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普京實現自己的諾言了嗎?你怎麼看?

鳶飛九天2018


普京沒有讓俄羅斯變得更強大,普京也不可能兌現他的諾言了,現在普京止住了俄羅斯不斷下滑的戰略頹勢,普京拉開了對美國的地緣戰略反攻序幕,如果普京能把美國霸權擊潰,那是普京最大的歷史功績,雖然普京沒有讓俄羅斯再次強大,但普京能把美國霸權拉下馬也足以載入史冊了。

普京不可能恢復蘇聯帝國時期的輝煌,蘇聯時期,蘇聯控制半個歐洲,蘇聯的強勢一度壓制美國,但現在美國不但控制了整個歐洲,美國還在蠶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正在失去烏克蘭,烏克蘭失守,下一個就是白俄羅斯。

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正不斷萎縮,勢力範圍是驗證俄羅斯強大的標準,只有俄羅斯在持續不斷的擴張勢力範圍,才能說明俄羅斯強大了,但俄羅斯卻是在喪失勢力範圍,烏克蘭是考驗普京地緣戰略決心的時候了,烏克蘭再讓美國控制,俄羅斯危機時刻也就到了。

俄羅斯的地緣戰略在萎縮,俄羅斯的經濟也是俄羅斯成為強國最大的障礙,俄羅斯單一的能源型經濟註定俄羅斯經濟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俄羅斯經濟受全球能源市場影響太大。

俄羅斯能源經濟嚴重依賴中國和歐洲市場,中國和歐洲市場離開哪一個都會給俄羅斯經濟以致命打擊,特朗普要砍斷俄羅斯和德國的天然氣管道項目就是要把俄羅斯從歐洲的能源市場踢出去,俄羅斯沒有了歐洲市場,俄羅斯還談什麼強大。

普京和美國在各個戰場的戰略競爭都開始了,普京不但要維護俄羅斯在歐洲能源市場的地位,普京還要防止烏克蘭加入北約,普京還要在美國後院放把火,普京雖然不可讓俄羅斯再次強大,但普京有摧毀美國霸權的決心!


松間山水畫


這應該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笑話了吧?還有比這個更大的笑話嗎?好像是沒有吧?

記得普京剛剛上臺時,曾豪言萬丈的對俄羅斯民眾發表演講時,說過的這句話,把俄羅斯民眾激動的不要不要的了,現在看來,只是普京總統畫的一張大餅而已,俄羅斯民眾白激動了一回。

普京總統剛剛上臺時也幹過一些實事,打擊寡頭,理順國內秩序,加入G8集團,發展國際關係,幹著幹著,跑偏了,開始跟格魯吉亞發生戰爭,霸佔了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阿布哈茲,看到國際上沒什麼反應,膽量更大了,直接吞併了克里米亞,與全世界為敵,結果全世界制裁俄羅斯,讓美國一個回合就給打回了原形,弄的一個大國俄羅斯,GDP還不如小小的韓國,跟我們的廣東省差不多。

這些年,俄羅斯民眾生活困難,退休年齡上調,物價飛漲,貨幣貶值,說俄羅斯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點也不為過。

說了這麼多,有可能得罪俄粉了,在這裡說一句,對不起俄粉了,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到此為止吧。


豐收的季節152555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俄羅斯研究的學者都已經回答的很清楚了。不過,普京的原話,翻譯過來,大概應該是“給我20年,我還你個奇蹟般的俄羅斯”,而不是像題主所說的“強大的俄羅斯”。

這句名言,是普京在2000年總統大選時的一句萬丈豪情。普京淚灑紅場,讓當時的俄羅斯民眾熱血澎湃,彷彿看到了他們重返昔日世界大國地位的曙光。

而且,他們的眼光在當時看來也沒錯。在經歷了蘇聯解體初期的混亂的十年後,普京上臺,強腕打擊私人壟斷經濟,防止國家資源被私人侵奪。曾經在混亂中得勢、控制近半數國民財富的以霍多爾科夫斯基等七大寡頭為代表的舊寡頭,在普京的強擊下落幕。寡頭們或鋃鐺入獄,或淪為政治避難者逃往國外。藉著伊拉克戰爭之後高企的油價,俄羅斯經濟連年高速增長,國民財富得到了80年代以來前所未有的增長。

