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2019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宗立冬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奉獻是青春最美麗的姿態,基層是青年人揮灑汗水的舞臺!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和生產一線工作,近日,中央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舉辦2019年“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發佈儀式,向全社會公開發布10名“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蹟。

他們是新時代基層高校畢業生的優秀代表,是青春報國、擔當奉獻的精神楷模,是廣大青年人才的傑出榜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利通區委常委、東塔寺鄉黨委書記、人民武裝部政治教導員宗立冬,看看他是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平凡奉獻中,追尋自己不平凡的詩和遠方。

青春在基層綻放 | “2019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宗立冬

宗立冬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選擇投身西北大地,創新思路推動鄉村振興。他先後組織實施20餘個重點項目,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促進農民增收。他還心繫群眾,扶危濟困,紮實補齊民生短板,聚焦民生破解難題,組織實施婦女兒童關愛項目和大型幫扶助學慈善項目,讓群眾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

北京大學系列紀錄片《新時代新青年》第三集


離開未名湖畔,來到黃河岸邊,踏上西北大地,2013年夏天,26歲的宗立冬心情複雜。實現了長久以來的願望——“去基層”,他止不住興奮和激動。對於可能的乾燥氣候、缺少植被的荒漠環境,也懷有一絲忐忑。但他選擇了理想,堅定出發!

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迎接他的不僅是蒼茫的高原、炙熱的陽光,還有真實複雜的鄉村社會。用他的話來說,“帶著好奇和期待,來到了一個驚險有趣、充滿詩意、大有可為的新世界。”

走進基層——“我想了解真實的中國”


“冬至之日生,家族字輩為立,名為立冬。”宗立冬笑著說。自小在農村長大,他對農村感情深厚,對農民疾苦頗有感觸。10歲時,他從農村到了城市,體驗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讓他比同齡人更成熟、更敏感。

“關於人生和社會,總覺得有話要說,心裡有個文學夢。”高中時,宗立冬愛上了寫作,高考時他自然而然選擇了中文系。大學期間,廣播臺、記者站、話劇社都有他的身影。“文藝青年”,是他對當時自己的定位。

2010年,宗立冬決定考研,目標是北大中文系。花了四個月複習,他成為學院唯一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到了北大後,“導師韓毓海像是一個行者,行走天下。”韓老師治學嚴謹,要求他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康德等思想家的著作,還要廣泛涉獵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等人文社科的知識。

“那3年,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確立了我的思想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宗立冬說,成長經歷讓他關注現實生活,而求學經歷促使他深入思考國家和社會問題。畢業那年,他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衝動,想去基層,尤其是西北的基層。他將其稱為“一種問題導向或現實關懷”,“我想去看看,我想了解真實的中國。”

放棄北京優渥的生活和潛在的高薪工作,他來到寧夏基層。這個選擇一開始並未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當時大眾對於寧夏有很多刻板印象,西海固一年不下雨,趕著幾十裡山路,騎著毛驢去馱水……而他也做好了準備。但是,到了吳忠市,宗立冬發現,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吳忠市這個黃河灌溉區,實際上是個瓜果飄香的塞上江南,比想象中好很多。父母也放心了很多。

青春在基層綻放 | “2019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宗立冬

紮根鄉村——“在思索實踐中探索發展路”

“當時聽說去金積鎮,以為是‘金雞報曉’那字呢。”初到鎮上,人生地不熟、不懂方言、不知該做啥、還有質疑聲。“有人覺得來這個地方,可能是被北大開除的、沒拿到畢業證,待幾個月就走人。”宗立冬說,“當時確實有點焦慮,但好奇心和求索欲更強,最終戰勝了焦慮。”

從學說蘭銀方言開始,走爛泥路受日頭曬,吃本地飯知百家事,學習當地民風習俗,逮著空子就與群眾聊天,他盡心解決群眾困難。多看多問多幹,勤跑腿常思考,久而久之,群眾從最初的冷眼以待到最後的笑臉相迎。他逐漸明白,要融入群眾中,必須埋頭苦幹,將心比心。在金積鎮,他先後擔任過文書、秘書、團委書記、黨政辦副主任、黨委委員、副鎮長等多個職務,可謂“雞毛蒜皮件件不落、村務民情樣樣經歷”。

2015年12月,宗立冬被調到東塔寺鄉擔任黨委副書記,該鄉位於利通區東大門,屬於城郊結合帶,正趕上徵地拆遷和工業項目落地,任務重、壓力大,還有紛至沓來的新挑戰。面對挑戰,他抓重點,把經濟發展作為重點任務,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帶領鄉黨委班子,緊抓城市東擴建設新機遇,建設重點項目,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做好“項目經理”。他先後實施了中回醫藥研創基地、李園公共服務中心、石佛寺村公建、利通區初心館等重點項目20餘項,爭取資金2.9億元。

