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明朝沒有出現盛世?

鵬友程


誰說明朝沒有出現盛世?明朝的永樂盛世堪稱史上最大的盛世。永樂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他不是通過繼承順理成章地登上皇位的,而是通過“靖難之役”從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得帝位,因得位不正,身上有汙漬常被人詬病。所以哪怕朱棣開創了空前的永樂盛世,也被一些文人當作不存在,既使是史學家們也不會濃墨重彩地去記敘,往往都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但從明朝的大事記中我們可以窺到一些端倪。先說永樂年間的疆域。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26個兒子中戰功最大的,為大明江山的創建立下過汗馬功勞。登上皇位後,他仍不失時機地開疆拓土,還五次御駕親征漠北,掃除邊患。疆域面積東起朝鮮,西達吐番,南包安南,北抵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陸地總面積1100萬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這麼廣袤的國土、遼闊的疆域,如果國家不強盛,經濟不繁榮,怎麼可能會擁有?再說政治方面。改革吏制,朱棣在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文官制度,組建內閣,開創了西方內閣制度之先河。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阻止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現在北京紫禁城有很多富麗堂皇、氣勢恢宏的建築,都是明成祖朱棣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精美絕倫不可複製。經濟方面,疏通大運河,加強南北聯繫,大力發展農業,減輕賦稅,大力發展造船業,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有史書記載,永樂年間,“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歲歉,有司往往先發粟振貸,然後以聞。”就是說糧食很充足,除了上貢朝廷的幾百萬石外,地方政府的倉庫也裝滿了,糧食多的都要腐爛了,遇到欠收年份,官府都可以不經請示,直接開倉賑災,然後再上報就行了。歷史上有哪個盛世如此牛逼?更不要說以後的什麼康乾盛世了。文化方面,編篡《永樂大典》。由於此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明永樂年間8000條典籍,而且未刪末改,因而許多古代文獻才完美地得以保存。它是世界公認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瑰寶上的一顆明珠,比《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大百科全書》早三百年。對外交往方面,也是開山之作。永樂年間,鄭和7次率龐大艦隊遠航西洋。除加強與各國的貿易往來外,還加強了與各國在政治、軍事、文化方面的交流,中華文明得以快速傳播。朱棣在位期間“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永樂年間這麼多富國利民的舉措,很多都收到了奇效。人民安居樂業,國力強盛,萬國來朝,不是盛世誰來捧你的臭腳?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所以說明朝不僅出現了永樂盛世,而且比歷史上的所有盛世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剪美鄧哥


明朝沒有出現盛世?我原諒你的無知吧。明朝不僅有盛世,而且還有三個盛世時期。

第一個,洪武之治。1368年,朱元璋於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r

在朱元璋時代,國家黃冊用來徵收田賦的土地,高達八百萬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萬要高得多。整個洪武時期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闢,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同時還解除了元朝時期工商業對工匠的束縛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農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懲罰由主人主宰的命運,中國的工商業工匠,佃農,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確認了平等的人權,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 \r

明前期,經過朱元璋的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國力迅速增長,因其年號為“洪武”,所以史稱洪武之治。

第二個,永樂盛世。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皇帝國事繁忙時,內閣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明成祖還在1421年,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在地方設置管轄架構,比如東北、西北、西南設立行省或管理司。設哈密衛、貴州建制等。

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疏通大運河,減輕稅負。

軍事上明成祖多次親征漠北,南征安南,還組建了禁衛京師的三大營,為明軍對外征戰的主力。

明成祖對外不但宣揚國威,還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派鄭和下西洋,經營南海,還派陳誠出使西域,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此外,明成祖命人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來所有經典的書,可以說就是本百科全書。這樣的典籍客觀上也備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書不至於失傳。同時還完善了科舉制度。

明成祖開創的永樂盛世和後來的明仁宗、明宣宗開創的仁宣之治合稱永宣盛世,為中國歷史五大盛世之一。

第三個,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又稱仁宣盛世、仁宣致治 ,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後人將永樂盛世和宣德時的太平合稱為"永宣盛世"。

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永樂帝駕崩後,他的兒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先後即位,是為明仁宗、明宣宗,這個時期被認為是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明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下令息兵養民,並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皇家採辦珠寶等行為。這些做法,使社會矛盾緩和,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發展,開啟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代。明宣宗即位後迅速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並延續明仁宗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繼續重用“三楊”,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

他們在位期間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國泰民安的昇平景觀。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僅三十八歲。仁宣之治就此完結。

現在,我想問問提問者,你知道明朝的盛世了吧。別把自己不知道的當做不存在!