2003年-2007年俄羅斯GDP增長情況

年份 增長率

2003 7.30%

2004 7.18%

2005 6.38%

2006 8.15%

2007 8.54%

在這5年期間,俄羅斯GDP平均增速在7.5%左右。俄羅斯GDP的世界排名也從2000年的第20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9位。可以說,在這8年期間,俄羅斯是世界範圍內提升GDP名次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俄羅斯也顯然對得起美國前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2001年所提出的“金磚國家”(BRIC)的稱號。普京也雄心壯志,在2003年的《俄羅斯聯邦政策構想》中提出,到2020年,俄羅斯GDP要位居世界前五。而俄羅斯選民也投桃報李,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普京的支持率高達71%。而且受普京所支持的梅德韋傑夫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中,支持率也高達70.28%。而他獲勝方法只有一個:繼續普京路線。

但也正是“梅普組合”旋轉門開啟的時刻,俄羅斯經濟卻遭遇了寒冬。在2008年秋冬之交,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新興經濟體。在危機最嚴重的2009年,受到大宗商品國際市場價格驟降和盧布貶值的雙重影響,俄羅斯經濟陷入負增長(GDP-7.82%),GDP由上年度的世界第9位,直接掉落進世界第12位。不過,在2012年普京二進宮前後,俄羅斯經濟有所起色(增長率在4%左右)。在當年的總統競選中,普京仍把GDP進入世界前五作為2020年的目標。

2010-2012年俄羅斯GDP增長情況

年份 增長率

2010 4.50%

2011 4.26%

2012 3.56%

但是,由於2014年之後,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和在烏克蘭東部所製造的分裂活動而導致美歐疾風驟雨般經濟制裁,俄羅斯經濟增長率持續徘徊在低位。目前看來,俄羅斯經濟世界第五的期望已經變得遙不可及。2018年,俄羅斯GDP為15764.88億美元,總量小於韓國,僅位居世界第12位。

很明顯,長期依賴能源資源的俄羅斯並沒有將所獲得的出口外匯用來投資“新經濟”。在普京第四任期開始的時候,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收入仍然佔到俄羅斯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世界新信息革命和大國競爭中,俄羅斯基本上是缺席的。所以,無論是從經濟總量而言,還是從經濟結構和科技實力來說,普京治下的俄羅斯,顯然沒有實現“奇蹟般”的願望。


大海撈針Delmor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如今的俄羅斯並沒有強大起來,和當初蘇聯的高度相去甚遠。

至於俄羅斯今日的狀況,我個人的觀點就是,一個國家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選擇了什麼樣的領導人,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大多數民眾的選擇,哪怕是強權政治。

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蘇聯會解體

蘇聯和解體緣於改革的失敗,而改革的失敗緣於蘇聯模式的失敗。

蘇聯模式失敗的第一個地方就是絕對的權力早就了絕對的腐敗

實際上,在赫魯曉夫上臺後,就致力於打擊在斯大林時代形成的黨內特權階層。在斯大林時代,蘇共黨內就已經開始了嚴重的腐化,幹部的特權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宅第權。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均有一處或幾處別墅,少則花幾十萬盧布,多則上百萬盧布;凡是名勝地、風景區、海濱、避暑勝地,幾乎全部被大小官員的別墅所佔據。(2)特供權。各級黨政機關均有特設的內部商店、餐廳、冷庫等供應網絡,按照官職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應。手持特供證者在特供商店能買到質優價廉的、普通公民望洋興嘆的種種主副食品和其他商品。(3)特教權。凡是高級官員的子女,從幼兒園到大學均有培養他們的專門機構或保送入學的制度。高級軍官的兒子則直接送軍事院校培養。(4)特繼權。官員特別是高級官員幾乎可以免費為自己的子女留下豪華住房和別墅,供他們終身享用。(5)特衛權。花在高級領導人身上的費用,達到無法核算的程度。維護他們的生活、別墅和私人住宅的服務人員、警衛人員,每年開支達數百萬盧布,甚至達到幾千萬盧布。(6)特支權。位居金字塔頂端的官員在國家銀行有敞開戶頭,即戶主可以不受限制隨意提取款項。

但是赫魯曉夫的做法遭到了黨內權貴派的強烈反擊,1964年勃列日涅夫發動政變上臺後,加強了黨內特權階層的特權,造成了更為嚴重的腐敗。到了戈爾巴喬夫的時候,實際上這種腐敗已經滲透到了國家的各個領域,使得戈爾巴喬夫不得不進行民主化的改革。

而蘇聯模式本身的發展潛力有限,國民經濟到了一定程度後必然會停滯不前。

到了戈爾巴喬夫時代,整個蘇聯的經濟基本就只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其中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大概佔國民經濟的兩成,剩下的八成全是工業,而工業又主要集中在了軍工業。

