫,即使有3筆構成一個筆畫的動作,也不會有這種筆意,毛筆在逆鋒入筆時,由於是動物毛做的筆頭就會有一個【彈跳】的反應,產生了一種細微的筆意,而鋼筆是金屬的,不會如此,就沒有了毛筆書法的筆意。


另外,八大山人的毛筆書法是在生宣紙上寫的,吸水性強,能放大這種細微動作的效果,鋼筆書寫幾乎不可能在生宣紙上書寫,那很容易弄破紙張,所以鋼筆書寫無論如何都與八大山人的書法不同。


八大山人書法和鋼筆書法這裡面的區別非常微妙,所以容易讓人產生他們是相同的感覺,不過現在我們完全清楚了。


有藝術大叔


朱耷的書法亦與他簡練的繪畫風格相似,到了後期好用禿筆,將銳利變為渾圓。據王方宇先生考證,最初,八大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稍後學董其昌的行草,又轉入黃庭堅的誇張開闊等,多方探索,再追尋魏晉人書法的氣質,終於參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鋒圓潤,又婉約多姿且厚重渾成,富有晉人氣度。

鋼筆字可以算作硬筆書法的一種,相對於軟筆書法,也是脫胎於傳統書法藝術,因筆頭質地堅硬有別於毛筆軟質筆頭,所寫出的字稱為“硬筆字”,而其具有藝術形式所展現者稱為“硬筆書法”。硬筆尖在使用上和美感的表現上和傳統毛筆的軟筆尖不同,與毛筆字中的禿筆有相似之處,而八大山人的草書也是禿筆技法,所以兩者有相似之處。但是硬筆書法較為難以展示虛實,禿筆寫法相比介於兩者之間。

ps.雖然電腦和手機的出現,到現在語音輸入的蓬勃發展,讓現在的人很少有寫字的機會,但是硬筆書法的學習使用仍然是實用和文化傳承很好的方式,一定要繼續傳承,這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最後來看朱耷草書書法《題畫詩軸》紙本,123.9×47.2cm,首都博物館藏

月川一以渡,山書一以啟。潮頭望楊子,湖上此焦尾。

“八大山人”朱耷(1626—約1705),是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人屋、道朗等,漢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


田龍專欄


談到八大山人的書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獨特面目後的“八大體”。他的書法以獨特而強烈的個性特徵屹立在書法歷史上,以至於獨特到令人驚訝的程度。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難尋找到他書法的來路的,其結構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種經典的啟發而形成的?也很難尋到些微的來歷。雖然有大量存世的作品,證明了他早期曾模仿唐朝歐陽詢的楷書、宋朝黃庭堅和明朝董其昌的行書,雖然清代的邵長衡在《八大山人傳》說:“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但我們仍然很難發覺這些作品與後來的“八大體”有任何蛛絲馬跡的聯繫。

 八大書法用筆,有兩個極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簡”,一個是“圓”。

  大凡好的書法作品,是要頗講究用筆的巧的,突出表現是通過提按轉折等技法,形成豐富的筆畫姿態,用唐代孫過庭的話講是“變起伏於峰杪,殊衄挫於毫芒”。比如我們看書聖王羲之的《遠宦帖》,筆畫姿態很講究,變化詭異,不可捉摸;再比如唐代的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用筆簡直如同“迷蹤拳”,提按變化多端。以“尚法”的唐代楷書為例,寫字時,一般規律是:下筆重,行筆提著走,收筆下按。無論是崇尚沉著的用筆風格,還是追求輕靈的用筆審美效果,總歸要節奏鮮明、清晰,這樣,才會使點畫豐富多樣。到了八大這裡,一反常態,嶄新的面貌出來了,他簡化了用筆的動作,任由筆豪做平面的運動,提按微弱到了極其隱含的地步。這的確讓人很吃驚,因為人們追求的那些複雜而且高檔次的用筆技術,八大棄之不用!這樣的追求確是需要些魄力的,因為要冒著“單調”的風險。石濤和尚有兩句詩稱讚八大山人 “書法畫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無比”,就用筆追求上說,八大應該當之無愧的,是去掉鉛華返本真。

  在追求提按動作的簡練上,前人也是有的。比如唐代的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用筆也是很簡練,也很含蓄,但仍可以感受到明顯的提按動作,也沒有像八大這樣“簡”。唐代懷素和尚的《自敘帖》,也這麼操作,但不同的字還是有輕重對比的。八大有時通篇都是在一種輕重程度上行進,很多草書作品,幾乎都是粗細變化很小的線。是否虞世南和懷素影響了八大,我們不得而知。“樸拙圓滿,渾若天成”的弘一法師,也是用筆“簡”到了極致,不知是否受了八大的影響。

