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蜀國擁有關羽、諸葛亮等人才卻無法統一天下呢?

趙昱斌


蜀國雖然有諸葛亮和關羽這樣!文武良臣和良將,但沒有統一全國的地域條件、經濟條件、先進的文化條件,蜀國人安逸。蜀國的農耕文明已經落後了,落後於魏國。因此,有諸葛亮和關羽等特殊人才,也無法統一天下!


陳輝紀實


豹眼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帶頭大哥劉備格局不夠。

劉備能夠白手起家,經過多年打拼,最終佔據益州、割據部分荊州,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在擁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頂級人才的情況下,最終不能一統天下,還是劉備的問題。畢竟劉備是當家人,其他所有人都是打工的。打工者的能力發揮到啥程度,做出啥成就,這就得看當家人的格局。

劉備的格局有多大呢?就是一個能把益州牧整成蜀漢皇帝的人。

如果劉備不自立為王、不自立為帝,就不會有劉禪這個蜀漢二世的存在。隨著劉備的去世,劉備集團就結束了。因為有了蜀漢這個帝國,傳統的君臣理念就延續了蜀漢的壽命。之後的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姜維以臣侍君,就維繫了蜀漢的存在。

反觀陶謙、袁紹、劉表、劉璋的結局,不能說與不具備這個君臣體制沒有關係,這是劉備比這幾位高明之處。

但與曹操、孫權相比,劉備的格局就不夠了。

天下十三州,曹操佔據九州半,孫權佔據二州半,劉備就只有一個益州。

曹操的勢力,無論人口、兵力,都超過孫權、劉備的總和,但曹操依然不稱帝;孫權的勢力也是劉備的兩倍以上,但孫權在劉備稱帝八年後才最後稱帝。

在稱帝這一件事上,就看出劉備格局太小,只有帝王之心,而心中並沒有天下。

豹眼曾經說過,如果沒有赤壁之戰,劉備逃亡到了交州,他一樣會稱王、會稱帝。

劉備看似屢敗屢戰,其實本質上並不敢亮劍。

在荊州的問題上,保持與孫權的妥協是正確的,但過於偏軟。沒有堅定地與曹操、孫權亮劍。劉備應該經營好荊州,暫緩圖川,因為蜀川早晚是劉備的,但荊州就不同了。

劉備本來就兵力不足,人才匱乏,能夠守住荊州也很困難,再分兵入川,基本就是把荊州放棄了。

關羽坐鎮荊州,利用戰略機遇期才得以維持了幾年,丟掉荊州是早晚的事。

就算諸葛亮再看不上劉表,但劉表單騎赴任,統治荊州近二十年,固然有曹操經營北方無暇顧及的因素存在,但孫權在荊州問題上並沒有佔劉表多大的便宜。

但劉備在荊州就鬥不過孫權,這與劉備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有關。

這說明劉備格局不夠,就是一個土皇帝的思想,在荊州失去主導地位,也就決定了劉備集團不可能走得太遠。

格局已經形成,就算諸葛亮主政,已經沒有了回天之力。

如果劉備堅定佔據荊州的戰略,然後攻佔交州,逐步蠶食孫權在荊州的勢力,把孫權擠到揚州去。

如此一來,孫權為了生存,就會更加依賴劉備。

諸葛亮聯合孫吳對抗曹操的策略是正確的,但過於偏軟,鬥爭不夠。以至於孫權得寸進尺,得隴望蜀。

劉備本身力量不足,就應該集中兵力佔據荊州這個核心地帶,不該過急於再分兵去搶益州地盤。

這是豹眼的看法,敬請諸位指正,歡迎與大家交流。


豹眼看歷史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意圖很明顯,而諸葛亮與關公被羅貫中同學著力描繪成了神 人。題主才提出此問題。

一.先說諸葛亮 。

1.諸葛亮品格高潔,折服眾人。在造訪茅廬時:

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雲: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物沒有出場,作者就告訴我們,諸葛亮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的人,為了自己的志向嚴於律己,又心境安寧清靜,時刻惦記著遠大的目標。此聯不僅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也精煉概括出諸葛亮了所追求的境界。我們與劉備一起未見其人,而先觀其行,這樣不慕虛榮,樸素嚴謹,胸懷大志,嚴於律己的人誰不尊敬呢?綜 諸葛亮的一生 ,他身體力行了自己的“明志”與“致遠”。他的人格魅力在沒有出場前已經感染了讀者,讓人對諸葛亮有極大的好感。



2.諸葛亮知識豐富,能言善變,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為聯吳抗曹,諸葛亮赴吳會群儒 與孫權麾下張昭、顧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多人進行了唇槍舌劍的交鋒。他以其出眾的智慧,旁徵博引,恰到好處地征服了東吳的元老重臣。其文人風範,武人膽略令人汗顏,叫人五體投地。

不說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了,上面兩個場景就襯托出了他高大上的形象,讓人們覺得他是神,無懈可擊,對他抱有很高的希望。


3.諸葛亮在三國後期一心專注於北定中原,攘除奸兇,恢復漢室。常年發動戰事,致使益州疲弊,國庫空虛,尤其是他忽視了後備幹部的培養與教育。儘管自己協助劉備開疆拓土 ,建立了蜀漢帝國,但在魏軍後起之秀鄧艾和鍾會攻擊下,自己精心建立的興復漢室的蜀漢帝國即刻落花流水。

如此品格高尚、智能卓越的政治家,為蜀漢培養的接班人中,除魏國過來的姜維能獨當一面,其它人都乏善可陳,由於事必躬親,後輩都失去了培養和鍛鍊的機會,造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結局,令人哀傷。

諸葛亮有迂腐的一面,從來沒有自立之心,“兩朝開濟老臣心”是留下了,美名是留下了。但,自己安漢興劉的終身理想並沒有實現。在阿斗“扶不起”時,他自己不能當機立斷自立為王再伐中原,他的遺憾是自己造成。

二.再說關羽。

1.其政治水平低!不能執行諸葛亮之“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決策。令人惋惜,甚至憤恨!

2.作為武將,他的綜合能力比魏延低!希望題主翻翻三國志,不要被演義欺騙了,他無經天緯地之才,更談不上為統一天下作貢獻了!

3.關公性格孤高自傲,目空一切,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根本不能寄希望他有很大的作為。

而曹操與孫權都是強勁的對手,這在隆中對已經可以看到的出來。

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 不可圖也。

蜀國擁有關羽、諸葛亮等人才卻無法統一天下就能理解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首先得要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應該看三國志。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從物質基礎上來看,曹操佔據的黃淮流域,是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人口稠密,農業發達,打仗無外乎錢糧,有了雄厚的而且持續的物質基礎,曹操佔有了巨大優勢。

二,從歷史大趨勢來看,中國歷史上從北往南從西往東統一天下者,不勝枚舉,反之則寥寥無幾,有人對此專門做研究非常有道理。

三,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曹操的青州兵兗州兵,體格強壯驍勇善戰,以及後來征服的隴西地區,可提供更多騎兵,為曹操增強的軍事實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從政治上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從未越君臣之禮,表面上仍是漢室之臣,反觀劉備則完全可以被扣上亂臣賊子的罪名。

五,從領導能力上來看,曹操千古奸雄人所共認,而劉備及其蜀漢是儒家思想推崇的產物,後世對其美化的成分比較大,所以對我們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干擾,論個人領導能力,劉備與曹操相去甚遠。

六,從團隊合作上看,曹魏人才濟濟層出不窮,這說明其本身人才儲備比較好,也說明其用人機制合理,能夠讓人才不斷浮現,形成人才梯隊。而蜀漢則更多的靠個人魅力,小團體,雖說諸葛亮個人能力超群,但人才培養機制匱乏,靠一己之力對抗團隊,註定充滿悲情,雖然充滿英雄主義色彩,容易博得人們的同情和崇拜,但這並不能有助於獲得勝利。