就農業來說,赫魯曉夫時代曾經大力發展過農業,但由於蘇聯的模式就是幹好幹壞一個樣,導致農民根本沒有從事農業的積極性。這也是源於之前的集體農莊,當時紅軍採用了餘量徵集制,就是農民種出來的糧食除了自己吃的外全部徵收。後來就出現了農民不再生產餘糧的結果,紅軍便採取了強徵的手段,從農民手上徵集糧食,不論是否是自己吃的。後來到了戰後,讓然還是幹好幹壞一個樣的模式,這就使得蘇聯的農業長期停滯不前。

據說赫魯曉夫曾經到農莊視察,但是這些給赫魯曉夫看的都是經過精心包裝後的農田,自然是豐收一片。後來有一次赫魯曉夫的司機走錯了路,開到了鄉村,赫魯曉夫才看到了另一番鄉村的情景,幾個農民坐在地裡打牌,大片的農田沒人照看。

工業來說,蘇聯的工業基本是靠的重工業,尤其是軍工。在71-75年間,蘇聯的工業增長了5.7%,年均增長也就一個百分點左右,主要還是靠軍工業拉動。大量的“鋼鐵洪流”生產出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多的需求,生產出來了做什麼呢?一是不能用來打仗,二是要花費大量的費用進行維護。這些實際上到後來都拖垮了蘇聯。

在蘇聯的最後幾年裡,幾乎每年都要進口4000萬噸糧食蘇聯人為食品必須花費月薪的百分之30到35以上,而西方人僅僅花費百分之10左右。這也是一個國家人民窮困的標誌。而老百姓必須的生活用品也出現困難,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低於西方國家,尤其質量上差距很大。

最終壓垮蘇聯的,是蘇聯的能源工業。

到了八十年代,蘇聯的經濟主要就只能靠能源產業來拉動了。

蘇聯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20世紀60-70年代,西西伯利亞發現了巨型油氣田,恰逢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1980年兩伊戰爭,均導致了原油的減產,世界油價經歷了史無前例的上漲。在高油價下,蘇聯通過石油出口獲得了巨大的外匯儲備。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獲得的巨大硬通貨收益,為維繫失敗的體制提供了決定性的金融資源。蘇聯經濟狀況不用任何經濟改革就得到了改善,可以大量購買外國先進設備和消費品,還保障了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財政基礎。

受到石油紅利的刺激,蘇聯1970-1986年對石油天然氣工業的投入提高了1-2倍。1970-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前,石油工業佔工業總投入的8.8-9.3%,1986年則提高到了19.5%。蘇聯石油產能1970年為美國的74%,1986增長到了140%;在此期間,天然氣產量從相當於美國的30%增長到了133%。蘇聯從西方進口的機械設備包括成套石油開採設備,佔進口總額的比重從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1990年43.8%。當時許多人認為,油價上漲到一定高度之後就會穩定下來,沉浸在一片樂觀的期許中。

但是,1980-1982年間,世界經濟已經出現連續衰退並伴之以石油價格下降時,蘇聯沒有人預見到這一情況將給蘇聯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在80年代,蘇聯一半以上的外匯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和食品。因此,蘇聯經濟狀況直接取決於世界油價和穀物價格的波動。

更要命的是,蘇聯此時的原油還出現了開採量下降和成本上漲問題。80年代初期,佔蘇聯石油產量25%的薩莫特洛爾油田的產量已經出現下滑,西西伯利亞其他巨型油田的產量也在下降。巨型油田中,易採而便宜的石油已經枯竭。西西伯利亞稍小一些的複雜油田則需要鉅額投入。為了維持原來的產能,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和物資投入,但國家預算中沒有錢來進行這些投資。這就將導致一個結果:當原油價格下降時,蘇聯將越來越難以用增產來維持穩定的外匯收入。

最終,在美國和沙特的聯手下,做空了當時的原油市場,使得蘇聯的石油產業遭遇了重大創傷,成為了壓垮蘇聯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解決社會矛盾的三個途徑,蘇聯都走不通

整個社會的矛盾,最主要是部分人得到的太少,生活貧困,如果貧困人口太多,那麼社會矛盾就會越尖銳。解決這個矛盾無法就是三條:一是發展社會經濟,把蛋糕做大,雖然大家分的比例和原來一樣,但是得到的絕對數量都增加了;二是社會再分配,把收入過多的人的收入分給收入過低的人;三是對外擴張侵略,把矛盾專家給別國。