八大山人用筆雖簡練,但卻是沉實的。我們看他的字,明顯能夠感受到筆與紙之間強勁的摩擦力,古人叫做“澀”,能否澀得住,很關鍵,這是形成沉實的主要緣由。啟功先生說他“李泰和之機趣,時時流露”。(李泰和,指的是唐代的李邕,有《李思訓碑》和《麓山寺碑》存世)八大的簡,是沉實的簡。敢於簡,是勇氣,更是實力。

  圓與方是對應的。八大早年的字是追求方勁的,像仿黃庭堅的《酒德頌》,起筆、折筆都很方。署八大山人款後,逐漸轉到圓,用啟功先生的話講是“漸老漸圓”。圓有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外形的圓。成熟的“八大體”,下筆處自然而落,不做著意的“切”的動作,下筆的力度與行筆的力度一樣,沒有什麼變化,使得外形上沒有形成重而且方的形態。

  有人說八大是用禿筆寫字,恐是主觀臆測,未必合理。轉折處,多做轉,有時向右上很誇張地做圓轉動作,這樣,筆畫的外形邊緣多圓少方,形成了“圓”的效果。即使是方折,由於不著力,“方”的感覺得到弱化。八大在六十五歲以後,探索過一段時間篆書,有《石鼓篆文楷書冊》存世,臨寫了大量的石鼓文,如果這樣去理解,點畫趨於圓勁,篆書起到了影響的作用,應該有些道理。另一個層面的圓是筆畫的質感,但這很難形容和描述。我們看他的《河上花圖卷》,荷葉的幹是一種飽滿圓潤的感覺,圓就是這種感覺。八大曾有過“書法兼之畫法”的觀點。在《臨李北海〈麓山寺碑〉題識》中這樣說:“畫法董北苑已,更臨北海書一段於後,以示書法兼之畫法”,八大是實踐著這樣的觀點的,用筆圓的質感的形成,可見一斑。由於來源於畫的啟迪與借鑑,在點畫質感上是獨到的,也是難於達到的。

  用筆的濃厚特徵,給學習他書法的人造成了很多的麻煩。首先是很難,如果學到保持著這些特徵(這本身就很難),結局只能步其後塵。若有些微改變,便大相徑庭,去之甚遠,原有的成熟特徵便遭到了破壞。即,難以融合,這個路子比較難走。更能展示八大魄力的,是結構的處理,可用“奇崛”二字註解。他常常把上下兩部分做誇張的錯落處理,以至於有些怪。比如七十歲書寫的《行書禹王碑文卷》,“益”下面的“皿”向右錯動很多,還沒有發現有人如此大膽地處理,其他作品中類似的做法用的很多。

  空間上,常做大面積的空白處理,《行書禹王碑文卷》中的“卿”左上密集,右下空曠。當然還有故意的倚側處理等,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讓人“步步驚心”。

當然,八大山人的書法,要說的還很多,個性如此之強,以上的總結,只是八大所獨有的。我們彷彿看到那個瘦瘦的老人孤傲地走在屬於他自己的路上……

  還有,關於他難以辨認的“八大山人”的“屐形印”,關於他那些晦澀難解的詩,關於他作品中很多異體字的使用,還有雪個、個山、個山驢、朗月、庵、破雲樵者、人屋、驢屋這些眾多的名號,更是讓人感到撲朔迷離。

 








中學教師李長虹


為了不跑題。 咱們只討論他的草書,不討論繪畫。

您好。我個人認為不能把八大山人的草書和比作鋼筆書法。任何我國傳統毛筆書法都是鋼筆書法沒法比的,完全是兩個項目。

咱們傳統書法,離不開筆墨紙硯。要熟悉毛筆和紙的吃水,湮墨的那個感覺,那個尺度,這個尺度無論的物質成本 還是書寫者下的功夫,時間成本都是鋼筆🖋難以比擬的。咱們先看看八大山人。大家覺得他草書類似鋼筆,就是因為他用筆極其簡練,流暢,不似書法史上任何一個流派大家,咱們往後看。

說起朱耷,啟功先生曾作詩一首,是這樣描繪八大的:“鐘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間未見書。異代會心吾不忝,參天兩地一朱驢。”看,朱驢,啟功在書畫也是他晚輩,何以稱他驢?因為他以驢自稱。

朱耷,明末清初的書畫家,號八大山人。因署驢、驢屋、個山驢等款。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代孫子。天啟六年(1626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十九歲時,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對朱耷來說,家國破滅,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看破紅塵,23歲遁入空門,釋名傳綮,後來犯了癲狂病,這裡注意,很多草書大家,其實都很癲狂,率性,比如懷素和尚,還有張旭等等。很多傳世草書名作也是酒後,大悲大喜等情緒激動時揮筆而寫,事後作者本人再也寫不出來。55歲病癒後還俗。59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款。