凡哥說歷史


說實話,明朝的百姓其實要比清朝的百姓,在生活上要好得多。即使是康乾盛世,也還趕不上明朝的生活水平。明朝不是沒有盛世,他一直都在發展當中,相對於宋朝估計有所不如,但相對於清朝而言他絕對是盛世。

一般判斷盛世的標準就是看國庫結餘,就是把稅收作為一個判斷標準。為啥康乾能成為盛世?因為稅收多,國庫結餘量高。可真的是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嗎?肯定不是,清朝施行的稅率是“八稅一”。什麼意思?就是農民收了8斤糧食,就要給清政府上交一斤,這就是稅。後來清朝施行“攤丁入畝”,估計稅率還要高一點。

而明朝為啥沒有盛世?因為明朝的國庫常常都沒錢。為啥沒錢?因為稅率低。明朝的稅率是“三十稅一”,也就是農民收了30斤糧食,才用上交一斤給官府。這還不到清朝1/4,肯定國庫裡沒錢啊。

明朝是在經歷了元末那場大混亂之後建立起來的,朱元璋也是窮苦人家出身,對百姓的疾苦十分了解,所以他才制定了那麼低的稅率。而且元末的動盪年月,也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整個國家急需恢復修養,統治者制定的政策也就很寬鬆。

明朝是真正做到了“藏富於民”,低稅率雖然讓國家有點捉襟見肘,但是百姓的生活是富足的。很多人詬病明朝統治黑暗,有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關,又有宦官亂政,閣老專權的事情發生。其實這些對於官場而言是不利的,但是對百姓的影響不是很大。大部分宦官連宮中都出不了,他能殘害的,也都是整個官場系統的人,對於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受波及。

錦衣衛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可怕,他們針對的也是官場、軍隊中人,真正的老百姓他們才懶得去管。一來管不過來,二來油水太少。所以錦衣衛、東廠這些特務機關,對百姓生活的影響也是有限。

整體來說,明朝的政權在前200年還是趨於穩定,沒有大的動盪。穩定的環境才是發展富足的前提,明朝的生活環境還是相對不錯的。

明朝不是沒有盛世,只是盛世的標準界定不明確。


老蟲


所謂盛世,指的是歷史上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內政方面: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外交方面: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

從秦始皇完成華夏大一統算起,到清朝滅國為止,在這兩千餘年的歷史中,被史學家認可的大盛世僅有四次,分別是:漢朝的漢武盛世、唐朝的開元盛世、明朝的永宣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其中,永宣盛世包括明朝前期的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一統天下,經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代的勵精圖治,開創了三十三年(1403—1435)的繁盛局面,大明王朝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

以前,當人們談到明代治理較好的時期時,常常提到仁宣之治。實際上,仁宗在位僅10個月,即使他再英明,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國家治理成盛世。他除了一即位就下令停止下西洋外,並沒有什麼重大舉措為後人所知。但他為人寬厚,深惡贓吏,名聲較好,故文人多願為他說好話。

宣宗在位也不過10年,基本上是個守成之君,其統治期間縱然有治平之象,也不過是永樂年間鼎盛的餘緒。仁、宣二帝所倚重的大臣,如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夏(蹇義、夏原吉)、張輔,都是永樂年間的遺臣。

以前,由於明成祖是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來的皇位,被封建士大夫稱為篡逆,故不願肯定永樂帝的政績。今天人們已清楚,靖難之役實則是皇族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永樂年間的盛世景象也應該得到如實的承認,把永樂盛世和仁宣時期的太平合稱永宣之治,更合於歷史實際。

明成祖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文化上編纂《永樂大典》,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了一次規模空前的整理與總結。

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同時興修水利,疏通大運河。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末年“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軍事上五徵漠北,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於西北置哈密衛,於西南置多個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明成祖對外不但宣揚國威,還大力開拓海外交流,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派陳誠出使西域,從而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持守成之策,致力於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採取休養生息的治國之策,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當時,明朝西北控制到大漠;西南改雲、貴、川土司制,歸屬中央;東北至興安嶺、黑龍江岸,廣設衛所;東南臨海戌邊;周邊安南、暹羅、朝鮮等均系藩屬國。

在這段明王朝的鼎盛時期,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復興的文化都透過遺存的文物閃耀出璀璨的光輝。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瓷器、漆器、金屬器等各門類工藝美術創作取得的非凡成就,恰恰印證著明代工商業發展帶來的巨大作用。


史海深處



我的天吶,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

我記得初中時代教科書上就很明確的指出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就是明朝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而清朝修的明史中對於明成祖朱棣評價也很高的:“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都遠邁漢唐了,而且明朝的疆域達到最巔峰,國力是相當強盛,對內是天下大治。對外東北置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哈密衛,還南收安南。並且不只是鄭和下西洋,還在南洋設舊港宣慰司,這可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設置,可惜後代子孫不爭氣,放棄了這個地方,不然說不定以此為基地,可以佔領點海外之地什麼的。

試問這不是盛世?那麼什麼是盛世?