做好“徵拆組長”。推動市區重點項目國道344線、清水溝治理、二道橋棚戶區、石佛寺棚戶區、恆豐瑞斯特等項目,全權負責協調處理重點項目的徵拆安置工作。

四年來涉及村莊6個、拆遷農戶4348戶,徵用土地6700畝,棘手的問題在經濟發展中妥善解決。現在,群眾都舒心地住上了大三居。

多年的經歷,將他打造成了“規劃專家”。以健康產業園為“核心驅動”,堅持苦水河、清水溝“雙帶推進”,發展集特色餐飲服務、塞上文化體驗、瓜果種植採摘、生態休閒觀光等主題為一體的現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明確了該鄉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為了盤活村集體資產存量,加大李園、窪路溝村商網招商力度,他協助完成吳靈路改造升級工程,鄉轄區城市建成區商貿經濟進一步活躍。

在他的帶領下,東塔寺鄉先後有二十幾個項目工程落戶,全鄉進入“有城有鄉、邊拆邊建、亦工亦農”的發展快車道,形成了以經濟發展帶動全鄉各項事業闊步向前的良好局面。

青春在基層綻放 | “2019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宗立冬

聚焦民生——“願為造福百姓的‘孺子牛’”

作為基層幹部,接觸最多的是老百姓;生於農家,宗立冬更加了解農民的現實需求。為了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全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他想了許多辦法。

為了配套民生設施,他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成了金積鎮大院子、蘆溝閘等7個文化休閒廣場,安裝健身路徑近200條;組織實施了“倒數聯盟”婦女兒童關愛項目和“溫暖金積”大型幫扶助學慈善項目;為東塔寺鄉爭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實施道路硬化綠化亮化、文化廣場建設等11個項目,集中解決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進一步完善了鄉村居住功能。

致力於民生服務提升,他打造了自治區移民安置消防安全示範點;完成東塔寺鄉李園一期綠化和塔寺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實施兩大新建棚戶區綠化工程。為了改善民生改善,推進安置分房和低保、五保、優撫、孤兒救助、高齡、殘疾人、救災救濟等工作。主持解決已建成安置小區的建築質量和物業管理難題、調解大量累積的信訪維穩案件、經濟債務糾紛,還有調解村級問題和矛盾。

在他的主持下,李園村、窪路溝村、柴園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改革任務及石佛寺村、劉鹼灘村等7個村集體經濟成員身份界定工作圓滿完成。李園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頒證暨收益分紅大會也打響了該鄉村集體經濟改革分紅“第一槍”。以往在家忍氣吞聲的農村婦女,進入新建的紡織廠打工,不僅有了每月幾千元的穩定收入,在家裡也挺直了腰桿;以往五元一斤都愁銷路的“爛葡萄”,現在升值成二十塊錢一斤緊俏難求的“碧玉皇后”,種植戶的收入翻了一番;昔日汙水橫流、腐臭不堪的臭水溝,經過系統徹底整治,變成水清岸闊、草綠鳥鳴的生態廊道;老舊小區多年來屋頂漏雨、牆面脫磚、下水堵塞等遺留問題一一得到解決,群眾的怨氣少了,臉上的笑容多了……

勇擔使命——“吃苦盡心才是無上光榮”

“為了解決村裡的遺留問題,剛當鎮黨委書記,就打了5場官司。”宗立冬說,類似的艱難考驗有很多。

他記得,2016年的中秋,萬家團圓之日,揮著楊樹枝條,他和同事們奔忙在熊熊烈火的玉米田裡撲火。烈焰灼人,濃煙惹淚,膠鞋燒漏,灰塵滿面。但抬頭一望,蒼穹中孤懸的明月作陪。2017年的大寒子夜,踏著皚皚白雪,他和同事逐戶排查違規生產的小散亂汙企業,挨家走訪市場裡的非法外地住戶,送燃煤、教安全、勸搬離。身處寒冬,朔風吹雪到天明的相伴。

“我曾經被狗咬過,被大雨淋過冰雹砸過,被個別群眾圍堵打罵過,再多委屈嚥下去後,忍出一個‘新自我’。”他說。這六年多,幾乎沒有完整的節假日,白天奔波在田間地頭,晚上寫稿件做方案奮戰到凌晨。繁重的工作有時讓人身心疲憊,但冷靜下來,回想初心,覺得一切都值。

對宗立冬而言,基層是瞭解中國的窗口,也是幹實事的廣闊天地。基層工作錘鍊著意志,也讓他練就“百般武藝”。秋季農建時,拖著皮尺丈量土地、揮著鐵鍬挖坑種樹;環境整治時,操著火鉗撿拾垃圾,拿著角鏟刮洗廣告;徵地拆遷時,幫殘疾戶抬房梁、扛糧食、拉板車、推危牆。“讀了二十年書,如今皮糙肉厚嗓門亮,滿臉胡茬也有了放肆生長的西北風味。”直到去北京參會,他才想起把鬍子颳了。

“吃事上磨練之苦,盡為民服務之心,無上光榮!”這是宗立冬代表寧夏回北大招選調生時的發言,以此總結自己紮根基層的六年。

“我想讓鄉村變得更好,我想讓國家和社會變得更好,這是終極理想,也是牽引我前進的動力。”他說。能說出這樣的話,或許就源自他骨子裡的浪漫主義色彩、理想主義信念和現實主義關懷。


視頻來源| 北京大學 中央電視臺

稿件來源| 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