朱耷在書法圈獨特到令人驚訝的程度。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難尋找到他書法的來路的,其結構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種經典的啟發而形成的?也很難尋到些微的來歷。雖然有大量存世的作品,證明了他早期曾模仿唐朝歐陽詢的楷書、宋朝黃庭堅和明朝董其昌的行書,雖然清代的邵長衡在《八大山人傳》說:“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但我們仍然很難發覺這些作品與後來的“八大體”有任何蛛絲馬跡的聯繫。八大書法用筆,有兩個極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簡”,一個是“圓”

無論是崇尚沉著的用筆風格,還是追求輕靈的用筆審美效果,總歸要節奏鮮明、清晰,這樣,才會使點畫豐富多樣。到了八大這裡,一反常態,嶄的面貌出來了,他簡化了用筆的動作,任由筆豪做平面的運動,提按微弱到了極其隱含的地步。這的確讓人很吃驚,因為人們追求的那些複雜而且高檔次的用筆技術,八大棄之不用!這樣的追求確是需要些魄力的,因為要冒著“單調”的風險。石濤和尚有兩句詩稱讚八大山人 “書法畫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無比”,就用筆追求上說,八大應該當之無愧的,是去掉鉛華返本真。

其實用毛筆寫出最有硬筆書感覺的,當屬宋徽宗這個老小子是吧,銀鉤鐵劃,瘦金體已經是屬於他個人的標籤。八大,總歸還是毛筆字。

謝謝閱讀,回答完畢。


雅趣邢軍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1626-約1705年),八大山人是他的號,明末清初一代中國書畫宗師。

朱耷花鳥畫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畫、書法皆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用墨極少,頗具疏曠靜穆之神韻。

朱耷的書法的確看上去像現代人寫的鋼筆字,筆畫粗細變化比較小,墨色深淺變化也不大,人家自己說自己"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我的看法是,毛筆字寫得像鋼筆字是一種高深的境界,而非缺點。現在一些不通文墨的人看到別人的字像硬筆字,就覺得不是書法,橫加指責,豈不知這正是“筆筆中鋒,中鋒到底”的高深書法藝術功力使然。

懷素的自敘帖、四十二章經等等作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些作品是歷史公認的中國草書書法最經典代表作,大家有沒有發現,也是很像鋼筆字呢!

現在互聯網上那些不顧嘴臉,專門弄一些亂七八糟的醜書噁心人的傢伙們,他們寫的字倒是不像鋼筆字,可那還是書法嗎?

回答就到這裡吧,隨文附上八大山人的一些書畫作品,大家有目共睹之。順便說一聲,八大山人的作品現在是奇貨可居,拍賣價常常是過億元的天文數字,八大山人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永書101


1.八大山人,即朱耷,明皇族朱氏後裔。是一位很有個性的書畫藝術家。其寫字作畫都有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與眾不同的藝術造詣,對後世書畫藝術有很重要的影響。但如果肯定的說他的草書就是鋼筆字的寫法,我認為過於武斷,缺少辯證。

2.朱耷生活的時代(明末清初),是以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的,同時學習的也是毛筆的筆法技法,從他的行為認知上,一定是軟筆的體系,包括執筆、運筆、章法、構思等,是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包括他對藝術方面的個人成就,也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可以肯定的說,都是在應用毛筆這個工具下進行的。

3.毛筆特性與鋼筆截然不同,另外相信朱耷未必知道鋼筆為何物,最多可以認為八大山人在書寫草書的時候,跟鋼筆字的寫法有相通之處,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嚴格意義上不能說其某一字體就是鋼筆寫法,有失偏頗。





八溝不厚


八大書法洗盡俗世鉛華,直達空靈之境。非特殊經歷兼大才不能為也,後世弘一法師與之相近。


黑門藝術




寶林齋5240


八大就是八大,見字如見人。獨一無二,傲世群藝,幾人可比,一代宗師!


朱建國472


八大草書基本上純以中鋒,比懷素還純。因為線條粗細變化不大,湊巧比較適合鋼筆字臨習。八大根本不知道鋼筆為何物,肯定是不會懷著鋼筆筆法的初衷寫的。先有父還是先有子要弄清楚,不要顛倒了。何況適合寫鋼筆字的古貼又不止八大一家,還有很多家的。比如好大王也適合鋼筆字,所有鐵線篆也適合鋼筆字。最後,硬筆終究是筆尖變化較小的書寫工具,寫的古貼你仔細品品,表現力和毛筆相比,還是天差地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