而蘇聯面臨的問題就是整個社會的特權階層的特權越來越大,吞噬社會的利益越來越多,經濟又停滯不前,甚至在美國和沙特聯手做空石油後出現了倒退,使得蘇聯很大一部分群眾生活越來越困難。

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說下第三個辦法,對外擴張。實際上當時的蘇聯基本佔據了東歐地區,長期在東歐進行掠奪式的管理,將大量物質運往了蘇聯,而在89年東歐劇變之後,東歐地區就不在蘇聯控制之下了。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曾經入侵阿富汗,但也無疾而終。

第二個辦法,那特權階層開刀也行不通,赫魯曉夫做過,失敗了。戈爾巴喬夫視圖用民主制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最終也失敗了。

第一個辦法,就是發展社會經濟,但在蘇聯模式的束縛下,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只有進行體制改革才能解決,但是蘇聯歷次改革都歸於失敗。

所以,問題一直不解決,才造成了蘇聯的解體。

葉利欽接手的實際上是個爛攤子

到了蘇聯解體後的葉利欽時代,一方面國內特權階層仍然佔據著大量的社會資源,侵吞國有資產,腐蝕國家利益;另一方面俄國經濟發展十分困難,除了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一直沒有發展出新的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

因此,為了徹底解決問題,葉利欽實行了休克療法。但是這種療法太要命了。休克療法直接就導致了俄國貨幣大幅度貶值,如,1991年1美元=0.9盧布,1994年11月25日盧布的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3235盧布,1998年1月1日起1000舊盧布改值為1盧布(新幣),到了2000年1月1日,盧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28.5盧布。如果說你在1991年的時候是百萬(舊盧布)富翁,到2000年你就變成了只有35美元的窮光蛋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呢?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的存款變得一文不值,一早起來,辛苦攢了一輩子的錢,恐怕連今天一天的飯錢都不夠。所以,俄國在葉利欽晚期陷入了經濟混亂的局面。

葉利欽失敗了,需要一個強權人物上臺

因此,葉利欽發現自己並不能接手好這個爛攤子,於是強權人物普京上臺了。普京上臺之後,最大的動作就是把俄國的石油寡頭手上的資產,基本都收歸國有,不配合的就讓他坐牢,如尤科斯石油公司總裁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於2003年被捕,隨後資產被收歸國有,其他的能源寡頭見狀,也就不得不接受了普京的提議,被國家收購。之後,普京大力發展了俄國的能源產業,使俄國的經濟在隨後的幾年獲得了迅猛發展。而在2015年的時候,俄國收回了克里米亞地區,使得俄國再次成為了西方的攻擊對象。

由於國家經濟結構太過於依賴能源產業,美國和沙特在2014年開始聯手做空國際原油價格,這個套路實際上和上世紀80年代如出一轍,也是美國聯手沙特做空原油,最終擊垮了前蘇聯的經濟,如今,這一幕再次重演。

以上是俄羅斯歷年GDP情況,普京執政之後,大約在2000年開始,俄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快速上升期,而在美國和沙特聯手做空石油後,實際上到現在為止,俄國還處在恢復期。目前俄國GDP1.66萬億美元,基本和我國的廣東省差不多,所以並不能說俄國已經強大了起來。

很明顯,經過普京近20年的努力,實際上俄國並沒有真正強大起來,尤其是俄國的經濟,已經排到了世界第12位,甚至在韓國之後。究其原因,我認為在於其國民。

實際上,我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還是在於其國民,無論什麼樣的政治人物上臺,還是取決於其國民。

我認為,要討論俄國為什麼沒有強大起來,就要討論其國民。我認為俄國人的民族性格決定了其現在的處境:

一、極度排外。是的,俄國實際上是一個極度排外的民族,而當今世界的發展,實際上是國際間的大分工大合作,只有儘量廣泛地參與到國際分工合作上,才能最好地發展本國經濟,但俄國人排外的性格,造成了俄國人實際上始終無法融入國際市場。就拿我們中國人在俄國的經歷來說吧,我們中國人在俄國的東方大市場就被俄國警察洗劫了兩次,中國人的商品說沒了就沒了,也沒地方能說理。很多去俄國旅遊的人也知道,俄國的治安實際上很不好,經常有俄國流氓在街頭鬧事,有些人去酒吧遇到俄國女郎,如果真的和人家喝酒又要那個的話,極度容易遭遇仙人跳。另一方面,外國人在俄國基本地位不高,中國人可以在美國做到州長、部長,但是在俄國,做到一個街道辦事處主任都做不到。