當然可能有人認為永樂盛世時期明朝頻繁對外用兵。內部已經是岌岌可危什麼的,不能稱之為盛世。

但就事論事來說,那個盛世不對外用兵?不開疆拓土?永樂盛世開疆拓土很正常的,而且對內財政緊張也是事實,但不至於是岌岌可危。

而且一般來說盛世之後王朝就會明顯的走下坡路,諸如清朝康乾盛世以後,就是嘉道中衰。而明朝永樂盛世之後,是仁宣之治,說明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明朝也就這麼一個盛世,其他洪武之治和仁宣之治屬於是治世不是盛世,這個大家要搞清楚哈。

所以說明朝沒有盛世,根本就是一個偽話題。

話又說回來了,明朝後面的清朝,康乾盛世水分那麼大,都是盛世。明朝的永樂盛世為什麼被提問者還有一些回答者無視了呢,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宋安之


封建時代的王朝盛世是相對的,我覺得封建王朝盛世的標準有以下幾點:1,國家安定,政治清明,有一個開明的君主,老百姓安居樂業;2,經濟發展,人口出現了增長,國家財政收入豐盛;3,軍事力量強大,無嚴重的邊患或有強大的敵人對該國形成壓力;4,外交上對鄰近地區很有影響力,對周邊地區具有很高的話語權;5,文化方面出現繁榮的局面。

我覺得終明朝一代以上條件都具備了的可能只有永樂大帝。永樂在位時經濟建設比朱元璋時期有所恢復與發展;大明帝國人口數量在增長。永樂武功赫赫--收復安南設置交政司,永樂盛世:永樂時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多次親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形成的瓦剌與韃靼,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福餘三個衛所的自治權,保持了明朝北方的安寧,在朱棣時期明朝基本上沒有邊患現象;對內朱棣勤政,無太監專權和外戚亂政現象。在文化上修成《永樂大典》,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文化成就。對外有鄭和多次下西洋的壯舉,彰顯了明朝外交的巨大影響力。

交趾郡的設置。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朱棣在位時明朝出現了盛世局面,但維持的時間很短。其後明朝的皇帝當中昏君與庸君佔多數,加上推行特務統治與太監專權,朝廷上出現朋黨之爭的現象,對外缺少擴張的動力,再也沒有出現盛世局面,就是朱高熾在位時也構不上盛世局面。

明朝永樂年間極盛時的明疆域。


雄鷹展翅長空


話說制度不允許啊!

首先盛世的標準是什麼?文景之治是休養生息,貞觀之治則是大唐的包容,而康乾盛世則是人口飛漲。話說中國古代盛世的標準就是可以吃飽穿暖,可以互通有無,可以安身立命!而明代的制度明顯不允許啊!

首先朱重八因為皇位來路不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挾持小明王韓林兒上位的,之後更是溺死小明王韓林兒篡位上來的。連國號都取的韓山童明王的明字,就證明朱重八的心虛。建國之後更是把白蓮教定為邪教,朝中白蓮教出身的老臣要麼打壓要麼迫害的,分崩離析的無論是藍玉案還是胡惟庸案,更是牽連十幾萬人的殺!

所以沒有人給老朱家賣命,何來盛世啊?而朱重八更是激進的定了一系列讓人瞠目結舌、啼笑皆非的政策,尤其是戶籍制度和路引度牒制度。戶籍制度就是爺爺當兵爹當兵娃娃以及後代必須當兵,這是半農奴的軍戶制度。而且除了軍戶還有匠戶、以及各種賤籍制度!

而這種非農業清白戶籍的人,子子孫孫就都不能參與科舉,就都不能讀書識字了,賤籍更是賣身為奴,嬴政費勁巴拉的好不容易根絕了的奴隸制,在明朝更是死灰復燃,嬴政費勁巴拉的保留生產力的儘量兵馬俑殉葬,在明朝更是又恢復了人殉!

路引度牒制度更是奇葩,良民離家方圓百里就自動墮入賤籍了。話說倭寇殺來了你不能跑,白蓮教殺來了你不能跑,兵匪過境你依舊不能跑。跑了的話你就墮入賤籍了,子子孫孫就出頭無望了!所以無論張獻忠還是李自成,就是裹挾老百姓出方圓百里,老百姓就自願的拋頭顱灑熱血的跟著他們塞大明瞭!