最後,像關羽這樣的將領,實際上並沒有傳說中的神勇,更多的是因為其忠義的精神得到後世的推崇,所以不斷被神化。有句話叫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如果把蜀漢和曹魏看作兩個團隊的話,同樣能力的人才,在弱一點的團隊當中,更容易成為萬人矚目的明星。


海東青


他的對手也都不弱


湖南瓜哥


蜀國擁有諸葛亮、關羽為啥卻沒能一統天下?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首先說說諸葛亮

一直以來都覺得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了三國時期最牛逼的謀士,縱觀三國,水平和他相當的人也大有人才,曹魏的郭嘉,江東的魯肅,我覺得都不比他差。諸葛亮是挺厲害,知識淵博,總能想到劉備所想不到的地方,更能為劉備謀得第一桶金,也能替劉備去說服孫權,與之聯盟對抗曹操,包括後來南中平亂,七擒孟獲,這一系列下來,將諸葛亮襯托的非常之厲害,但這些都只能說明諸葛亮是一個厲害的謀士,高級謀士。看似沒有缺點的諸葛亮,其實最後之所以失敗,就是敗在了自己隱藏的弱點上:就是太鞠躬盡醉,也太在乎君臣禮節,劉備在世時,因為劉備有一定的能力,諸葛亮的這個弱點沒有顯現,等劉備一死,劉嬋當政,諸葛亮明明有很多次可以當機立斷,儘快做決策,卻總要兜到劉嬋那,走那麼一個圈子。而且劉嬋又是一個付不起的阿斗,搞到最後,直接將自己和蜀國搞死了。而且,諸葛亮出謀略可以,但做老大帶領國家,還是欠缺點。

2、再說說關羽

五虎上將榜上有名的人物,一夫當關,但關雲長整體來看,優點少,缺點多,優點就是個人戰鬥力比較強,說白了就是能打,是個厲害的武將,可正是因為太能打,導致缺點特別明顯:比較自傲,目中無人,倘若他與劉封的關係能夠處的好點,也不至於最後慘死在荊州,說白了就是不會做人,一個將領,平時不會做人,他帶的隊伍終究不會咋樣。


3、咱再來說說蜀國的關鍵人物劉備

說諸葛,說關羽,對蜀國為啥不能一統天下,都不是關鍵,畢竟蜀國的皇帝是劉備,對於看中君臣禮節和聽大哥話的人,最好還是得看劉備,所i有,劉備得高度決定了蜀國能走多遠。


很可惜,劉備這個人我真沒看出有什麼長處,說他有仁德,對手下好,重情義,可這一路走來,有多少次都是因為他這所謂的仁德、重情義差點葬送了自己,攻打劉表時,諸葛亮就建議過,實在不行可以取而代之,代替劉表的兒子,劉備一聽,立馬“好人”情節出來了,一脈的兄弟,不能這麼幹啊,人家是有兒子的,結果就是自己的隊伍難帶;孫權都欺負到自己頭上了,卻還在乎著當初的盟約,導致最後荊州被人奪走了,二弟也慘死了。所以說,這劉備當老大,真不一定是好事兒。他哪怕有曹操一半的果斷,這地盤也不至於就在益州和荊州間來回奔跑。


有人說劉備的格局不行,這句話也確實是對的,雖說劉備是漢氏後裔,打著這個名號起的家,但還是沒有皇帝該有的格局。

其次就是沒選好接班人,其實這也不怪他,兒子本來就不多,沒有可選的餘地,但我覺得正因為沒得選,所以,從一開始就應該好好栽培劉嬋,而且,明知道自己的產業掙來的不容易,那接班人就必須有點血氣啊,怎麼就培養出個阿斗呢?我到現在還記得阿斗剛出生時,取小名叫阿斗時,還很高興,說這名字好。。。我實在沒看出哪兒好。你說劉嬋武不行,文行也可以啊,文也不行,整天就知道和後宮嬪妃們玩,諸葛亮在前線苦苦作戰,他在宮裡玩著,就這君主,國家遲早要滅亡。心裡沒半點譜,凡事都要問諸葛亮怎麼處理,幸好這諸葛亮不是曹操,要不然早取而代之了。