排外的性格實際上不利於工商業的發展,舉幾個栗子吧,內地實際上有很多地方經濟一直髮展不起來也是因為排外造成的。當地人就生怕外地人來這裡做生意賺了錢。但是實際上,越是開放商業才能夠越繁榮,人家來你這裡做生意是賺了錢,但是人家一是帶來了包括資本在內的資源,二是能夠幫助你這個地方把這個地方的商品賣出去,要知道商品沒賣出去永遠不能叫做商品,只能叫做物品,賣出去了才能換成錢。三是退一萬步講,外地的商人總要在本地僱幾個幫手,總要租幾間門面的。所以大家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往往越是開放的地方就越是富裕,越是封閉的地方就越是貧窮,基本也是這個道理。

二、懶惰

俄國人往往比較懶惰,很多去了東北的朋友都知道,尤其是到了東北俄國的地界,那裡其實有大片的土地,俄國人不耕種,懶得耕種,很多都是我們中國人過去耕種的。懶惰的民族,走向了貧困,這也確實是沒辦法的事情,要富裕根本上還是要靠自己。

三、土地控

俄國人對土地是極度地貪婪,這點造成了俄國外交環境的惡劣。歷史上,對土耳其斷斷續續地打了上百年的戰爭,佔領了奧斯曼土耳其大片領土,三次瓜分波蘭,二戰後侵吞了東歐大片土地,把波蘭領土佔據了20%,然後又拿德國20%的土地給了波蘭。歷史上也曾經佔據我國東北、西北大片領土,策劃了外蒙古的獨立等等這些都是俄國在歷史上乾的,這些都導致了歐洲各國天然就對俄國沒有好感,這也造成了俄國在外交上很難受人待見。

可以說,今日的俄國選擇了強權的普京上臺,而且普京也幹了20年了,今後是否能夠強大起來呢?對此我是悲觀的態度。

因為普京的繼續強權,就意味著俄國會繼續走以前蘇聯的老路。雖然普京把能源寡頭都除掉了,但是普京及梅德韋傑夫還有他們代表的群體,正在成為俄國的特權新貴,說白了就是一個特權群體代替了另一個特權群體,普京和梅德韋傑夫私人以及他們的親戚、朋友利用他們的權力大概錢權交易,實際上是俄國未來發展的絆腳石。就像是一個歷史週期律一樣,一個利益群體代替了另一個利益群體,到了一定時候就會積累並爆發新的社會矛盾。

綜合以上來說,我認為俄國並沒有強大起來。


老威觀史


在外交和國際形象上,普京實現了20年前的諾言;在內政和經濟上,普京沒有能夠實現20年的諾言

“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判斷的標準就是:2019年的俄羅斯和2000年俄羅斯進行比較


一、經濟

1、經濟增速。俄羅斯GDP,2000年時為9515億美元,2017年是16800億美元,18年間增長了1.74倍,GDP年複合增速僅有3.4%。

相比之下:

中國,2000年GDP是22370億美元,2017年GDP是101610億美元,18年間增長4.54倍,年複合增速8.8%;

孟加拉國,2000年GDP是670億美元,2017年GDP是1799億美元,18年間增長2.68倍,年複合增速是5.98%;

墨西哥,2000年GDP是9152億美元,2017年GDP是12842億美元,18年間增長1.41倍,年複合增速2.01%。

可以看出,俄羅斯只是比墨西哥好一點點,還不如孟加拉國。

2、人均GDP。2000年俄羅斯人均GDP是6491美元,2017年人均GDP是12842美元,年複合增速是3.4%。

當年跟著蘇聯混的東歐國家,2017年人均GDP超過15000美元的國家有:捷克、波蘭、匈牙利、克羅地亞都比俄羅斯高,就算是羅馬尼亞的人均GDP也和俄羅斯差不多。

見下圖:

3、GDP總量。蘇聯最鼎盛時期,蘇聯GDP佔據美國GDP的40.6%(另外的說法是67%)。2017年俄羅斯的GDP僅佔美國GDP 17.3萬億的9.7%。俄羅斯成為聯合國五常中最窮的國家。見下圖:

4、通貨膨脹。2000年到2017年,俄羅斯通貨膨脹率最低是2017年的3.68%。18年通貨膨脹率加總高達660.4%。

等於說,2000年的100盧布等於2017年的660盧布。

下圖是俄羅斯通貨膨脹率變動圖

二、社會。

1、社會幸福感。

在2019年世界幸福報告中俄羅斯的得分是5.65分,排名為全球第66位,和巴基斯坦分數一樣。

2、財富分配失衡水平。根據瑞信2018年全球財富報告,2018年俄羅斯1%的人掌握超過56%的財富,而全球平均數是47.2%。日本財富分配失衡最低。見下圖

80%的俄羅斯成年人財富少於1萬美元,而中國只有33.4%。

在貧困人口上,俄羅斯2017年仍有13.2%的人出於貧困線以下。中國和俄羅斯貧困人口對比如下

3、法治水平低劣。根據世界銀行編制的法治指數,2017年俄羅斯得分為-0.79,在全世界193個國家中排名第148名,足見俄羅斯法治水平非常低。

4、科技全面衰退。下圖是俄羅斯專利申請數量和世界前五的比對

5、俄羅斯競爭力低下。在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俄羅斯2018年綜合排名第45名,創新能力排名34名,商業轉化能力為第51名,俄羅斯的競爭力連3流國家都不算。


觀風使


關於這個問題,普京表示: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啊!

雖然普京對自己領導的俄羅斯充滿信心,但絕沒有膨脹到給自己立下軍令狀,讓世界人民監督的地步。所謂的“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從一開始就是普京的擁躉們強行給普京戴上的“光環”,他們的目的,當然不是給偶像挖坑,而是想用類似“大躍進”的方式,表達出普京大帝卓越的個人魅力,進而印證自己崇拜普京大帝的正確選擇。

可憐普京一把年紀,還要承受這些粉絲的無妄之災。

那麼,從1999年接過俄羅斯權杖到今天,20年過去,所謂的“普京目標”實現了嗎?靜夜史認為,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簡單說來就是“這個可以有”!

為啥這麼含蓄呢?這是因為普京的成績確實不那麼“張揚”,在靜夜史看來:

1、俄羅斯今非昔比

今天的俄羅斯,和1999年甚至1991年的俄羅斯相比,不知強大了多少倍。

雖然蘇聯解體後,給俄羅斯留下了1.5億的人口,1709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最重要的是數量龐大的核武庫。但葉利欽時代的經驗深刻表面,這些都不足以讓俄羅斯東山再起。

因為作為蘇聯的最大加盟國和主要繼承者,斯大林模式造成的負面影響根深蒂固,根本就無法通過休克療法徹底根除。而且休克療法作為欠缺實踐的模式,非但沒有讓俄羅斯脫胎換骨,反而讓勃列日涅夫時期成長起來的特權階層鑽了空子。他們利用手中的職權,低價攫取大量蘇聯國有資產,搖身一變成為俄羅斯尾大不掉的寡頭集團,並控制了俄羅斯的內政外交,甚至包括俄羅斯總理的任命。和他們沆瀣一氣的葉利欽,將俄羅斯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而更嚴重的是,蘇聯解體後,西方國家牢牢把握住這一次徹底打垮俄羅斯的機會,不僅低價收購蘇聯國有資產,還組織北約不斷東擴,將蘇聯衛星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以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蘇聯加盟國納入朋友圈,對俄羅斯步步緊逼。

不僅如此,北約還打擊塞爾維亞、伊拉克等俄羅斯盟友,進一步拔掉北極熊的利爪。此時的葉利欽一心想要融入西方,但被西方國家無情拒絕。雖然在第二個總統任期幡然悔悟的葉利欽與西方劃清界限,並與東方大國越走越近,但積重難返的俄羅斯已經奄奄一息。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普京接過了葉利欽的重擔,在承諾不清算葉利欽的同時,普京對葉利欽時期的“七寡頭”大開殺戒,奪回了國家大權。

緊接著,乘著國際油價上漲的東風,俄羅斯綜合國力迅速增長,普京的支持率居高不下。

除了改革國內,形成“強總統、弱議會、小政府”的俄羅斯特色體制,普京還四面出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較量。雷厲風行地解決了車臣、南奧塞梯以及克里米亞問題,雖然導致俄羅斯更加孤立,但擴大了俄羅斯的迴旋空間,更重要的是讓世界重新認識到了俄羅斯的巨大能量。

從奄奄一息到重回世界大國地位,某種程度上說普京已經實現了目標。

2、俄羅斯任重道遠

俄羅斯的今天,可以說是普京一手締造的結果,但普京締造的俄羅斯終歸不是真正的強國。

雖然今天的俄羅斯對外政策上咄咄逼人,目標甚至直指超級大國美國,但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已經不允許俄羅斯這麼做。而且俄羅斯在先前的強硬中也讓自己成為國際社會真正的孤家寡人。