老韓推車的韓


歷史上明朝是有出現盛世的,明朝立國276年間,一共創下了八大盛世,數量為秦漢以來歷代大一統王朝之最。

洪武之治: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為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建國之初,面臨著一個歷經戰亂、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他一方面整頓吏治,維持政府架構的正常運轉;一方面休養生息,通過減稅等措施減輕民眾負擔。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朝經濟社會得到蓬勃發展。到1393年,明朝人口已達1605萬戶6054萬人,墾地面積達850萬頃,遠超清朝的“康乾盛世”。

永樂盛世:永樂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朱棣即位後,在經濟上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在軍事上北征蒙古、南征安南,積極開疆拓土;在外交上派鄭和下西洋,派陳誠出使西域,開創萬國來朝局面;在文化上編纂《永樂大典》……雄才大略的朱棣,終於開創了足以比肩“洪武之治”的“永樂盛世”。清朝人編纂的《明史》贊為“遠邁漢唐”。

仁宣之治:“仁宣之治”是兩個皇帝共同完成的,他們分別是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倆統治的時間並不長,加起來也只有短短11年。他們的統治風格也不大一樣。明仁宗偏於保守,停止了“鄭和下西洋”;明宣宗偏於積極,重啟了“鄭和下西洋”。但無論如何,他們統治期間,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法紀嚴明,被認為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成化新風:1464年,明憲宗朱見深即位。朱見深受“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等事件的影響,經歷兩次廢立皇太子,身心受到較大刺激。他即位之初,平反了明英宗朱祁鎮製造的于謙案等冤案,任用李賢、商輅等賢良的大臣,朝廷風氣為之一新。朱見深又以德報怨,恢復了明代宗朱祁鈺的皇帝稱號(朱祁鈺曾經廢除他的皇太子身份),贏得了朝野稱頌。這一段時期,被稱為“成化新風”。

弘治中興:1487年,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年號弘治。當時災難不斷:黃河發大水、陝西鬧地震。明孝宗採取驅逐奸臣、任用賢良、改革弊政、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等一系列的措施,迅速扭轉了不利局面。明孝宗又是一名少有的勤勉之君,他不但早朝必至,還重開了午朝和經筵侍講,並創造性地開闢了文華殿議政。“弘治中興”給本來已走向衰敗的明朝打了一劑強心針,讓這個百年王朝再度復興起來。

嘉靖中興: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明世宗即位後,全力整治明武宗朱厚照丟下的爛攤子。在政治上,打擊文官勢力,嚴防外戚宦官。在經濟上,推行新的賦稅制度,減輕民眾負擔。在軍事上,任用戚繼光等將領打擊倭寇,又在屯門海戰中打敗了葡萄牙艦隊,保護了國家安全。在文化上,刊刻發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四大名著。嘉靖時期,經濟社會全面復興,嘉靖皇帝也被稱為“中材之主”。

隆慶新政:1566年,明穆宗朱載垕即位,年號隆慶。明穆宗在位只有短短6年,低調淡泊的他實行“垂拱而治”,在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輔佐下,革弊施新,發展經濟,開源節流,取得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成就。特別是實行隆慶開關,打開國門鼓勵中國商人走出去發展海外貿易,讓全世界的白銀流水一樣流進來。由此,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商品經濟最發達的經濟中心之一。

萬曆中興:“萬曆中興”是一個奇蹟——是一個皇帝連續30年不上朝所創下的奇蹟。這個皇帝就是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即位之初,不到10歲。他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等人的輔佐下,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大好局面,《明史》稱“中外乂安,海內殷阜”。不過,明朝到了萬曆時期,也已暮氣沉沉。“萬曆中興”不過是這個古老帝國的迴光返照。短短几十年後,明朝這艘大船就觸礁覆滅了。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首先,我們要明白“盛世”的標準是什麼。

古代有“治世”和“盛世”,這兩者是有點區別的。

治世如“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等,一般來說,治世是國家統一、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社會穩定,國力強盛,這樣的統治局面我們稱之為“治世”。

明代也有不少治世的。

無疑“盛世”的標準也是那幾條,如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等,但是其條件應該是略高出“治世”的標準的。

在史家的眼中,拋除奉承溢美的因素,歷史上的治世很多,但是稱之為盛世的極少,屈指可數的。著名的如“開元盛世”,那時大唐最頂峰的時期。

又如清朝“康乾盛世”,這是最被後人質疑注水的一個盛世。

一個國家通常在經過若干治世後才能達到鼎盛,出現盛世,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其次,在一般人看來治世和盛世區別不大

普通人通常用“太平盛世”來形容理想中的社會,無疑就是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等等。

這樣看來,治世就已經符合百姓心中盛世的的需要的。

所以明朝洪武、永樂,仁宗宣宗時期都可以說是盛世了。

但是在政治家和史學家看來,盛世的標準是高於治世的,或者說治世是低配版的盛世,盛世是頂配版的治世。

我們通常會以杜甫的詩《憶昔》來體會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我們不妨在回憶一番:

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如此這樣的,才叫盛世。

按這個標準,明朝有不少治世,沒有盛世。


微史春秋


我記得歷史四大盛世,有明朝呀。

1.漢朝文景盛世

2.唐朝開元盛世

3.明朝仁宣盛世

4.康乾盛世

現在的網絡怎麼了,清粉把明朝盛世黑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