4、最後一點,就是這統一天下靠的不是一個兩個人,帶兵打仗,謀略很重要,武將的能力也很重要,但這些都不是關鍵點,畢竟打起仗來,是團隊作戰,就像打籃球一樣,不是一對一單挑,所以,有關羽、諸葛亮、張飛,決定不了最後的走勢。縱觀三國,蜀國整體實力就不強,看看劉備打漢中時,曹操派的是誰?夏侯淵統領的關中防禦軍,就拖了劉備兩年之久,雖然最後勝了,但這贏的很難看,有點像一個國家的軍隊跟一個地方政府軍打仗,你說你國家的軍隊最後贏了。。。講出去都丟臉,而且你還是君主親自出戰,唉,明顯實力弱的不是一個兩個等級了。


所以說,蜀國想一統天下,那真的是很難啊,好比上青天,隆中對,只能留在想象中。


寒舍閱獨


在三國演義當中曾經十分直接的指出了,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這樣的寓言,但是對於劉備來說,他不僅得到了被稱為臥龍先生的諸葛亮更是得到了鳳雛先生龐統,但最後他所代表的蜀國集團並沒有在亂世當中承擔起結束亂世統一天下的大任,反而是成為了最先滅亡的一個國家,那麼擁有劉關張的蜀國為什麼依舊不能夠統一天下的?

我國作用一週之地和荊州的一大部分,在建國之初依舊是擁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的,這起碼在漢中之戰中就得到了很大的體現,當時的曹操率大軍抵禦前來爭取漢中的劉備,但是當時正處於軍事力量巔峰的劉備,在這場漢中之戰當中不僅打敗曹軍,更是斬殺了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淵,這一站讓天下對於劉備的印象煥然一新,而亂世梟雄曹操自此之後再也沒能親率大軍和昔日裡的老對手劉備進行一戰。

而這場漢中之戰當中,劉備的兵威正勝,糧餉充足並且士兵的好戰氣氛都非常的濃厚,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擊敗曹操也是理所當然,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他的陣營當中正呈現出逐步走下坡路的一個趨勢。

劉備的兄弟關羽曾經以斬顏良,諸文丑,溫酒斬華雄而名揚天下成為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他的確是擁有著一定的統帥實力,不過為人過於高傲,這也成為了他個人最為致命的一個缺點。早在諸葛亮跟隨劉備進入川蜀之地時,他就非常不放心將荊州之地交由關羽本人來管轄,因為荊州之地可謂是直接面臨著江東孫權,而孫權自赤壁之戰之後就一直對荊州之地垂涎三尺。因為周瑜的原因,在江東陣營內部,有很多人妄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收復荊州,所以說關羽面臨的一個局勢還是非常複雜的。

而關羽北上進行北伐,大敗曹仁,並且水淹七軍活捉龐德這一系列的行為可謂是名震天下,的確是為蜀國帶來了一定的幫助,但同時也讓他在自己的內心當中不斷的滋生了驕傲自大的一種情緒,完全忽視了來自江東的威脅。也正是這樣的一種輕視,給了呂蒙以可乘之機,呂蒙白衣渡江,在幾日內便成功的佔領了關羽賴以為生存的荊州之地。而關於本人也深感自己有愧於兄長的信賴和囑託,最終敗走麥城。而這樣的一場事件過後,讓原本國立就不是很雄厚的蜀國,喪失了荊州。這塊地方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當中扮演著贍養數10萬兵士的重要角色,如今蜀國失去了這樣一塊兒,雄厚富饒之地,自然對國力來說是極大的損傷,如果說荊州的損失尚且不能夠決定蜀國日後難統一天下,那麼劉備起大軍討伐東吳的失敗則是從根本上宣告了劉備集團不可能統一天下。