而這種被國際社會孤立的感覺,雖然早已習慣,但這終歸對俄羅斯的重新崛起極為不利。

蘇聯解體後,因為加盟國的脫離,加上寡頭集團和西方國家的巧取豪奪,俄羅斯徹底失去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氣等為生的國家。

古往今來的歷史一再證明:沒有獨立自主的國家,註定會處處受制於人。

而尷尬的是,即便普京明白這一點,也不可能在執政期間完成工業體系的重建。因為想要重建工業體系,不僅需要錢,需要搞技術人才,更主要的是需要時間。

遺憾的是,西方國家並不想給俄羅斯這樣的時間。

因為俄羅斯的“不識時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封鎖變本加厲,經濟制裁幾乎從未停止。尤其是克里米亞事件後,俄羅斯更是被西方國家徹底孤立。

作為依靠資源出口創匯的國家,一旦被徹底封鎖,結果可想而知。加上自蘇聯以來就在國際石油價格上沒有話語權,俄羅斯可謂真正的受制於人。

今天的俄羅斯,給世界的感覺更像是拿著核大棒招搖過市的流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內外交困的俄羅斯某種程度上確實只剩下核武器來傍身了。

但核武器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俄羅斯這樣的大國手裡,核武器更像是威懾。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和西方國家死磕,俄羅斯需要一個更加強硬的領導人,這是普京上臺的初衷。

既然是內憂外患的局面造就了強硬的普京,普京自然而然就就成為俄羅斯的救火隊員。而從普京今天如此強硬的發聲來看,俄羅斯的“大火”尚未撲滅且有越燒越旺的趨勢。

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中,俄羅斯的真正強大依然任重而道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可以肯定的是;普京沒有過什麼20年的承諾。

這句話並非普京在公開場合說過的,也不是一些網友所傳的普京對俄羅斯人做了這個承諾。這要麼是以訛傳訛,要麼是沒有的事兒。

所以木叔這篇其實等於算是闢謠吧!

為了這句話,木叔之前不僅問過俄羅斯媒體朋友,得到的當然是否定的答案;

之後又找到了相關俄羅斯學者對此的述評,看到有俄羅斯學者公佈了真相,那就是普京曾在幾年前提到過類的一句話。

很可能這句話就是如今網友風傳的這句話的來源。

普京也有崇拜者,那就是一個名叫斯托雷平的俄羅斯改革家。

2011年普京還是俄羅斯總理呢!

他出席了斯托雷平150週年誕辰大會,因為斯托雷平當年的職務是沙皇首相,本質上也是總理。所以普京出席名正言順,更何況他一直崇拜此人。

斯托雷平的時代是俄羅斯改革比較迅猛的時候,當時俄羅斯和日本在遠東較量處於下風,和西方相比也比較落後,於是斯托雷平改革了沙皇俄國的制度,促進工農生產,沙俄一度出現了中興跡象。

斯托雷平的著名一句話在俄羅斯廣為人知,那就是“給我20年的平靜期,俄羅斯就會變得讓你認不出來!”

這也是斯托雷平改革的信心所在。

但他後來被遇刺身亡,20年平靜期是沒有了,沙俄就不可避免走向衰落。

普京在紀念儀式上當然重複了這句話,因此也被媒體廣泛報道。

所以不能說這是普京的態度,只是普京對斯托雷平的讚揚。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繼承斯托雷平改革志向。

很多俄羅斯學者就有這樣的心態。

更何況當年是2011年,普京怎麼敢說給他20年?要是這樣的話豈不是說自己要做到2030年?再說當時他名義上只是總理,總統是梅德韋傑夫,普京這時候可不能公開說什麼給他20年一類的話。

因此,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當時的現實,普京都沒說過“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只是比較巧合,2000年普京成為俄羅斯一把手,至今差不多20年了。

但顯然普京本屆總統期限到2024年,比斯托雷平的要求還多4年呢!至於俄羅斯是否在這些年強大到”認不出來“了,那就是仁者見仁的事情了。


木春山談天下


我認為普京基本實習了自己的承諾。這得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何謂“強大”。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職,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此前的蘇聯國力已經在冷戰中消耗殆盡,思想混亂、政治僵化,基本喪失了改革與發展的內驅力。而此後的俄羅斯在金融寡頭的控制下經濟雪上加霜,各派政治勢力受控於金融寡頭,無所作為。危急關頭,普京於2000年接棒俄羅斯。絕對算得上臨危受命。