從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的一系列戰略來說,對於孫權他是懷有一種合作的態度的,而歷史上卻真實的發生了劉備起兵討伐孫權這樣的戰爭,不能不說有一部分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自己的兄弟關羽和張飛身首異處這樣的刺激。荊州是劉備非常重要的一個兵源之地,是即便是荊州喪失了之後,在穿梭之地,劉備依然是擁有著規模宏大的軍事力量,而此次討伐東吳在夷陵之戰當中,劉備集團可以說是傾盡了自己所有的精銳,但是結果卻換來的是大敗而歸。不僅如此,更是散兵失地,最終劉備也在遺憾當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他卻留給謀士諸葛亮一個爛攤子,在夷陵之戰失敗以後,便重新和吳國接好,加強合作,共同應付魏國。而此刻喪失了精銳和荊州之地的蜀漢,已經是元氣大傷了,儘管他依舊有漢中和益州作為自己的依靠和生存之地,但是如果想要恢復到漢中之戰那時刻的巔峰狀態已然是不可能了。

在巨大的土地、人口、資源這些差距面前,僅僅去依靠幾個像諸葛亮,趙雲,關羽,張飛這樣的文臣武將是很難去改變他們之間的巨大差距的。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在劉備的陣營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最終並沒有實現劉備心中所憧憬那個光復漢室的巨大願望。諸葛亮忠心耿耿,在劉備去世之後進行了多次的北伐,但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其繼任者姜維更是完全秉承諸葛亮的意願11次北伐,但是除了消耗蜀國的國力,並沒有說是真正的完成了北伐大業的目標。


大史小吏


蜀國從來就沒有統一全國的機會,地域條件和農耕文明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在當時的背景下只能由魏國完成統一。

代表文明程度的主要元素永遠是經濟,經濟是一個國家國力的客觀反映,國力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我們判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結果,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上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分析三國形勢時,地域、經濟、意識形態就是最高層次的戰略視角,我們應從這幾方面進行分析。

後人看歷史大勢時有個最易犯的意識錯誤:家國意識。後人總想當然地認為古代民眾也有與自己同樣的家國意識,事實上在民國新文化運動之前,"民以食為天"才是幾千年來中國民眾的普遍意識,所謂的正統觀念僅在於文化界才有市場,民眾大多是文盲,,基本上對此毫無概念。不論魏蜀吳,只要有吃有住,民眾都不會需要戰爭。蜀國地域條件、人口基礎決定了蜀國暫時沒有擴張需求的現狀,人心思安才是蜀國的主流意識。諸葛亮正是犯了家國意識錯誤,認為蜀國是正統,想當然地認為民眾也渴望做回漢民,錯誤判斷了民眾復漢的意識形態,盲目樂觀(也許有不得已的原因),忽視了民眾的厭戰情緒,忽略了戰爭的前提,一再高舉復漢的旗幟發動戰爭,屬於不切實際的勉強行為,既不得蜀國民眾之心,也不得故漢民眾的歡迎,與後世北宋欲收回燕雲十六州,被燕地漢人排斥、南宋軍隊被中原漢人排斥的情形一模一樣。蜀民懾於諸葛亮的威望被動參戰,心有牴觸,蜀軍相當於一支沒有信仰,不知為何而戰的弱旅,軍心疲軟,兵鋒頹喪,勝亦無喜,敗則山傾,北伐,徒耗國力,失敗必然。

魏國最終統一全國則是因魏國轄地的經濟狀況代表了農耕文明在當時的最高成就,經濟、人口發展遠比蜀吳兩國迅速,當經濟與人口的增長到一定程度,擴張就成為緩解人口與資源矛盾的必須選擇,發動戰爭就成了民眾的主動訴求,按古代官方的說法就是順應民心,得道多助,魏國發動戰爭與蜀國發動戰爭是民心主動與民心被動的區別,魏國有底蘊、有縱深、有軍心,兵鋒所指,自然勢如破竹。

至於什麼五虎上將,不過是小說的誇張描述,實際上沒有誰的個人武力可稱無敵,曹營不也有許諸典韋張遼徐晃龐德等大將麼?關羽打得過誰?就算能以一敵百,在大部隊作戰時,個人武力的作用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何況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以一敵百的人,以武將個人武力值去預判國戰的勝負,實在太天真