普京通過打擊金融寡頭改善了俄羅斯的經濟面貌,加強了聯邦政府對各方面的實際控制力,繼而得以有精力加強重點軍事領域的建設(沒能力全面建設)。

就在俄羅斯政治、經濟和軍事取得全面進步的關鍵時刻,美國恢復了對俄羅斯的全面遏制。最近幾年的事情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我個人認為,當前的俄羅斯在美國圍堵下困難重重,但國家在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圍堵下承受住了前所未有的重壓,並且依然繼續進步,國家的承壓能力、經濟結構、社會韌性持續增強,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更不要說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和敘利亞連續打了兩個漂亮的翻身仗,美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要說這些不是俄羅斯強大都說不過去😁。



其次,普京除了眾所周知的軍事硬漢形象,其實他對於俄羅斯經濟的貢獻並不像外界流傳的那麼不堪。前面說過,俄羅斯長期經受西方圍堵(看看朝鮮、古巴、委內瑞拉就知道了)。其實普京早就知道俄羅斯經濟結構單一性的危險,奈何西方不給他改革的機會。儘管如此,普京治下的俄羅斯還是挺過了數次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大滑坡。當前的俄羅斯正在改善國際支付體系、改善農業和基礎工業、改善國家外匯儲備結構,努力維持盧布的購買力(看看土耳其吧),並同時在重點領域改善軍事建設以對抗西方壓力,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當前的俄羅斯與2000年初的俄羅斯相比,絕對算得上脫胎換骨。也許它經濟上還不夠發達,但也不是那麼不堪,看看最近高強度的軍事動作就知道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點家底可玩兒不起。不過我個人並不贊成俄羅斯與西方搞新一輪軍備競賽,否則普京二十年的成就可能會毀於一旦。普京足夠智慧,但他的繼任者可不一定。


羌韻飛雪


類似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這就是,普京根本沒有“還你一個奇蹟般的羅剎。”其實,說出“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奇蹟般的羅剎”的話的人,是1905年後羅剎帝國的首相司託雷平。在這廝就任羅剎帝國的首相後,司託雷平在它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暮氣沉沉的羅剎,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改革。一時間,羅剎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初步跡象,國際社會在那個時期,都紛紛對羅剎刮目相看。然而,隨著斯托雷平的逼刺身亡,沙皇時期羅剎的最後一次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也宣告終結了。斯托雷平死後不久,羅剎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羅剎帝國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中覆滅。而布爾什維克,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治力量,它和它所建立的新羅剎蘇聯,一直存在到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後,它的繼承者羅剎在精於權術,疏於治國的葉利欽的折騰下,從僅次於美國的世界二號超級大國,萎縮成一個國內生產總值和比利時相差不大的這樣一個的二流國家,飽受西方的愚弄和忽悠。

在1999年年末接替葉利欽的普京,在治國上也沒有多大的建樹,他雖然懲處了以霍多爾科夫斯基為首的寡頭勢力,但是在改變國家經濟發展思路,轉換經濟發展模式這一至關重大的問題上,仍然是和葉利欽一樣的茫然失措、徬徨無計。當然,在改變國家經濟發展思路、轉換經濟發展模式這一至關緊要的問題上的原地踏步,也不能全怪普京。這一者是調整產業結構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二者是羅剎既得利益集團的添亂阻撓,三者是羅剎這個民族的慣性思維在作祟的緣故。

但是,作為一國之君的普京,對羅剎近二十年來的“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局面,還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今天的羅剎,依然是一個依賴於能源、軍火、農產品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國家。特別是具有不可持續性發展的能源輸出,在羅剎的經濟結構中佔據了最大的比例。這樣的經濟結構,為敵對勢力和競爭對手對其國民經濟的絞殺破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所以,普京在接替葉利欽時所誇下的國際海口:“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奇蹟般的羅剎,”根本就沒有實現。與之相反的是,普京所誇下的國際海口,變成了國際笑柄。[呲牙][呲牙][呲牙]







孤獨之人


這是新世紀最大的謊言,成了全世界的笑話了。

普京剛上臺的時候,發下誓言,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可以說豪情萬丈,,頭些年乾的還真的不錯,沒想到2014年吞併了克里米亞,這下惹惱了西方國家,西方國家聯合起來制裁俄羅斯,沒想到俄羅斯也是真的不抗制裁,讓美國一個回合就給打回原形了,這些年俄羅斯經濟下滑,民生凋敝,民眾生活困苦,不要說強大的俄羅斯了,只是一個大俄羅斯而已,離強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普京任內,想讓俄羅斯強大,那是不可能的了,能對付活著就不錯了。

現在的俄羅斯,用內外交困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幾乎全世界都是敵人,這是普京最大的敗筆。

就說這麼多,說多了很容易挨噴,到此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