鵬鵬的書屋


1.綜合國力。

統一天下除了個人能力也要看國家的綜合實力。通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可以知道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眾,而一些英雄人物的出現,只不過是必然的偶然。蜀國只有益州一州,曹魏佔據中原地區地盤大很多。另外,東漢以來中原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再加上當時人口中原地區最多,政治經濟文化都是中原地區最為發達先進。拼綜合國力,蜀國肯定是拼不過曹魏的。

2.軍事力量。

消耗綜合國力比不過曹魏,諸葛亮也沒那麼多時間,所以他能把蜀國弄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速戰有沒有可能?在夷陵之戰,蜀國損失幾乎所有精銳部隊以及老將。接著諸葛亮不斷北伐失敗證明,速戰用軍事力量速勝也是不靠譜的,曹魏畢竟是擁有整個北方60萬強軍的強國。

而且要知道戰爭是必須要依靠綜合國力的!就像漢武帝北征匈奴一樣,那是有文景之治的底子!即便是這樣,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依舊被罵窮兵黷武,可見戰爭消耗的就是綜合國力。諸葛亮不斷北伐,但是蜀國的國力根本撐不起來,而且在不斷透支蜀國的國力。

綜合國力比不上,不是一個關羽個人勇武的或諸葛亮個人的才華可以改變的,歷史的潮流也永遠不是一個個人可以改變的。





喵喵助眠社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三國演義》書中的第一句話。而在哪個時代,無數能人異士,蓋世英雄紛紛出世,為保一賢主爭霸天下。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這句話在當世盛行。可劉備卻在擁有了諸葛亮和龐統之後,卻還是沒有統一天下。這是為什麼?在我們的印象之中,諸葛亮博古通今,堪稱曠世奇才,無論是智謀,還是內政,都屬於上乘之選。從劉備白帝城託孤,到病逝五丈原,諸葛亮執政11年,但是在識人,用人,以及培養人才方面遜色至極。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諸葛亮才出世,各種經驗都沒有。讓這種人其打仗本質上就是錯的。而在隆中對中諸葛亮說要把蜀國根據地定在蜀中。因為它易守難攻,只要關閉金牛道,就沒有人能夠進來。可是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經濟,三國中經濟實力最弱的無疑是蜀國。魏國地盤最大,各種稅收都超多,足以支撐持久戰爭;東吳一直是富庶之地,南方一直戰亂較少,生產穩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個個富庶。但看蜀國呢?真正富的地方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其他州郡不行。

比如南中蠻夷之地,當時稱為“不毛”;比方東川、隴右,雖是重鎮,但由於是前線,不可能大規模發展經濟。蜀國能力最強的人諸葛亮,他的才能,正史中評價為“治世之奇才”,對其軍事指揮能力並不是太恭維。因此,諸葛亮如果發展經濟,必會發展很好,可惜其沒有揚長避短,而是整天打仗。一方面浪費了他治國的才能,一方面給蜀國本來就不好的經濟增加了沉重負擔。

還有就是人才。從質量上來看,蜀國武將質量是最高的,它擁有三國時期最強的軍師諸葛亮和呂布死後武功天下第一的關羽。但數量太少了。魏國號稱“上將千員”,雖有誇張,但也是超多的。吳國也是,武將雖然能力不是超一流,但是人多,殺不完那種。而蜀國就是,死一個少一個,剩下那幫基本都是渣滓。所以,人才上蜀國也是做得最不好的。

還有就是策略,如果一開始不丟荊州,以後的形勢會對蜀國越來越有利。可後來幾名大將後來全死了,只剩姜維和魏延這兩名一流武將和一大批戰力低下的軍士。而對蜀國最有利的就是防守,搞好自己國家的經濟。也就是說,固守的話,保國是沒啥問題的。可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出祁山均無功而返。從這些因素來看,蜀國是不可能統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